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规范汉字在「強」和「强」之中选择后者?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

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长的汉字发展过程中,为了书写方便,汉字一直在经历“简省”的趋势,比如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再到楷书,字形都在不断地变化和简化。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简化字”,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以推广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为目标,由政府主导推行的一系列汉字改革。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大部分民众识字率不高,复杂的汉字对学习和交流造成了阻碍。因此,简化汉字的核心目的就是:

降低学习门槛: 让更多人能够快速掌握读写能力。
提高书写效率: 方便日常的书写和信息传播。
规范字形: 统一长期以来存在的异体字、俗体字,使汉字更加规范化。

二、 “強”与“强”的字形演变与辨析

我们来看“強”和“强”这两个字。

“強”: 这是“強”字的繁体字形。我们可以看到它由“弓”和“弘”组成。“弓”代表弓箭,而“弘”在这里是声符,也有“大”的意思,合起来大概表示用强弓拉射的力气或者力量之大。这个字形在古代就有使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很多海外华人社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仍然使用它。

“强”: 这是简化后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到,它保留了“弓”部,但将“弘”简化成了“弜”。为什么会这样简化?这背后有多种考量:

1. 书写便捷性: 相较于繁体的“弘”,简化后的“弜”笔画更少,结构也更紧凑。在当时推广书法艺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民众能够轻松书写。例如,“弘”字中的横折钩和最后的长撇,对比“弜”字的点、横折折撇,后者在书写时确实更流畅、更省力。
2. 遵循“易于识别”的原则: 汉字简化并不是一味地删除笔画,而是要在保证基本字形和易于辨认的前提下进行。简化后的“强”仍然清晰地保留了“弓”这个表意的关键部分,而且新的声符“弜”也保持了与原字形的精神联系。很多人会注意到,“弜”也出现在一些古汉语文献中,虽然不一定作为“强”的固定简化形式,但在字形演变上并非凭空出现。
3. 选取“常用俗体”: 很多简化字是根据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在民间流传的草书、行书或俗体字演变而来,目的是顺应民间的书写习惯。虽然关于“强”的简化具体是否直接源于某种特定俗体字尚有争议,但它符合了字形简化的总体趋势。
4. 与其他字的结构统一性: 汉字简化往往会考虑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和整体协调性。简化“弘”为“弜”,使得整体字形更加匀称,也更符合现代汉字的书写美学要求。

三、 简化字选取的原则与过程

在推行简化字的过程中,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汉字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改革。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方案制定、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等环节。

对于“強”字,当时在讨论是否简化,以及如何简化时,很可能进行了如下的考量:

字频分析: “強”字是一个非常高频使用的汉字,与“力量”、“坚强”、“强大”等重要概念紧密相关。其使用频率高,也意味着其简化对于提高全民识字率和书写效率的意义重大。
字形对比: 将繁体的“強”与多种可能的简化方案进行对比,评估哪种方案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最容易书写和识别。选择“强”(以“弓”和“弜”为结构)的方案,很可能是经过比较后认为其书写便捷性和辨识度都比较理想。
避免混淆: 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是避免与其他常用字产生混淆。如果简化方案过于激进,容易导致文字的模糊不清,反而不利于交流。而“强”的简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情况。

四、 简化字的推广与影响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其中就包含了将“強”简化为“强”。随后,这一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普及,例如教科书、官方文件、媒体宣传等。

随着几代人的成长,简体字已经成为中国大陆通用的书写系统,人们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都习惯了使用“强”字。对于大陆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强”字就是汉字,而繁体的“強”反而会显得陌生或需要特别学习。

总结来说,中国大陆规范汉字在“強”和“强”之间选择后者,是基于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汉字简化运动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全民识字率、方便书写和交流而做出的决策。这个决策遵循了书写便捷、易于识别、保留原意等一系列原则,并且是通过一个系统性的方案制定和推广过程完成的。最终,简化后的“强”字凭借其更高的书写效率和更低的认知门槛,成为了在中国大陆广泛使用的规范汉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們討論文字改革中正異體字/新舊字形/繁簡字的擇取/定位問題,當時社會上的事實用字情況(即印刷文字和民間的手書文字之「實然」)是不能忽略的。

準確來說,大陸不是「把『強』改成『强』」(「把什麼改成什麼」這樣說好像給人暗示之前只有「強」一樣),而是從這二者以及「彊」這些既有的寫法當中挑了「强」作為正體。


根據東漢《說文解字》的說法,「强/強」字本來是指米中的小黑蟲(從字形上也能看出來和昆蟲有關),但是長期以來被假借用作表示「彊弱」的「彊」【《說文解字》:彊,弓有力也。其實「彊」表示「有力」也是假借,「彊」本是田界的意思(季旭昇),是「疆」的初文】,本義「蛀米蟲」反而罕用。

(請看:漢語多功能字庫-「強」漢語多功能字庫-「彊」,强烈推薦這個網站)

「强/強」的這個假借用法出現的時間很早,比如秦李斯《嶧山刻石》中就有「滅六暴强」句:

傳統的字書一般從《說文》之說(強,從虫,弘聲),認「強」為正字(如下圖《說文》),所以也可以說文字改革委員會把「强」扶正了。

可以注意到這裏徐鍇也提到「弘與强聲不相近」,質疑許慎「弘聲」的說法。由於我不了解相關的音韻學知識,在此就不多作探討了。


即在官定正字的層面上,可以說「把『強』改成了『强』」,但需要注意辭書的正字有時候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比如後文列舉的文字改革之前「强」的用例)。

而且實際上「强」反而更符合古文字字形,而舊字書認為是正字的「強」「弘」反而是後來訛變來的(漢字書寫中經常不分「厶」「口」,比如「兌-兊」「船-舩」),如圖:


(「强/強」是否真的是以「弘」為聲旁,本文不作探討,暫且採信《說文》的說法)


(古文字字形來自小學堂網站: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包括上邊《嶧山碑》中的「强」:

可以發現寫成「口」的「强」實際上是保留了古文字的字形。而且即便「强」在歷史上被字書判作「俗字」,也在從先秦到現在一直流傳了下來。

從歷代的字形材料可以看到,雖然「強」自從東漢時許慎撰《說文解字》以來長期處於「正字」的地位,「强」「強」在秦以後到民國的兩千多年時間裏一直是並存的。

(碑刻字形資料來自拓本文字數據庫:coe21.zinbun.kyoto-u.ac.jp

然後時間到了 1955 年,文字改革委員會整理異體字,選了「强」作為正字。

至於為什麼《第一批異體字表》這麼決定,我猜可能只是承認了當時印刷字體的實際用例情況(誠然《一異表》在許多正字的選定上並不客觀描述當時的語文事實或者遵循傳統,比如廢用「」「」「」等字,有偷跑簡化字之嫌)。我感覺見過不少文字改革前的鉛字明體「强」(注:明體即宋體),但好像沒怎麼見過「強」。(甚至上邊圖裏《一異表》的「強」字明體字例都明顯像是臨時改刻的)

比如我翻了一下手機相册裏從知乎和其他網站上收的圖,馬上就發現了不少:












還有這個繁簡字形紊亂時期的例子,雖然仿宋(國產)用「強」,明體仍然是「强」:

當然這個是在《一異表》之後了,參考價值不是很大。鉛字時代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字體中慣用不同的字形/寫法並不稀奇,比如文字改革之前的印刷品的字體往往是正楷用「為」,明體用「爲」(我還沒見過各國文字改革之前鉛字明體用「為」的),如下圖:

這是因為字模的來源不同:正楷是國貨——書法家遵循楷書傳統的習慣,喜歡寫「為」;而明體是從日本進口的——日本人按照《康熙字典》做字,而《康熙字典》只有「爲」而沒有「為」。

我懷疑可能是日本那邊做明體鉛字字模就沒做「強」(《康熙字典》中「強」「强」二字兼收,以「強」為正)。因為鉛字印刷明體字中大量出現「强」字形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情況,而是在戰前東亞漢字圈各國的印刷品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此時東亞漢字圈的明體字字模基本上都出產自日本)。

比如二戰時的日本報紙:

用了「强」;

1934年的朝鮮報紙:

也用了「强」;

甚至臺灣解嚴時(1986年)的報紙:

還在用「强」。請注意,此時臺灣當局的「國字標準字體」早已發佈(「1982年頒佈《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即當時臺灣「教育部」定的正字是「強」。不過當時臺灣印刷物上的這些字體(除了楷體)肯定都是從日本過去的,估計也不怎麼考慮「國字標準字體」的要求。

至於為什麼明體要用「强」,或許是因為方形的「口」比「厶」更容易鎸刻字模,又或許是「口」相較「厶」更符合明體字方方正正的結字格調/字形美學。之前有答主根據資料推測可能是避乾隆「弘曆」諱,但不太好解釋為什麼近代日本和朝鮮的鉛字印刷物也出現了大量的「强」(揀字習慣),或者說為什麼日本字模製造廠商多用「强」而少用「強」(字模來源)(又或許是避諱寫「强」的習慣通過某種方式影響到了日本?)。總之,說一千道一萬,「强」並不是《一異表》突然冒出來的東西,而且在《一異表》發布之前大概還用得挺普遍。

另外,選「强」做正字明顯也迎合文改委整理字形時「簡併構字部件」的原則(因為簡化字要用到「虽(雖)」)。至於「强」符合歷史上許多楷書字例乃至秦刻石的字形,應該不是什麼主因,理據不是文改委重點考慮的因素。

大概就是因為這兩點原因(鉛字排印的揀字習慣、部件簡併),文改委選了「强」而不是筆畫少一筆的「強」。(當然揣測文改委的擇字動機是很蛋疼的事兒,很多東西不講道理的。就為了省一筆的簡化字多得是,有湊字數指標的嫌疑)

我個人來說,還是覺得「强」更好寫的,所以我也不是太喜歡用「強」。我估計文字改革之前「強」「强」大概算是勢均力敵(「强」用例極多、而「強」又是傳統的「正字」),不好說哪個佔優勢。戰後正字時「各地標準選了哪個」恐怕是偶然性成分居多(當然事實是只有大陸選了「强」,其他的像臺灣省的蔣記國府、日本都是按舊字書取「強」;北朝鮮不用漢字了;韓國沒有做漢字標準化的工作,到新千年以後也基本不用了)。


至於韓國,應該說他們並沒有什麼自主性,鉛字時代漢字的字模一般是從日本引入的,等於說是別人給什麼就用什麼(總的來說當然還是我們文字改革之前用的傳統漢字),有用「強」的:

戰後韓國的印刷品裡經常零星冒出幾個日本的簡化字來,比如上圖中出現的「党」「亜」。

也有用「强」的:


在naver的報紙數據庫中分別檢索「强」和「強」:


可以發現一直是共存的,而且從具體分佈上來看「強」是在戰後才大量湧現的(應該和日本取「強」為正字有關),戰前基本上全是「强」。從總數上看「强」(45546個檢索結果)遠多於「強」(5951個檢索結果),印證了舊時印刷明體字常用「强」的感覺(基本上可以說是實錘了)。

也就是說戰後韓國沒有做這個漢字標準化的工作(而且之後逐漸就不用了),和民國時一樣用哪個的都有。

更新:找到了「強」的例子了,民國初年《國音字典》的鉛字明體還在用:


但是似乎民國初年的鉛字明體還有一些國貨(例如上海美華書館),與後期有所不同,尚待研究。

另外,民國時的民間辭書比如《辭海》《中華大字典》仍然是按照傳統字書的觀點認「強」當正字的:

這也能反映出文改委定正字不怎麼考慮文字學規矩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强」也可以說是俗字上位。

這個「強」也刻得很業餘……我們都知道字典怎麼說和實際怎麼用脫鈎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仍然維持「到文改時『强』已經普遍慣用」的推測。



另外我再提一個例子:「决」

比如:





把視線放到整個漢字圈裏,比如戰前(1934年)的韓文報紙:


以及二戰時的日文報紙:

似乎已經普遍地慣用或者說經常使用「决」而非相沿的正字「決」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文改委才順水推舟扶「决」上位:

更新:也有用「決」的:

民初《國音字典》

1956年《人民日報》



最後,漢字相關的知識和資料,我向大家推薦這個知乎專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
  • 回答
    关于中国大学宿舍安排的规定,以及为何会出现“国际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同住”或“同一栋宿舍楼不允许混住”的情况,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因素和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能概括。我们来试着详细解读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中国大学都严格执行“国际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同住”的规定,也不是所有宿舍楼.............
  • 回答
    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近年来也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从交通拥堵到环境污染,从人口压力到资源紧张,这些问题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座古都,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迁都或另设行政首都的讨论。然而,要深入理解为何中国尚未采取如此重大的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
  • 回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的位置,用“积贫积弱”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尽管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其工业基础的现状,与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用“渺小”来形容。工业基础的概况:百废待兴的家底首先要明确的是,1949年的中国大陆并非.............
  • 回答
    中国巨型国企的规模之大,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也足以让它们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它们并非仅仅是“大”,而是以一种压倒性的体量,在国内外经济舞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甚至在某些领域,它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重要的力量源泉。要理解它们的规模,我们不能仅仅看数字,更要看它们所涵盖的领域和对经济的渗透程度。从能源、交.............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大陆多数方言传承状况不如粤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官方标准”的光环,用更贴近生活、更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粤语在许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这其中最直观的,.............
  • 回答
    中国大陆的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在华语电影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若论及整体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与台湾的金马奖、香港的金像奖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归因。一、 历史积淀与奖项独立性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动漫爱好者在观看动画的选择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宁愿通过台湾的“巴哈姆特动画疯”这样的正版平台观看,也不愿意去下载盗版种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用不好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情感偏好。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 正版体验的吸引力是基础,而且这个基.............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公众人物在演讲时语速偏慢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分析:1. 表达的清晰度与理解的充分性: 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负责传递重要信息、政策或者进行教育性演讲的人,其首要任务是确保听众能够准确无.............
  • 回答
    中国大陆主流人群使用简体字而非繁体字,主要源于历史、政治、文化及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 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改革 1950年代,中国大陆在新中国成立后启动了汉字简化运动,旨在提高识字率、促进教育普及和行政效率。这一改革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文化和现实因素。咱们就聊聊为什么在咱们大陆以外的很多地方,牛奶盒子往往“光溜溜”地出现,泡面桶里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叉子。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能体现地域差异和消费习惯的。首先说牛奶。你看啊,在咱们中国大陆,尤其是过去一段时间,牛奶盒子普遍会插着吸管。这主要是.............
  • 回答
    中国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没有广泛使用Visa和Mastercard等国际信用卡或借记卡作为主要的支付渠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政策导向,还有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历史原因与本土支付体系的崛起话说当年,中国大陆的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相对.............
  • 回答
    中国大陆确实还没有像好市多那样,完全复制其模式并且取得同样广泛成功的会员制仓储式超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是市场环境、消费者习惯、以及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一点地聊聊。首先,消费者习惯和信任度的问题是绕不开的。 对“会员制”的接受度: 好市多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建.............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二手车消费确实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普遍和成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机器人翻译”的感觉。一、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二手车“水很深”的刻板印象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二手车市.............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工厂普工,长期以来被一种“低人一等”的印象所笼罩。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感受,而是根植于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的复杂交织。而这种现象,与许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对蓝领工人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种落差,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掰开了说。一、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历史、认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台湾人并非完全拒绝中国大陆的好处,而是看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甚至有些“好”在他们看来,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或者是附带了他们不希望付出的代价。要详细说,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很多台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说实话,台湾和大陆之间这种“分得开”的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上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说得清楚一些:历史的分野:隔阂的根源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虽然两岸同宗同源,但几十年来的隔绝,尤其是近代.............
  • 回答
    Steam在中国大陆的崛起,以及Origin在中国市场的相对沉寂,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 Steam 究竟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落地生根,又为何 Origin 显得“后知后觉”了。Steam 为什么能在中国大陆取得如此大的成就?Steam .............
  • 回答
    从地理角度分析,中国大陆没有很蓝很透明的海,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与大陆板块的联系: 陆地径流的长期影响: 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但其大部分海岸线与广阔的陆地紧密相连。陆地上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是承载着巨量泥沙、营养盐、有机物和各种污染物的重要通道。这些河流在.............
  • 回答
    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为何选择深圳东门? 1990年的东门又是什么模样?1990年10月8日,随着一声熟悉的“欢迎光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町(即今天的东门步行街)正式开业。这个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快餐巨头正式登陆中国,更成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