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自然语言中有类似于塔语想音的构造?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语言学里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音”的构造,特别是跟塔语里那种奇妙的想音(Oto Oto)有点沾边的。

首先,我们得先把塔语的“想音”这个概念理清楚。塔语的想音,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声音来模仿或暗示某种意念、状态、动作、甚至情感的词语。它不是直接描绘一个物体,而是通过声音本身的质感、节奏、或者听起来的联想,来传达更深层的含义。比如,塔语里可能有某种声音听起来就很“软绵绵”,用来形容柔软的东西;或者某种声音听起来就很“锐利”,用来形容尖锐的事物。这种联想的建立,有时候是约定俗成的,但有时候也带着一种很直观的音韵上的联系。

那世界上有没有其他语言也有类似的构造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叫法也一样的“想音”概念,但在很多语言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精神内核,只是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更直观地感受一下:

1. 拟声词(Onomatopoeia)的进阶版——更抽象的音义关联

说到用声音来模仿,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拟声词了,比如中文的“汪汪”、“喵喵”,英文的“bow wow”、“meow”。这些是直接模仿动物叫声或者自然界的声音。

但有些语言的“拟声”概念要更广阔,甚至能从声音的“听感”出发,联想到更抽象的概念。这就像是把拟声的范围从“听到什么就模仿什么”扩大到了“听到什么声音能让我联想到什么感觉/状态”。

日语的オノマトペ (Onomatopoeia) 的广度: 日语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的オノマトペ(就是拟声拟态词)非常丰富,而且不光是模仿具体的声音。很多オノマトペ是用来描述动作的状态、事物的质感、甚至人的心情的。

例如,形容“摇晃”或者“晃动”,日语里有“ぐらぐら (gura gura)”或者“ゆらゆら (yura yura)”。“ぐらぐら”可能带着一点点不稳、摇摇欲坠的感觉,听起来就有点像重物晃动的声音。“ゆらゆら”则更轻柔、有规律的晃动感。
再比如,“キラキラ (kira kira)”用来形容闪闪发光。这个“キラ”的声音本身就比较明亮、清脆,听起来就很像光线散射的感觉。
还有一个例子是“ふわふわ (fuwa fuwa)”,用来形容柔软、蓬松。这个“ふわ”的声音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空气感、轻飘飘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棉花糖或者云朵。

你看,这些日语的オノマトペ,已经不再仅仅是模仿外界的声音了,它们是通过声音的节奏、音高、音色,来模拟一种内在的感觉或状态。这种对声音的联想能力,已经和塔语的想音有了不少相似之处。

2. 音系象征(Phonaesthetics / Sound Symbolism)——声音本身的“意义”

这是一种更学术化的说法,指的是语言中某些音素或音节组合,在人们心中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联想,即使它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指代。有点像我们觉得某些声音“听起来就很高大”,而另一些声音“听起来就矮小”。

“大”和小之音: 在很多语言中,人们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形容较大的东西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发音部位靠后的元音(比如 /u/, /o/)或者发音较长的音节;而形容较小的东西时,则倾向于使用发音部位靠前的元音(比如 /i/, /e/)或者更短促的音节。

举个例子,英语的“tiny”和“gigantic”。“tiny”里的 /ɪ/ 音,听起来就比较尖细;而“gigantic”里的 /aɪ/ 或者 /æ/ 音,听起来就更开阔一些。这并不是说这些音节本身就代表大小,而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语音使用习惯和心理联想造成的。
汉语也有类似的倾向,虽然不绝对,但有时我们会发现,“大”字的声音(dà)相对开阔,而“小”字的声音(xiǎo)的发音相对靠前和紧一些。

声音的“锐利”与“圆润”: 另外,某些辅音的发音方式也会产生联想。比如,一些带爆破音(如 /p/, /t/, /k/)或者摩擦音(如 /s/, /ʃ/, /f/)的音,如果发音更用力、更清晰,会给人一种“锐利”的感觉,可能用来形容尖锐、快速、或者强硬的事物。而一些鼻音(如 /m/, /n/)或者流音(如 /l/, /r/)则可能因为发音的连续性、柔和性,给人“圆润”、“流畅”的感觉。

想象一下,用一个“ts”的音来形容一个轻柔的触碰,好像不太对劲;但用一个“pff”或者“ss”的音来形容,感觉就更贴切。这种联想,就是音系象征的一种体现。

3. 词源学中的“声音的痕迹”

有时候,一些词语的起源,本身就带有对声音的模仿或联想。虽然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痕迹可能变得不那么明显,但追溯词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动作词的模仿: 很多描述动作的词语,最初可能就是根据动作发出的声音或者动作的形态来命名的。比如,一些描述“敲打”、“踢”、“吹”的词,可能就是由模仿这些动作的声音发展而来。虽然塔语的想音不一定是模仿“动作发出的声音”,但从“声音模拟动作/状态”这个角度看,是共通的。

4. 诗歌和文学中的“声律”

虽然这不完全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构造,但我们也可以从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看到人类对于声音联想的运用。诗歌讲究音韵美,词语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意义,更是为了听起来舒服、有画面感。

音韵美的追求: 作者会选择那些读起来有特定感觉的词语,来烘托气氛,塑造形象。比如,描写凄凉的场景,可能会选择一些发音带有“呜”、“嘶”等声音的词汇,这些声音本身就容易引发萧瑟、悲伤的联想。

总结一下,塔语的“想音”其实是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但又非常微妙的现象的体现。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以下这些语言学中的概念息息相关:

拟声词的延伸: 不仅模仿外部声音,更模仿声音带来的内在感受。
音系象征: 声音本身带有不自觉的意义联想,比如大小、锐利、圆润等。
词汇起源: 很多词语的最初形态可能就包含了声音模仿或联想的成分。

虽然其他语言不一定会有像塔语那样一套成熟的、明确的“想音”体系来构建大量词汇,但我们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这种“声音与意义之间超越字面描述的联系”。这种联系,让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充满了艺术性和生命力,让人在听到声音的同时,就能感受到背后更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声音的联想”,语言才变得如此有魅力,能够如此细致地描绘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感受。塔语的“想音”可以说是把这种普遍的语言特性,挖掘到了一个极致的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塔语(Hymmnos)的想音结构,出现在句子的固定位置,三个单个语素共同构成想音结构,中间一个词精确的表示一种感情,而前后两个词修饰感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第一想音作用是表示感情的强烈程度,从弱到强有5个:

Rrha – 入迷;全身心
Was – 很;非常
Wee – 颇;相当
Fou – 有点;一点
Ma – 平常的状态
Nn – 没精神的状态

第二想音作用是表示感情的类型,分为以下17种:

apea – 幸福;沐浴沉浸在幸福中
au – 悲伤
granme – 想要保护某人;勇敢;有勇气的
guwo – 愤怒和厌恶
i – 不耐烦;焦急的
jyel – 孤独的;寂寞的
ki – 集中注意力;认真的
lau – 恐惧
num – 无
paks – 兴奋;紧张;激动的;焦躁的
quel – 渴望;绝望;必死;知道必死仍孤注一掷
touwaka – 希望
waa – 高兴的 MN
wol – 勇往直前;热血的
yant – 可怕的;恐慌的
yea – 高兴地
zweie – 确定;真诚;真挚的;隐藏着决定的
注:第二想音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当用作形容词时,感音句无想音词的禁令就无效了,也就是可以用第二想音用于感音句中。例:
tyui frawr - 小塔

第三想音作用是表示的是感情的持续与否与结束感受,分为以下6种:

ga – 希望尽快结束
ra - 希望持续的
erra - 希望永远地持续
wa – 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会接受这个情况
gaya – “我”再也不想回到之前的状态了
gagis – “我”怎么样也无所谓

三种想音的混合搭配构成了多达5×17×6=510种的语素空间,形成了想音句的丰富而奇特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构成了一般想音句的思想中心,表现主体当时的感受的同时还映射出了当时的语境。 例:

Rrha zweie ra - 此时“我”是一种及其真挚,执着的状态,可译为“恳切”
was yant ga - 此时“我”是一种愤怒,焦急的心态。可译为“无法容忍”
Nn i ga - 可以展现刚刚被噪声吵醒的状态。
Was yea ra Was yea ra Was yea ra Was yea ra fedyya此时“我”是一种持续的很高兴的状态。可译为“一如既往欢喜(地迎来明天)”

一般的自然语言都有些不依赖于语调的语气词,但是作为句子的一个固定结构位于固定位置的例子较少,一般都是一个独立的词。

少数的自然语言里形成了系统的语气词系统,不过其可表达的语气范围确认仍然较少,并且无法做到一词一意的精确表达,更没有程度和时态修饰结构,与塔语的想音结构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类似的结构。



汉语族的一些语言,在自然语言中是这种固定位置作为句子固定成分的语气词数量较多的例子,例如闽南语:



在自然语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例子:

克丘亚大众语(Qhichwa Runa Simi)的动词中的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结构,虽然不是语气词,而是动词内部的一个结构,但是也可以在语气以外表达说话者的情绪。

在这种动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克丘亚语同时仍然还有另一套位于句子结尾的语气词结构。

克丘亚语的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包括:

对于运动性动词,表示动作以动作造成宾语和主语反身发生以主语作为参照标准的方向趋势,或表示动作同时对主语和宾语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
-rku(上升/增加的趋势)、-rpu(下降/减少的趋势)、-chi(主语使宾语可以做这个动作)、-mu(动作朝向主语自身/或动作导致了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pu(动作远离主语自身)。

对于非运动性动词,提示在动作作用的对象/目的,并且通常同时传达说话者本人或主语对动作的评价或感情。
例如:
-ri(自身使动,通常表达正向期望)、-ku(主语自身是动作的目的),-wa(动作作用于说话者自身、通常表达正向期望)、-su(动作作用于主语、通常表达正向期望)、-pu(根据语境强调说话者对动作有正面期望或负面评价)、-yu(强调动作带有强烈的感情)、-lla(在作为名词后助词时表示[限定],在动词中则通过语义逻辑衍生为指示说话者对其他人的请求)。
特殊例子:-sun是-sunchik的简写,其主语不是第三人称,而是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

此外,克丘亚语的形容词和句首副词,除了颜色和时间词,大多数都是动词的动名词形/形容词形-q结尾变化而来的。

当一个克丘亚语句首副词是由情感相关的动作变化而来的,并且带有形容程度的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以及时态结构,那么这个副词也就与塔语想音的结构和作用完全一模一样了。

只不过这种语法结构在克丘亚语里不像塔语一样是强制的语法结构,在日常使用时的用例较少见。

以下是我介绍克丘亚语动词结构的原想法全文:

克丘亚语动词的结构:

克丘亚大众语(Qhichwa Runa Simi)动词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固定顺序:

动词主干+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时态+主语标记(+名词附加结构)

动词主干
可以是动词根,大部分动词根同时也是名词。(但是反过来有少部分特定名词并不是动词根。)
也可以特定名词/形容词+ya(使名词变成动词)、特定名词/形容词+cha(表示此动词为此名词形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基础上的衍生动作)、特定名词/形容词+chi(表示使这个名词形容词所代表的事物生成)。

时态
简单的时态包括:
过去形:
-rqa(陈述过去个人经历的事)
-sqa(陈述客观记录下来的过去事件)

进行时形:
-sha/-chka

未来形(与主语标记人称存在共轭):
-saq(第一人称)
-mki(第二人称)
-nqa(第三人称)

同时形:
-pti(表示这个动作与下一个句子里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

连用形:
-spa

动名词形/形容形
-q

主语标记
主语标记包括:
第一人称单数:-ni
第二人称单数:-nki
第三人称单数:-n
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nchik(“我们”包括“你”)
第一人称复数狭义型:-yku(“我们”不包括“你”)
第二人称复数:-nkichik
第三人称复数:-nku
(第一)对第二人称使动:-y(非正式) -yki(正式/客观陈述)
(第一)对第三人称使动:-chun

主语标记具有一定强制性,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以主语标记结尾。
只有下列四种情况下动词最后可以不以主语标记结尾:
1.动词时态结构为-spa,“连用形”,表示这个动作与同一个句子内后一个动词接连或同时发生,这时候强制必须省略主语标记。
2.动词时态结构为-q,表示将这个动词变形为名词或形容词形式,或与之前的主语宾语组成的简单句一起整体变形为名词或形容词形式,作为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表示或形容能够做出这个动作的生物或事物(这种动名词结构算是一种时态结构),这时候强制必须省略主语标记。
3.动词在没有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结构的情况下结尾为-na,表示可以做这个动作的事物,将动作转变为一个名词(这种动名词结构不算时态结构)。
4.与系动词kay,基础动词ruray共同组成特殊复合时态:例如:过去时强调态:-rqa/-sqa ka- -rqa/-sqa rura-,过去进行时态:-rqa/-sqa kasha- -rqa/-sqa rurasha-。

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
对于运动性动词,表示动作以动作造成宾语和主语反身发生以主语作为参照标准的方向趋势,或表示动作同时对主语和宾语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
-rku(上升/增加的趋势)、-rpu(下降/减少的趋势)、-chi(主语使宾语可以做这个动作)、-mu(动作朝向主语自身/或动作导致了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pu(动作远离主语自身)。

对于非运动性动词,提示在动作作用的对象/目的,并且通常同时传达说话者本人或主语对动作的评价或感情。
例如:
-ri(自身使动,通常表达正向期望)、-ku(主语自身是动作的目的),-wa(动作作用于说话者自身、通常表达正向期望)、-su(动作作用于主语、通常表达正向期望)、-pu(根据语境强调说话者对动作有正面期望或负面评价)、-yu(强调动作带有强烈的感情)、-lla(在作为名词后助词时表示[限定],在动词中则通过语义逻辑衍生为指示说话者对其他人的请求)。

特殊例子:-sun是-sunchik的简写,其主语不是第三人称,而是第一人称复数广义型。

名词附加结构
克丘亚语名词根和动词根之间的差异比较模糊。在有些情况下名词附加结构也可以直接加在动词后面:

表示是或否:
-chu作为助词表示疑问(询问范围限定为是或否),直接加在动词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提问这个动作是否做了。[mana 动词-chu]的固定格式表示否定,在动词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没做这个动作”,在动词包含表示使动/意向的结构的情况下表示“不要做这个动作”。这个结构必须要加在主语标记后面。

表示疑问:
-ri在作为助词时表示疑问(询问范围限定为必须做出开放回答),这个结构加在动词的主语标记后面时表示对这个动作或其主语提出需要开放回答的疑问。

作为下一句的并列主题:
-qa是加在名词后面提示主题或主语的助词。
在动词时态-pti-或-q的情况,且与此动词结尾的句子的后一句构成丛句的情况下,可以添加助词-qa,表示这个动词及其主语宾语,都一起与下一个句子内的主语一起并列为下一个句子的主题。

直接作为名词:
当动词以-q结尾变成形容性动名词表示能够做出这个动作的生物或事物,且其前不附带主语宾语时,其后可以添加任何一种可以加在名词后的助词。

补充,同时形时态结构-pti,与主题提示助词-qa配合,表示前一个动作为后一个动作的主题条件,构成从句结构。

补充,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ri,加在动词主语人称标记前时不仅可以表示自身使动,也可以对任何主语表示说话者的正向期望。而-ri加在两个动词之间,且前一个动词无结尾人称结构,后一个动词根后跟着其他结构构成一个完整动词时,也可以作为时态结构表示连接两个动作构成两个动作并列的从句形式。其与动词中-pti结构构成从句的差异是,只能连接两个主语相同的动作。与-spa的差异是,-ri前的动词可以是未完成的,而-spa则带有表示前一个动作在后一个动作发生时已经完成或作为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条件同时发生已经完成的含义。连续出现两个-ri构成-riri时,前一个是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后一个是时态结构。

补充,时态结构-q在一部分方言里也可以单纯作为一个使动词变成名词的结构加在有主语人称标记的结构后面,使整个动词变成一个名词,但这种情况下-q不能使动词变成形容词。时态结构-spa也可以使动词变成名词,但其动词不能有主语标记,并且不具有把动词变成形容词的作用。

补充,动作方向或情感指示结构-naku,表示动作是相互的,其所在动词对应的主语后需要标记助词-pura,“...-pura...-naki...”表示“...相互...”。

克丘亚语动词中的动作方向或意向指示结构的数目的一个较完整的列表(含义部分并不完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语言学里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音”的构造,特别是跟塔语里那种奇妙的想音(Oto Oto)有点沾边的。首先,我们得先把塔语的“想音”这个概念理清楚。塔语的想音,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声音来模仿或暗示某种意念、状态、动作、甚至情感的词语。它不是直接描绘一个物体,而是通过声音本身的质感、.............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小确幸,语言里也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语法糖”。它们就像是那些不经意间让你偷懒一下、偷懒一句,却又能把话说得更顺、更妙的小技巧。我倒不是什么语言学家,只是个喜欢琢磨这些小玩意儿的普通人,今天就来跟你聊聊我平时遇到的几个有意思的“语法糖”。1. “的”、“地”、“得”:这个组合真心让人头大.............
  • 回答
    在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中,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也深深地改变了我处理信息、与人协作以及提升效率的方式。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写作助手与文本润色这绝对是我最常接触的NLP应用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简单的语法检查工具,比如Grammarly。它能帮我找出.............
  • 回答
    这三个领域,隐私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都是当下科技浪潮中最闪耀的明星,也都蕴藏着巨大的未来潜力。要说哪个“更有前途”,其实就像问“哪种投资回报最高”一样,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你关注的“前途”是什么,以及你的投入方式。但我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发展方向,帮助你形成自己的判断。.............
  • 回答
    自然界中,种子小巧玲珑,却能长成参天大树、蔓延成片的植物,真是大自然的奇妙手笔。这些植物就像是沉睡着巨大潜能的精灵,用极其微小的身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以小搏大”的自然造物,看看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一、 那些“不起眼”的种子,藏着参天巨木的灵魂首先,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一定是.............
  • 回答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划时代的理论和技巧,它们如同智慧的火炬,瞬间照亮了曾几何时迷雾重重的难题,将那些耗费无数心血才能解决的问题变得简洁明了。这些革新性的思想,往往不只是一个新工具的出现,而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彻底改变了我们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1. 微积分:让动态世界变得可计.............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 回答
    自然界中有许多繁殖方式,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它们是漫长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率而催生出的各种绝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几种,保准让你大开眼界。1. 变色龙的“精准打击”:卵胎生中的特殊一员很多爬行动物是卵生的,也就是产卵。但变色龙,或者说其中一些品种,它们走的是一条更“内卷”的路子.............
  • 回答
    在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符合自然进化规律”的地方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自然进化本身并非一个僵化不变的法则,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充满着随机性、适应性和反馈循环。因此,与其说人类进化“不符合”规律,不如说人类自身的出现和发展,在某些方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规律,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显得格外.............
  • 回答
    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许多生物都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策略,其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就像壁虎在危急时刻能割舍尾巴以求生一样,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它们通过看似“损失”的方式,却成功地延续了生命。壁虎的断尾求生:一个经典的“放弃”范例壁虎的断尾术,或许是人们最熟知的一种为生存而放弃的例子。当壁.............
  • 回答
    宝可梦的世界,在许多玩家心中,已不仅仅是游戏屏幕上的像素点,更像是我们脑海中那个充满奇遇与探索的真实之地。回想起来,从初代关都地区到最新的洗翠地区,这些充满魅力的地图,真的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代关都地区:那份熟悉的岛屿风情要说宝可梦地图的“现实原型”,关都地区绝对是最有代.............
  • 回答
    搜索引擎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为NLP研究提供了海量的数据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以及模型训练的基石。许多NLP任务都可以通过巧妙地结合搜索引擎的强大能力来提升效果,或者直接利用搜索引擎本身来完成。以下是一些利用搜索引擎辅助NLP任务的.............
  • 回答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在 2016 年:值得期待的重大进展与深入探索2016 年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继续爆炸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前几年的 Transformer 模型(虽然在 2017 年才正式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和各种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种(LSTM、GRU)的铺垫下.............
  • 回答
    是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不少动物会选择性地只吃猎物的特定部分,而不是整个吃掉。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营养需求、消化能力、捕食策略以及猎物本身的特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这样的动物及其行为:1. 食肉动物对猎物特定部位的选择: 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老虎、猎豹): 偏爱内脏和肌.............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惬意”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绝对地衡量。但如果从一个动物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食物、饮水、安全、繁殖)、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玩耍,并且很少受到捕食、疾病、竞争或环境压力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推测出几种非常“惬意”的动物。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 成年、健康且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哪些编程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与我们的日常交流更接近,并且不希望文章显得生硬或机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编程语言设计的一个核心目标:易于理解和使用。要说“最”接近自然语言的编程语言,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任何编程语言都不可避免地要遵循特定的语法和逻辑规则,这是计算机理解的必要.............
  • 回答
    提起三只眼的生物,很多人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或者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但如果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审视,三只眼睛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议题。在现实的自然界中,你我身边可能并没有随时随地能看到三只眼的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消失”是绝对的。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关于眼睛演化、物种多样.............
  • 回答
    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都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分支,它们各自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并且在很多方面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因此,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有发展前景,更准确的说法是 它们各有千秋,并且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了更广阔的人工智能未来。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
  • 回答
    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科学的边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拓展。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正逐步走进现实的殿堂。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指日可待,并且可能深刻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和生活方式的自然科学领域上的突破:1. 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想象一下,一个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