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兒」,「耳」,「二」,「尔」這類中古日母字,現代普通話都讀作er,/ɚ/。「兒」一類字,从上古的ni,發展到現代的元音音節er可謂面目全非。現代普通話的er,也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
其演变過程是:
根據部分漢語音韻学家的看法,日母上古可能是/n/。到隋末唐初發展為/ȵʑ/。到了中古中後期,在北方方言中,丢失了/ȵ/,变成/ʑ/,然後变成/ʒ/。到元代《中原音韻》已發展到了/ʐ/(漢語拼音r的带摩擦版),之後再發展出/ɻ/這個自由变体。(漢語拼音r的純捲舌不摩擦版)
《中原音韻》裡記録了一首押韻例詞:「断腸人寄断腸詞,詞写心間事,事到頭来不由自,自尋思,思量往日真誠志,志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
下划線的部分是韻脚。作者对此詞的評價是「音律諧和」。可見「兒」当時還讀作/ʐʅ/或/ɻʅ/。(就是漢語拼音的ri)
之後,「而」這類日母支思部的字進一步發展。最終变成了er,/ɚ/,消滅了輔音,变成了一个单純的元音音節。到1602年,《重訂司馬温公等韻图経》裡,「而」已被放在影母下,証明此時已経是er了。1626年,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中,「而」等被標記為ul,实際發音也应当是er。因為er韻母的独特来源,所以不能和任何声母相拼。今天其被称作“特殊韻母”
明代《金瓶梅》中,“挂枝兒”又写作“挂真兒”。“打張雞兒”又写作“打張驚兒”。明代《新編西廂記咏十二月賽駐雲飛》中,本該是5字句的地方,填入了“金盏儿傳杯送”。這些用法和現代的兒化已完全相同。兒化不是民科宣称的“满清胡化”,而是明代漢语自然演变産生的結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