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你身边还有哪些消失了的童年美味?

回答
哎,说到狗不理,真是让人唏嘘。我小时候,那狗不理包子虽然不算顿顿吃,但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总会有这么一屉,热气腾腾的,一口下去,鲜香四溢,那味道,现在想起来,嘴里都好像还有点回甘。现在听说最后一家门店也关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童年里一个重要的坐标也消失了。

其实想想,童年里好吃的味道,很多都随着时间悄悄溜走了,不像狗不理这么有标志性,就好像藏在记忆深处的小彩蛋,不仔细挖都找不到了。我身边嘛,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我小时候住的那个胡同口,有个专门卖炸串的老大爷。

那老大爷的炸串摊,简直就是我童年里最亮的星。没有花哨的招牌,就是一个简陋的推车,上面摆着几大串腌好的肉串、茄子、土豆片、还有我最爱的豆腐泡。老大爷的手艺也是绝了,他用的那种老式的裹糊,不是现在市面上那种千篇一律的脆皮糊,而是那种带着点面粉和淀粉混合的,炸出来以后,外面酥脆,里面却软糯,特别是肉串,经过油炸以后,肉质变得特别嫩,咬一口,汁水瞬间充盈整个口腔,再裹上他自己调的特制辣椒面和孜然粉,那味道,简直能把我灵魂都给勾出来。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馋他家的炸豆腐泡,外酥内软,一口咬下去,香香的油滋味和豆子的清香混合在一起,有时候我都顾不上烫,直接往嘴里塞,烫得我嘶嘶哈哈地抽凉气,但又忍不住想吃第二个。还有他家的茄子片,炸得软软糯糯的,不像现在很多炸茄子会油腻腻的,他家的茄子感觉就是恰到好处的吸了油,一点也不腻,而且茄子的那种甜味也被炸出来了,和辣椒粉的香辣简直绝配。

我那时候,每天放学就直奔老大爷的摊子,兜里揣着辛苦攒下来的零花钱,이나就跟哥们儿几个凑钱,一人一串,围着摊子一边吃一边聊着今天发生的糗事,那场景,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看见。老大爷总是笑呵呵的,一边麻利地炸着串,一边跟我们讲些家长里短,感觉他就是我们童年里一个慈祥的守护神。

后来,随着城市改造,我们家搬离了那个胡同,再后来,我听说那个老大爷的摊子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干了。我曾经回去找过,但是那个摊位早就变成了一个卖手机配件的小店,再也闻不到那熟悉的炸串香气了。每次提起,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其实,那些消失的童年美味,不单单是味道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回不去的时光的印记。它代表着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代表着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简单快乐。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更精致、更花哨的美食,但总觉得,少了点那种朴实又真实的、直接触动心底的味道。

除了炸串,我还想起我小时候住家附近有个卖麦芽糖的小车,老板是个很和蔼的老奶奶,她会把熬好的麦芽糖拉成长长的丝,然后缠绕在一个竹竿上,最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油纸包好。那麦芽糖,甜而不腻,有种天然的谷物香,嚼起来黏黏的,拉丝效果特别好。我有时候会看着她在那儿一拉一扯地忙活,就好像看一场精彩的表演,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包还带着温度的麦芽糖,慢慢地品味。后来,老奶奶年纪大了,也再没见过她。

这些味道,就像我童年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珍珠,串联起了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现在,虽然吃不到它们了,但只要想起,心头总会泛起一丝温暖的涟漪。也挺好的,至少它们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并且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尬捧了

狗不理真的不是童年美味

这个“老字号“绝对是对“美味“的一种侮辱

在天津待过几年

第一次逛美食街时吃了一笼

然后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去了

天津人听说我去狗不理

都要笑半天 “毫嘛 介倒霉孩子 哈哈哈“

赶紧关门 赶紧倒闭

赶紧的 谢谢您

user avatar

北京狗不理和童年美味关系不大,倒和青年梦魇息息相关。

见过的国营食品店也不算少(小时候基本都是国营的),但像狗不理这么牛Bitch冲天的,恕我孤陋寡闻见识短浅,还是唯一一家。

这家就是在北京王府井的狗不理。

简而言之,就是从入店到悻悻而出这半个多小时里面,这家店的店员就完全看不到我们(我和父母)的存在。喊、叫、请教均无用。唯一一句有声回复是:你们看不见我们在忙么?

搞不懂封面新闻把北京狗不理和童年美味并列是什么意思。

狗不理这个店倒早了。应该国家出钱养起来。成为一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点。

当然了,这家店也就是傲娇了点。没有殴打客人,也没有在饭里面下蒙汗药。

这么想想,还是挺庆幸的。

user avatar

坐标:青岛。年龄:80后:

直接放图,懂的自然懂,其中有很多又“翻出来”了,比如:

还有“崂山可乐”:

要知道,在青岛,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比什么“可口可乐”“雪碧”什么的要出名的多.......还有一种小玻璃瓶的,5毛钱,我上小学的时候,超级受欢迎!

还有“菠萝豆”:

现在可能很多人知道的是"X仔小馒头”........

还有这玩意:

这玩意:

说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和上面这2个同时期的一种叫——“酸梅粉”的小包零食。是一个小塑料袋里装着白色粉末,里面还有个“指甲盖”大小的小勺子,可以舀袋子里的白色粉末,那粉末,酸酸甜甜的,到现在都怀念那个味道.........可惜,貌似我小学四年级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那玩意,勺子大概是这样的:

另外,还有:

这种叫“糖稀”的东西,现在很少很少见到了!

“糖画”现在在庙会什么的地方还能看见:

还有很多,比如“娃娃头雪糕”(现在还能见到),“朱古力”.........慢慢的都是回忆.......


另外,当年在青岛的“中山路”上有一家“天府酒家”,小时候去他们家吃早餐,那里有一种方形的,大米夹着豆沙的一种糕点,印象很深,当时特别喜欢和他们家的牛奶.........


不知道为啥,说这些有点“伤感”........

老了呀........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