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应试教育有什么危害」这个问题下面有那么多人把应试教育视为改变穷人命运的宝贵途径?

回答
“应试教育有什么危害”这个话题下,之所以有很多人将应试教育视为改变穷人命运的宝贵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充满现实考量的现象,背后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机会不均以及个体奋斗的逻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核心逻辑:应试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成为穷人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

1. 在缺乏其他有力途径时,应试教育成为“最不坏”的选择: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很多社会环境中,财富、人脉、社会资本等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家庭手中。穷人家庭往往缺乏这些“起跑线”优势,无法通过家庭背景或人脉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实习机会或就业机会。
非应试评价的偏向性: 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化的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那么评价往往更容易受到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家庭投入(如课外辅导、艺术特长培养)的影响。这些恰恰是穷人家庭难以企及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将评价标准“去人情化”、“去背景化”,通过分数来衡量知识掌握程度。
其他上升通道的封闭性: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和商业经验,很多穷人家庭不具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可能需要提前的职业规划和经济支持,也可能存在学非所用的情况;自主创业更是风险极高且门槛不低。相比之下,通过考试进入好的学校,获得文凭,是相对而言风险较低、路径相对明确的向上流动方式。

2. 应试教育提供的“游戏规则”:
可量化、可掌握的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考试,考试有明确的题目、标准答案和分数。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学习课本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这种“努力即有回报”的逻辑,对那些除了努力别无选择的穷人子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唯分数论”的简单化逻辑: 尽管存在弊端,但“唯分数论”至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评价指标。学生和家长可以围绕这个指标进行努力,投入时间和精力,期待通过分数来“打败”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孩子。这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竞争方式。
统一的入口,相对平等的起点(理论上): 国家或区域统一的考试,如高考,理论上为所有适龄学生提供了一个站在同一赛道上竞技的机会。无论你来自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在考场上,大家面对的是同一套试卷。这种“相对公平”的起点,是穷人家庭寄予厚望的关键。

3. 教育的“社会流动性”功能:
社会资本的替代品: 对于缺乏社会资本(人脉、资源、经验)的穷人家庭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了获取社会资本的“敲门砖”。名校文凭不仅代表知识,更代表一种社会认可、一种潜在的人脉网络和更高的职业起点。
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 优质高等教育往往与更好的就业机会挂钩,尤其是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岗位(如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等)。通过应试教育进入这些领域,能够显著提升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从而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技能和知识的赋能: 即使不谈论“名校效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为个体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些都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4. 历史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扩招: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为更多人提供了机会。考试成为了进入这一机会的关键。
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 在一些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阶层固化的压力,优质资源的分配越来越倾向于既得利益者。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坚信,只有通过考试这种相对独立的机制,才能突破固有的阶层限制。

为何在“危害”讨论下依然有人强调其价值?

当人们在讨论“应试教育的危害”时,往往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身心健康、教育公平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批判。然而,当有人将应试教育视为“改变穷人命运的宝贵途径”时,他们往往是在回答一个更实际、更具生存意义的问题: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分配和评价体系下,穷人阶层最可行、最可控的向上流动方式是什么?

他们认识到危害,但不得不选择: 很多穷人家庭的子女,即使知道应试教育可能带来的弊端,但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无法承受创业失败的代价,也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与名校文凭相当的社会认可和职业机会。因此,他们不得不最大化地利用应试教育这个通道。
他们将“危害”与“机会”并置思考: 对于他们而言,应试教育的“危害”是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对普通人的成就,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趣味和创造性。但这些“危害”与通过此途径可能获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相比,后者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对“不应试”教育的质疑: 有时,在讨论中,人们也会反思,如果不是应试教育,那么取而代之的评价方式是什么?如果那种评价方式更加依赖家庭背景和资源,那么对穷人子弟来说,是否更加不公平?

总结来说, 在“应试教育有什么危害”这个话题下,将应试教育视为改变穷人命运的宝贵途径的人们,并不是否认应试教育的危害,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认为在现有社会结构下,考试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家庭背景的选拔机制,是穷人家庭子女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最重要、最直接的通道。他们并非热爱应试教育,而是别无选择地依赖它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这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阶层固化背景下,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性工具的复杂性和现实功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噗,衣领王在那个问题下面撕完了我又在这个这个问题下面开始撕马前卒,有种打怪升级的既视感(为什么要先刷我,我不服!)。

唉,有些话还是该说明白点比较好,一旦表达的含蓄一点,有些人连主旨都找不到,又让我想到了噩梦般的高考作文,每每都要在开头把论点明白无误的写出来,少了很多曲径通幽的乐趣。

应试教育目前最大的优点是具有硬性标准。

衣领王说的写作文什么的我都认,但是要是作文作为考大学的评价标准,如何去分辨出两篇作文的好坏优劣?如果一篇是记叙文一篇是议论文呢?如果有20万篇呢?所以高考作文虽然是单项分值最高的,但也是给分最松的,60分的作文基准分一般为42分或45分,只要语句通顺,结构完整足矣。因为作文的评判难以标准化,缺乏硬性标准。

那么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强的那些素质能不能用硬性标准来衡量?如果不能的话,公平性何在?

我不想再讲那个气质优雅进北大的笑话了,但是这就是荒诞的现实。

至于什么

凭什么那些家庭条件好,受过更良好教育的孩子,就要降低自己的水准,在那些低水平的重复上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竞争?

这真是我听见过的B格最高的说法,请问你要怎么证明自己受过”更良好的教育“?我还想好奇的问下高考是不是属于”低水平的重复“?江苏作为教育强省常常全省数学均分不及格,好像水平还真的很低耶。

其实这个想法我也有,所以我去竞赛了233333

=======================

穷人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难道还能造反不成。。。。

平心而论,中国的穷人本来就没有几种改变命运的办法,自古以来不外乎造反,从军,经商,联姻还有读书,前两者风险太高,经商需要本钱,联姻需要基因,大抵上只有读书是最有效的办法,而且读书也是收益最高的办法,一朝金榜题名,直接就成为了帝国的上等人。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自唐之后文官不断崛起,到明朝甚至可以选立皇帝,只要通过科举,那么实际上就获得了进入统治阶级的门票,这种诱惑大得很呐。

现代社会还是这几个办法,但是你若想风轻云淡过一辈子,我看接受完义务教育就够了,真正强烈想要改变学生命运的,其实是学生的家长,你的所有理论可以跟你的父母谈谈,你看他们认不认,反正我是被男女混合双打了。他们知道所谓的“风轻云淡”只能意味着吃饱喝足而已,更别提他们还记得自己贫苦的童年青年时代,我们这一辈没吃过苦的,往往觉得读书考试有什么必要,混吃等死还不是一样能混过一辈子,但是对于我们的父母而言,混吃等死是真的会死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没有上过高中,也不知道高中会苦成什么样,他们只知道,孩子成绩不好,校长就该滚蛋。所以在这件事里,最直接的参与者——学生,反而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想想衡水,这种学校为什么能获得家长的认可与称赞,因为它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山沟子里的穷苦农民,他们只要孩子考得好,其他什么都是可以不管的。这种学校在大城市绝对开不下去,但是它就这么吊诡的存在于中国的各个省份,从未绝迹。

还有权贵们的吃相恐怕你也没见过和领教过,考不上大学直接掏个几十万点招进去,自主招生的名额直接明码标价卖,体育艺术特长生可以特招或者加分,校长推荐上大学,连直接给儿子建个大学的土豪我都见过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城里人真会玩,要是我也有辣么牛B的爹我高中还学个毛线理科,果断天天窝图书馆看考古杂志。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有没有硬性标准的事情在中国都是可以作假的,当然更讽刺的是,所有有硬性标准的事情在中国都是可以通过定向练习达到的。

应试教育的无奈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分数作为标准,权贵有一万种办法逃脱惨烈的竞争,以前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现在校长推荐上大学,区别很大么?再想想前段时间能写马克思主义论文的高中生,你相信是素质教育的硕果累累么?但是应试教育如果卡死分数,公平性上毋庸置疑,而有的学校则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压榨学生以提高分数,把人变成工具。

小清新总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我们难道不想么?我想在高中愉快的研究考古,诗歌或者是小说,然后进入一所名校去继续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交流探索。但是有几十万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名校的名额才多少?我要怎么向大学证明我有这方面的水平?毕竟我的父亲只是个电工,字都认不全,别人的父亲是大学教授,大学教授的人脉和资源远远超过一个电工,这场比试应该不需要多说了。

我的高中比大多数人乏味多了,所以我成了一个幽默的人,因为不能苦中作乐的话我真的要死了。对比我的小学年代,真是差距忒大了——因为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啊,如果能凭户籍或者是赞助费上大学,高中也一定可以丰富多彩。比如首都的素质教育一直搞得不错,然而北京的一本录取率为四分之一,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不到十分之一,四川甚至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没算北京高校和外地的差距。所以说,跟你们这些大城市,好学校的少爷不一样,我们光上个大学就竭尽全力了。

至于赞扬应试教育,我想你理解错了,我们的意思差不多是“下水道是这个国家最后的良心”,并不是说下水道多么清新芬芳,而是其他的东西都更脏。

以上文章谨代表2015年我的观点,等我有了孩子,我就支持素质教育,毕竟人是无法长期脑臀分离的——单身狗的誓言

ps:孩子是我亲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