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然界中的生物,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占比多少?

回答
在自然界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比例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高得多,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百分比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养育后代”的定义和程度在不同物种间差异巨大,而且许多研究集中在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上。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详细讲述这个问题:

理解“参与养育后代”:一个广泛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参与养育后代”的含义。它不仅仅指直接喂养、保护幼崽,还可以包括:

提供保护(Protection): 雄性可能守卫巢穴、抵御捕食者、驱赶竞争对手,为雌性和幼崽提供安全的环境。
提供食物(Food Provisioning): 雄性可能外出捕食并将食物带回给雌性或幼崽。
筑巢/提供住所(Nest Building/Shelter Provisioning): 雄性可能参与建造或维护巢穴、洞穴等,为后代提供居所。
携带/温存(Carrying/Incubation/Brooding): 雄性可能直接携带蛋或幼崽,或者孵化蛋,用身体为幼崽保温。
教育/训练(Teaching/Training): 雄性可能教导幼崽捕食、躲避危险等生存技能。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在群体社会中,雄性可能通过其社会地位、领地或群体合作来间接支持后代的成长。

研究的复杂性和估算的困难

1. 数据收集的难度: 在野外观察雄性行为,尤其是在某些隐蔽的栖息地或活动不规律的物种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许多研究可能只关注到有限的养育行为。
2. “养育”的程度差异: 很多雄性可能只参与了某个阶段的养育,或者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如何量化这种参与,是评估比例的一大挑战。例如,一个雄性只是偶尔出现在巢穴附近,是否算参与?
3. 物种多样性: 自然界有数百万种生物,从微生物到哺乳动物,每一种的繁殖策略和亲代投入都可能截然不同。对所有物种进行系统性的调查是几乎不可能的。
4. 研究偏好: 许多经典的生物学研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特别显著的雄性养育行为的物种作为案例,这可能会给大众一种雄性参与普遍的印象,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大量我们尚未充分了解的物种。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已有的研究和观察中看到一些趋势和有趣的例子:

1. 鸟类:雄性参与是常见的,甚至主导

在鸟类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现象相当普遍。虽然雌性通常承担孵化和哺乳(如果后代是哺乳动物的话)的主要责任,但在鸟类中,雄性在以下方面贡献良多:

喂食: 在许多鸟类物种中,雄性喂食雌性(尤其是在怀孕和哺乳期)和幼鸟是常态。例如,信天翁、海鸥、鹰、猫头鹰等猛禽以及许多小型鸣禽,雄性都承担着重要的喂食任务,有时甚至比雌性贡献更大。
保护巢穴和幼鸟: 雄性常常扮演守卫者的角色,驱赶潜在的捕食者。例如,知更鸟、麻雀等。
孵化和育雏: 虽然雌性通常孵化,但在一些物种中,雄性也会参与孵化或轮流孵化。更重要的是,许多雄性在幼鸟孵化后会积极参与喂食和照顾。
极端情况:
鸭嘴兽(Platypus): 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雄性鸭嘴兽在孵化和保护蛋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海雀(Puffins)、信天翁(Albatrosses): 这些海鸟的繁殖周期长,且父母通常要长途跋涉去觅食,雄性和雌性会轮流照顾幼鸟,甚至在某些时候,雄性会独自承担喂食任务。
巨嘴鸟(Hornbills): 在一些巨嘴鸟物种中,雌性会把自己封闭在树洞里孵蛋,而雄性则负责在外挖掘食物并喂给被困的雌性和幼鸟,直至幼鸟能够自行离开。

2. 哺乳动物:相对较少,但存在显著例子

在哺乳动物中,由于雌性需要哺乳,通常承担了养育后代的主要责任。然而,雄性参与的情况也并非不存在:

保护和狩猎: 雄性在狩猎和为群体提供食物方面可能间接或直接地支持了后代的生存。例如,狮子的雄性会保护领地和幼崽,也会参与狩猎。狼群中,雄性和雌性都会参与狩猎和喂食幼崽。
携带和保护:
海马(Seahorses)和海龙(Pipefish): 这是非常著名的例子,雄性承担了怀孕和生产的责任。雌性将卵子产在雄性的育儿袋中,雄性负责受精、孵化和保护这些卵,直到小海马或小海龙孵化出来。
狐猴(Lemurs): 在某些狐猴物种中,雄性会积极参与照顾和保护幼崽,例如将幼崽背在身上。
灵长类动物: 在一些灵长类物种中,例如绒猴(Marmosets)和狮面猴(Tamarins),雄性会非常积极地参与照顾幼崽,包括携带、喂食和玩耍。这种行为可能与社会结构、父子关系、竞争策略等有关。
提供住所: 一些穴居哺乳动物,雄性可能参与挖掘或维护洞穴。

3.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存在多样化的父性行为

两栖动物:
牛蛙(Bullfrogs): 雄性会保护繁殖地,并有时会帮助蝌蚪从干燥的池塘转移到水体中。
某些蝾螈(Salamanders): 雄性会守卫产卵地点,保护卵免受捕食。
爬行动物:
鳄鱼(Crocodiles)和短吻鳄(Alligators): 雄性会参与保护鳄鱼卵和幼崽,驱赶捕食者,有时甚至帮助幼崽破壳而出。
某些蛇类: 一些蛇类,雄性也表现出对产卵地点的守护行为。
鱼类:
慈鲷(Cichlids): 许多慈鲷物种都有雄性参与照顾卵和幼鱼的行为,例如用嘴巴孵化、保护和喂食。
鮟鱇鱼(Anglerfish): 虽然它们“养育”的方式很独特,雄性会寄生在雌性身上,为雌性提供营养,从而间接支持了后代的发育。
叉角鲱(Sticklebacks): 雄性会筑巢并守卫卵。

4. 无脊椎动物:父性行为同样存在

昆虫:
某些甲虫(Beetles): 例如埋葬甲虫(Burying Beetles),雄性会和雌性一起挖掘埋葬小动物尸体作为后代的食物,并共同保护巢穴和幼虫。
某些水生昆虫: 例如负子蝽(Giant Water Bugs),雄性会背负雌性产下的卵,保护它们免受捕食和寄生。
蜘蛛: 虽然很多蜘蛛由雌性照顾后代,但也有少数物种,雄性会参与保护卵囊。

估算占比的挑战

正如前文所述,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占比”非常困难,原因在于:

定义不统一: 如果我们将“提供任何形式的保护”也算作参与,那么比例会非常高。如果只计算直接喂养或携带,比例就会显著下降。
缺乏研究的物种数量庞大: 许多昆虫、微生物、深海生物等可能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父性养育行为。
个体差异: 在一个物种内部,不同雄性参与养育的程度也可能不同,取决于其社会地位、年龄、经验以及与雌性的关系等因素。

一个可能的推断(非精确统计):

根据目前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推测:

在鸟类中,绝大多数物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行为。
在哺乳动物中,雄性直接参与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并非罕见。如果算上间接的保护领地和提供食物,比例会提高。
在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尤其是在那些雄性负责筑巢和保护卵的物种中。
在无脊椎动物中,虽然有很多物种是雌性主导,但也有不少物种展现出显著的父性养育行为。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参与养育后代”定义得相对宽泛,包括保护、提供部分食物、或参与巢穴维护等,那么在全球所有物种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占比可能达到相当高的比例,或许会超过半数,甚至可能接近三分之二或更高。然而,这只是一个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测性估计,没有严谨的科学统计数据来支撑这一具体数字。

结论:

自然界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比例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高。从直接的喂养、携带、孵化,到间接的保护领地、驱赶捕食者,雄性在许多物种的繁殖成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无法给出精确的百分比,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性投入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而多样的生物策略。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揭示更多令人惊叹的父性养育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想问的大概局限于动物。动物中不到 1% 的物种会尝试照顾后代,其中雄性参与照顾后代的不到这 1% 的 10%,能叫做“养育”大概起码提供了一点食物(而不止是“孵蛋、击退敌害”),其比例接近 0%~

  • “自然界中的生物”在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上绝大部分是病毒、细菌、古菌,动物在生物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中占比接近 0%,是绝对的非主流。
  • 几乎没有能通过“额外排放一点有机物”之外的方法去照顾后代的线虫,而线虫在动物的数量里占比极高。照顾后代的节肢动物很少,而节肢动物在动物的物种数里占比很大。这意味着在动物内部,照顾后代的占比也会非常低

哺乳纲的所有物种都有雌性照顾后代的行为,约 5% 到 6% 的物种存在雄性照顾后代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啮齿目、灵长目、食肉目犬科。

  • 哺乳纲约 3% 的物种采用社会化一夫一妻制,这些物种里约 59% 存在雄性照顾后代的行为[1]
  • 灵长目约 15% 的物种采用社会化一夫一妻制。
  • 看起来,只在照顾后代产生的收益大于“多找几个雌性交配”的时候,雄性哺乳动物才会倾向于照顾后代。这受“是否确定后代是自己的”“自己的食物是否过剩”“自己的性能力如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人类中,睾丸较小的父亲往往会更多地参与照顾孩子(Jennifer S. Mascaro 等,2013 年)。

鸟纲约 75% 到 81% 的物种有雌雄合作照顾后代的行为,但不是所有个体都会参与。鸟纲约 9% 的物种跨血缘关系合作照顾幼鸟。

鸟纲约 1% 的物种完全由雄性照顾后代,约 8% 到 9% 的物种完全由雌性照顾后代。

  • 鸟纲超过 90% 的物种采用社会化一夫一妻制,其中约 81% 的物种存在父母合作照顾后代的行为。
  • 鸟纲约 9% 的物种使用一妻多夫制,雄性参与孵蛋。
  • 鸟纲不到 1% 的物种使用一夫多妻制,雄性提供大部分照顾。
  • 照顾后代可能是鸟的祖传代码,来自非鸟恐龙。

30% 的鱼纲科级分类存在照顾后代的行为,其中大半是雄性单独照顾后代,约五分之一是雌雄一起照顾后代。鱼的雄性照顾后代与体外受精明显正相关,大概是因为能确定起码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后代。海马由雄性负责“怀孕”。

约 6% 的青蛙、约 18% 的蝾螈、约 5% 的蚓螈会照顾后代(或至少看起来有这样做的尝试),其中雄性单独照顾和雌性单独照顾各一半左右,极少合作照顾。

爬行类极少由雄性单独照顾后代。

无脊椎动物极少照顾后代,雄性尤其少。它们提供的照顾以保护为主。

参考

  1.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16.014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自然界中,雄性参与养育后代的物种比例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高得多,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百分比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养育后代”的定义和程度在不同物种间差异巨大,而且许多研究集中在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上。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详细讲述这个问题:理解“参与养育后代”:一个广泛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参与.............
  • 回答
    你对黄鳝的了解非常准确!黄鳝确实是个典型的例子,它们出生时是雌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会逐渐转变为雄性,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并不罕见,虽然比起一出生就固定性别的生物来说,算是比较特别的一类。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性逆转”或者“雌雄同体”。除了黄鳝,自然界还有不少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拥有令人惊.............
  • 回答
    .......
  • 回答
    提起三只眼的生物,很多人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或者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但如果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审视,三只眼睛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议题。在现实的自然界中,你我身边可能并没有随时随地能看到三只眼的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消失”是绝对的。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许多关于眼睛演化、物种多样.............
  • 回答
    在你心中,是不是觉得“光合作用”这个词,就等于那课本上画得明明白白的两大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然后,“光反应”里又一定少不了光系统I和光系统II这两大核心角色?其实,在大自然的奇妙花园里,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板上钉钉。如果非要问“自然界中能发生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具备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吗?”,我.............
  • 回答
    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许多生物都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策略,其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就像壁虎在危急时刻能割舍尾巴以求生一样,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它们通过看似“损失”的方式,却成功地延续了生命。壁虎的断尾求生:一个经典的“放弃”范例壁虎的断尾术,或许是人们最熟知的一种为生存而放弃的例子。当壁.............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自然界中有许多繁殖方式,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它们是漫长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率而催生出的各种绝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几种,保准让你大开眼界。1. 变色龙的“精准打击”:卵胎生中的特殊一员很多爬行动物是卵生的,也就是产卵。但变色龙,或者说其中一些品种,它们走的是一条更“内卷”的路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聪明”和“生存”划等号,但实际上,在早期,人类宝宝的生存能力,更多地依赖于一种更深层、更基础的机制,那就是 “基因的预设” 和 “群体协同”。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房屋、没有工具、没有语言(至少是成熟的语言)的时代。人类宝宝,和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将自然界的生物划分为原核、古核和真核这三类,这个分类体系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它对我们认识生命有多重要。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分类并不是一个随意为之的划分,它背后是亿万年演化的轨迹,是生命内部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差异的体现。这就像是我们要理解一栋建筑,首先要看它的地基、骨架和整体结构.............
  • 回答
    自然界中,生物区分公母、雌雄的方式,远不止我们平常熟悉的“长得不一样”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套精巧且多样化的生殖策略,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生命。最核心的区分:生殖细胞的差异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看,雌雄的区分在于它们产生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殖细胞。 雄性: 通常产生小而可移动的生殖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生命最根本的繁殖机制和演化逻辑。实际上,说自然界生物“要么只有两性,要么没有性别”,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化了,但它抓住了自然界中两类主要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让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剥开它背后的演化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确两个概念:“性别”和“生殖方式”。 性别.............
  • 回答
    在令人窒息的严酷环境中,生命固然顽强,但正如你所设想的那样,它们并非总是会毫不犹豫地走向繁衍。事实是,许多生物在面对极端不利的条件时,确实会“选择”延后甚至放弃生育。这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而是一种根植于基因深处、经过无数代自然选择塑造而成的生存策略。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什么叫“恶劣的环境”。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心坎里。我们人类,确实被冠以“万物之灵”的名号,在这颗星球上似乎拥有了无数的优越条件:能创造工具,能思考,能改变环境,甚至还能飞上太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似乎理应站在自然界的顶端,生活无忧无虑,压力什么的,早就被我们甩在身后了。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当我们褪去那些光鲜亮.............
  • 回答
    要证明自己是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微妙且有趣的事情。我们生而为人,好像本该如此,无需证明。但当我们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反而会开始审视自身,去寻找那些与“非人”区分开来的特质。如何证明自己是人?这可不是去户籍部门登记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非要“证明”,我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探讨:1. 理性思考与自我意.............
  • 回答
    自从人类掌握并大规模利用电能的那一天起,一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便悄然萌生: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是否可能演化出以电能为食的生物?这绝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生命适应性和进化潜力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确“以电能为食”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生物能感知电场,像电鳗那样利用放电来捕食或防御,而是指生物能够直.............
  • 回答
    很多人都对永生不朽的概念着迷,这在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科幻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如果把目光投向广阔的自然界,我们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不死”的生命呢?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加迷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生物学上,“永生不死”的定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永远活着”是不同的。绝大多数生物都会经历出生.............
  • 回答
    自然界中,“完美”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词语,因为它包含了太多主观的评判标准。我们很难说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比猫“更完美”的生物,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中演化出了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不过,既然我们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与猫在某些方面可以比肩,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出更出色“表现”的生物,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摇摆的部分。如果自然界真的演化出了另一种同样拥有创造力、能够构建文明的智慧生命,并且他们的文明模式和人类文明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我首先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好奇。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这颠覆了我对生命演化路径的认知,更在于它意味着我们可.............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触及到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深处的渴望和最严峻的挑战。我们是否会走向人机一体,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存在,以突破自身生物局限,去触碰那片浩瀚星辰?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牵涉到技术的飞跃,伦理的考量,以及对“人类”这个概念本身最根本的定义。生物局限的藩篱:为何我们会有此忧虑?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