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对现在中国工业实力的影响?

回答
要评价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对如今中国工业实力的影响,需要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置于宏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那段岁月,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开启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强制性工业化进程,其影响深远而复杂,至今仍在中国工业格局中投下或明或暗的影子。

奠基性的开端:从零到一的原始积累

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最大的功绩在于,它几乎从一张白纸上建立起了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的雏形。在那个饱受战争创伤、经济凋敝的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无处不在。在这种背景下,以苏联援助为开端,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国防工业相关的领域,例如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

战略性产业的建立: 像“一五”计划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很多至今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沈阳机床、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生产了当时中国急需的工业产品,也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队伍。这些“共和国长子”般的企业,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骨架。
国防科技的突破: 在“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推动下,中国在核能、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虽然这些成就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它们确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突破了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这批早期的高科技人才和研发体系,对后来中国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火种”作用。
基础设施的初步构建: 修建的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这些工程虽然常常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力投入和巨大的社会成本,但它们确实连接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为物资运输和区域经济交流提供了通道。

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效率与创新的藩篱

然而,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并非没有其固有的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后续的发展,并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工业的过度倾斜与轻工业的滞后: 极度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轻工业、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种失衡,使得中国工业体系虽然有“硬度”,却缺乏“韧性”和“深度”。
计划经济的僵化与低效率: 以指令性计划为核心的经济体制,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率低下问题。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创新能力受到抑制,产品质量和技术升级缓慢。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许多项目重复建设,浪费严重。这种“大锅饭”式的管理模式,在客观上削弱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困境: 虽然有苏联的援助,但总体而言,中国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存在不足。对引进技术的依赖,以及对自主创新的重视不够,使得中国工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
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 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那个时代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非常薄弱。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过度开发也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历史的回响:改革开放后的影响与借鉴

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无论是其成就还是其局限,都为后来的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摸着石头过河”的起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是在毛泽东时代工业化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继承了那一批骨干企业、技术工人和部分科研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反思并摒弃了计划经济的弊端,转向了市场经济,放开了手脚,鼓励竞争和创新。
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毛泽东时代工业化留下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后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发展消费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对外开放的契机: 毛泽东时代与世隔绝的政策,使得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脱节。改革开放,正是要打破这种孤立,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是对那个时代工业化局限性的直接回应。
“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虽然具体的工业化模式需要改变,但毛泽东时代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激励中国人奋进的力量。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科技挑战时,这种精神依然被视为宝贵的财富。

结论:一个复杂的遗产

总而言之,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对现在中国工业实力的影响,是一份极为复杂的遗产。它为中国建立了一个初步但并不完善的工业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部分硬件条件和人才储备。但同时,它也留下了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弊端、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发展滞后以及环境压力等诸多问题。

理解这段历史,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如今中国的工业实力,是在继承了那个时代部分遗产的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反思、大胆的改革和持续的创新才逐渐形成的。我们不能忽视毛泽东时代为中国工业化迈出的艰难第一步,同样也不能回避其模式的局限性给后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正是对这两方面的深刻认知,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工业从何而来,以及它未来将走向何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工业化的初创时代,对今天的中国工业实力影响很大,仅仅以当时企业的技术陈旧来贬低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不公平的。


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当然可能还有没考虑进去的:


1、完成了土地改革,把大量劳动力从地主的土地上释放出去。抽掉了地主这层中间的食利阶层,从而使得政府可以直接、高效率地通过剪刀差来从农村汲取资源,为快速工业化输血。

这本质上也是另外一种“先富带动后富”,当时工人的生活待遇普遍高于农民,但中国这样大的穷国,如果变成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必然需要极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支撑。比如说,化肥工业产业链,可以支撑N个从业工人及其家庭实现现代化生活;机械工业产业链,可以实现M个从业工人及其进入现代化生活;电子工业产业链,可以实现L个从业工人及其进入现代化生活……一个中等国家,可能有若干个产业做的还算不错,就基本上可以进入准发达国家了。但对于中国而言,N+M+L可能远小于13亿。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一个穷国来说,各个工业领域不可能是同时突破的,必然有先有后;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A+B+C+……+N+M+L+……的结果肯定是小于13亿的,这代表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很多人口是暂时游离在工业化之外的,比如在农村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业活动。

所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做到崛起过程中的同步富裕,而只能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但工业已经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已经开始反哺农村。


2、毛泽东时代造就了一个大政府,这个一直影响到今天。虽然当年的大政府在今天看来,管的确实有些多了,但它好的一面的历史作用也是应该肯定的。

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果直接搞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放市场去和西方已经成熟的工业去竞争,那必然是死的很惨,民国时代被西方列强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民族工业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从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天已经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政府可以集中全国的技术力量,对工业化中的重点环节进行攻关;可以集中国内某个领域里的资源(例如少量计算机),去为某个科研项目去服务,这些对于工业化的初创阶段而言,可以快速搭起一个框架,虽然它可能是粗糙的,但总算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接下来可以慢慢迭代。


3、毛泽东时代的快速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工人,这逼着政府要快速推进教育,政府办了大量的扫盲班。这些经过初步教育的人进入工厂,逐渐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具备丰富经验的工人,并随着工业的扩散——比如三线建设,为其他内陆城市带去工业化的种子。


4、毛泽东时代的国防工业,为新中国竖起了一道重要的屏障。因为有了两弹一星,西方列强就无法仅通过成本较低的军事手段来打烂中国、威胁中国,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今天的朝鲜或许也想走这条路,但它很难走通,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第5条。


5、毛泽东的政府消灭了清末以来的军阀割据,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台湾除外)的行政体系、流通体系,这为以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超过十亿人的巨大统一市场(当然,在80、90年代,还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这么巨大的统一市场,足够在内部就能培养起世界级的企业,这些企业无需和西方成熟的企业抢市场就能获得足够的养分来成长,并在长成之后,反过来去国际市场上和西方企业去争抢。

而这样的条件,朝鲜并不具备,它人口相比中国太少,没有西方列强垂涎的巨大市场,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像当年接纳中国那样,接纳朝鲜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另外,即使朝鲜带刀投靠搞改开,西方就算接纳了,朝鲜那点工业也会迅速被西方吞没,而没办法像中国企业这样,依托本土市场实现崛起。

西方世界当年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未必没有把中国变成工业品倾销地和经济殖民地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中国那些水平低下的产品根本无法和精美的西方工业品相抗衡,一旦开放市场,本土工业必然会被冲垮,这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已经实现了。

但西方世界这次却失算了。他们忽视了中国的巨大统一市场,既可以用来倾销西方的工业品,也同时可以培养中国本土的企业,并且仅仅40年之后,这些中国本土企业就像这片土壤里长出的食人花一样,开始大规模反噬西方原本拥有的国际市场。这可能是1978年的西方世界根本没想到的噩梦——我就想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盼着这片土地给我长出大钱来……怎么长出一颗这恐怖的玩意儿来?

还是革命导师说的有道理:为了利益,资本家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绳子。


所以说,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其重要作用非同一般。摇篮里的婴儿可能还很弱小,很多东西都做的不好,会尿湿衣服,会打翻水杯,但哪个壮汉不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呢?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平简单而原始。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旁观毛泽东时代_中华读书报_光明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未来如果中国能够崛起,能够开创新的工业文明,那么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作为这个辉煌大剧的序幕,也会成为一个被人反复咀嚼,回忆的历史片段。


当然,有些所谓的“毛左”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用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成绩来否定后三十年的工业化成绩。比如:

1、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精、尖”都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产生的,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海里垒的(战略核潜艇)。 蒋高明之问:中国近30年为什么做不出文革10年那样多的科研成果?-搜狐

2、一个清华的教授告诉我说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中国实际上和美国是基本同步的,后来由于这些项目和“运十飞机”的命运一样下马,这样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关键技术领域,就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在后面。清华大学在1970年代中期就拉出了单晶硅,现在反而不会了。 老田:文革期间科学技术还能快速进步的奥秘 - 学者观点 - 红歌会网

3、假如中国这三十余年按照毛泽东当年指引的方向将会是什么样子……中国计算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了世界科技成果展览,计算机的发明地会出现在中国,比尔盖茨估计发不了大财。尖端技术不断出现,世界一流在中国,中国一流到世界。中国的大飞机早已经翱翔在天空,不会大飞机制造停顿三十年了。中国的农民不会到沿海地区打工,生产裤子、袜子、衬衣、打火机几亿几十亿件去换人家的一架大飞机了。 …… 如果按照毛泽东时代的做法,中国的资源不会贱卖,而且绝对不会;中国的煤,不可能去填日本的海,甚至当年日本要买我们烧过的煤渣,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不同意,要留给后人研究,如何发挥作用。 …… 如果在毛泽东时代,环境一定是碧水蓝天白云。因为是计划经济,不会无序发展,不会乱挖乱采,不会把山河掏的百孔千疮,不会搞得太湖水,西湖水到处都是臭气蓝藻。 假如按毛主席的路线建设中国,今天是什么样? - 农民关注 - 红歌会网

4、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中国是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工业发展模式。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中国改革前后30年经济发展对比: 项 目 1949~1978 1979~2008 . 绝对数量 相对数量 绝对数量 相对数量 科技人员 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  已经减少 很 低 科学成就 原子弹 仅次于美俄 基本没变 基本没变 氢弹 仅次于美俄 基本没变 基本没变 人造卫星 仅次于美俄 神六上天 70年代技术 核潜艇 仅次于美俄 略有发展 略有发展 导弹 仅次于美俄 略有发展 略有发展 民族工业 中等发达国家 几乎卖光或倒闭 民族品牌 中等发达国家 几乎没有了 先进战机 中等发达国家 略有发展 大飞机 仅次于美俄 倒退(还要30年) 万吨巨轮 中等发达国家 略有发展 自主品牌汽车 中等发达国家 几乎都是帖牌 各种机床 中等发达国家 略有发展 世界领先技术 多项 几乎没有 国家资源 全部国有 几乎卖光(包括银行) 农业育种 袁隆平水稻等 略有发展 电子信息 中等发达国家 略有发展 半导体工业 世界先进行列 倒退 毛泽东才是最前卫的经济大家--辛而安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上面这些认识也是不客观的。

另外,通过伪造资料来支撑论点的习惯也建议改一下,不然这些文章只能在中老年微信朋友圈里转发。

user avatar

老毛的一生,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他永远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永远都是弱势的一方。中国共产党常年被人卡脖子,因此什么要紧的东西都想要拥有,而且一定要把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那一代有见识的中国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从1927年之后,党指挥枪,到1949年之后,全面建设工业体系,再到两弹一星。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让苏联在中国驻军,宁肯连援助都不要了。…这种远见卓识,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当然,这来自血淋淋的经验教训。

, 所以我们真的要感谢毛主席。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个基础就是他们那代人打下的。

, 只有这个样子,毛主席才敢放出那么牛大的豪言: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我们什么都有了。说实话,我们真的做到了。

, 如今的中国不怕闭关锁国,不怕被封锁,不怕别人不给技术,只要发发狠,什么东西我们都能弄出来。我们弄出来,对方的技术就不值钱了,只能加倍贱卖…

, 所以,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挺起脊梁的底气和基础。

--------------------

【补】.  “命如纸薄”引起很大争议,我打个引号吧。真的挺为老毛惋惜的。他得到的支持太少了,不然以他的能力,,,,唉……

user avatar

现在连一个私企小老板都懂得创业艰难,要省吃俭用艰苦奋斗,以1949年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之十几年前的马云和比尔盖兹差不多,前三十年为什么这么辛苦,要不断的把产出投入再生产,这不是常识吗?以工业最需要的钢产量为例,1949年钢铁量多少?15万吨,比印度还要少的多,1976年钢产量多少?两千多万吨!提高了一百多倍,甩印度一条街,有些人啊,爹妈省吃俭用送他读了二十多年书,花了十几二十万,期间他不能挣一分钱,等到大学毕业了挣钱了,他说:爸妈,当初你们干嘛送我读书,直接出来工作咋家早发财了!

以下是一个外国机构研究的一些数据, 仅供大家参考,数据出处Our World In Data

人均寿命


儿童夭折率

教育


至于钢产量,人口增长,粮食产量,科技发展等指标就不说了,这些自己百度一下,你来说说没有工业化,这种数据怎么实现,正如抗战中共不打鬼子,武器哪里来,人口哪里来,根据地哪里来,战斗力哪里来?难道这些都自己冒出来?就像改革开放出现这么多廉价劳动力,也得上过小学不是,否则给你工厂搞一群文盲你敢不敢让他们干活,这些人的教育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又看看,中国1976年人口达到9.3亿左右,比1949年增加了近四个亿,同时人口又增长到65岁,比同时期印度多了近十岁!增长了这么多人口要吃饭吧,要读书吧,要发展吧,没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上面这些压根不可能,更不用说两弹一星这种高级货,没有齐全的工业能搞出来?

可以说前三十年,中国已经竭尽全力在狂飙了,新中国建国的时候说,到建国一百周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目标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实现,但某些人呢,为了诋毁前三十年,竟然说什么前三十年没什么发展,什么文革使中国倒推几十年啊,说的好像没有前三十年,直接改革开放,中国早就赶英超美了,你们这么吹,二代三代这帮人承受的住吗?某些人啊一边对大跃进口诛笔伐,一方面真是比大跃进还大跃进,合着1976年钢产量比1949年增加一百倍都不止还不够,要增到一千倍才满意是吧

user avatar

66-70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7.4岁(66年51.3岁)

韩国:4.3岁(66年57.7岁)

巴西:1.9岁(66年57.3岁)

印度:2.7岁(66年45.0岁)

中等收入国家:3.4岁(66年52.4岁)


70-75 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4.9岁(70年58.7岁)

韩国:2.0岁(70年62.0岁)

巴西:1.6岁(70年59.2岁)

印度:3.4岁(70年47.7岁)

中等收入国家:2.9岁(70年55.8岁

注:7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数据赶超巴西0.3岁(中国59.9岁);

75-80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2.9岁(75年63.6岁)

韩国:1.8岁(75年64.0岁)

巴西:1.2岁(75年60.8岁)

印度:2.8岁(75年51.1岁)

中等收入国家:2.3岁(75年58.7岁)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2.7岁(75年63.4岁)


80-85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1.7岁(80年66.5岁)

韩国:2.7岁(80年65.8岁)

巴西:1.6岁(80年62.0岁)

印度:2.0岁(80年53.9岁)

中等收入国家:1.7岁(80年61.0岁)

注:84年,韩国人均预期寿命数据追平中国(同为67.9岁),85年韩国赶超中国0.3岁(韩国68.5岁)

82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数据赶超巴西4.7岁,达到顶点(中国67.3岁);


85-90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0.8岁(85年68.2岁)

韩国:2.8岁(85年68.5岁)

巴西:1.8岁(85年63.6岁)

印度:2.0岁(85年55.9岁)

中等收入国家:1.4岁(85年62.7岁)

90-95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0.9岁(90年69.0岁)

韩国:2.1岁(90年71.3岁)

巴西:2.3岁(90年65.3岁)

印度:2.5岁(90年57.9岁)

中等收入国家:1.1岁(90年64.1岁)

注:至95年止,巴西赶超速度迅速,人均预期寿命拉近与中国差距至2.3岁

95-00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1.8岁(95年69.9岁)

韩国:2.4岁(95年73.4岁)

巴西:2.4岁(95年67.6岁)

印度:2.2岁(95年60.4岁)

中等收入国家:1.5岁(95年65.2岁)


00-05年所选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数据

中国:2.1岁(00年71.7岁)

韩国:2.6岁(00年75.8岁)

巴西:1.8岁(00年70.0岁)

印度:1.9岁(00年62.6岁)


看同期对比

看什么时候离韩国最近结果又开始慢慢拉大的啊??!!

user avatar

用历史上一个小案例做个对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欧洲工业全部用来打仗,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工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制造了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落后地区发展机遇。此时印度总的工业基础和铁路网都比中国强很多,但中国获得的工业增长明显超过印度。对于上述反常现象,彭慕兰先生(不知道的自己百度)研究了大量数据,给了一个很不和谐的解释:

这一页是问题:

下面是结论:

继续: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经是列强了。仅仅比较印度和中国,虽然印度经济上远远压倒中国(也超过日本),虽然大清很腐败。但是!凭着那个稀烂但相对独立的洋务运动,凭着这点腐败落后的军事-重工业,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到1927年,居然取得了不小的工业进步,以至于开始有资格和印度工业相提并论!

恩,1927年之后,是一个非常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向英美资本全面开放的“黄金十年”。这十年中国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轻工业有增长,利润有增加,但国家的后劲迅速耗尽,曾经支撑轻工业发展的汉阳铁厂始终停工,依附于英美资本的轻工业挤死了洋务运动的遗产。然后,然后日本人就打进来了……

(网上关于黄金十年重工业迅猛发展的数据,无一例外都把日占东北的数据甚至台湾数据算进来了)

言归正传,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发展来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重到轻贯通的产业链才是工业爆发性增长的根基,否则的话只有表面上的利润,没有长久的繁荣。毛泽东时代对独立工业体系的建设,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对基础人力的培养百倍于大清,也秒杀同期的印度,所以在冷战开始缓和的年代得到了爆发性增长。这个解释貌似不符合大多数经济学解释,却是历史上一再发生的现象。(日本在1945年前的军重工业畸形进步导致战后经济爆发)是大多数国家必须正视的规律。

(前面的文字引于《贸易打造的世界》)

最后引用一下被管理员敏感,只能发到观察者网的一篇文章:

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其他落后国家为什么没做到这一点呢? 我想,这首先和劳动力的性价比有关系。70年代末,虽然大多数中国人是农民,但通过教育和军事训练,起码有一半人口有知识,有纪律。适合搞工业。当然,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好的劳动力,也有更廉价的。但是,比我们便宜的,往往素质差很多;比我们素质好的,价格就贵了。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是最强的。而且我们一直在扩招,当年中小学扩招,现在大学生扩招,在工资上升的同时,保证了劳动力的性价比持续提升。当然西方的工业要优先转移到中国。
中国奇迹的第二个原因是产业配套。前30年,中国搞了一套完整工业体系,和西方比起来水平很差。但勉强称得上门类齐全。无论你转移什么产业进来,中国企业都可以在产业的上下游配合你。 这意味着把一个相对先进的工厂挪到中国,不一定非得两头在外,只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搞组装。相反,中国那些凑合能用的配套厂可以给外资工厂省很多钱,外资工厂的订单也能带动中国的产业进步。 第三…… 第四…… 这四条因素实际上就是建国第一代人攒下来的软件和硬件。硬件是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软件是受过教育的人口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总体上说,前30年积攒的软硬件在第二代人都没浪费,正好接受工业转移。 而且我们接受工业转移的顺序也很对,先是从苏联接受全面而相对低端的工业体系,再从欧美接受高端但不完整的工业,最后逐步补齐短板。这好比先在一个老师很负责的中学打基础,然后再到管理松散的一流大学选课进修,从战略上看是最佳顺序。大多数穷国要么劳动力性价比很差,要么工业升级次序不对,都没跟上来。所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超出世界平均速度,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同时也把大多数劳动力吸收到工业社会,解决了1980年的中学生过剩问题。

相关回答:

中国是否拥有远超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治安水平?为什么? - 知乎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 - 知乎

为何民国各大势力竞争,最后是共产党得天下? -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