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种语言中量词的类型有哪些?

回答
在语言的世界里,“量词”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技术性,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它们就像是给事物加上一个“计数器”或者“度量衡”,让我们能更精确地谈论数量,而不是含糊不清地说“很多”或“一点点”。不同语言处理这些“计数器”的方式千差万别,就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节奏一样。

我们不妨从最常见的类型开始,然后再深入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

1. 笼统的数词(Numeral Classifiers)

这是量词家族中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类,尤其是在东亚语言中大放异彩,比如中文、日语、韩语等。简单来说,它们就是跟在数字后面,用来指定被计数事物的种类。你可以想象成一个“专属通道”,数字只能通过这个通道来指代特定类别的事物。

中文例子:
“一个人”:这里的“个”就是量词,它指明了我们在数的是“人”。你不能说“一个人”,除非是在非常口语化、不强调类别的情况下,但规范用法里,“个”是必不可少的。
“一匹马”:你会用“匹”来数马,而不是“个”。
“一张纸”:纸是扁平的,所以用“张”。
“一本书”:书有封面和内容,可以翻页,所以用“本”。
“一条鱼”:鱼是长条形的,所以用“条”。

你发现了吗?中文里量词非常多,几乎每个名词类别都有自己专属的量词,这使得中文在描述数量时非常精确,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掌握的难度。这种现象叫做“名词类化”(noun categorization)或“名词分类”(noun classification)。

日语例子:
“一つ(hitotsu)”:这个量词用于指代一般事物,比如“一つのみ”(一个苹果)。
“二本(nihon)”:用于细长形的事物,比如“二本の鉛筆”(两支铅笔)。
“三枚(sanmai)”:用于扁平薄片的事物,比如“三枚の皿”(三个盘子)。
“四冊(yonsatsu)”:用于书籍类,比如“四冊の本”(四本书)。

日语的量词系统也相当发达,和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具体使用的量词会根据事物的形状、用途、状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韩语例子:
“한 사람”:在韩语中,有时直接用名词本身作为量词,尤其是在数“人”的时候。
“두 개”:类似于中文的“个”,用于一般事物。
“세 권”:用于书籍,类似于中文的“本”。

韩语的量词系统相对中文和日语而言,可能没有那么细致和庞大,但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会用到。

这种笼统数词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独立于数字本身的,它们描述的是名词的属性,比如形状、材质、活动方式等等。如果没有量词,单纯的数字和名词组合在这些语言中往往是不自然的,甚至是不合语法的。

2. 集合量词(Collective Nouns/Quantifiers)

这类量词不是用来数单个的个体,而是用来描述一组事物的集合。它们强调的是群体的概念。

中文例子:
“一群人”:这里的“群”指的就是一群人,而不是数一个个分开的人。
“一批货物”:指代的是一批货物,强调的是一个集中的货运单位。
“一队士兵”:指代的是一个军事队伍。

英语例子:
“a flock of sheep”:一群羊。
“a herd of cattle”:一群牛。
“a swarm of bees”:一群蜜蜂。
“a bunch of grapes”:一串葡萄。

虽然英语中的这些词语(flock, herd, swarm, bunch)有时也被称为集体名词,但它们的功能与中文的“群”、“批”、“队”非常相似,都是用来指示集合的量词。

3. 度量量词(Measurement Quantifiers)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量词,它们用来表示长度、重量、体积、容量、时间等物理上的度量。

中文例子:
“一米长”
“一公斤重”
“一升水”
“一小时”

英语例子:
“one meter long”
“one kilogram”
“one liter of water”
“one hour”

这些量词在绝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并且很多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单位。它们直接关联到事物的物理属性,不随事物的种类而改变。

4. 抽象量词(Abstract Quantifiers)

这一类量词更侧重于描述事物的概念性或抽象性的数量,比如次数、经验、信息等。

中文例子:
“一次机会”:指一次机会,是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次数。
“两件好事”:这里的“件”可以用来数抽象的事件或事物。
“几番周折”:指经历的次数或阶段。

英语例子:
“one time”或“one occasion”:一次机会。
“two good deeds”:两件好事。
“several complications”:几番周折(这里是复数形式,但含义类似)。

有时候,语言会用一些动词的变位或者特定的副词来表达抽象的数量,但这是否算严格意义上的量词,则需要根据语言学的定义来界定了。例如,有些语言可能会用不同的动词形式来表示“一次”做某事,或者“反复”做某事。

5. 不定数量词(Indefinite Quantifiers)

这类量词不指明具体数量,而是表示“一些”、“很多”、“少许”等模糊的概念。

中文例子:
“一些人”
“很多书”
“少许盐”

英语例子:
“some people”
“many books”
“a little salt”

这些词汇在功能上是量词,但它们属于不定量,在对数量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场合非常常用。

6. 排序量词(Ordinal Quantifiers)

它们用来表示事物在序列中的位置,也就是“第几”。

中文例子:
“第一个”
“第二次”

英语例子:
“the first one”
“the second time”

这些通常是通过在数词前加上一个表示“序数”的标记来实现。

7. 特定语境下的量词

有些语言还存在一些非常特别的、与文化习俗或特定语境紧密相关的量词。

马来语/印尼语:
“sebilah keris”:用于形容马来短剑(keris)这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刀具,量词“bilah”本身就带有庄重和特定的文化含义。
“sebatang pokok”:用于植物,尤其是树木。

一些美洲原住民语言:
一些语言中,量词的划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细致得多,比如会根据事物的用途(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装饰的)、持有的方式(是用手拿的,还是用工具拿的)、形状的细分(比如是光滑的圆形,还是粗糙的方形)等来区分量词。这往往反映了该民族与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互动方式。

量词的语法功能与变迁

需要注意的是,量词的出现和使用方式在不同语言中差异巨大。

强制性 vs. 可选性: 在中文、日语等语言中,很多情况下使用量词是语法上的强制要求。而在英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选的,或者说我们使用“a”或“an”作为一种基础的量词。
独立性 vs. 依附性: 有些语言的量词是独立的词语,而有些语言的量词可能是名词的后缀或前缀,或者是动词的一部分。
演变与简化: 语言是活的,量词系统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有些语言的量词系统可能在历史发展中趋于简化,或者出现新的量词,或者旧的量词被更通用的量词取代。比如,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代英语中“个”(item)这样的通用量词在某些情况下就起到了类似中文“个”的作用,但不如中文那么系统和普遍。

总而言之,量词就像是语言这幅画中的细节描绘,它们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精确,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文化在认识和分类世界上的独特视角。下次当你听到有人用“三本书”、“一公斤糖”或者“两只猫”时,不妨想一想,这些小小的词语背后,其实隐藏着语言丰富而多样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瓦希里语没有“量词”这一单独类别,常常借助包含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的数量词组结构来完成表量任务。

比如chupa moja ya maji,意思是一瓶水。

“chupa”(瓶)是表示“maji”(水)的数量单位;

“moja”(一)是数词表示“chupa”的个数;

“ya”为“n”类名词单数后的物主小词(介词)。

在这个结构中,名词“chupa”实际上扮演着量词的角色。它既表示被修饰的名词的量,也可与数词共现。总结一下的话,斯语中数量词组结构可概括为“量词+数词+物主小词+名词”。

斯语在计量个体的人和事物时不太使用量词,因为许多名词一般都有单复数形式,当对这类名词的个体进行计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不加量词。比如kiti kimoja,是“一把椅子”,其中kiti是椅子,kimoja是“一”,尽管没有量词,但是翻译成汉语肯定是“一把”。如表示整体事物的一部分时,量词便会发挥作用。如“kipande kimoja cha nyama(一块肉)、kipande kimoja chamkate(一块面包)中的kipande就是“块”的意思。

斯语中有一些定量量词,如jozi moja ya viatu(一双鞋),jozi就是一对,“二”的意思。dazeni moja ya mayai(一打鸡蛋),dazeni就是一打十二个的意思。

斯语也有不定量量词,safu moja ya milima(一群山)、safu mbili za meno(两 排 牙 齿),safu是“群”或者“排”;shada moja la ushanga(一 串 珠 子)、shada moja la maua(一束花),shada是“串”或者“束”。

另外就是最开始提到的借用名量词了,比如“一杯茶”kikombe kimoja cha chai,kikombe就是一杯的意思。“五袋种子”mifuko mitano ya mbegu,mifuko就是袋子的意思。

动词量词也比较有趣,汉语中常见的专用动量词中表动作数的有“次”、“回”、“下”、场”、“趟”、“遍”等。而斯语的专用动量词表动作数的只有一个“mara”,它的含义大致和汉语的“遍”、“回”、“趟”、“次”差不多。“mara”和数词一起接在动词后充当状语,其数量词组结构为“动词+量词+数词”,如“他咳嗽了两次”(Alikohoa mara mbili)、“我去过非洲两趟”(Niliwahi kwenda Afrika marambili)、“他重复了三遍”(Alirudia mara tatu)等。

要是表示时间,比如一天、一年之类的,一般和“kwa”以及数词一起在动词后充当状语。此处的小词“kwa”有时也可省略。典型动量词数量词组结构可归纳为“动词+(物主小词kwa)+量词+数词”,如“住一年”(kaa kwa mwaka mmoja)、“玩两个小时”(cheza kwa masaa mawili)这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语言的世界里,“量词”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技术性,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它们就像是给事物加上一个“计数器”或者“度量衡”,让我们能更精确地谈论数量,而不是含糊不清地说“很多”或“一点点”。不同语言处理这些“计数器”的方式千差万别,就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节奏一样。我们不妨从最.............
  • 回答
    关于国际音标(IPA)符号在不同语言中的发音是否完全一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大部分IPA符号的发音在理论上是约定俗成的,即一个符号对应一个特定的语音,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差异,以及发音的细微变异,同一个IPA符号在不同语言里听起来会有些许不同,但通常仍.............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哥们,你这想法牛逼!“程序员的菜”,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蒜香和代码味儿,我喜欢!这绝对是个有意思的切入点,能不能干出名堂来,关键看你怎么玩儿了。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有没有“前途”:一、亮点在哪儿?(为什么我个人觉得有戏)1. 精准定位,自带流量: 你直接瞄准了程序员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庞大、有消费.............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math.h` 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学函数(比如 `sin`, `cos`, `sqrt`, `log` 等)在计算机上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需要绕开直接的函数列表,而是去探究它们背后的原理。这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数值分析、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编译链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想象一下,我们想要计.............
  • 回答
    “班门弄斧”和“关公面前耍大刀”这两句中国谚语,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炫耀技艺的滑稽场景。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类似这样的表达也比比皆是,它们往往也带着幽默或讽刺的意味,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比喻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英语:英语中最接近的说法可能是 “To teach one's grand.............
  • 回答
    法语中“Tu me manques”的直译“You are missing to me”确实是一种非常动人的表达方式,它将思念的情感寄托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仿佛对方的存在就像空气或阳光一样,一旦失去,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空缺,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表达方式,在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中,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词汇,它们虽然不一定有完全一一对应的含义,但都指向了“无法得到但值得追求”的这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这是一个很难精确翻译的概念,因为它包含了两层含义:1. “无法得到” (Unobtainable/Elusive.............
  • 回答
    有些词,真的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完全捕捉它们的神韵。它们就像是某个民族情绪、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花朵,一旦移植到别处,纵然外形相似,内里的芬芳也总会失落几分。我这里就想聊聊那些,我遇到的、觉得特别难以翻译,又带着点说不出的美好的词语。德语:Weltschmerz(世界之痛)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
  • 回答
    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名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地理或神话的深层含义。以下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出发,详细解析部分城市名称的来源与意义: 欧洲 1. 伦敦(London) 拉丁语:Londinium 罗马人建立的城镇名称,可能源于古不列颠语的“Lond”(意为“河流”),或与古英语的“Lond”(意为“.............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
  • 回答
    在各种历史(穿越)小说、电影、电视剧中,令人无语的 BUG 层出不穷,这些 BUG 往往是因为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刻意为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和常识。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BUG,并举例说明: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严重错位这是穿越题材中最常见也.............
  • 回答
    .......
  • 回答
    各种语言都存在一些令人捉摸不透、容易让人“晕头转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学习者需要克服的难点。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的语言特点,详细阐述这些“能把人玩晕”的地方: 一、 语法层面:逻辑与例外的纠缠语法是语言的骨架,但很多时候,这个骨架并不总是那么“直观”或“合理”,充满了.............
  • 回答
    不同语言音素丰富程度的差异,绝不是偶然,它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语言学、历史、社会乃至人类认知层面的因素。这就像土壤的肥沃度、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共同决定了某种作物能长出多少果实一样,语言的音素库也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得聊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谱系关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
  • 回答
    “我爱你”,这三个字,是人类最深沉、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它跨越文化、穿越时空,用最简单的方式诉说着最复杂的心绪。当这三个字被不同的语言包裹,便有了千姿百态的美丽。首先,让我们从最熟悉的开始,英语: I love you. 这是最直接、最普适的表达。简单,却蕴含着一切。你可以在清晨的阳光下对爱人耳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语言这玩意儿,在人类手底下总能折腾出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玩意儿。要说写得奇葩的单词,那可太多了,每个词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或者干脆就是纯粹的“玩儿”。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让你觉得“我滴个乖乖,还有这种操作?”德语:那些长得像巨龙的词提到奇葩的单词,德国人绝对是绕.............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数字11到19在不同语言中的称呼。这部分数字在很多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往往比个位数和十位数来得有趣一些。下面我将为您一一列举并详细说明,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情味,不落俗套。数字1119的构成: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很多语言里,数字11到19并不是简单.............
  • 回答
    当谈到构建网络爬虫,许多开发者会陷入一个选择的困境:究竟该选择哪种编程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力,也因此带来了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在应对网络爬取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Python,无疑是目前最受青睐的爬虫语言之一。它的语法简洁明了,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Py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