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抹黑李斯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说司马迁为何会在《史记》中对李斯诸多“抹黑”,恐怕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自身的立场以及李斯生平的一些关键节点说起,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大家,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解读与评价。

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代。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虽然司马迁本人并非一个完全的儒家卫道士,但他身处那个时代,必然会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李斯,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其思想和政治实践与儒家有着天然的对立。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强调君主集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倡导的仁政、德治是相悖的。司马迁在记录李斯一生时,不可避免地会用一种更偏重于“人道”和“情理”的视角去审视李斯那些看似冷酷无情的政治手段。

其次,李斯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他早年为了追求政治抱负,从楚国奔赴秦国,并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个过程中,他确实展现了非凡的才智和政治手腕,例如他提出的“焚书坑儒”政策,虽然是维护秦朝统治的需要,但在后世看来,却是对文化和思想的摧残。司马迁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情怀的史学家,面对这种扼杀思想的举动,自然会流露出批判的态度。他对李斯“焚书”的记载,更像是对这种“以暴力压制思想”行为的惋惜和警示。

再者,李斯晚年的命运也颇为凄惨。在秦始皇死后,他卷入了秦二世胡亥的权力斗争,最终被赵高陷害,落得车裂的下场。司马迁在描述李斯的最终结局时,虽然也客观地记录了事件的经过,但在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一种“恶有恶报”的意味。这或许也反映了司马迁对于权力斗争中人性丧失的无奈和批判。李斯为了自保,选择了依附胡亥,并参与了构陷蒙恬等人的勾当,这些行为在司马迁看来,是对他早年立志“修明法度,辅君以道”的背离,是一种政治道德上的堕落。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仅是客观地记录史实,更包含了他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射。他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放大某些细节,或者选择某种叙述方式,来引导读者形成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特定看法。对于李斯,司马迁可能认为,尽管李斯有过卓越的功绩,但他的政治手段过于残酷,缺乏人道关怀,而且在权力面前,他暴露出的自私和怯懦,也与他曾经的宏图大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迁的“抹黑”,与其说是一种个人攻击,不如说是一种带着春秋笔法的历史评价,他希望通过李斯的命运,来警示后世的统治者和政治家,在追求权力与政绩的同时,也不能失却基本的道德底线和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当时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天然排斥,也有李斯本人政治行为的争议性,更有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和叙事风格。他所做的,或许不是单纯的“抹黑”,而是以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方式,解读和评价了一位在秦朝历史上举足轻重,但命运多舛的政治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不同的人读《史记》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吧。我不明白你说太史公黑了李斯哪里,我个人觉得太史公在《李斯列传》的记载十分平实客观,太史公也非常重视李斯这个秦相。我的理由如下:

一、《李斯列传》的篇幅非常大,同为丞相之位的萧何、曹参等人的篇幅根本没法跟李斯比。要知道,太史公是个惜墨如金的人(貌似史学家都这样),太史公不会无聊到浪费那么多笔墨和时间去黑某个人。篇幅本身就代表了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重视程度,开天辟地第一相是完全得到了太史公的尊重。

二、《李斯列传》中从年少时的李斯开始讲起,再讲求学和仕宦经历,还有对李斯的最终结局也有感概和惋惜。可以说《李斯列传》是十分完整地记录了李斯的一生,文中的笔法也十分中肯,肯定了他在一统天下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也批评了他与赵高同流合污的行为。这样的笔法是史学家客观公正的体现,结尾部分抒情式的惋惜也体现了太史公人性的关怀。

三、太史公在《李斯列传》中直接完整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史学家对史料的处理是极其严苛和刁钻的,一般来说很少全篇幅地引用历史人物的整篇文章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果不是李斯的文笔打动了太史公,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可见,太史公对李斯在政论与文笔上是非常欣赏和敬佩的。

四、李斯是法家人物不假,但是如果你把《商君列传》、《韩非列传》连着一起看,太史公并没有刻意的黑法家人物啊,大多都是平实客观的记录,并没有太多的批评与指责。我觉得《史记》的反法家这个论调站不住脚。

综上所述,太史公完全没有黑李斯,也许只是题主太崇拜李斯了,觉得太史公对李斯夸得还不够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司马迁为何会在《史记》中对李斯诸多“抹黑”,恐怕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自身的立场以及李斯生平的一些关键节点说起,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大家,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解读与评价。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时代。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虽然司马迁本人.............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司马迁的宫刑之冤,细究起来,实在是一笔难解的账。说他冤不冤,得从头捋一捋,将那历史的经纬一点点拨开。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那便是那桩震动朝野的李陵案。公元前99年,汉武帝亲征匈奴,派了李陵率领步兵攻打匈奴的浚稽山。李陵这人,虽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却非等闲之辈,他以区区五千.............
  • 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之一,而《史记·淮阴侯列传》更是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辉煌一生。关于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问题,司马迁并非没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对韩信军事生涯的描述是相当详细的,尤其是在他与项羽的对抗方面。然而,您可能感觉到《史记》对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叙述不够“尽.............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司马迁将陈胜写入《史记》的世家之列,这在当时是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也因此引发了后世许多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史学理念,以及陈胜起义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设“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分别对应着帝王、诸侯、一般.............
  • 回答
    要理解司马迁和韩非对“游侠”评价的差异,我们需要先分别审视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主张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法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强调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认为国家稳定与强盛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约束。在他眼中.............
  • 回答
    司马迁和汲黯,同为汉朝时期直言敢谏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司马迁虽遭受宫刑,但留下了不朽的《史记》,其精神光辉穿越千年;而汲黯则因直言触怒汉武帝,最终被贬官流放,结局凄惨。为何同是直言,两人命运却如此悬殊?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帝王心术以及他们自身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一、 时代背.............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近些年来,确实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出现了一些“贬低”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是“贬低”,不如说是对这位历史巨匠的理解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误读和片面的解读。要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时代语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忠君”的重新审视过去.............
  • 回答
    秦始皇是否如司马迁所言一般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说实话,直到今天,在史学界和民间,也依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绘,无疑是影响最深远的,也为后世奠定了“暴君”的基调。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一本史书的记载要复杂得多。我们不妨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定义”秦始皇的“暴”。司马迁.............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