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大陆的崛起,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意愿有何影响?

回答
中国大陆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意愿产生了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地朝着一个方向演变,而是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影响:

一、 积极或至少看似积极的影响(部分源于大陆的宣传和策略):

经济吸引力与“融合”策略:
大陆经济的体量和增长: 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供应链中心。这为台湾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许多台商和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并从中获利。
“融合”政策的推动: 大陆通过一系列惠台政策,如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关税减免、市场准入便利化、鼓励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等,试图深化两岸经济联系,制造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希望借此提升台湾民众对统一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塑造“同文同种”的叙事: 经济的相互依存被大陆用来强化“同文同种”、“两岸一家亲”的叙事,强调两岸在文化、情感上的天然联系,以此来削弱台湾独立认同的合法性。

提升地区影响力与军事威慑:
“中国模式”的吸引力: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和国家治理能力表示赞赏,认为其在提升经济实力、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理论上,如果这种模式被台湾内部的一部分人认为比台湾自身的民主治理模式更有效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其政治立场。
军事力量的增长与“和平统一”的承诺: 大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和增强,使其拥有了更大的区域影响力,并以此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后盾。大陆官方一再强调“和平统一”,但同时也没有放弃使用武力作为选项,这种军事实力上的优势被用来给“和平统一”制造紧迫感,暗示“不和平”的选项对台湾而言将是毁灭性的。

国际地位的提升与话语权增强:
“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共识: 随着大陆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使得台湾在国际上更加孤立,进一步压缩了其活动空间,也使得“和平统一”成为许多国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理由。
塑造国际舆论: 大陆通过各种国际平台和媒体,积极传播其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叙事,试图影响国际社会对台湾地位的认知,并强调和平统一是符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利益的最佳选择。

二、 消极或更加复杂的影响(削弱和平统一意愿,或增加复杂性):

台湾认同的巩固与反感加剧:
大陆压力的反作用: 大陆越来越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反而激发了台湾民众更强烈的本土认同和对大陆统治的抵制。许多台湾人认为大陆的崛起是为了吞并台湾,而不是与其共同发展。
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认同: 台湾社会高度认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而大陆的政治体制被许多台湾人视为威权主义。大陆越是强调其崛起和强大,越是可能被台湾民众解读为对台湾现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威胁,从而进一步疏远统一的意愿。
“反渗透”与政治警惕: 台湾社会对大陆的“统战”和“渗透”保持高度警惕。大陆利用经济、文化、媒体等手段试图影响台湾内部政治的举动,往往被视为干涉内政,反而激起了台湾民众的强烈反感,使得其“和平统一”的手段适得其反。

经济依赖的负面感知与担忧:
经济“输血”的疑虑: 尽管两岸经济联系紧密,但台湾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过度依赖大陆经济使得台湾在经济上受到大陆的挟制,一旦两岸关系恶化,台湾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担忧也促使一部分人更倾向于保持台湾的经济自主性。
产业升级与“去风险化”: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的风险,以及大陆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台湾也在审视和调整其经济策略,例如推动“新南向政策”,寻求经济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大陆市场的绝对依赖,也降低了因经济因素而“被动统一”的意愿。

军事威慑的适得其反效应:
加剧不安全感: 大陆军事力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在台湾海峡的常态化军事存在和演习,虽然旨在形成威慑,但却极大地加剧了台湾民众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并非促使台湾人民接受统一,而是强化了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和对可能爆发冲突的恐惧。
强化外部安全合作: 大陆的军事扩张也促使台湾加强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安全合作,寻求外部力量的保护。这使得台湾的战略选择更加多元化,也增加了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难度。

国际环境的塑造:
“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在国际上日益抬头。台湾作为“民主堡垒”,其地位在某些国际力量的眼中变得更加重要,这为台湾争取外部支持提供了空间,也可能让一些支持统一的外国力量有所顾忌。
国际关系的制约: 尽管大多数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它们同时也强调台海和平稳定。任何一方试图改变现状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和干预。大陆在推进统一问题上,也需要考虑国际社会的反应,尤其是美国等主要大国的立场。

三、 结论:

总体而言,中国大陆的崛起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意愿产生了复杂且不必然导向统一的影响。

从大陆的角度看, 经济融合、军事威慑、国际话语权提升被认为是推进和平统一的有力工具。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两岸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并在部分台湾民众中制造了“便利性”和“紧迫感”。
然而,从台湾民众的角度看, 大陆崛起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民主价值、以及军事威慑方面,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台湾的主体意识和独立认同,并加剧了对被吞并的恐惧。大陆的“融合”策略也常常被视为政治渗透的手段,引发了更深的警惕和反感。

因此,大陆的崛起,与其说是直接提升了台湾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意愿,不如说是在不断塑造两岸的权力格局和认知环境,使得台湾人民对“统一”的定义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自身未来选择的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最终,台湾人民是否愿意接受“和平统一”,将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以及与大陆之间互动模式的综合判断,而不仅仅是大陆经济或军事力量的强弱。在大陆崛起的同时,台湾民主社会的韧性和价值观认同,也构成了影响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小管家大人,我已经连续吃了三个七天套餐了,你就摇了我8,我再也不敢乱说话了。・゚゚・(>д<;)・゚゚・。

————————分割线————————

先上结论,不能。越南被中国统治了一千年,古时候北越的汉人比例比广西都高,但是越南人也没想过回归中国。粗暴地打个比方,韩国崛起了,你会想成为韩国人吗?你也许会反驳说中国跟韩国不一样,台湾人从根本上就是中国人,只是他自己不承认而已。恭喜你,你发现问题所在了——国家认同。


一 、认同的理论范式


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是去发现或承认某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除了文化和信条外,当然还有共同的经济利益或共同的经济生活,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人们在谈论认同问题时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个要素,但没有强调并不等于可以或缺。因此,文化、信条、经济利益三者是国家认同内涵的要素结构,国家认同不会仅仅包含对某一个要素的认同,而往往是不同要素的集合。当然,不同的国家所面临的认同问题不尽相同,因而所强调的认同内涵要素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国家认同内涵凸显的不同类型。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把国家认同内涵凸显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民族主义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盖尔纳的民主义理论体系认为,民族主义坚持政治与民族的疆界应该统一。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即是认同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和记忆的历史共同体,这类国家认同大多反映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初,以及后“冷战”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独立过程中。这种以民族主义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并不是没有政治原则的认同问题存在,而是在这一问题上已有了某种共同意识,或这一问题被认为是次要的。例如,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在脱离苏联时,凝聚人心的主要诉求是民族主义的内涵,至于脱离苏联之后应实现一种什么样的国体和政体,似乎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并不影响他们对即将形成的新的民族国家的认同。


2.以意识形态或政治原则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围绕着一些政治原则,如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原则等理念建立起对一个国家的认同。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它主要强调对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的政治理念以及星条旗的忠诚,“如果美国人没有认为这种价值观能超越各自祖先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信念,他们就会按照各自不同的历史处于分裂状态”。对于美国人这种没有自身文化根基及民族传承的国家认同,亨廷顿认为美国是一个例外或特殊的国家,因为“不像其他国家,美国的国家认同是由原则或理念而确定的,而不是由一种历史归因所确定的”。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些由于内战或其他原因而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虽然民族主义是一个唤起共同意识的有用“工具”,但真正的或主要的问题不是缺乏民族认同,而是缺乏某种能成为共同意识的政治原则,因而这类国家的国家认同的主要支点实质上仍需在政治原则上去寻找。


3.以文化为主要支点的国家认同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犹太人国家的建立。早在罗马帝国初期,犹太民族就失去了地理意义上的家园,在其后漫长历史岁月中,他们成了散居世界各地的流浪民族,但犹太教这一古老宗教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使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保存了文化上的精神家园,由此逐渐形成一种恢复犹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最终导致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故土建立和发展了以色列国。


上述几种类型表明,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具体每个国家在构建其国家认同时,有着不同的凸显方面,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国家认同的特点。但这并不否认国家认同内涵是由文化、经济和信条三个方面所组成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换句话说,即民族主义、共同经济利益与政治原则的共同意识构成了完整的国家认同,其中任何一方面内涵的短缺都会导致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思想或社会冲突,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及统一。这个要素结构就是分析国家认同问题时应遵循的理论范式,应根据这个范式去分析具体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才能确定具体或主要问题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国家认同诉求的凸显方面或特点,使之能有效地唤起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识。


二 、认同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是确定台湾问题性质的分析起点。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整个主流国际社会所承认的现实,对此无需赘述。但是,台湾与大陆处于治权分离的状况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这个现实导致了认同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在相当程度上而言,台湾问题就是认同问题。根据国家认同的理论范式,我们来进一步的分析台湾问题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大致而言,台湾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情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蒋氏父子统治时期,二是李登辉执政以来时期。


蒋氏父子统治时期,台湾方面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政治逻辑是“汉贼不两立”,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以政治的“法统”自居,拒绝与大陆通过谈判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断绝两岸民众的任何交往;另一方面,又以文化的“道统”自居,提倡“从思想上、学术上弘扬中华传统优良文化,协助推行民族精神教育”。显然,此时两岸在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上,短缺的不是文化或民族主义的认同,而典型地表现为缺乏政治信条方面的共同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而言,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中国内战,不是起因于民族、宗教或其他文化方面的冲突,而主要是起因于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之间的阶级或政治原则冲突。


进人李登辉执政时期以来,台湾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情势就逐渐变得异常复杂,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社会分裂了,在“我们是谁?”、“台湾是什么?”等认同问题上,昔日那种思想一统的局面不再,出现了尖锐对立的“统独”之争。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派别。


一.彻底的“台独”派


他们认为“台湾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有主体性之文化,则必须摆脱于附属于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并且要走出自溅于中原文化的阴影,……切断与大陆中国的文化情结,使之重新与南岛、日、美等文化融合成一现代的台湾新文化”。这就是通常被称为“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思想意识,虽然它目前还属于一种极端,但其对台湾社会正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当局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政策,以及部分民众中的“去中国化心态”上。


2.“两个中国”派


李登辉曾声称:“我认为,即使台湾的国际地位必须明确化,却不一定要拘泥于独立,反而是将中华民国台湾或者是台湾的中华民国实质化,才是当务之急”。这在台湾是居于主流的思想意识,但它又分为两个支系,一是“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培植以台湾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弱化中华民国的地位,制造台湾国的幻景。成就台湾人的民族主义及台湾意识”。这个支系的根基可以归类于“彻底的台独派”,它与“彻底的台独派”之间仅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比“彻底的台独派”更策略一些罢了,李登辉本人及民进党的部分人均属于这个支系。另一个支系大体可以说是持传统意义上国民党的国家认同观,但与“两蒋”时期的国民党已有了很大差异,即它已放弃对整个中国的权利要求,以“中华民国在台湾”而自居,与前面一个支系的区别在于,还承认自己属于中国人,明确表示不反对两岸最终实现统一,但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却与大陆目前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分歧。


3.支持统一派


这个思想意识派别坚持一个中国的认同,基本上支持大陆提出的统一方针,当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大陆的现行政策还有歧异。这个派别在台湾属于非主流的另一个极端。


以国家认同内涵的范式来分析,上述三个思想意识派别大致可以归纳为从文化到信条全面排斥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文化上不排斥但在信条上排斥对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以及文化和信条都基本接受对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的三类不同的认同观。在国家认同问题上这样一种复杂的思想状况反映在民众的心理活动上就是对“我们是谁?”和“统独”的认知态度选择。


台湾民众对“我们是谁?”的选项是“台湾人”或“中国人”,除了两者选其一的明确回答外,还出现了一个“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中性答案。依据台湾政治大学选研中心的资料,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自我认定“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人数比例的变化不是特别大,一直徘徊在40%一50%间。(见图1)然而,自我认定为是中国人与自我认定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已经发生了此消彼长的逆转,前者的比例持续下降,下降近20%,而后者的比例则持续上升,已经超过4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首先,我们要对这几个选项进行辨析。在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台湾人”与“中国人”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全盘不相容的两个概念,但是在华人社会里,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全然对立的,原因在于华人社会中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可以分割的,而且国家认同是透过历史解释而建构的。这种语境下所谓的“中国人”,通常是指文化认同,是指文化中国人。据此,可以对这三个选项做出以下解读。


“台湾人”、“中国人”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就成了对上述三种有关国家认同的思想意识派别选择的隐喻。文化认同具有抽象性、理想性与长期性,政权虽然可以对文化发挥局部或短暂的影响,但绝不足以完全改变文化的内涵。台湾人也无法因为对短期的政治认同的拒斥而全盘否定文化认同。这样一来,重新解读图1可以发现,选择“两者都是”与“中国人”的,即文化上认同中国的约占一半以上,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而问题在于政治上的不认同。简言之,文化上向往,信条上排斥,这是台湾认同的现状。


其次,政治认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条件下台湾历史问题的发酵,“是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脉络中形成的,这种脉络性深植于各个阶段的政治背景之中”。①日据时代,`旧本人”与“台湾人”的民族矛盾同时也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大部分台湾人作为汉人的主体性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得到彰显; 1945年后,“台湾人”与“外省人”的省籍矛盾同时又是国民党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本省人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下产生了被出卖和被欺侮的“历史悲情”,进而逐渐发展演变出“台湾人出头天”的强烈愿望,即“台人治台”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很复杂的本土意识。在“冷战”时台湾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地带,深受美国式自由民主的影响,因此在后戒严时代,台湾实行了代议制民主,围绕着这一体制产生了迥异于大陆的政治认同。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领域权力斗争激烈,权力重组引发了族群间的冲突与紧张,“新台湾人”意识应运而生。然而,这只是一个空白的主体论述,缺乏具体的实质性,可以被各方人士注入不同的内容,成为操纵选战的一个口号。李登辉就提出:“今天,在这一片土地上共同成长、生活的我们,不论是原住民、是数百年前,或是数十年前来台的,都是台湾人,也都是台湾真正的主人。’心这个定义中的“台湾人”与历史脉络中所形成的“台湾人”的认同完全不同。凡是生活在台湾岛屿的人都可以视为是“台湾人”,这是相对于“大陆人”而言的。“台湾人”成为一个范围广泛(包含外省人、客家人、闽南人与原住民)、内涵模糊(没有区别于“他者”的具体、实质性内容)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是台湾人”的比例才持续上升,尽管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是“台湾人”。


此外,在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台湾民众没能完全与大陆民众共享同一的发展经历,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大陆的群体认同,这种认同是由其自成一体的政经体系所构成的。这些就是台湾的历史问题,它埋下了分离的潜在危机,一旦具备了某种条件,这种潜在危机就会浮出水面,成为现实的威胁。克服这种潜在危机的路径有两种选择,一是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压住危机的爆发,二是运用疏导的理念去化解危机。蒋氏父子统治时期,基本选择的是第一种路径,国民党38年的戒严体制、“动员勘乱”的高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省籍歧视”等,虽然暂时压住了危机的爆发,但实际上孕育了更强烈的危机因子。蒋经国晚年已意识到应变高压为疏导的重要性,但对于他而言已时不我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这种转换就离开了人世。以李登辉为首的本土人士执政以后,全面实现“台湾人出头天”就成为政治图腾,“本土化”成为民主化的核心内涵,在这样一种充满清算历史的报复心态的社会氛围之中,台湾内部已经没有可以化解历史危机的力量或能力了,因为传统的国民党及其认同者都是带有“原罪”之身,要么只能同流合污,要么就沦落为非主流的边缘势力或人物。此时,通过疏导去化解台湾历史形成的危机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了大陆的肩上。正因为近一百年大陆与台湾没能完全共享同一的发展经历,这就使大陆在了解台湾及台湾民众的心理活动上难免要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和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反映到相关政策层面上,突出表现为在台湾社会政治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大陆仍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次国共合作”上,表现出很强的“蓝色情节”,这就很不适当地把大陆和国民党绑在了一起,被置于台湾社会政治变迁的冲击对象的位置上。由此,民进党及其他岛内反国民党的政治势力有了操纵民意的空间,即把大陆与国民党相联系,把反国民党与反大陆画等号,其结果是使大陆被拖人了岛内的“清算历史”的政党斗争之中去,很难有着力点去疏导和化解台湾历史形成的危机。与此同时,民进党及其他岛内分裂势力却不断地把现实问题历史化,即把反分裂的主张通通归结于是欺压台湾人的历史的延续,用“历史悲情”掩护其“台独”的政治图谋,致使台湾在认同问题上出现了如此扭曲和复杂的局面。


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无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它与实际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落差,落差大小取决于客观制约因素。因此,认同选择与“统独”选择之间的分界并不一致。据统计,在“统独”选择问题上,从1990年以来,选择“尽快独立”与“尽快统一”,即“急独”与“急统”的都只是极少数,前者从来没超过7%,后者从来没超过5%。(见图2)选择“偏向独立”与“偏向统一”,即“缓独”与“缓统”的两者差别一度不大,但是自2003年以来“缓独”已经超过“缓统”。在统一与独立的选项外,还有一个选项是“维持现状”。维持现状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维持现状包括两种内涵,一是维持现状再决定,二是永远维持现状;狭义的维持现状仅指两者中的后者,是一种不对未来变化作任何预期的态度,也可以被视为在“统独”问题选择上的不确定群体。


广义统一(“急统”加“缓统”)、广义维持现状和广义“台独”(“急独”加“缓独”)三个选项中,从图3可以看到,选择广义维持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直高于40%,这几年持续增多,目前约占1/2强。支持广义统一的一直维持在20%左右,而支持广义“台独”的在2003年6月之前一直低于20%,这表明台湾大多数民众并不支持“台独”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2000年6月起, 广义“台独”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超过了广义统一。可见“台独”意识与势力都在不断发展中, 而这与民进党的选举操纵也是互为因果的: 一方面,民进党中除了有些“精英人士”根本就不认间“台独”意识形态之外,更多的“精英人士”倾向于把“台独”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①另一方面,因为民进党的选举操纵与宣传,台独理念也呈现出膨胀的趋势。


对图1和图2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自我认定是台湾人”与“台独”选择并不重合,由此可以得出几个结论:①“台独”并不是众多台湾人民的诉求,选择“台独”的人在“自认为是台湾人”中只占一小部分;②“台湾人意识”与“台独”理念之间不能画等号,前者更多地是强调“台湾优先”的理念,台湾人意识与中国人意识的差异并不是一个“文化”或“民族”问题,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主”的问题;③民进党在“台独”意识形态之外,还有追求公平正义的自由民主意识,支持民进党候选人的选民也并非必然支持“台独”。


随着台湾问题的发展演变,大陆于2000年强调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大政方针。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需要超脱“蓝色情节”及国共斗争思维定式去认识和解决台湾问题,它不仅是要加强两岸民众的交流和往来,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一个更大格局的认同观,更广泛地去涵盖台湾社会各阶层的小认同,以最大限度地去缩小“台独”分裂思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认同的重构就成为解决台湾问题不可或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课题。



三 、解决台湾问题 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台湾问题起源于国共内战,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不再是国共斗争的继续,因为情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反映为:①尽管双方的敌对状态没有根本解除,但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对方的存在,“一定要解放台湾”和“反攻大陆”等都已成为历史口号,解决台湾问题已从怎样消灭对方转变为怎样共存;②台湾社会政治生态或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形成了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体制,民意或“选票”成为两岸关系中前所未有的影响因子;③两岸民众从相互隔绝变成了相互往来,利益的相互联结日趋紧密,给两岸关系提供了可以有所作为的平台。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超越国共斗争思维的时代眼光来面对台湾问题的现实,认真去思考构建新的国家认同的问题,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变化所衍生的新问题,以避免陷人被动。


在考虑建构和平统一的国家认同问题I才,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是必须要予以思考的。首先,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是否还存在:其次,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思路是什么。对于和平统一可能性的判断实质上涉及对台湾人民是否有信心和对自己是否有信心的问题。根据上文对台湾在认同问题上民调资料的分析,有两个“大多数”是不可忽略的,即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不同程度上还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大多数台湾民众是不愿或不敢支持“台独”的。此外,日益扩大的两岸经贸交流使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联,这就表明在民心或民意层面仁还有回旋空间,换句话说还有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是要通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策略变化才能争取到的。至于对自己的信心问题,应该充分意识到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使台湾被外国敌对势力分裂出去的可能性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同时一个繁荣、富强和现代文明取向的中国对台湾同胞是有正面影响的,因此大陆的自信应该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台湾的乱象应该处乱不惊,不被一时一事扰乱战略方向。


争取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目标,怎样才能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还需要有具体的策略思路,其内涵大致应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与过程


中国政府一再重申要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表明和平统一是大陆的目标,也是其最大利益所在。和平统一目标能否达成,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对矛盾冲突的协调能力和智慧。协调的本质就是要有折中的弹性,弹性意味着不能强求一步到位,而是经由若干步骤达到最终目标,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具有不同阶段内容的过程。如果忽略了过程设计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总是以目标诉求为实践指导,就会使目标空洞化而不具可操作性,同时也会使实践出现盲目性及缺乏针对性,从而陷人被动应付的不利局面


2.时间与空间


台湾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因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相当的时间过程。邓小平曾经告诫我们,“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一个时间过程概念,因此时间是一个决定两岸统一顺利与否的变量,有一定的时间才可能换取和平统一的空间,如果人为地把时间压缩了,也就压缩了和平统一的空间。


3.内因和外因


台湾问题与国际因素尤其是美国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但国际因素始终是外因,起主导性作用的还是内因,这个内因表现为两岸的政治矛盾冲突。美国等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这是一个不能本末倒置的逻辑概念。过分强调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甚至把台湾问题简单地等同于中美关系问题,不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只会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介人越来越深,从中所获取的利益越来越大,也会给台湾民众造成受轻视的感受,触动他们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悲情”,从而激发出一种对大陆的逆反情绪,而这种逆反情绪又被美国当作台湾“民意牌”和大陆来打,这就从根本上使大陆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理念不论在自身主观能动性上还是在客观效果上大打折扣。因此,以台湾人民为本,把内因问题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美国这个外在因素的于扰


4.台湾问题与“台独”问题


台湾问题的内涵一方面是怎样把目前台湾这个政治实体融人到一个统一国家架构中的问题,面对的是怎样与台湾广大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的问题;而解决“台独”问题是为促进国家统一清除障碍,面对的是怎样与台湾少部分人斗争的问题,因而不能把解决“台独”问题的思路及政策等同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及政策,否则将会导致战略性的失误,其后患无穷。另一方面,台湾问题与“台独”问题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台湾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给“台独”的凸显带来机会,因此对“台独”的遏制或反对,除了用种种手段“围堵”之外,还应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具有吸引力的创新思维,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台独”的思想发展空间,这才是遏制或反对“台独”的治本之策。


只有对上述问题有所正确把握,才能克服焦躁情绪或冒进主义,认真地去思考构建认同的问题。两岸实现最终统一是一个把割断的历史重新链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要链接的就是三个方面,即文化、经济和政治。根据国家认同的理论范式,这三个方面的链接内容就是国家认同的内涵,因此这个链接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中国国家认同的过程,若在这三个方面链接不成功,就难以形成对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的共识。


以上で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崛起,无疑是21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现象之一,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意愿产生了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地朝着一个方向演变,而是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影响:一、 积极或至少看似积极的影响(部分源于大陆的宣传和策.............
  • 回答
    中国女权主义者与“逆向民族主义”的重合度,以及其对民族崛起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几个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表现。一、 核心概念界定1. 中国女权主义(Chinese Feminism): 这是一个多元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广义上,它指.............
  • 回答
    香港,这座曾经的东方之珠,如今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审慎地调整自身定位,才能在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浪潮中找准自己的航向。崛起中的中国大陆,以及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都对香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首先,香港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作为中国一部分的特殊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过去.............
  • 回答
    当前中国大国崛起与青年“躺平”现象的并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宏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个体心理和价值取向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中国大国崛起及其伴随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大国崛起,是.............
  • 回答
    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婚后女性工作率反而出现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交织博弈的产物。与其说是“女权崛起”导致了这一趋势,不如说是在女性权利意识觉醒、个体价值追求提高的同时,依然未能打破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性.............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严格意义上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都无法完全概括其复杂性。更准确地说,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倾向于无罪推定,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和现实因素,使得其在实践中呈现出一种混合的、仍在演进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法律条文中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地铁实现24小时运营的可能性,从技术、运营、经济和乘客需求等多个维度来看,目前还存在较大的挑战,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让我们从各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技术层面: 技术可行性: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现代地铁系统,特别是新建的线路,其自动化程度和设备能力是能够支持24小时运营的。例如: .............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提及“民国粉”,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群体,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粉偶像。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历史人物以及制度模式产生怀旧或向往之情的人群。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择“民国粉”的代表人物,那孙中山和蒋介石确实是绕不开的焦点,但他们.............
  • 回答
    中国大陆的人均 GDP 何时能超过台湾地区,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非常困难。这其中涉及到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汇率波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国际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和推测。理解基数与增长率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人均.............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二手车消费确实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普遍和成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机器人翻译”的感觉。一、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二手车“水很深”的刻板印象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二手车市.............
  • 回答
    中国大陆的省份行政区划,自1949年建国以来,历经多次调整,形成了目前省级行政区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这份庞大的行政体系,在推动国家治理、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一、 历史遗留与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大”与“小”的困境.............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原则上是适用中国大陆的法律。然而,在一些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的法律,这就为法院援引外国法律提供了可能。涉外民商事案件中的“选择适用的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涉外法律适用法》),在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涉.............
  • 回答
    中国大陆民众对难民潮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所有人的想法。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经验与民族情绪的影响: “国家兴衰”的集体记忆: 经历过近代屈辱史和战乱的中国人,对于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会让.............
  • 回答
    探讨中国大陆护照的技术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差”或“好”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护照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旅行证件,它承载着国家主权和公民身份的双重信息,同时也肩负着防伪和安全的重要任务。因此,评价一本护照的技术水平,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防伪技术:这是护照最核心的安全属性.............
  • 回答
    中国大陆的女仆店,或者更广义地称为“主题餐厅”中的“女仆主题”,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探索、尝试与规范的写照。要谈到现状,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女仆文化最初是从日本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中衍生出来的,随着这些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将这种独特的体验带入现实。最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大陆多数方言传承状况不如粤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层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官方标准”的光环,用更贴近生活、更生活化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粤语在许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这其中最直观的,.............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现在使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简体字”,在“強”和“强”这两个字形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强”。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历史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白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事情。在漫.............
  • 回答
    中国大陆的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在华语电影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若论及整体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与台湾的金马奖、香港的金像奖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归因。一、 历史积淀与奖项独立性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持.............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动漫爱好者在观看动画的选择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宁愿通过台湾的“巴哈姆特动画疯”这样的正版平台观看,也不愿意去下载盗版种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用不好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情感偏好。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 正版体验的吸引力是基础,而且这个基.............
  • 回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的位置,用“积贫积弱”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尽管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但其工业基础的现状,与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用“渺小”来形容。工业基础的概况:百废待兴的家底首先要明确的是,1949年的中国大陆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