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语言中的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和动词主语标记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

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这里,“red”和“happy”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apple”和“child”。

现在我们来聊聊一个比较有趣的语言现象: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和动词主语标记在某些语言中是完全相同的。这在印欧语系中并不常见,但并非没有。这种情况的形成,往往与语言内部的演变、功能整合以及语法结构的简化有关。

什么是形容词性人称标记?

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表示“谁的”或者“与谁相关的”的标记,但它附着在形容词上。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结构:“我(主语)的(标记)快乐(形容词)的(标记)孩子”。这里的“我的”就包含了人称标记。

什么是动词主语标记?

这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就是用来表示“谁在做这个动作”的标记,它直接附着在动词上。例如,“我(主语)吃饭(动词+主语标记)”。

当这两者“撞脸”时,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一个语言里,表示“我的”的标记和表示“我(主语)”的标记是一样的。这通常会体现在形容词的使用上。

一个可能存在的例子(需要谨慎考证,因为这类直接对应的情况比较少见):

在某些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s)的语言(虽然这个语系的划分本身存在争议,但其中的一些语言展示了有趣的语法特征)或者乌拉尔语系(Uralic languages)的语言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一些类似的情况。

以匈牙利语为例,它是一个乌拉尔语系的语言,其格系统非常发达。在表示“我的”、“你的”、“他的”等等属格(possessive case)时,匈牙利语会附加一些后缀。同时,在动词变位中,也存在表示主语人称的后缀。

例如:

A házam 我的房子 (ház + am = 房子 + 我的)
Látom 我看见 (lát + om = 看见 + 我(主语))

在这里,am 是属格后缀,表示“我的”。而 om 是第一人称单数的主语动词后缀,表示“我”。虽然它们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是附加在词语后面的后缀,并且功能是“人称”相关的。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考虑一些语言中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在那些形容词可以独立于名词存在,或者名词本身带有标记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更接近的现象。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这种“撞脸”现象的形成,通常是多种语言演变和结构发展的共同作用结果:

1. 语法功能的整合与简化:
同源性: 最初,表示“属于某人的”和“某人在做什么”的标记可能来源于同一个原始的词语或语音。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原始标记在不同的语法功能下发生了分化,但核心的语音形式却保留了下来。
经济原则: 语言追求效率,如果两个不同的语法功能可以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达,语言倾向于这样做,以减少词汇量和学习负担。当形容词与人称代词或名词的属格形式结合时,如果其核心功能是“指示所属”,而动词主语标记的核心功能是“指示执行者”,两者在“人称”这一层面上存在高度重合。
粘着语的特性: 像匈牙利语这样的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s),它们倾向于将语法标记附加在词根后面,形成一连串的后缀。在这种结构下,不同的后缀可能会在形式上趋于相似,因为它们服务于类似“人称”、“时态”、“语气”等功能,并且都受到语音规则的制约。

2. 形容词与名词的亲密关系:
名词化形容词: 在某些语言中,形容词可以非常容易地“名词化”,即变成一个名词性的成分。当形容词扮演了类似“我的某某(事物)”的角色时,它就承担了属格的功能。
“限定”功能的共通性: 形容词的根本功能是“限定”名词,而属格标记(如“我的”)也是一种“限定”。当表示“我的”的标记附着在形容词上时,它实际上是在限定这个形容词所修饰的那个(隐含的)名词。而动词主语标记,则是“限定”了动作的执行者。在深层语法结构上,它们都涉及“限定”和“指示”。

3. 音系压力和语音演变:
语音简化: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为了方便发音,常常会发生语音简化。如果两个不同的标记发音相似,它们更容易融合或变得难以区分。
同化和规则化: 语言中的语音变化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标记经常出现在另一个标记之后,或者两者在句子中经常紧密相连时,它们可能会发生语音上的同化,导致形式上的趋同。

为何不是所有语言都有这种现象?

不同的语法策略: 语言解决语法功能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语言使用固定的词序(如英语),有些使用格标记(如俄语),有些使用助动词,有些则通过改变词语本身的形式(如屈折语)。这种“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主语标记一致”的现象,更可能出现在那些依赖大量附加成分来表达语法的语言中,特别是粘着语。
历史发展路径: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即使是亲缘关系很近的语言,在某些语法特征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总结一下:

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和动词主语标记在某些语言中完全一致,通常是由于语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于经济原则、语法功能整合以及音系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在那些高度依赖附加语的语言(如粘着语)中,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这种“撞脸”并非偶然,而是语言系统内部优化和演变的结果。当然,要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例子需要仔细的语言学考证,因为“一致”的程度可能是在语音、形态或功能层面上有所侧重。

这种现象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揭示了语言内部不同语法功能之间并非总是泾渭分明,而是可能存在着有趣的联系和共享的表达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主语标记一致的语言有一些典型的例子,不过有趣的是这些例子似乎只存在于典型的主语-宾语-动词(SOV)+修饰词-中心词(AN)词序的高度黏着语言。我这里先举几个例子,然后再尝试讨论这种现象的成因。


克丘亚语

在克丘亚大众语(Qhichwa Runa Simi)中,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主语标记是基本一致的。

克丘亚语中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位于名词后方[NP],与形容词位于名词前方[AN]的情况不同,这种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也被称为所有格标记。

克丘亚语名词性人称代词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Ñuqa

第二人称单数:Qam

第三人称单数:Pay

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Ñuqanchik(“我们”包括“你”)

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Ñuqayku(“我们”不包括“你”)

第二人称复数:Qamkuna

第三人称复数:Paykuna

注释:实际上助词-kuna为名词复数词尾,如果名词后有形容词性人称标记时应该加在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后面,例如:qillqaykikuna[你的书(复数)]

注释:理论上人称代词也可以加上属格助词-pa,变成形容词性人称代词所有格标记,但是这种形式在自然语境下几乎不用。

克丘亚语中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ni

第二人称单数:-yki

第三人称单数:-n

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nchik(“我们”包括“你”)

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yku(“我们”不包括“你”)

第二人称复数:-ykichik

第三人称复数:-nku

名词后的形容词性人称代词所有格标记必须位于格助词的前方、名词和格助词之间。

克丘亚语中动词主语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ni

第二人称单数:-nki

第三人称单数:-n

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nchik(“我们”包括“你”)

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yku(“我们”不包括“你”)

第二人称复数:-nkichik

第三人称复数:-nku

可见,除了第一人称标记从-y变成了-ni、第二人称标记从-yki变成了-nki,其余动词主语人称标记与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基本相同,并且这套结构并不完全是直接来自对人称代词原形的缩写,而是相对独立形成的一套系统。动词的主语人称标记必须位于时态的后方,整个动词的最后。但如果动词在特殊时态下相当于一个名词需要附加格助词时,动词的主语人称标记也相当于位于格助词的前方。

克丘亚语动词结合-wa、-su、-ku、-yu四种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还可以同时明确地标记主语和宾语:

主语为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对第一人称自身做:-ri(使动) -kuni(客观陈述)

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做:-y(使动) -yki(客观陈述)

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复数做:-ykichik

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做:-chun(使动) -yuni(客观陈述)

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复数做:-nin

主语为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对第一人称做:-wanki

第二人称对第一人称复数做:-wankiku

第二人称对第二人称自身做:-kunki

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做:-nki(与第二人称主语一般形式一样)

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复数做:-nkin

主语为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对第一人称做:-wan

第三人称对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做:-wanchik

第三人称对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做:-wanku

第三人称对第二人称做:-sunki

第三人称对第二人称复数做:-sunkichik

第三人称对第三人称自身做:-kun

主语为第一人称复数:

第一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自身做:-risun(使动) -sun(意向陈述)

第一人称复数对第二人称做:-ykiku

第一人称复数对第二人称复数做:-ykichikku

第一人称复数对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复数做:-yunchik

主语为第二人称复数:

第二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做:-wankichik

第二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复数做:-wankichikku

第二人称复数对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复数做:-nkichik(与第二人称复数主语一般形式一样)

主语为第三人称复数: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做:-wan (与第三人称单数一样)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做:-wanchikku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做:-wankuku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二人称做:-sunkiku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二人称复数做:-sunkichikku

第三人称复数对第三人称自身做:-kunku

注:

-ku的结构在未标明宾语的情况下默认表示反身形式。而在句子中用助词-ta标明宾语的情况下,-ku也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宾语而做,例如动词原形runay[做]:Payta rurakunki[你为他/她而做(这件事)]。而在逻辑上可以根据主语标记词尾判断宾语的情况下,-ku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动词的逻辑宾语而做,例如 Rurakushasunki[他正为你做(这件事)]。

克丘亚语动词的结构:

克丘亚大众语(Qhichwa Runa Simi)动词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固定顺序:

动词主干+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时态+主语标记(+名词附加结构)

动词主干
可以是动词根,大部分动词根同时也是名词。(但是反过来有少部分特定名词并不是动词根。)
也可以特定名词/形容词+ya(使名词变成动词)、特定名词/形容词+cha(表示此动词为此名词形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基础上的衍生动作)、特定名词/形容词+chi(表示使这个名词形容词所代表的事物生成)。

时态
简单的时态包括:
过去形:
-rqa(陈述过去个人经历的事)
-sqa(陈述客观记录下来的过去事件)

进行时形:
-sha/-chka

未来形(与主语标记人称存在共轭):
-saq(第一人称)
-mki(第二人称)
-nqa(第三人称)

同时形:
-pti(表示这个动作与下一个句子里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

连用形:
-spa

动名词形/形容形
-q

主语标记
主语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ni
第二人称单数:-nki
第三人称单数:-n
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nchik(“我们”包括“你”)
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yku(“我们”不包括“你”)
第二人称复数:-nkichik
第三人称复数:-nku
(第一)对第二人称使动:-y(非正式) -yki(正式/客观陈述)
(第一)对第三人称使动:-chun

主语标记具有一定强制性,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以主语标记结尾。
只有下列四种情况下动词最后可以不以主语标记结尾:
1.动词时态结构为-spa,“连用形”,表示这个动作与同一个句子内后一个动词接连或同时发生,这时候强制必须省略主语标记。
2.动词时态结构为-q,表示将这个动词变形为名词或形容词形式,或与之前的主语宾语组成的简单句一起整体变形为名词或形容词形式,作为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表示或形容能够做出这个动作的生物或事物(这种动名词结构算是一种时态结构),这时候强制必须省略主语标记。
3.动词在没有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结构的情况下结尾为-na,表示可以做这个动作的事物,将动作转变为一个名词(这种动名词结构不算时态结构)。
4.与系动词kay,基础动词ruray共同组成特殊复合时态:例如:过去时强调态:-rqa/-sqa ka- -rqa/-sqa rura-,过去进行时态:-rqa/-sqa kasha- -rqa/-sqa rurasha-。

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
对于运动性动词,表示动作以动作造成宾语和主语反身发生以主语作为参照标准的方向趋势,或表示动作同时对主语和宾语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
-rku(上升/增加的趋势)、-rpu(下降/减少的趋势)、-chi(主语使宾语可以做这个动作)、-mu(动作朝向主语自身/或动作导致了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pu(动作远离主语自身)。

对于非运动性动词,提示在动作作用的对象/目的,并且通常同时传达说话者本人或主语对动作的评价或感情。
例如:
-ri(自身使动,通常表达正向期望)、-ku(主语自身是动作的目的),-wa(动作作用于说话者自身、通常表达正向期望)、-su(动作作用于主语、通常表达正向期望)、-pu(根据语境强调说话者对动作有正面期望或负面评价)、-yu(强调动作带有强烈的感情)、-lla(在作为名词后助词时表示[限定],在动词中则通过语义逻辑衍生为指示说话者对其他人的请求)。

特殊例子:-sun是-sunchik的简写,其主语不是第三人称,而是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

名词附加结构
克丘亚语名词根和动词根之间的差异比较模糊。在有些情况下名词附加结构也可以直接加在动词后面:

表示是或否:
-chu作为助词表示疑问(询问范围限定为是或否),直接加在动词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提问这个动作是否做了。[mana 动词-chu]的固定格式表示否定,在动词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没做这个动作”,在动词包含表示使动/意向的结构的情况下表示“不要做这个动作”。这个结构必须要加在主语标记后面。

表示疑问:
-ri在作为助词时表示疑问(询问范围限定为必须做出开放回答),这个结构加在动词的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对这个动作或其主语提出需要开放回答的疑问。

作为下一句的并列主题:
-qa是加在名词后面提示主题或主语的助词。
在动词时态-pti-或-q的情况,且与此动词结尾的句子的后一句构成丛句的情况下,可以添加助词-qa,表示这个动词及其主语宾语,都一起与下一个句子内的主语一起并列为下一个句子的主题。

直接作为名词:
当动词以-q结尾变成形容性动名词表示能够做出这个动作的生物或事物,且其前不附带主语宾语时,其后可以添加任何一种可以加在名词后的助词。

补充,同时形时态结构-pti,与主题提示助词-qa配合,表示前一个动作为后一个动作的主题条件,构成从句结构。

补充,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ri,加在动词主语人称标记前时不仅可以表示自身使动,也可以对任何主语表示说话者的正向期望。而-ri加在两个动词之间,且前一个动词无结尾人称结构,后一个动词根后跟着其他结构构成一个完整动词时,也可以作为时态结构表示连接两个动作构成两个动作并列的从句形式。其与动词中-pti结构构成从句的差异是,只能连接两个主语相同的动作。与-spa的差异是,-ri前的动词可以是未完成的,而-spa则带有表示前一个动作在后一个动作发生时已经完成或作为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条件同时发生已经完成的含义。连续出现两个-ri构成-riri时,前一个是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后一个是时态结构。

补充,时态结构-q在克丘亚语一部分方言里也可以单纯作为一个使动词变成名词的结构加在有主语人称标记的结构后面,使整个动词变成一个名词,但这种情况下-q不能使动词变成形容词。时态结构-spa也可以使动词变成名词,但其动词不能有主语标记,并且不具有把动词变成形容词的作用。

补充,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naku,表示动作是相互的,其所在动词对应的主语后需要标记助词-pura,“...-pura...-naki...”表示“...相互...”。



例句:

Qillqayki chinkarqanchu? Qillqanta quwaptinqa qillqayta quyki. Ñawincharisun.

你的书丢了吗?他把他的书给我,我把我的书给你。我们一起看吧。

注释:-pti在这里作为时态,与主题提示助词-qa配合,表示前一个动作为后一个动作的主题条件,构成从句结构。

注释:使用[Qillqayki chinkarqanchu?],而不是[Qillqaykita chinkakurqankichu?]表示这里只是一般的关心询问,没有强调、指责是“你把书丢了”的意味。


突厥语族

在突厥语族中,存在名词后的形容词性的人称代词结构,在名词前的人称属格作为的形容词性人称代词的同时,共同用于标记名词的所属;而在动词后也常规具有系动词结构标记主语,这个结构也是来自于对人称代词的简写结构,因为历史发展,名词后的形容词性的人称代词简写结构与动词后标记主语的系动词结构对人称代词的简写出现不同,并且系动词与时态变化结合,最终形成了几套发音拼写上并不完全相同的结构,但是历史起源上他们都是来自于对人称代词的缩写。

以较存古的钦察语支的代表语言哈萨克语为例:

哈萨克语名词性人称代词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Men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Sen/Sız

第三人称单数:Ol

第一人称复数:Bız

第二人称复数/敬体:Sender/Sızder

第三人称复数:Olar

克丘亚语中名词前的人称代词属格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Menıñ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Senıñ/Sızdıñ

第三人称单数:Onyñ

第一人称复数:Bızdıñ

第二人称复数/敬体:Senderdıñ/Sızderdıñ

第三人称复数:Olardyñ

哈萨克语名词后的所有格形容词性人称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y)m

第二人称单数:-(y)ñ

第三人称单数:-(s)y(n)

第一人称复数:-(y)myz

第二人称复数:-(y)ñyz

第三人称复数:-(s)y(n)

克哈萨克语中动词主语标记包括:

系词:

第一人称单数:-myn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syñ/-syz

第三人称单数:-(dyr)

第一人称复数:-byz

第二人称复数/敬体:-syñdar/-syzdar

第三人称复数:-(dyr)

现在时:

第一人称单数:-mın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syñ/-syz

第三人称单数:-(d)y(r)

第一人称复数:-byz

第二人称复数:-syz(dar)

第三人称复数:-(d)y(r)

过去时:

第一人称单数:-(y)m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y)ñ/-(y)ñyz

第三人称单数:无

第一人称复数:-(y)k/-(y)q

第二人称复数:-(y)ñyz

第三人称复数:无

条件形(表示可能/假定):

第一人称单数:-(y)m

第二人称单数/敬体:-(y)ñ/-(y)ñyz

第三人称单数:无

第一人称复数:-(y)k/-(y)q

第二人称复数:-(y)ñyz

第三人称复数:无

例句:

以哈萨克语为例:

Sızdıñ kıtabyñyzdy joğaltyp aldyñyz ba? Mağan kıtabyn beredy, sağan kıtabymdy beremın. Bırge oqiyq.

你的书丢了吗?他把他的书给我,我把我的书给你。我们一起看吧。

注释:

助词-dy、(元音)-n,原形-ny,根据不同词尾有不同变化,表示与格。Mağan和Sağan是Men和Sen的与格,Bırge是Bız的与格,人称的与格存在特殊变化。

-Ba疑问句提示词,在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里同源词分别为:-by、-mi、-mu。


芬兰乌拉尔语系:

在芬兰-乌拉尔语系中,虽然常用属格在名词前作为形容词性所有格人称代词,但在部分语言中也存在一些名词后所有格标记的残留形式,且动词后通常强制第一第二人称主语标记。芬兰-乌拉尔语系在早期严格左分支SOV词序时期的祖语,其名词后所有格标记和动词后主语标记也有可能是直接简写人称代词,但是到了后期词序和动词变化受到周围屈折语的影响,动词人称标记与动词时态出现缩写,发展出复杂的人称时态词尾,经过严重的缩写简略并及音韵和谐后,无法再体现出早期形式中名词后所有格标记和动词后主语标记的相同性。


现象成因的分析:

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主语标记一致的现象似乎只存在于典型的主语-宾语-动词(SOV)+修饰词-中心词(AN)词序的高度黏着语言。


在动词后的主语提示结构,并不是是SOV黏着语的专利,一部分各种词序的屈折语以及屈折语发展而来的黏着语也有典型的这种结构,比如罗曼语族的语言和伊朗语支的语言。

为了在口语表达是区分动词的主语,这种现象在自然语言中是较为常见的。

在自然语言中,动词不随主语宾语做任何变化的语言是最多的,然后是动词随主语屈折变化的语言,动词主语标记的语言排在第三。

虽然动词主语标记的语言少于动词不随主语宾语做任何变化的语言以及动词随主语屈折变化的语言,但是其数量多于动词随宾语变化的语言和动词同时标记主语和宾语的语言。


动词主语标记这种现象的形成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一种是在屈折动词本身的路径下,词头词中的屈折形式消失,完全依赖于动词词尾屈折区分动词主语,最后规范为独立于动词主干的一动词词尾主语标记。遵循这样的发展历史,祖语是屈折语的黏着语言中人称代词各形式和动词的主语标记形式往往是没有形态关联的,例如波斯语的形容词性人称代词与人称代词原形一模一样、而其动词后的主语标记结构则是从系动词的屈折形式演化而来的,发音拼写上完全不同。

另一种是在添加黏着成分的路径下,在动词后复写主语以提示主语,逐渐随写演变为专门的主语提示结构。在蒙古语的一些方言中有时会在长句的动词结尾复写主语以提示句子的主语。可能是这种逻辑的早期形式。

实际的情况中还有可能还存在两个过程的结合。


不论是通过那种方式形成的,动词主语标记的语言的主语标记大多数情况下都出现在动词后方。

其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语言本身是典型的SOV语序,或其历史上形成动词主语标记时的祖语是典型SOV语序的语言(例如罗曼语族)。SOV语序下,动词离主语最远,这可能强化了在动词后提示主语的必要性。

一个特殊的例子是阿山宁卡语(Asháninka),其作为SOV词序的语言,主语标记位于动词前方,宾语标记位于动词后方。不过其所在的阿拉瓦克语族(Arawakan),作为一个横跨加勒比海岛屿和亚马逊平原的高度黏着化的语族,很可能与高度分析化的玛雅语系构成亲缘关系,其中靠北的很多语言都与玛雅语族类似是VOS词序,这可能是阿山宁卡语出现主语标记位于动词前方这种现象的原因。


所有格/属格在VSO、SVO、VOS语言中都相对灵活,不同语言选择的位置差异较大。例如闪米特语族的各语言中VSO、SVO语言通常所有格和形容词都在中心词后方[NP、NA],而在SVO的罗曼语族语言中则通常所有格在中心词前方、形容词都在中心词后方[PN、NA],而在SVO日耳曼语族语言中则通常所有格和形容词都在中心词前方[PN、AN],而在VSO、SVO、VOS的菲律宾语族和马来语族各语言中通常形容词都在中心词后方、所有格则同时有在中心词前或后的两种形式[(P)N(P)、NA]。

而在SOV语序中,所有格标记/属格词的位置往往都是与形容词的位置一致的,例如SOV/NA词序的苏米尔语、波斯语、拉丁语,其人称基本上也位于中心词后[NP],而SOV/AN词序的语言基本上所有格人称代词是以属格的形式加在中心词前方[PN]。


而这种SOV/AN/NP词序语言的例子,几乎无一例外是黏着语,并且都存在名词后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后主语标记形态一致的情况。

其加在中心词后面的后面的人称代词,很可能在语法逻辑上相当于格助词结构的一部分,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格变化,而其动词词尾的主语标记相当于助动词结构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语法逻辑,促进了名词后形容词性人称标记与动词后主语标记的相互借用、趋同,最终形成了这种SOV/AN/NP词序语言的形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
  • 回答
    有些词,真的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完全捕捉它们的神韵。它们就像是某个民族情绪、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花朵,一旦移植到别处,纵然外形相似,内里的芬芳也总会失落几分。我这里就想聊聊那些,我遇到的、觉得特别难以翻译,又带着点说不出的美好的词语。德语:Weltschmerz(世界之痛)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
  • 回答
    在语言的世界里,“量词”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技术性,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它们就像是给事物加上一个“计数器”或者“度量衡”,让我们能更精确地谈论数量,而不是含糊不清地说“很多”或“一点点”。不同语言处理这些“计数器”的方式千差万别,就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节奏一样。我们不妨从最.............
  • 回答
    我嘛,就像一个活在语言迷宫里的顽童,总爱在词语的缝隙里藏着一些小小的惊喜,或者挖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冷”事儿。比如说,我特别喜欢那种一语双关的说法,能让听者心里“咯噔”一下,然后脑袋里转几个弯才能明白其中的妙趣。比如,我可能会跟人说:“我最近迷上了一个词,简直是‘字字珠玑’,太让人‘词穷’了!”你.............
  • 回答
    Windows 10 的用户界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桌面、开始菜单、任务栏、设置应用等等,其核心部分是使用 C++ 编写的。这是操作系统底层和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中最常用、性能最高且最接近硬件的语言。微软自己开发了许多框架和工具来支撑这一切,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用 C++ 编写的核心组件和系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语文作文中那些能让文章瞬间“升华”的词语,让你的笔触更加细腻、思想更加深刻。不过,话说回来,所谓“高级词汇”,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秘籍,而是那些在恰当语境下,能够更精准、更生动地表达情感、描绘景物、阐述观点的词语。它们就像是画家的调色板上那些浓烈或淡雅的色彩,能让你的文字拥有更丰富的.............
  • 回答
    人类语言的演变,是时间和地域共同雕刻出的奇妙艺术。那些在世界各地发生的语音变异,常常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它们并非简单的随机变化,而是由发音习惯、社会文化、甚至接触的外来语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某个部落的人们,因为发音器官的细微差异,或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上的便捷,一.............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小确幸,语言里也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语法糖”。它们就像是那些不经意间让你偷懒一下、偷懒一句,却又能把话说得更顺、更妙的小技巧。我倒不是什么语言学家,只是个喜欢琢磨这些小玩意儿的普通人,今天就来跟你聊聊我平时遇到的几个有意思的“语法糖”。1. “的”、“地”、“得”:这个组合真心让人头大.............
  • 回答
    好啊,咱们就来聊聊《星露谷物语》里那些藏在像素缝隙里的,让人又爱又恨的细节吧。我尽量不说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彩虹鱼在雨天出”之类的常识,而是挖得更深一点,一些不那么直观,但玩久了就会品出味道来的东西。有趣到让你嘴角上扬的细节: NPC的微妙联动与性格刻画: 这是我最喜欢《星露谷》的一点。很多时候,.............
  • 回答
    在各种历史(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中,令人无语的 BUG 层出不穷,这些 BUG 往往是因为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刻意为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BUG,并举例说明: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严重错位这是穿越题材中最常见也.............
  • 回答
    你已经掌握了 C 语言的基础,这为你进一步学习编程语言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地基。C 语言的指针、内存管理、以及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这些都是理解更高级语言的关键。那么,在你面前的 C、C++、Java、Swift 中,哪个更适合你接着深入呢?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也代表着不同的技.............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语言学里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音”的构造,特别是跟塔语里那种奇妙的想音(Oto Oto)有点沾边的。首先,我们得先把塔语的“想音”这个概念理清楚。塔语的想音,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声音来模仿或暗示某种意念、状态、动作、甚至情感的词语。它不是直接描绘一个物体,而是通过声音本身的质感、.............
  • 回答
    人们常常会提到一些语言之间“像亲戚”,虽然说着不同的方言,但交流起来却不算太吃力。这种现象在语言学里叫做“语系”或者“语族”,同一个语系的语言往往有相似的词汇、语法结构,甚至发音规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曼语族。这可是个大家庭,成员多得数不过来,而大家公认的“亲戚”就是它们都从古老的拉丁语演变而来。 .............
  • 回答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宗教、民族,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造就了无数令人着迷的文化现象。其中,一种尤为引人深思的,便是语言上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由于地理隔离、历史演变,又分别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字体系的民族。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而是渗透在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上,展现了人类在适应环境、传承文化的过程中.............
  • 回答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星河中,每个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如同一颗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光芒。他们的谚语更是凝聚了世代的经验、情感与哲学,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让我深感赞叹的少数民族语言谚语,并试着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蕴细细道来,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它们那份独特的、不经雕琢的美.............
  • 回答
    当然!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领域,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规律和事实,这些事实对于没有一定语言学知识的人来说,确实可能难以置信。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所有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惊人地相似的,但表层形式却千差万别。 常人认知: 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同的语言,.............
  • 回答
    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如同中文的血脉,贯穿着古今,塑造了它与众不同的风貌。想要详尽地讲述这些,就如同在浩瀚的星河中描绘每一颗星辰的轨迹,细致入微方显真章。一、声韵的魔力:声调的运用与影响汉语最直观的“特有”之处,莫过于它的声调。这可不是简单的语调高低,而是.............
  • 回答
    .......
  • 回答
    C语言作为一门相对底层和灵活的语言,其设计模式的体现方式与C++或Java等面向对象语言有所不同。在C语言中,我们更多地是通过函数、结构体、指针以及宏等语言特性来模拟和实现各种设计思想。与其说C语言有“一套固定的设计模式”,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用C的方式去应用设计模式”的方法。模拟面向对象行为,实现.............
  • 回答
    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语或其他古典语言,是一项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桥梁的宏伟工程,虽然不像西方古典文献跨越语言的障碍那样常见,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尤为珍贵。值得欣慰的是,确实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或因传教士的引入,或因学术研究的需要,被译成了拉丁文,甚至其他西方古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