问题

毛泽东时期,中国工业有没有成就能比肩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带来的贡献?

回答
毛泽东时期与民国时期在工业成就上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联合制碱法”这一具体贡献对世界的意义相对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时期各自的工业发展特点和成就,并对“联合制碱法”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突破与世界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民国时期,特别是以范旭东为代表的实业家们在引进和发展联合制碱法上的巨大成就。联合制碱法,也就是苏尔维法(Solvay process),是在19世纪末由比利时人埃内斯·苏尔维发明的,通过氨水和二氧化碳作用于氯化钠溶液,生产碳酸钠(纯碱)和氯化铵。纯碱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纺织、冶金等几乎所有工业领域。

在民国时期之前,中国纯碱生产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范旭东和他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后来的永利碱厂)在克服了技术、资金和人才的重重困难后,于1917年成功引进了联合制碱法,并建立起自己的碱厂。这一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破垄断,实现自给自足: 永利碱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对外国纯碱的依赖,实现了基础化工原料的国产化,这对于一个正在艰难走向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是战略性的突破。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纯碱的国产化降低了成本,极大地促进了玻璃、肥皂等下游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本土化与创新: 永利碱厂的工程师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化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世界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联合制碱法本身就是化学工业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极大地提高了纯碱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性。中国能够自主掌握并成功应用这项技术,证明了中国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实现本土化方面的能力,这在当时国际工业格局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它更多是被视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非像某些颠覆性技术那样直接改变全球工业生产模式。

毛泽东时期: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与基础工业的奠定

毛泽东时期(19491976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阶段,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前苏联援助为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这一时期的工业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五”计划的辉煌: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集中力量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涵盖了重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这批项目的建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例如:
钢铁工业: 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使中国初步摆脱了对进口钢材的依赖。
机械工业: 一大批机械制造厂建立起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包括机床、汽车、拖拉机等。
电力工业: 各地兴建了大量发电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能源保障。
化学工业: 除了基础化工原料,也开始发展化肥、农药、橡胶等产业。

2. 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发展: 在“大跃进”和随后的困难时期,虽然存在失误和曲折,但中国并未停止工业建设的步伐。在“二五”计划期间及之后,尽管初期有挫折,但中国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下,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工业成就,比如:
“两弹一星”: 这是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背后是庞大而复杂的工业体系的支持,包括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冶金工业等。
石油工业的突破: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缺油少气”的困境,为工业和交通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汽车、飞机等工业门类的建立: 虽然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中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厂(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等,为国家经济和国防提供了基础装备。

3. 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到毛泽东时期末期,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绝大多数的工业品。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对比与评价:成就有别,意义深远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毛泽东时期与民国时期,特别是以联合制碱法为代表的贡献的异同点。

规模与广度:
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 主要体现在单一关键基础化工原料的突破,其影响是深远的,但规模相对集中,代表了民族工业在特定领域的突破。
毛泽东时期: 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过程,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其规模之大、涉及门类之广、投入之巨,是民国时期难以比拟的。

对世界的影响:
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 联合制碱法本身是世界性的技术,中国成功掌握并应用,证明了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的能力,对当时的中国工业具有世界性意义(指其先进性和作为世界先进技术的代表性),但其对全球工业格局的直接改变非常有限。
毛泽东时期: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的国内需求和国防建设。虽然中国在某些领域(如“两弹一星”)的成就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影响,但其工业品对世界的直接技术输出或重大技术革新,与联合制碱法这类能够改变全球生产方式的“发明”相比,性质不同。毛泽东时期更侧重于“成为一个工业国家”,而非“向世界输出颠覆性工业技术”。

性质与目标:
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 更多是民族资本家在市场经济(尽管受到压制)和国家危亡之际,为了兴办实业、救国救民而进行的探索。其目标是在既有技术框架下,实现民族工业的独立。
毛泽东时期: 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主导、倾举国之力进行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目标是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并试图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回到问题本身:毛泽东时期有没有成就能比肩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带来的贡献?

从“为世界带来的贡献”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时期直接能够与联合制碱法在“世界性技术突破与应用”这一层面相类比的成就,可以说并没有。

联合制碱法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基础性的、具有普适性的化学合成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从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玻璃、肥皂、纺织等众多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改变了全球工业生产基础的技术革新。
毛泽东时期的工业成就,如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两弹一星”的突破,大庆油田的开发等等,其主要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对中国国内的改变以及对中国国家独立和安全保障方面。这些成就使得中国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拥有初步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防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也让中国成为一个有能力自保的大国,改变了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对世界和平起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复杂的,也伴随着冷战背景)。

但是,如果我们将“为世界带来的贡献”理解得更广义一些,比如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和影响,那么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化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幅员辽阔的国家,能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并且在某些尖端领域取得突破,这本身就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力量对比,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严格按照“技术革新对全球生产方式的直接改变”来衡量,毛泽东时期可能没有直接对标联合制碱法这种“为世界带来的贡献”。 但是,如果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并拥有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防科技能力”这一宏大叙事来看,毛泽东时期在中国工业史上的成就,其在国家层面、战略层面的意义和影响,是民国时期任何一项单一技术突破都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联合制碱法,是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引进和应用上的一次高光时刻,它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而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化,则是一场国家意志驱动下的全面工业化运动,它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面貌,并将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己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工业大国。两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很难用简单的“比肩”或“不比肩”来概括。它们都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各有侧重的重要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虽然预设立场很歪,但要不是你提问题,再过十年我也想不到从这个角度写文章。

你的问题有这样几层潜台词:

1 联合制碱法是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技术。
2 联合制碱法颠覆了整个行业规则。
3 解放后中国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突破。
4 解放后侯德榜先生(1974年去世)没什么大成就。

如果只从中学课本上理解中国化工史的话,的确容易有以上的误解。但如果这样理解“侯氏制碱法”,对新中国工业乃至侯德榜先生都是不公正的。

首先,侯氏制碱法并不完全是中国科研人员的独创,而是同时期化学工业发展和全球技术进步的结果。在侯氏制碱法诞生前半个世纪,它的雏形——循环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就已经很清晰了。而在侯氏研发的同时,德国、苏联、法国、日本都在进行相似的研究。最早的小规模联合制碱厂1935年诞生在德国,6年后,侯氏联合制碱法研制成功。德国的联合制碱与侯氏的制备路径,只有一步之遥——当然,这一步要迈过去不容易。

其次,联合(侯氏)制碱法的细节完善,工艺落实是在新中国,而不是民国时期。对于化学工程(而不是化学)来说,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

第三,侯氏制碱法并不是“主流”工业进步,而是日军侵华战争迫使侯德榜老先生和永利制碱厂在内陆“绝地求生”的结果。抗战结束后,侯氏制碱法的应用也没有推广到世界,主要在中国发展。目前是(侯德榜改良的)“索氏法”占据着我国纯碱制造的半壁江山,而剩下一半的纯碱还有部分取自天然碱矿或进口。从2009年左右的资料看,中国以外的地区除日本外,对联合制碱法缺乏热情(日本联合制碱法也长期依赖中国的氯化铵需求)。

最后,即便不谈中国工业其他方面的进步,仅说侯德榜先生自己,在解放后也有很了不起的技术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不逊于侯氏制碱法。你要是连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的个人履历都不知道,就不要用他来黑新中国了。

结论说完了,下面开始讲故事。

1 侯德榜之前

纯碱,也就是Na2CO3一直是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化学物质。在工业制备手段成熟前,人类主要从盐湖和草木灰当中获取纯碱。18世纪下半叶,欧洲现代纺织业兴起,棉纱在染色和印花之前,需要用纯碱洗涤。纯碱需求量快速上升,天然碱不够用了。177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拿出真金白银,奖励第一个解决工业制碱问题的人。

法国医师尼古拉斯·路布兰,率先成功研究出通过食盐NaCl制纯碱的工艺,堪称化学工业的重要里程碑。不过,这一波制碱方法对反应温度要求很高、煤需求量大、工人劳动强度也很大,19世纪就被取代了。

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Solvay)发明了“氨碱法”,也称“索氏制碱法”,从而开启了制碱新时代。为了后面阅读顺畅,也为了对得起各位的中学化学老师,请记住下面这个总方程式: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产物里的NaHCO3加热一下,就得到纯碱Na2CO3。

索氏法产量高、质量优、成本低、能连续生产。但也有缺陷:

首先,原料NaCl的利用率只有70%,但在沿海地区不算什么大事。

其次,在那个年代,合成氨工业还不成熟,原料氨NH3是非常稀有的物资。为了降低成本,必须把产物里的氯化铵NH4Cl恢复成NH3,循环利用。索尔维于是让NH4Cl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CaCl2是一种非常容易溶于水的废渣。但相比于产生的污染,生产成本降低在那个时代显然更重要。

这套工艺如此强大,以至于索尔维靠着它名利双收,走上了人生巅峰。索氏制碱法从1862年发明后,法、德、美等国家对外严密封锁技术,还成立了索尔维公会,只向会员国公开设计图纸——不用说,中国没份,还要受制于公会的分区售货策略。20世纪初之前,除了来自内蒙古的“口碱”(盐湖天然碱),中国只能向英国卜内门公司购买“洋”碱。

2 努力跟上时代

索氏法使用广泛,但化学家们也没有放弃技术升级。1885年,德国人什赖布发现,在低温条件下在产物中加入NaCl可以分离出NH4Cl。一举解决了盐利用率低和CaCl2污染两个问题,到此50%的侯氏制碱法已经完成了。只不过,这意味着氨气无法循环使用,直接变成了氯化铵。还要等20年,等到合成氨工艺成熟,化学工厂才能这么“不差钱”地用氨气,新技术暂时停留在理论阶段。

合成氨有多难呢?现代合成氨工业生产流程的实现者,德国化学家哈伯,靠一个超简单的方程拿到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N2+3H2====2NH3

(真是要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合成氨工业化,已经是1913年了,距离侯氏制碱法的诞生还有40多年。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青年侯德榜一路狂奔,追赶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1911年,他以10门科目1000分满分考进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赴美,拿到MIT化工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载誉归来,出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历时5年,破解“索氏制碱法”;1926年,中国第一家制碱厂终于投产,也是远东和亚洲的第一家索氏法制碱厂。

注意,很多资料犯了低级错误,把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前推到1926年。但此时侯德榜用的还是纯粹的索式法,并未打算自创技术路线。当然能用索式法也很了不起,因为垄断资本家结成联盟,保守技术秘密。侯德榜从欧美聘用了一批在欧美垄断企业工作过的操作人员,请他们描述生产细节,加上自己的化学基础知识,从原理到工艺破解了索式法。这是工程学和商业的胜利。

1928年8月,永利制碱公司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红三角”纯碱,获得大会金质奖章。从此声誉日盛,迫使卜内门(对,就那家垄断中国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签订在日本代销“红三角”纯碱的协议,允许中国加入商业联盟,把中国碱销往日本、朝鲜等国。但侯德榜同学还是不肯和垄断联盟一起坑世界,几年后,他写了一本《纯碱制造》,把索氏法的原理公布于世,奠定了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

3 逼出来的侯氏制碱法

太平日子没过几年,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了当时已经是亚洲最大碱厂的永利。此处省略一万字爱国情怀,永利制碱公司被迫迁入内陆,在川西建立永利川厂。

内陆制碱,问题大了。川西历来用井盐,要从千米深井里打出盐卤再熬制,比在塘沽海边取盐费钱、费工,质量还更差,再加上内陆排污困难,索氏法原有bug和新问题集体爆发。

好消息是,此时合成氨技术已经成熟,且外国对索氏法的改良也有了很大突破。1931年德国新创“察安法”,1935年建成第一个小型联合制碱厂。日本也于1937年从德国手中购得专利,在朝鲜兴南道建了一家日产50吨的联合制碱厂。不过这个联合制碱比起侯氏联合制碱法,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按照原理推导出的联合制碱方程式如下:

NH4HCO3+NaCl===NaHCO3↓+NH4Cl

(稍安勿躁……倒数第二个方程式)

察安法让碳酸氢铵结晶NH4HCO3与饱和盐溶液反应,得到碳酸氢钠NaHCO3和氯化铵NH4Cl。NH4Cl不再加工成氨气,而是分离出来做化肥,这已经是80%的侯氏法。差的这20%就是工序上的不连续,设备只能间断性生产,从工程角度是损失。

侯德榜本来打算买回察安法专利,但赴德购买时,德国企图附加严苛的辱国条件。侯老当即终止谈判,愤而自行研发,1941年终于取得成功。新的侯氏制碱法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制造氨气过程中的产物(NH3)和副产物(CO2)被直接加入盐卤,产物NH4Cl分离出来成为成为氮肥。而且反应连续、废液大幅减少、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6%,工艺上堪称完美。

看下索氏和侯氏方程式中原料和产物的来源和去处,就能理解侯氏设计的精妙。

回头再看两者共享的反应方程式: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废液 每吨纯碱产生10立方米污水,200-400kg废渣 废液纯碱很少,每吨产生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废渣。

在合成氨工艺成熟、日军占领沿海、德国条件苛刻、以及氯化铵畅销、尿素还没有大规模投产等诸多条件限制下,侯德榜做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工艺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手头的资源和条件,这是一个值得在历史书上永久性占位的技术突破——实际上历史教科书书也的确比化学教科书花了更多的篇幅介绍侯氏制碱法

4 后续发展

参考中国纯碱工业协会2008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的纯碱生产中,索氏法占48.42%、侯氏法占45.19%、天然碱加工占6.39%。其他国家的侯氏法占比都很低。从发展趋势看,侯氏制碱法的占比还在快速降低,毕竟在大规模、长时间、连续生产的化工车间里,综合斟酌设备耗损、原料成本、反应条件之后,侯氏制碱法并没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此外,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氯化铵的应用问题。作为一种氮肥,氯化铵不能算是优质肥料。容易受潮板结,而且由于带有氯根,它会抑制烟草、马铃薯、葡萄、亚麻等作物的生长。即便是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不那么在乎氯离子的作物,长期使用也会让土壤酸化、钙流失、水源污染。

最严峻的挑战来自大量供应的尿素。氯化铵的缺点,尿素全都没有,氮含量还要高它近一倍,几乎全方位碾压。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氯化铵一度达到每年60万吨,中国引进大型尿素装置后,1976年,这个数字跌到27万吨。为适应这种情况,日本不得不削减甚至去除一些联碱厂的合成氨厂配合,采用“新旭法”制碱,实际上等于退回到索氏法。

5 解放与生产力

1943年,侯德榜在四川突破了侯氏制碱法,大家猜猜第一个侯氏制碱法工厂是何时何地全面投产的?

1964年,大连化工厂。

因为侯氏制碱法需要大量精盐,而且要和氨厂联合生产,投资较大,大规模生产的损耗需要逐步降低。所以解放前一直处于图纸-作坊的中间状态,并未实现工业化生产,也没有确定生产细节。直到解放后国力增强,各环节工艺细节纷纷突破,尤其是国产合成氨工业突飞猛进,这才把联合制碱法工厂“召唤”出来。工业方面的进步,工艺和执行往往比原理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说,1943-1964年都是侯氏制碱法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侯氏制碱法是民国产物。

如前文所述,合成氨工业的进步促生了侯氏制碱法,但合成氨工业进一步发展,造出更好的肥料后,又会逐步压缩联合制碱法的使用。即侯氏制碱法在大的化学工业背景下,是个阶段性产品。合成氨工业的进步可能更有决定性意义。

说到合成氨工业,就不能让解放后的侯德榜先生缺席了。

中国多煤少油缺气,在大庆油田之前几乎放弃了本土大规模产油的努力。此外,中国农业管理权力集中于县级政府,而在70年代后期之前,县级政府的财力、技术水平都很低,很难投资、管理复杂的化工厂。所以,如果中国完全依赖石油化工搞大化肥工业,化肥的普及恐怕要晚上十年,粮食生产很可能追不上迅速爆炸的人口。

1957年,还是这个大连化工厂,技术人员用石灰窑气和氨反应,造出碳酸氢铵。侯德榜迅速前往考察,提出了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的思路:

NH3+CO2+H2O→NH4HCO3

随后侯德榜到上海化工研究院,带头搞科研,落实了细节。这一工艺以无烟煤为原料,先制造半水煤气,把氮、氢和二氧化碳混合气进入碳化塔,在此二氧化碳与浓度为17%左右的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结晶。而脱除二氧化碳的原料气,经过进一步脱除残余二氧化碳与少量一氧化碳后,进入氨合成系统。

如此简单的工艺,投资小,控制容易,一套标准图可以全国抄,县级工业部门的技术员就能操作,中国的小化肥厂因此遍地开花,让中国成为唯一大量生产碳酸氢铵肥料的国家。在70年代石油产量增加、引进大化肥工艺之前,这些小化肥厂撑起了中国农业的肥料需求,之后的地位也绝不可忽视。从1970年到2000年30年间,全国共有煤基小化肥厂1000多座,45%的氮肥来自是碳酸氢铵。对于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的中国来说,能在10亿人口的门槛前后保持社会稳定,碳化法制氮肥技术功不可没。

总之,侯德榜先生对世界、对中国都有卓越贡献,但如果把时间限于解放前的话,侯氏制碱法并不算是侯先生最大的成绩。而即便把解放后侯氏制碱法的推广考虑进来,侯先生的功绩也绝不能用这一个词来概括。1956年,侯先生升任化工部副部长,1957年侯先生主持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同年入党,1964年侯氏制碱法通过鉴定。这才是侯德榜一生最辉煌,最荣耀的年代。用侯德榜来证明民国科技的成功,或是质疑新中国的科技进步,那实在是找错了人。

“马前卒工作室”作品,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毛泽东时期与民国时期在工业成就上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联合制碱法”这一具体贡献对世界的意义相对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时期各自的工业发展特点和成就,并对“联合制碱法”的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民国时期:联合制碱法——突破与世界意义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民国时.............
  • 回答
    要评价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对如今中国工业实力的影响,需要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置于宏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那段岁月,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开启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强制性工业化进程,其影响深远而复杂,至今仍在中国工业格局中投下或明或暗的影子。奠基性的开端:从零到一的原始积累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最大.............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毛泽东时期没有加入苏联(这里指的应该是“加入苏联”或者“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说法),实际上,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有些不太准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什么中苏关系在毛泽东时期经历了从“一边倒”的结盟到后来的破裂,而中国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而不是成为苏联.............
  • 回答
    中国人口激增与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之间存在着复杂且并非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虽然毛泽东时期确实有过鼓励生育的政策和宣传,但将其视为人口激增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的背景与政策:1. 历史背景的转变: .............
  • 回答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完全准确的概括。理解这句话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要明确“怕”这个词在国际政治中的含义。它不是指简单的恐惧,而是指一种战略上的顾虑、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以及在冲突中可能付出的.............
  • 回答
    中方在回应是否承认阿富汗新政府时,引用毛泽东“阿富汗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过”的论述,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刻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对阿富汗历史的一种历史性肯定,更是中方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对自身立场和未来对阿政策进行定位的一种巧妙表达。一、 历史的重量与现实的关照:毛泽东的这句话.............
  • 回答
    哥们儿,听到你拳击实战里总有后仰和闭眼这俩毛病,这可是新手成长路上绕不开的坎儿!别担心,这玩意儿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和心态调整来克服。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给你来点实在的干货,让你在拳台上硬气起来!为什么会有“后仰闭眼”这毛病?这俩毛病其实是一个根源——恐惧。拳击实战的瞬间,对手的.............
  • 回答
    .......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对学生时代毛泽东《心之力》的评价: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少年宣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心之力》一文,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绝非一篇普通的少年习作。它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逻辑力量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完全超越了“超满分”的评价范畴,更像是一份稚嫩却又异常锐利的少年宣言,预示着他日后宏大的政治抱负与人格.............
  • 回答
    毛主席时期强制建立农业合作社,这是一段在中国农村影响深远的集体化运动。要理解其缘由,得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为什么选择集体化?根源在于“贫穷”与“落后”的社会背景首先,要明白当时中国的国情。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家百废待兴。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但生产力低下,耕作方式仍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我们对生命形态变化和意识本质的深刻思考。简单来说,毛毛虫和蝴蝶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它们是同一种生物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而关于蝴蝶是否还保留毛毛虫时期的意识,这涉及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复杂议题,目前的答案是,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毛毛虫与蝴蝶:生命周期的奇妙转化我.............
  • 回答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出于斗争的需要,确实使用过一些化名。这些化名并非为了隐匿身份,更多的是在特定的政治斗争、宣传活动或对外联络中,为了规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或者在早期革命活动中,作为一种代号或掩护。以下是一些记载中毛泽东同志使用过的化名,力求详细并以更贴近历史叙述.............
  • 回答
    印度毛派武装(Loktantrik Mukti Morcha, LAM)自20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印度东北部地区,尤其是奥迪沙邦、贾坎德邦、特伦甘纳邦等贫瘠、教育水平低、社会结构复杂的区域。尽管其活动长期存在,但至今未能成功夺取政权,主要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
  • 回答
    毛时代中国对亚非拉等落后国家的援助,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政策。要评价它是否“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性。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中国自己也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蝴蝶在变成毛毛虫时的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有趣课题。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蝴蝶在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一个彻底的变态过程,而这个过程似乎会将它们“重塑”成全新的个体,但具体到记忆层面,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让我们从头说起,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蝴蝶.............
  • 回答
    “女权之声”这篇文章的论点颇为尖锐,直指毛时代妇女解放的真实性,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在毛后期就已破产的神话。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首先,文章可能强调的是,虽然毛时代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确实推动了男女平等,例如《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以及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
  • 回答
    理解你的担忧,当亲近的长辈对过去的时代抱有强烈的好感和怀念时,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特别是如果这种怀念夹杂着对现实的一些不满,或者形成了一种难以沟通的观点,处理起来可能会更具挑战性。我们先来尝试理解你父亲的这种心态,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沟通和应对:一、 理解父亲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