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然界中三只眼睛的生物都去哪里了?

回答
提起三只眼的生物,很多人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或者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但如果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审视,三只眼睛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议题。在现实的自然界中,你我身边可能并没有随时随地能看到三只眼的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消失”是绝对的。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关于眼睛演化、物种多样性以及我们对“三只眼”的定义。

“三只眼”的定义,是关键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三只眼”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通常,我们理解的“眼睛”是指能够感知光线并形成图像的复杂器官。如果我们将“三只眼”理解成三个独立、功能完善、能够成像的眼睛,那么在今天高度分化的动物世界里,这样的例子确实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

但如果我们稍微放宽视角,把一些具有辅助视觉功能、但结构相对简单的“光感器官”也算进去,那么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退化”与“残余”:那些“消失”的三只眼

在生物演化漫长的过程中,很多特征并不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头顶的“第三只眼”——松果眼 (Pineal Eye)

这可能是最接近我们通常理解的“三只眼”的自然现象。在一些爬行动物,比如著名的“第三眼蜥蜴”(Tuatara,或称楔齿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位于头顶正中的、看起来像眼睛的结构。它被称为“松果眼”或“顶眼”。

这个松果眼虽然有感光细胞,但它的结构比我们两侧的眼睛要简单得多,它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它的主要功能更像是一个“日照计”或者“生物钟”,帮助动物感知光线的强弱和周期,从而调节体温、睡眠、繁殖等生理活动。

为什么很多动物失去了这个松果眼,或者它的功能变得不那么明显了呢?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大脑结构的变化有关。

夜行性动物的劣势: 对于许多夜行性动物来说,一个位于头顶、暴露在外面的“第三只眼”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可能在夜间活动时被掠食者发现,成为一个明显的弱点。
大脑皮层的发育: 随着大脑皮层的不断发达,尤其是视觉皮层的功能增强,动物越来越依赖于两侧高质量的眼睛来获取信息。两侧眼睛形成的立体视觉信息更加丰富和精确,能够满足它们觅食、躲避危险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简单、功能相对有限的松果眼就可能因为“成本效益”不高而逐渐退化。
环境的变化: 随着地质和气候的变化,物种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如果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对松果眼的功能要求降低,那么这个特征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也可能被淘汰。

楔齿蜥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它们保留了这个原始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比拥有两个眼睛的现代爬行动物更“先进”或更有优势,只是它在演化路径上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并且成功地适应了特定的生态位。

其他“潜在”的三只眼:

除了松果眼,在一些无脊椎动物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复眼”或“聚合眼”,它们可能在某些早期形态中表现出类似“多个眼睛”的特征。但这些通常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独立形成图像的“三只眼”。

比如,一些环节动物(如沙蚕)的幼体,或者某些浮游生物,可能具有多个感光点。但随着它们的成熟和分化,这些感光点可能会合并、退化,或者演化成更复杂的结构。

“消失”还是“融入”?

与其说三只眼的生物“消失”了,不如说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融合”、“退化”或者“演化”出了更适应当前环境的特征。

整合效应: 很多时候,自然界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器官,而是对现有器官进行优化和整合。两侧高度发达的眼睛,加上大脑中对光线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可能已经足够甚至超越了拥有一个额外的、功能相对简单的眼睛所能提供的优势。
基因层面的“隐藏”: 某些与“三只眼”相关的基因,可能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演化过程中被“关闭”或“隐藏”起来。在某些特殊的个体或者突变情况下,这些基因甚至有可能被重新激活,但这种概率非常低,而且通常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功能的“第三只眼”。

想象与现实的边界

我们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三只眼”,往往是基于人类的想象,是为了赋予角色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视觉特征。但生物演化是一个遵循自然选择、物理限制和遗传规律的缓慢过程。

所以,如果你问自然界中的三只眼生物“都去哪儿了”,答案更倾向于:

1. 许多“潜在”的、结构简单的感光器官(如松果眼)在演化中因适应性问题而退化或功能改变。
2. 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完善的三个独立眼睛的生物,在动物界演化过程中从未大规模出现过。

但请记住,自然界永远充满了惊喜。也许在海洋的深处,或者在尚未被探索的雨林角落,依然存在着一些我们还未发现的,拥有特殊视觉构造的奇妙生物。它们的“三只眼”可能隐藏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之中,等待着被我们去了解和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只眼睛的生物就在你身边。现存的大多数蜥蜴、一些青蛙、一些蝾螈、一些软骨鱼和七鳃鳗的颅顶眼并不是“退化”的状态,而是连接到松果体、感受光线来调整激素释放,涉及体温调节和昼夜节律。在古生物化石上,甲胄鱼、盾皮鱼、肉鳍鱼、早期四足总纲动物和兽孔目动物的颅顶眼经常发达到配备眼窝的地步,现在许多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顶骨之间还保留着一个孔。

现代甲壳类发育过程中先配置1只顶眼,然后长出两侧的眼而顶眼还存在一段时间,因此会有三只眼的阶段,其中无背甲目卤虫科卤虫属生物的顶眼会保持到成年。

七鳃鳗和始新世的萨尼瓦蜥属巨蜥[1]有两只颅顶眼,以至于超过了你的要求,达到了4只眼睛。

节肢动物的单眼亦可凑成3、5等单数。

然后到了你这里就变成“古生物中几乎没有发现”了,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2Fj.cub.2018.02.0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三只眼的生物,很多人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或者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但如果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审视,三只眼睛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议题。在现实的自然界中,你我身边可能并没有随时随地能看到三只眼的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消失”是绝对的。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关于眼睛演化、物种多样.............
  • 回答
    要“反驳”三位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例如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的成果往往是建立在长期临床实践、研究和一定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反驳的切入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对某些疗效的科学解释不足、以及对“中西医结合”概念本身的解读上。以下尝试从.............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200年后地球人之所以能够“普通又自信”,其背后蕴含着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心理演变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表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折和调整后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个“200年后”的时间点。它大致落在了“危机纪元”之后,可能是在“威慑.............
  • 回答
    在自然界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比例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高得多,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百分比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养育后代”的定义和程度在不同物种间差异巨大,而且许多研究集中在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上。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详细讲述这个问题:理解“参与养育后代”:一个广泛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参与.............
  • 回答
    是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不少动物会选择性地只吃猎物的特定部分,而不是整个吃掉。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营养需求、消化能力、捕食策略以及猎物本身的特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这样的动物及其行为:1. 食肉动物对猎物特定部位的选择: 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老虎、猎豹): 偏爱内脏和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惬意”是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绝对地衡量。但如果从一个动物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食物、饮水、安全、繁殖)、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玩耍,并且很少受到捕食、疾病、竞争或环境压力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推测出几种非常“惬意”的动物。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 成年、健康且处.............
  • 回答
    太棒了!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物理学中最迷人、最根本的概念之一。很高兴能为你详细讲解。核心答案:是的,自然界中存在同时表现出波动和粒子性的实体模型,最典型、最核心的就是 光子 (photon) 和 电子 (electron) 等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并不是说一个东西有时候像波,有时候像粒子,而是说在同一个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自然界里有没有哪类动物,进化出了完全不塞牙的本领,是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塞牙”,通常是指食物残渣卡在我们牙缝里,然后发炎、疼痛,最后可能需要牙医来帮忙处理。这主要跟我们人类的牙齿结构、牙缝大小以及我们吃的东西有关。关于“塞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动物习性、生态位和生存策略的根本问题。很多人看到狐狸的形象,会联想到狡猾、机警,有时也会出现在乡村环境中,所以自然会好奇它们为什么不攻击那些体型更大、看起来是食物来源的牲畜。其实,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慢慢道来:一、体型和力量的巨大差距:这是最直观也是最.............
  • 回答
    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一种名为“彪”的动物,不过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俗语,或者是对某些特定大型猫科动物的泛称,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下。严格来说,自然界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物种就被科学地命名为“彪”。我们通常所说的“彪”,往往指的是豹子(Leopard),或者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下,也可能指代美洲豹(Jagua.............
  • 回答
    自然界中,种子小巧玲珑,却能长成参天大树、蔓延成片的植物,真是大自然的奇妙手笔。这些植物就像是沉睡着巨大潜能的精灵,用极其微小的身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以小搏大”的自然造物,看看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一、 那些“不起眼”的种子,藏着参天巨木的灵魂首先,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一定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其他哺乳动物有没有大量感染新冠肺炎?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而且,这个话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远不止是“有没有”这么简单。最初,当我们开始了解新冠病毒(SARSCoV2)时,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身上。毕竟,它最早是在人类社会爆发的,也对我们造成了巨大.............
  • 回答
    在你心中,是不是觉得“光合作用”这个词,就等于那课本上画得明明白白的两大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然后,“光反应”里又一定少不了光系统I和光系统II这两大核心角色?其实,在大自然的奇妙花园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板上钉钉。如果非要问“自然界中能发生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具备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吗?”,我.............
  • 回答
    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许多生物都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策略,其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就像壁虎在危急时刻能割舍尾巴以求生一样,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它们通过看似“损失”的方式,却成功地延续了生命。壁虎的断尾求生:一个经典的“放弃”范例壁虎的断尾术,或许是人们最熟知的一种为生存而放弃的例子。当壁.............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与自然界其他生灵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简单来说,其他动物确实不需要像我们一样“刷牙”,但它们到了老年,牙齿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原因与我们有所不同。为什么人类需要刷牙?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刷牙,根源在于我们特殊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口腔生理结构。1. 高度.............
  • 回答
    为什么“正态分布”在自然界中如此常见?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也被称为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之所以在自然界中如此普遍,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深刻的统计学原理和现象规律的体现。简单来说,正态分布之所以常见,是因为许多复杂的随机现象,在众多相对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直击了生命化学中最令人惊叹的奥秘之一。当人们提到碘,通常会想到碘盐,或者它在消毒方面的作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你问得对,碘在自然界中确实算不上“富裕”,那么为什么生命体,特别是我们人类,如此依赖它来构建生.............
  • 回答
    .......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