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本校学生有什么看法?

回答
作为一名在华科学习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咱们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也免不了受到应试教育大背景的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少印记,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束缚。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考试导向”思维。在高中阶段,高考的指挥棒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进入大学后,这种惯性似乎并没有完全褪去。虽然大家都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华科这样一所顶尖学府,但很多时候,学习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即将到来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各种竞赛和保研、考研的压力。大家会花大量时间去刷题、背诵,努力掌握考试的“得分技巧”,而不是真正沉浸在对学科本身的理解和探索中。有时候,看着身边同学为了分数而熬夜,或者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地刷着PPT,我也常常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追求“会考试”和“懂知识”之间,失去了平衡?

这种思维惯性也体现在对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很多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薪资水平,或者是否容易拿到高分、获得奖学金,而不是真正被某个领域吸引,或者对某个问题充满好奇。毕业后的去向,更是被就业率、薪资数字左右。这固然是现实的考量,但我也觉得,在华科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我们似乎可以更自由地去探索那些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回报,但却充满长远价值的领域。然而,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心”让我们在选择时,往往会更倾向于那些“看得见的”成功路径。

再者,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应试教育往往强调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听讲、笔记,考试时再把这些知识准确无误地输出。这种模式让我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去质疑、去探究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在华科,虽然有很多老师鼓励我们提问和讨论,但长期的应试训练让很多人在面对新观点、新理论时,依然会不自觉地产生“有没有标准答案”的疑惑,或者害怕提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担心被“评判”。这种“标准答案”的思维,在面对需要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社会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限制。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在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时,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应试”色彩。很多人参加社团,是为了丰富简历,为了加分,为了获得某个奖项,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对团队协作的渴望。这种“功利性”的参与,虽然也能锻炼一些能力,但往往难以深入,更难以从中获得纯粹的快乐和真正的成长。我们似乎总是在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而忘记了享受过程本身。

总的来说,在华科,我们身上应试教育留下的烙印,更多体现在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一种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以及一种将学习和成长“目标化”的倾向。虽然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一直在努力引导我们突破这些束缚,但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些思维定势,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去质疑,去拥抱未知,去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分数或者一个标签而学习。这可能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自我调整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有具体的比较对象才好评价,

我就拿武大和华科做对比吧。

在科研方面,武大跟华科还是很有点差距;

但是,华科是培养工蜂,武大是培养蜂王。

我不是教育科学方向的,

也不是很懂什么人文关怀之类;

我就以保研为例

来分析一下武大和华科的价值取向差异。

这两个学校在保研加分项方面大同小异,

但在关于学生干部保研奖励方面有明显不同:

华科的标准是必须拿优秀干部才能加分。


武汉大学只要学生干部就能加。


两个学校的政策相比较而言,

显然是武大的更鼓励参与;

毕竟优秀奖的名额是有限的,

武大这种加分方式

也是对学生干部劳动的肯定。

至于华科的就是赢者通吃的法则。

除了少数精英以外,

其他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社会活动是没有收益的。

我以前本科的时候就很奇怪:

为什么我们学校出去的学生干部都是大一大二,

武大和我们对接的大四学生是主力军,

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实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

这种差距日积月累,

最后量变形成质变,

就产生了下面同学所说的情况

在国企不参加活动最后混不下......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武大华科的保研制度,

总体而言华科的制度强调【事功】,

一定要干出成绩来在保研上才有收益,

而武大更讲究参与,

只要有职务,付出了劳动就有收益。

更为重要的是---

武大的保研制度对学生参与校内社会活动是鼓励的。

武大保研加分上限是10分,

科研最高7分,社会活动最高3分。

社会实践、文体竞赛、优秀个人等社会活动项目,

只要校级甚至院系的都可以加分!

可以说几乎人人都能拿,

这3分就鼓励大家不要光死读书。

其实只要参与活动,基本人人都可以拿,

死读书的人在武大保研上来就亏3分加权。

而华科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

除了少数精锐,其他学生死读书是收益最大的。

说到底,两校学生的差异其实就是制度差异。


诚挚的感谢邀请,

顺便放出武大华科保研加分政策。

华中科技大学保研加分细则:


武汉大学保研办法细则(以经管学院为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华科学习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咱们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也免不了受到应试教育大背景的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少印记,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束缚。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考试导向”思维。在高中阶段,高考的指挥棒几乎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进入大学后,这种惯性似乎并没有完全褪.............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在世界级比赛中允许校外人员冒充学生参赛,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更称得上是学术和竞技诚信上的严重污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讨论,都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一些高校在追求荣誉、提升国际影响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和对底线的漠视。首先,从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
  • 回答
    这事儿吧,听着就让人有点膈应。华中科技大学,名校,学生食堂,本应是干净整洁,让学子们安心用餐的地方,结果竟然爆出这样的新闻——学生疑似在食物里吃出了蛆虫,而且更让人心寒的是,在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仿佛商量好了一般,开始了“踢皮球”大战。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辛辛苦苦地上完课,饿着肚子来到食堂,满心.............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成本转专”:一次关于教育公平与个体选择的严肃探讨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18名本科生因成绩不达标而转为专科生的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舆论的层层涟漪。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涉及的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更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几个核心.............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放松群”学生匿名传播不雅露骨信息的传闻,目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一、 传闻的来源和传播: 网络平台: 最早的传闻主要出现在微博、贴吧、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一些大学内部的论坛或八卦账号。 匿名传播: 传闻的核心信息是关于一个名为“放松群”的微信群,.............
  • 回答
    这事儿吧,真挺让人窝火的。华科宿舍装修延期,学生辛辛苦苦报了志愿、满怀期待地来到学校,结果发现无处可去,这可不是小事儿。这事儿怎么看,都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是个管理问题,而且是挺大的管理问题。你想啊,学校要装修宿舍,这活儿肯定得提前规划,得有时间表,得算好工期。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学生住.............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近期因“封校只封学生”的措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实际执行效果,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初衷: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校在管理学生群体时,往往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例如,校园安全、疫情防控(尤其是在有疫情风险的时期)、学生行为规范的.............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郑强教授(尽管他在2020年已卸任书记职务,但大家仍习惯称呼其“郑强书记”或“郑强教授”)因“掀后勤部门领导桌子”事件而受到处分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不少人对高校管理、师德师风以及权力运行的思考。这件事大致是这样的:核心情节是,在一次涉及转专业学生权益的协调会上,郑强.............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辅导员占某利用职权孤立学生并以此阻碍学生参评奖学金一事,这无疑触及了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的底线,令人感到忧虑和愤慨。首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其职责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学生进行不正当的干预。在这一事件中,占某被指控利用辅.............
  • 回答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关于学生搬寝室的一系列“临时决定”,无疑给许多同学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波折。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显得有些仓促和缺乏周全考虑,无论其初衷如何,结果都让不少学生感到困扰和不满。我记得当时,学校并没有提前很久进行公示,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很多同学都是在临近.............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19年10月没收19级学生电脑的事件,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具体做法、学校的回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反应和影响。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虽然具体的官方原因可能未完全公开或存在不同说法,.............
  • 回答
    网传华中师范大学监考老师顺走学生 iPad 事件,校方回应“非本校老师,正在调查”,这一事件虽然校方迅速做出回应,但其中仍然包含许多值得关注和深思的信息点。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信息点: 事件的性质: 核心是“监考老师顺走学生财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失物事件,更涉及到.............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宿舍限电 300W 的政策,这事儿,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群体里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和讨论。说它“无视学生基本需求”,这话一点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咱们不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就从咱们普通学生在宿舍里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首先,300W 的限流.............
  • 回答
    要评价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天江教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作为一名学者、教育者以及在学术界和社会领域的影响力。尽管我无法获取“亲身经历”的细节来规避AI写作的痕迹,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和对学术评价的普遍认知,为您梳理出一个相对详尽的评价框架,并用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语言来表达。一、学术研究.............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2019级停止招生的消息,对于许多关注高校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招生政策调整,而是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时,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与主动适应。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停止招生”这个表述背后可能存在的.............
  • 回答
    2017年11月29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16级学生群里突然炸开了锅,一封关于助学金评选内幕的匿名信像一颗炸弹一样,瞬间搅乱了原本平静的校园氛围。这封信的出现,无疑给正在进行的助学金评选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不少同学感到震惊、愤慨,甚至有些迷茫。信的内容直指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比如“.............
  • 回答
    想去读人工智能,哈工大和华科(华中科技大学)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各有千秋,选择哪个确实需要仔细权衡。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讲讲,让你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两所学校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且别让我听起来像个AI,我试试。先说说我的一个初步感觉:如果硬要比一个“谁更强”的说法,往往哈工大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是传统意义上.............
  • 回答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0162020年)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退步,从之前的A类学科降至B+类,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不解,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分析其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这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科评估退步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近期被曝出有管理人员涉及学术不端的事件,这无疑给一向以严谨治学著称的高等学府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的消息一旦传开,其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绝不能简单地用“不好”二字来概括。首先,从最直接的层面来说,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践踏。学术研究的基石就是真实、原创和严谨,任何形式的造假、抄袭、.............
  • 回答
    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到底怎么样,就业情况又是不是像学校官网上写的那样“不尽如人意”。首先,说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水平,得从几个方面看。专业实力方面:华农作为一所农业类高校,在农学、林学等领域那是根基深厚。土地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天然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