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毛瑟98K步枪 和 M1加兰德步枪?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两位步枪界的传奇人物——毛瑟98K和M1加兰德。这两把枪在二战时期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

毛瑟98K:德国的“钢铁洪流”之魂

毛瑟98K,全称Karabiner 98 Kurz(意为“卡宾98短步枪”),是德国在二战中装备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主力步枪。它的前身是毛瑟98式步枪,而98K则是在98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其更加轻便、易用,也更适合大规模生产。

优点:

可靠性是它最大的招牌。 毛瑟98K的整体设计非常坚固耐用,结构紧凑,加工精度高。它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比如泥泞、灰尘、严寒酷暑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故障率极低。这一点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命保障。你不能指望一个卡壳的步枪在危急时刻救你一命。
精度惊人。 作为一款栓动步枪,毛瑟98K的射击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通常配备有可调节的机械瞄具,射击时的后坐力也相对柔和,使得士兵能够精确地瞄准远距离的目标。在一些描绘战争的影视作品中,你经常能看到德军狙击手使用98K进行精确射击的场景,这并非夸张。可以说,它赋予了德军士兵在远距离交火中不小的优势。
“上弹方便”的理念体现。 虽然是栓动步枪,但毛瑟98K的设计让装填弹药的操作相当流畅。它使用的是5发固定弹仓,可以通过桥夹快速装填。这意味着士兵可以迅速地将5发子弹压入弹仓,完成一次装填,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相比之下,一些早期的栓动步枪,一次只打一发,然后逐发装填,那效率可就低太多了。
易于维护。 结构相对简单,拆卸和清洁起来也比较容易,士兵们自己就能完成基本的维护工作。这在后勤补给可能不那么充裕的战场上,优势明显。
改装潜力巨大。 98K后来也衍生出了各种变种,包括狙击型,加装光学瞄准镜后,其精度更是被进一步放大。即使是普通的98K,在战争结束后,也成了许多国家和民间爱好者的改装对象,其作为基础平台的稳定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缺点:

射速限制。 这是所有栓动步枪的通病。虽然它有桥夹辅助装填,但与半自动步枪相比,其单发点射的射速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在近距离遭遇战中,如果对方是半自动步枪,你连续射击的速度确实会吃亏。
弹容量相对较小。 5发弹容量在某些激烈的交火中,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弹药补给。
战场通用性有局限。 尽管它精度高,但更多的是作为精确射手和一般士兵的步枪使用。它不能像某些半自动步枪那样,在近距离内形成持续的火力压制。

总结毛瑟98K: 它是那个时代步枪设计的一个巅峰,将可靠性、精度和一定的操作便利性完美结合。德国士兵对它有着极高的评价,它就是战场上可靠的伙伴,默默地执行着每一次射击任务。它代表了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用精湛的工艺和扎实的性能赢得了战场上的尊重。

M1加兰德:美国的“自由之声”

M1加兰德,正式名称是M1步枪(U.S. Rifle, Caliber .30, M1),是美国在二战时期和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装备的制式步枪,也是二战时期唯一一种被大规模装备并广泛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它的设计者是约翰·加兰德(John C. Garand),这款步枪的出现,可以说是战场射击模式的一次革命。

优点:

划时代的半自动射击。 这是M1加兰德最大的革命性特点。它使用8发桥夹式弹仓,射击时枪机自动复位、上膛,士兵只需扣动扳机就能连续射击,直到弹药打完。这意味着相比栓动步枪,M1加兰德的射速提升了数倍。士兵可以在短时间内倾泻出更多的火力,给敌人造成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近距离的遭遇战中,这种优势是压倒性的。
弹容量大且易于更换。 8发弹容量比98K的5发要多,而且更换弹仓的操作也很简单,士兵可以快速完成。
可靠性同样出色。 尽管是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在设计上同样考虑到了可靠性。它的设计结构相对简单,加工也相当精良,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有不错的表现。当然,与极其“皮实”的栓动步枪相比,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可能需要更精心的维护,但总体而言,作为半自动步枪,它的可靠性已经非常高了。
设计上的独特性——“哨声”。M1加兰德的8发弹夹在打完最后一发子弹后,会有一个特有的“叮”声弹仓落下。这个声音在士兵们眼中,既是子弹打完的信号,也象征着一次有效的射击。有说法称,德军士兵甚至会因为这个声音而提前判断美军的火力是否即将衰竭。这个声音也成了它独有的标志。
士兵的“好伙伴”。 许多经历过二战的美国士兵都对M1加兰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称其为“我的M1”。它在士兵手中可靠而致命,充分体现了“为士兵而设计”的理念。

缺点:

精度相对逊色。 作为半自动步枪,为了保证流畅的自动循环,其枪管的长度和结构设计上,通常不如栓动步枪那样极致追求高精度。在远距离射击时,其精度略逊于毛瑟98K。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准,只是在“精确射击”这个层面上,它不是专长。
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对比栓动)。 半自动步枪需要更复杂的机械结构来完成自动循环,这意味着它的生产制造过程可能比栓动步枪要复杂一些,对工艺的要求也更高。
桥夹的“不可替代性”。虽然桥夹提供了快速装填的便利,但打完一发后,空桥夹就会自行弹出,无法像许多现代步枪那样方便地插入新的弹夹。士兵必须等待桥夹弹出后才能继续装填,或者在桥夹未打完时就取出。

总结M1加兰德: M1加兰德是战场上的革新者,它将半自动射击的理念带入了主流战场。它以更高的射速和弹容量,极大地改变了步兵的交战模式,为盟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代表了一种“火力就是一切”的追求,用高效的射击能力赢得了士兵的喜爱和敌人的恐惧。

对比分析:

理念上的差异: 98K代表了德国对武器“精益求精”、“可靠耐用”的传统追求,强调精度和战场适应性。M1加兰德则代表了美国“火力压制”、“高效作战”的新理念,强调射速和弹药的持续性。
战场定位: 98K更适合作为精确射手的选择,或者在需要精准打击远距离目标的环境下。M1加兰德则更适合作为普通步兵的主力武器,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和压制。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98K让德军在战场上能够进行精确狙击,但也受限于射速。M1加兰德则让美军士兵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火力对抗,尤其是在消耗战和推进战中,其优势尤为明显。

一个很有趣的比喻:

如果把98K比作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手中的每一把都是经过仔细打磨的艺术品,每一击都力求精准。而M1加兰德则更像是一位勤奋的农民,虽然他手中的工具可能不如工匠的那么华丽,但他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持续的力度去耕耘,让土地焕发生机。

两者都是那个时代杰出的步枪,也都是它们各自国家的骄傲。它们的设计理念不同,战场表现也各有侧重,但都为二战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讨论哪个“更好”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要看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什么样的任务需求。就如同我们无法简单评判工匠和农民谁更重要一样,98K和M1加兰德,都是那个时代战争机器中不可或缺的精良部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便写几点为其他回答做一些补充,也纠正一些错误说法。

首先,德军在战场上最喜欢的美军轻武器是M1卡宾枪。因为德军自己没有性能相似的装备。被缴获的美军武器上交集中后,卡宾枪总是最先被抢光。这些M1卡宾在德军内部的编号是“Selbstladekarabiner 455(a)”;

而美军最喜欢的则是德军手枪。每个人都会利用一切机会试图去缴获一把,留给自己作为战利品和纪念品收藏。二战中美军的轻武器整体上是过盈配备的,没有使用敌人武器的必要,而且纪律上也不鼓励随意使用非制式武器进行战斗。

从战斗表现上说,半自动步枪>栓动步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加兰德步枪的优势不足以同德军班级的MG34/42机枪相匹敌。在排以下的战斗中,美军往往处于下风。

在必要时加兰德步枪在极短时间下的爆发射速非常可观,远胜于栓动步枪;但是在持续射速上优势没有那么突出,没有重枪管和有效的散热手段,步枪持续射击的速率一般都不超过15发每分钟。

另外,很多人认为射速较快的加兰德更适合作为近距离战斗的武器,这一点当然有道理,但是实战中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明显——像美军之前的步枪一样,加兰德步枪硕大沉重,而且重心更靠前,还使用了非常小的觇孔,.30-06口径的后坐也十分巨大。在极近距离的遭遇中加兰德经常被抱怨不够灵活,不一定保证能抢先开火和及时补射。况且抵近到30米以内不管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肯定都是先把手榴弹甩过去。运气和士气往往会比手榴弹先耗光。

假如只说到这里,好像加兰德对栓动步枪没有形成什么代差,然而恰恰相反,对于一般射手(经过基本训练的步枪兵)来说,半自动的优势是巨大的,在实际战斗中远远不光体现在射速方面上:

首先,半自动步枪极大的提高了射手的自信,间接提高射击精度。因为意识到即使射失也能够马上补射,使用半自动射手能够更从容果断地开火。而栓动射手面对有挑战的目标则更容易犹豫紧张,受心理原因而恶性循环;

其次,半自动步枪提供更连贯的瞄准图像和态势感知。半自动射手在射击后不需要低头或分心操作枪机,可以更有效的观察射击结果和跟踪目标,也便于为射击进行修正和留意其他目标。而且由于每次射击后能更快地待发,半自动步枪也容易捕捉到更短的射击窗口;

其三,半自动步枪射击动作简单,射手在火力下更不容易被压制打断。半自动只需要完成“瞄准-射击”的简单循环,仅仅机械性地扣动扳机就可以保持射击(实际上在有明确目标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比起低头躲避,射手有时反而会由于条件反射和隧道视野,下意识地继续射击直到余弹打空)。与之相比,栓动步枪需要有意识的上膛动作,更容易在停顿时放弃射击,其上膛动作也会因为慌张变形。

不仅在真枪实弹的战斗中,在有时间压力下的比赛表现也是如此。即使是同样的射弹总数,栓动的命中率往往反而还不如半自动,尤其是距离越远的情况下,栓动的表现反而更糟糕。有兴趣的可以参考Ian和Karl在In-Range里的讨论:

另外,因为射击简单不需要手动上膛,加兰德有更实用的行进间射击能力。“Marching Fire”是二战美军曾大量实践过的战术。具体内容个人曾经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了。

至于加兰德漏夹弹出时的“叮”声,早已经是陈年旧月的烂梗了。和电影游戏中的配音不同,漏夹被顶出时的声音本身非常小,在枪声的掩盖下从几乎听不到,只有漏夹在硬质地面落地的声音才比较明显。Bloke on the Range专门做过实验:如果在听到漏夹落地后从手榴弹距离外对一个加兰德射手发起冲击,平均不到十步的时间,射手就能取出装具中的漏夹完成装填继续射击:

这个前提还是对付一个在硬水泥地上落单的美军步枪手。目前为止没有见过任何德军、日军或意军的第一手记录里有提到过针对加兰德漏夹响声的任何在战术上的应用。与同时期的其他半自动步枪相比,加兰德的漏夹出厂预装不需压弹,作为耗材不忌遗失,装填快速简单,而且装弹量没有明显区别,是当时最实用的供弹方式。


再说一些关于Stg44方面。“Stg44优先集中党卫军部队”是不存在的,和其他纳粹德军后期的新装备一样,新组建的部队和撤回后方建制重整的部队自然获得更完整的换装,和军种没有任何关系。

在44年底定型以后,元首已经宣布Stg44将逐渐转产替代Kar 98k,而非平行装备。Stg44在编制上更是集中配置使用,刻意稀释发放的情况不多。比如国民掷弹兵的掷弹兵连,全连大部分使用Stg44:

MP43/MP44/Stg44的总产量达40万以上,虽然与二战主力轻武器相比略显凤毛麟角,但考虑到其定型和投产时间之晚,这个数量已经非常可观。其生产性并非影响其装备规模的瓶颈,反而还非常出色,直到战终还有大量的Stg44积压在仓库中。而前线实际更缺乏的是配套的8mm Kurz弹药和备用弹匣。早期的Stg44弹匣也存在簧力问题,使用时减装到25发是比较流行的做法。

Stg44有全自动射击能力,但根据条令要求更多的是作半自动射击使用,其后坐比加兰德低,战斗射速更高,而且弹匣容量大,更适合行进间射击。一支Stg44一个弹匣连续射击二十发以上的能力,需要两三支加兰德交替射击才能匹敌。但是Stg44的重量偏大,是普遍认同的缺点。

与苏联人对MKb-42(H)的高度重视截然相反,美军官方最初对Stg44以及其前身系列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其相当于一种臃肿复杂的M1卡宾,属于纳粹的末日兵器之一;美军士兵也极少使用缴获的Stg44,因为缴获到的弹药非常有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