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后一次北伐如果丞相没事而司马懿突然在军中病死了,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丞相)安然无恙,而司马懿却在军中突然病故,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战局的直接影响:

蜀汉北伐的短期优势:
士气大振: 诸葛亮本身就是蜀汉士气的重要支柱,而敌方主帅司马懿的突然死亡,无疑会给蜀军带来巨大的鼓舞,让他们觉得胜利的希望大增。
魏军混乱与指挥失调: 司马懿是魏国在北方抵御蜀汉最得力的将领,其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极高。他的突然死亡会在魏军中造成严重的指挥真空。虽然魏国可能迅速选出新的统帅,但新人往往需要时间来熟悉战场情况、掌控军队,并且可能无法像司马懿那样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断。
战术上的突破可能性增加: 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司马懿稳健且善于防守的策略。如果司马懿不在,诸葛亮可能会更主动地采取一些风险更高、但可能更具突破性的战术,例如更深入的包围、更快速的突击等。
粮草运输压力缓解: 蜀汉北伐最大的软肋之一是后勤补给困难。如果战局顺利,能快速取得突破,围歼部分魏军,缴获粮草的可能性会增加,这将极大地缓解蜀汉的后勤压力。

魏国战局的应对:
紧急推举新帅: 魏国在司马懿死后,会立刻在军中或者朝廷中推举新的主帅。这个人选可能会是:
曹爽(如果他在场): 曹爽是当时魏国的一位有权势的宗室,但他军事才能平庸,且后来在与诸葛亮的斗争中表现不佳。他担任主帅,蜀军获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郭淮: 郭淮是魏国在西北地区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作战勇猛,且在对蜀汉的防御战中屡有建树。他接任的可能性较大,也更有能力稳定局势。
王凌: 王凌也是魏国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在淮南地区有功绩。
其他将领: 可能会从中央调遣其他有能力的将领南下指挥。
防守反击策略: 新任主帅上任后,很可能会采取稳健的防守策略,避免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而是等待时机,利用魏国强大的后勤和兵力优势,伺机反击。他们会更加注重巩固城防,消耗蜀军的锐气和补给。
朝廷干预: 魏国朝廷的权力斗争可能会影响到前线指挥。如果曹爽等掌握大权,可能会干预军事决策,导致指挥不统一。

二、诸葛亮的战略选择与后续行动:

乘胜追击: 在司马懿阵亡的巨大优势下,诸葛亮很可能会抓住机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追击,试图彻底击溃魏军主力。这可能包括:
快速推进: 诸葛亮会加速部队的推进速度,不给魏军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围困和歼灭: 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围困战术,尝试歼灭魏军的更多部队,例如围歼主力或重要据点。
夺取战略要地: 如果战机成熟,诸葛亮可能会更积极地尝试夺取魏国的关键战略要地,例如长安、洛阳附近的防御工事,为蜀汉开辟更广阔的战略纵深。

后勤的持续考验: 即使司马懿死了,蜀汉的后勤问题依然是制约北伐的关键。诸葛亮需要依靠战场上的缴获来维持攻势。如果能够成功歼灭大量魏军并获取粮草,北伐的持续性将得到极大保障。

攻守平衡的调整: 即使获得了优势,诸葛亮作为一位谨慎的军事家,也可能不会完全放弃对后勤和侧翼安全的顾虑。他需要在“乘胜追击”和“稳固战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对整个三国局势的长期影响:

蜀汉的国力与声望:
士气空前高涨: 如果北伐取得重大胜利,甚至能够攻占重要的城池,将极大地提升蜀汉军民的士气和信心,巩固刘禅的统治基础。
国力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战争的胜利和缴获的物资,如果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和人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蜀汉人口和经济的压力。
政治影响力增强: 蜀汉在全国的声望和影响力会大大提升,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或动摇魏国某些地方政权的忠诚度。

魏国的内部变化:
权力斗争加剧: 司马懿的死亡可能会加速魏国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如果曹爽等得势,他们可能会对司马家族的势力进行清洗,或者导致政治决策更加混乱。
军事人才的断层: 司马懿是魏国军事的顶梁柱之一,他的去世可能会让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对魏国长期的战略部署造成影响。
防御策略的调整: 魏国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在对蜀汉防御上的策略,可能会更加依赖数量和地理优势,或者在关键时刻寻求更广泛的联盟(例如吴国)。

吴国的态度:
观望与伺机而动: 如果蜀汉在北伐中取得重大进展,吴国可能会更加警惕,同时也可能看到机会。他们可能会在蜀汉与魏国两败俱伤时,选择出兵袭扰魏国的侧翼,或者趁机巩固自己的地盘。
蜀吴联盟的稳定性: 蜀汉的强盛对于吴国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潜在的盟友。如果蜀汉占据优势,吴国可能会更加倾向于与蜀汉维持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

三国鼎立格局的动摇:
蜀汉地位提升: 如果北伐成功,蜀汉的实力和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其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稳固,甚至可能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
魏国实力受损: 如果魏国遭受重创,其综合国力将受到削弱,统治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历史进程的加速或改变: 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恢复汉室。如果他能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即使不能完全统一,也可能为蜀汉争取到更长的生存时间,或者改变日后三国统一的走向。例如,曹魏政权可能因此而发生剧变,给其他力量腾出空间。

可能的具体场景推演:

假设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在与司马懿的对峙过程中,司马懿突然病故。

1. 初期的震动与混乱: 魏军会因为主帅的突然死亡而出现短时间的混乱和士气低落。诸葛亮会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一次猛烈的攻势。
2. 诸葛亮的决断: 诸葛亮会迅速评估战局,根据战场情况决定是全力攻打主力部队,还是围困关键城池。他可能会派出得力将领如姜维、魏延等人,率领精锐部队从不同方向展开攻击。
3. 新帅的任命与应变: 魏国会紧急任命新的主帅,例如郭淮。郭淮会努力稳定军心,采取收缩防线、坚守城池的策略,同时派出探子侦查蜀军的动向和意图。
4. 蜀军的突破: 在司马懿阵亡的优势下,诸葛亮可能会在某个战线上取得突破,例如攻破一两座关键的据点,或者围歼一部分魏军主力。
5. 粮草的争夺: 关键在于能否在战场上大量缴获粮草。如果能成功,蜀军的攻势就能持续。如果不能,即使打了胜仗,蜀军也可能因为粮草耗尽而被迫撤退。
6. 持久战的可能性: 如果新任魏国主帅能够有效组织防御,蜀汉军队可能面临一场消耗战。诸葛亮需要评估自己军队的承受能力和后勤保障的极限。
7. 最终结果的可能性:
重大胜利: 蜀汉可能能够夺取魏国的大片土地,例如关中地区的部分城市,大大增强蜀汉的实力和战略空间。这会极大地影响后续的历史进程,甚至可能为蜀汉争取到更长的生存期,或者为日后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有限胜利: 即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能消耗魏国大量兵力,迫使魏国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从而缓解蜀汉的外部压力。
功亏一篑: 也有可能,即使司马懿死了,由于蜀汉自身后勤的限制,或者魏国新任主帅的及时有力反击,诸葛亮最终仍因补给不足或战线过长而不得不撤兵。但即便如此,这次北伐的意义和影响也会比真实历史更加积极。

总结来说:

如果诸葛亮安然无恙而司马懿突然病故,对于诸葛亮和蜀汉而言,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战局将很可能对蜀汉极为有利,士气高涨,魏军陷入混乱。诸葛亮将有机会采取更积极的战术,取得比历史上更辉煌的胜利。

然而,历史的走向并非只取决于一个因素。蜀汉自身后勤的限制、魏国庞大的国力以及可能涌现的优秀将领,都仍然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变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的死亡将极大地震动三国格局,为蜀汉争取到更大的战略优势,并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三国历史的进程。诸葛亮可能会因此更加接近他恢复汉室的梦想,尽管最终的统一仍然任重道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题的关键其实是诸葛亮没事。对于当时人才济济且是一代雄主曹睿在位的魏国来说,司马懿的不可替代性其实没有那么高。

相反诸葛亮没事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因为诸葛亮五伐相较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困扰汉军很久的后勤问题。诸葛亮不仅有了长期相持的资本,也有了敢于直接出兵关中的底气。

第五次北伐是诸葛亮出兵最多的一次,却反而全程没有受到后勤问题的困扰

分析历史离不开历史地理学,汉军北伐之所以后勤困难,在于从汉中到祁山—关中一线的各通道都没有水运可以借助,只能走崎岖难行的山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古代陆运相较水运的成本本来就高十倍不止,更别提汉军北伐的路线全程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这里提一下汉中北伐关中唯一成功的案例:韩信还定三秦。

之所以刘邦出兵时没有受到后勤困扰是由于当时汉中有一个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存在汉中和关中是有水运相连的。

汉水上游的略阳一带在当时有一个巨大的山间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西楚。

在刘邦出汉中之后二十年武都大地震,地貌改变,天池大泽不存在了,汉中和关中的水运也不存在了。这也是汉军前四次北伐被后勤困扰的原因。

可是这一切伴随着诸葛亮的技术发明被改变了。诸葛亮在政治家,军事家之外还是顶级的技术发明家。(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在第五次北伐时大大解决了汉军的后勤问题。木牛流马当然不是小说中神乎其神的无能源自走机器,但仍然是汉军的后勤神器。

木牛其实就是独轮车,这在山区的道路行走上非常有用。第四次北伐时已经派上用场。(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若非李严拉跨,则四伐结果已经未可知了。

独轮车直到上世纪在不少偏远山区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独轮车相较于之前只可人力肩挑身背,当然是大大增加了运输量,而且还让人轻松了不少。

而流马则更为关键,流马实际就是一种特殊的运输艇,这是诸葛亮为了蜀道专门定制的

实际上天池大泽消失后不是没有人试图恢复关中汉中的便利联通。汉时就有人疏通褒斜道的水路。褒斜道就得名于褒水和斜水。


但是疏通后仍然发挥不了作用。这是因为褒斜道的水路属于山间河流,水流湍急,无法行船。(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而流马就是针对这一特殊水路的工具,有了流马,蜀道可以借助水路了。汉军的后勤问题将大大改善。(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这也是为什么五伐诸葛亮改变之前的行军路线,而是走褒斜道进关中的原因。因为可以借助水运了,诸葛亮认为终于可以有直接进攻关中的资本了。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第五次北伐是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出兵最多的一次,但全程没有受到后勤困扰的原因。

而且在五丈原诸葛亮军还在当地屯田,在即将收获时因为诸葛亮去世退军而没有发挥作用。不然后勤补给将更好解决。


所以在后勤问题得到大大缓解的情况下,如果诸葛亮没事。那么魏国集体制定的拖延战术(不出战是曹睿和司马懿等魏国高层集体的意思,非司马懿一人之功)还能否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司马懿在五伐时面对诸葛亮已经几乎没有办法了,唯一寄希望的就是诸葛亮的寿命。所以如果诸葛亮没事,而司马懿去世,魏国找一名能替代司马懿的统帅不难,但是在己方最强战力都无法战胜诸葛亮的情况下,找一个能战诸葛亮而胜之的统帅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那么皮球将踢回给魏国一方,魏国新统帅战不能胜,又面临的是后勤大大缓解的诸葛亮军。魏国新统帅的难度无疑极大提高了,他能否守住这个局面将大打问号。

更何况司马懿刚去世时魏军面临主帅新丧,士气必然低落,而新统帅恩信未立的尴尬交接时机。诸葛亮抓住这个时机寻求突破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总之局面将转向极大有利于汉军一方。


另外,其实很多人眼中的诸葛亮五次北伐其实受固有印象影响,忽视了诸葛亮五次北伐的不同和进步。

实际上纵观一下五次北伐,诸葛亮的进步是相当不小的:

一伐的时候统领全军之间还略有一些瑕疵,仅仅面对身为前军的张郃部就损失不小(当然也有马谡猪队友的原因),撤军时还有不小的损失。

二伐时撤军的时候可以反杀王双了,汉军自此进退自如,也开启了诸葛亮“反杀狂魔”的标签。需知撤退战是最为复杂的战术形势(科涅夫语)。

三伐的时候可以打爆魏军的地方军了(三伐破郭淮),还占领了二郡,增加了人口还可以威胁凉州。

四伐的时候已经可以在主力会战中战胜魏军主力了(甲首三千,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决战)。从战后魏军诸将咸惧的记载和司马懿五伐的表现看,魏军对在正面决战中战胜诸葛亮已经不抱希望了。并且撤退时还杀了魏国仅存的五子良将张郃。也可以说,这一战方才代表了诸葛亮治军的大成

五伐的时候则到了军队一出魏国天子就忧之,马上派出中央军支援的程度。魏军已经认为必须集中郭淮的地方军+司马懿的关中主力+中央军的支援才可以面对诸葛亮了。而且五伐还大大解决了一直困扰的后勤补给问题。

可以说,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每一次都有相当不小的进步,而且局面正在一点点转向有利。哪里是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站在当时来看,如果不开上帝视角,完全没理由认为接下来没有希望,反而认为下一次有更大的战果更符合预期。

其实诸葛亮也是被三国演义坑了,小说中因为“天命”问题着重描写了诸葛亮的无力回天,将诸葛亮塑造成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英雄。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哪儿有那么悲情!现实中在他治军大成后他的北伐反而是逐渐有利起来了。

而很多人受既有印象影响,只认为他是一次次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鞠躬尽瘁。诸如后勤天险决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司马懿只要拖死他不出战就好等等都是被这影响了,忽视了五次北伐之间的不同。

另外,常说魏蜀之间的国力差距问题,很多观点动则言魏蜀之间是九矿打一矿,根本不可能胜利。这是把国力和军力混为一谈了,也是把有完善动员体系的现代的情况和古代混为一谈了。

在古代,没有完善的动员体系,国家的主力往往就是那么几万到十多万人,只要把这支主力歼灭了,古代国家根本没法短期内恢复,往往一个国家就此灭亡或者由盛转衰。

在三国来说,魏国的军制是世兵制,军民分开的,军户世代当兵。这意味着兵源来源是有限的。这才会出现当两代士兵年龄限制世代更替的青黄不接的时候魏国的军力短期内暂时大降的情况。

很多分析动则以国力来谈,断言不可能,实则是认为魏国有像二战苏联一样动员全国为军的能力,仿佛不把魏国的血耗干就不可能胜利。但是这实在是高估了古代王朝了。


波斯的国力是亚历山大的多少倍?然而亚历山大高加米拉战役歼灭几万波斯主力,就一战灭国了。

金朝的国力是蒙古的多少倍?野狐岭一败就束手无策了。

明朝全国人口一个多亿,国力不知道是努尔哈赤的多少倍,然而萨尔浒损兵五万多,就丧失进攻能力了。

实际上,一场决战改变形势才是古代的常态

当时的曹魏军力主要分为雍凉军区、淮南军区、防备游牧民族的北方一线和中军四大部分。其中雍凉军区、北方一线和淮南都各有任务(分别面对蜀汉、游牧民族和吴国),

全国兵力虽多,其实不过是几万中军才可以四处支援。曹睿一朝由于战事频繁,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中军四处支援作为救火队。面对频繁的调动,当时魏国的中军实际上是有些疲惫不堪的。

同时代的吴国大鸿胪张俨就看出来说:“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需要注意的是,五伐相较于前四伐的区别就在于,魏军高层的谋划已经认为光靠司马懿和郭淮的雍凉军区是没法单独对抗诸葛亮的了,所以曹睿才会一听说诸葛亮北伐就立刻又派中军两万支援。(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如果诸葛亮不死,那么耗不起的一方就将转移为魏国一方。因为魏国是四战之地,中军是需要四处支援的。而蜀汉有赖于诸葛亮成功的外交谋划,汉军则只用面对魏国一方。

实际历史中,五伐时诸葛亮还联络了鲜卑和吴国一起发兵,因为诸葛亮死而作罢。现在诸葛亮寿命延长且后勤解决,那么诸葛亮可以与魏国长期相持而魏国一旦其他方向出事(或鲜卑或东吴),魏国的中军支援将变得捉襟见肘。到时按奈不住必须寻求决战的反而是魏国一方,怎能说没有战略决战的机会呢?

而诸葛亮只要能抓住机会赢得一两次战略决战,改变形势就是很有可能的。若能得凉州甚至关中,蜀汉的局势就全盘活了,后续天下相争,则胜负犹未可知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