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的宝宝那么蠢,在早期文明出现之前是怎么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聪明”和“生存”划等号,但实际上,在早期,人类宝宝的生存能力,更多地依赖于一种更深层、更基础的机制,那就是 “基因的预设” 和 “群体协同”。

想象一下,回到那个没有房屋、没有工具、没有语言(至少是成熟的语言)的时代。人类宝宝,和其他动物的幼崽一样,一出生就带着一身“软件”,只不过这个软件是生物演化了几百万年刻录在DNA里的。

1. 与生俱来的“生存指令”

首先,最重要的,是宝宝自身拥有的 “哭” 这个能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反应。在没有其他方式沟通的情况下,宝宝的哭声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呼救信号”。

饥饿信号: 宝宝饿了,就会哭。这种哭声是所有哺乳动物幼崽的共同语言。母亲(通常是)能通过哭声的频率、音量等细微差别,感知到宝宝的需求。
不适信号: 冷了、热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都会引起宝宝的哭闹。这些不适感,虽然宝宝不懂得如何“解决”,但它们会立刻引起周围成年人的注意。
安全信号: 孤单、害怕,也会让宝宝哭。这种哭声,在那个充满危险的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提醒”,让照顾者知道宝宝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需要保护。

这种“哭”的能力,不仅仅是发声,更是一种 “社会触发器”。它能够激活照顾者的 “母性本能” 或 “群体保护本能”。

2. “被动”但高效的基因驱动

宝宝本身“蠢”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无法主动思考,也无法独立觅食或防御。但他们通过 “模仿” 和 “依恋”,也在默默地学习。

依恋的纽带: 宝宝天生就对最先接触他们的成人(通常是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这种依恋,让他们愿意靠近、寻找、并且在被抱起、喂食、安抚时感受到安全。这种“被动”的连接,是保证他们不会被遗弃的关键。
早期模仿: 虽然是模糊的,但宝宝会在无意识中观察并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面部表情、声音。这种模仿,是未来学习更复杂技能的萌芽。

3. 群体的力量:一人“蠢”,众人护

关键在于,人类宝宝出生时,从来不是孤立的。他们是生活在一个 “群体” 中。

母性投资: 早期人类,跟许多哺乳动物一样,母亲付出了巨大的育幼代价。怀孕、分娩、哺乳,都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母亲的本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后代。
群体协同: 早期人类社会,往往是血缘或紧密关系组成的群体。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母亲,其他女性(包括姐妹、姑姑、奶奶),甚至某些时候的男性,都会参与到对幼崽的照顾中。

“代际繁衍” (Alloparenting):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年轻的女性、年长的女性,她们可能还没有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已经长大,她们会成为“帮手”,帮助照顾年幼的宝宝。她们的经验、体能,甚至她们也可能受益于被照顾过的“回报”,都让她们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资源共享”: 群体狩猎、采集,最终的成果会被分享。这意味着,即使照顾宝宝的母亲暂时无法外出觅食,宝宝也不会因此挨饿。群体会分担一部分食物,确保所有成员,尤其是幼小的成员,能够生存下来。
“安全屏障”: 一个群体,无论多么“原始”,都比一个单独的婴儿更有能力抵御捕食者或恶劣环境。当宝宝哭闹时,不仅仅是吸引了母亲,也可能吸引了整个群体的注意,让大家提高警惕。

4. 环境的“适应性”

大自然本身,也提供了一些“缓冲”。

相对恒定的环境(早期): 虽然自然环境严酷,但与文明出现后的大规模改造相比,早期人类所处的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加“稳定”,某些特定区域可能有足够的食物和庇护所。
“机会主义”的生存: 宝宝的“蠢”也意味着他们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基本的食物(母乳)、遮蔽和温暖,他们就能暂时维持生命。

总结一下,人类宝宝之所以能在早期文明出现之前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

1. 基因编码的“生存本能”:哭声、依恋是连接与需求的直接信号。
2. 高度依赖并触发“照顾者本能”:宝宝的脆弱,恰恰激起了周围成人的保护欲。
3. 强大的“群体协同”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许多其他动物的关键。一个“蠢”的宝宝,被包裹在了一个具有保护、抚育、资源共享能力的群体之中。

所以,与其说宝宝“蠢”,不如说他们是 “高度社会化” 的产物。他们的生存,是建立在 “基因的指令” 和 “群体的呵护” 之上的,是一种 “集体的生存策略”。正是这种对群体的深度依赖,才为后来人类发展出更复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大脑发达、懂得合作的原始人类能够适应更严酷的生存环境,所以才让人类的婴儿不用着急长成强健的四肢。婴儿期持续时间越长,大脑越得以充分发育从而更好地学会思考、语言、使用双手、直立行走等等高等技能。

黑猩猩作为智商最高的哺乳动物,在4岁前甚至能超越同岁人类婴幼儿,但到五岁以后就被人类小孩远远甩开了。幼年期越长的动物,也就是性成熟最慢的动物。寿命越长,智力开发程度、身体复杂程度就越高,也就越高级。

一般情况下,家兔哺乳期为45天;猪为二个月;山羊为二个月;绵羊为四个月;黄牛为四个月;水牛为六个月;奶牛为4--6个月;老虎为5到6个月;马为六个月;大象哺乳期为两年。

对于哺乳动物,孕期、哺乳期基本与体型大小呈正相关,而人类远远突破了这一规律: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 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实际上人类哺乳期能够长达两年甚至更久,远超同体量的动物,黑猩猩在这方面与人类类似。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四肢、大脑迅速发育的婴幼儿形态呢?只能说大家都是碳基生物、细胞生物,生命形态基本规律摆在那里,有限的资源与转化速率下只能以时间来换取更长久、更高等的发育。

生下来几十分钟就会跑跳的羚羊、一两岁就可以独立生活的狮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越是低等的动物,其婴幼儿时期越短暂、越需要快速获取独立存活的能力。

也许人类祖先最早期,喜欢乱吃东西、乱爬的婴幼儿其实也很难活下来,但随着人类进化、智商提高带来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婴儿乱吃东西、乱爬也越来越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反而会因为不断接受外界刺激而促进了其大脑的充分发育。

活泼好动、爱哭爱闹的宝宝智商都没问题,过于木讷呆板带着省心但反而会让家长担心,这是人类对于后代的本能意识。

自从人类祖先走上了智慧生物这条道路,人类婴儿不会趋利避害的“蠢”、缺乏行动能力的“虚弱”程度以及这段时期的长短就与人类生理机能、大脑智商以及早期群居形态的发展高度呈正比,从而进入一种进化的良性循环。

user avatar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是氏族社会,一般为母系氏族。全氏族的孩子由氏族共同抚养。由于没有现代的伦理道德,当时男女性关系没什么禁忌,基本除了亲子都可以搞,出生率极高但也刚刚超过死亡率。由于这种两性关系导致新生儿父亲不确定,这就催生了母系社会,当然也包括女性在采集食物方面收入比男性打猎更稳定。

总结起来原因是三个:1、生得多。2、全氏族一起照顾孩子。3、群居习性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另外补充一句,纠正很多人都有的错误印象。在人类发明出文明以前,我们就已经站在了食物链顶端。也就是说,人类的肉体没有想象中脆弱,在自然竞争中,人类单纯靠体能就淘汰了大量竞争者。而本来就强大的肉体又有了一个超级大脑,还有社会组织,即便没有文明,这个星球也没有哪个动物是人类的对手。人类进入美洲,因为太强大太能吃,美洲动物以属为单位灭绝,直到绝大部分大型动物都没吃光。

一个人类的天敌是另一个人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