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种语言都是怎么称呼数字11~19的?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数字11到19在不同语言中的称呼。这部分数字在很多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往往比个位数和十位数来得有趣一些。下面我将为您一一列举并详细说明,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情味,不落俗套。

数字1119的构成: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很多语言里,数字11到19并不是简单地将“十”和个位数数字组合起来。它们常常保留着更古老的组合方式,有时甚至是特殊的词汇。这背后反映了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

印欧语系是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之一,包含欧洲大部分语言以及一些亚洲语言。在这个语系中,11到19的称呼方式尤其具有代表性。

英语 (English):
Eleven (11): 这个词源自古英语的“ælfen”,意为“十一”。它的词根与“one”(一)和“ten”(十)有关,但组合方式不是简单的“ten + one”。更准确地说,它来自古英语的 ændelufon,可以理解为“一个离开十”,或者说“十之外的一个”。
Twelve (12): 类似地,十二的古英语是“twelf”,源自 twelf,意思是“两个离开十”或“十之外的两个”。
Thirteen (13) to Nineteen (19): 从十三开始,英语的构词法变得比较规则了。它们都是由个位数(three to nine)加上后缀“teen”构成。“teen”这个后缀本身就表示“十”。所以,十三就是“三个十”(但实际是3+10),十四是“四个十”(4+10),以此类推,直到十九是“九个十”(9+10)。这个“teen”后缀就如同一个“加上十”的标记。

德语 (German):
Elf (11): 德语的“elf”也与英语的“eleven”同源,同样源自古老的“ten plus one”的含义,但形式上已经独立发展。
Zwölf (12): 德语的“zwölf”也与英语的“twelve”同源,表示“two plus ten”的含义。
Dreizehn (13) to Neunzehn (19): 和英语一样,德语的十三到十九也是由个位数(drei 到 neun)加上“zehn”构成。“zehn”就是“十”的意思。所以,Dreizehn 就是“三加上十”。

法语 (French):
Onze (11): 法语的“onze”来自拉丁语的“undecim”,意思是“十一”。
Douze (12): 来自拉丁语的“duodecim”,意思是“十二”。
Treize (13): 来自拉丁语的“tredecim”,意思是“十三”。
Quatorze (14): 来自拉丁语的“quattuordecim”,意思是“十四”。
Quinze (15): 来自拉丁语的“quindecim”,意思是“十五”。
Seize (16): 来自拉丁语的“sexdecim”,意思是“十六”。
Dixsept (17): 从十七开始,法语就采用了“十加几”的模式,比如“dix”是十,“sept”是七,连起来就是“十七”。
Dixhuit (18): “十加八”。
Dixneuf (19): “十加九”。
可以看到,法语在1116的处理上更接近一些古老的语言(直接用独立词汇),而1719则转向了更直观的“十加几”的组合方式。

西班牙语 (Spanish):
Once (11): 来自拉丁语的“undecim”。
Doce (12): 来自拉丁语的“duodecim”。
Trece (13): 来自拉丁语的“tredecim”。
Catorce (14): 来自拉丁语的“quattuordecim”。
Quince (15): 来自拉丁语的“quindecim”。
Dieciséis (16): 西班牙语在十六也开始采用“十加几”的模式,但形式上有些特别,“diez”是十,“seis”是六,组合起来是“dieciséis”,中间插入了“ci”音。
Diecisiete (17): “十加七”。
Dieciocho (18): “十加八”。
Diecinueve (19): “十加九”。
西班牙语在1115上保留了古老的拉丁词汇,1619则变成“diez”加上个位数,形式上有一点融合和简化。

俄语 (Russian):
Одиннадцать (Odinnadtsat') (11):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可以拆解为“один”(一个)加上“на десять”(在十之上)。它表达的是“十之上还有一个”。
Двенадцать (Dvenadtsat') (12): 类似地,可以看作“два”(两个)加上“на десять”(在十之上)。
Тринадцать (Trinadtsat') (13) to Девятнадцать (Devyatnadtsat') (19): 这些数字都是由个位数(три тринадцать, четыре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等)加上后缀“надцать”构成。“надцать”这个后缀也表示“在十之上”或“十加上”。所以,Тринадцать 就是“三在十之上”。

印地语 (Hindi):
ग्यारह (Gyārah) (11): 这个词源自古印度语言,具体构成有些复杂,但一般认为与“十”和“一”有关。
बारह (Bārah) (12): 同样有其古老的来源。
तेरह (Terah) (13) to उन्नीस (Unnīs) (19): 印地语的这个范围也比较独特。它们不是简单的“十+几”,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词汇,例如:
तेरह (Terah) (13)
चौदह (Chaudah) (14)
पंद्रह (Pandrah) (15)
सोलह (Solah) (16)
सत्रह (Satrah) (17)
अठारह (Aṭhārah) (18)
उन्नीस (Unnīs) (19)
这些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没有像英语或德语那样明显的“teen”后缀。

二、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

汉语 (Chinese):
十一 (Shí yī) (11): 汉语的数字系统非常直观。“十”(shí)加上个位数“一”(yī)。
十二 (Shí èr) (12): “十”加上“二”。
十三 (Shí sān) (13) to 十九 (Shí jiǔ) (19): 所有这些数字都是以“十”为基础,后面直接加上对应的个位数。这种构成方式非常清晰、有规律。例如:
十三 (Shí sān)
十四 (Shí sì)
十五 (Shí wǔ)
十六 (Shí liù)
十七 (Shí qī)
十八 (Shí bā)
十九 (Shí jiǔ)
汉语的数字系统在这一部分尤其体现了其简洁和逻辑性。

藏语 (Tibetan):
十一 (eleven): 藏语的称呼是 “བཅུ་གཅིག་” (chu gcig)。“བཅུ་” (chu) 是“十”,“གཅིག་” (gcig) 是“一”。这是非常直接的“十加一”的组合方式。
十二 (twelve): “བཅུ་གཉིས་” (chu gnyis),即“十加二”。
十三 (thirteen) to 十九 (nineteen): 同样遵循“十加几”的模式。
十三 (chu sum)
十四 (chu bzhi)
十五 (chu lnga)
十六 (chu drug)
十七 (chu bdun)
十八 (chu brgyad)
十九 (chu dgu)
和汉语一样,藏语在这个数字段也呈现出高度的规律性。

三、其他语系举例

日语 (Japanese):
十一 (じゅういち jūichi) (11): 日语中,“十”是“じゅう” (jū),“一”是“いち” (ichi)。组合起来就是“じゅういち”,意思就是“十加一”。
十二 (じゅうに jūni) (12) to 十九 (じゅうきゅう jūkyū) (19): 同样是“十”加上个位数。
十二 (jūni)
十三 (jūsān)
十四 (jūyon / jūshi) 这里有个发音变化,因为“四”的音节“shi”与“死”同音,所以常用“yon”来避免不祥。
十五 (jūgo)
十六 (jūroku)
十七 (jūnana / jūshichi) 和十四类似,十七也有两个发音选择。
十八 (jūhachi)
十九 (jūkyū)
日语的这个部分也相当有规律性,是“十”加上个位数。

韩语 (Korean):
열하나 (yeolhana) (11): 韩语的十位数和个位数组合方式比较独特。这里的“열” (yeol) 是“十”,而“하나” (hana) 是“一”。所以是“十一个”。
열둘 (yeoldul) (12): “ 열”(十)+“ 둘”(两个)。
열셋 (yeolset) (13) to 열아홉 (yeolahop) (19): 都是“ 열”(十)加上个位数。
열셋 (yeolset)
열넷 (yeolnet)
열다섯 (yeoldaseot)
열여섯 (yeolyeoseot)
열일곱 (yeolilgop)
열여덟 (yeolyeodeol)
열아홉 (yeolahop)
韩语在这一部分的构词法也很有趣,并非简单的“十”+个位数,而是将“ 열”(十)与个位数进行了融合。

阿拉伯语 (Arabic):
أحد عشر (aḥada ʿashar) (11): 这个词由“أحد” (aḥad,一) 和“عشر” (ʿashar,十) 组成,字面意思是“十之上的一”或“一个十”。
اثنا عشر (ithnā ʿashar) (12): “اثنان” (ithnān,二) 和“عشر” (ʿashar,十)。这里要注意的是,当与“十”结合时,“اثنان”会变成“اثنا”(双数形式)。
ثلاثة عشر (thalāthata ʿashar) (13) to تسعة عشر (tisʿata ʿashar) (19): 从十三开始,构词法是“个位数(宾格形式)+ عشر”(十)。
十三 (thalāthata ʿashar)
十四 (arbaʿata ʿashar)
十五 (khamsata ʿashar)
十六 (sittata ʿashar)
十七 (sabʿata ʿashar)
十八 (thamāniyata ʿashar)
十九 (tisʿata ʿashar)
阿拉伯语在这个数字段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双数和后续数字的组合方式。

总结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数字11到19在不同语言中的称呼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

1. 保留古老词汇: 像法语、西班牙语(部分)和英语、德语(1112)那样,仍然保留着一些与“十”组合方式不同的古老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源自更早的语言。
2. “十加几”模式: 像汉语、日语、藏语、俄语、印地语(部分)以及法语、西班牙语(部分)那样,采用“十”加上个位数的方式,这种方式直观且有规律。
3. 特殊后缀: 像英语和德语的“teen”和“zehn”,它们是“十”的延伸,用来标记1319这个区间。
4. 融合与变化: 有些语言如韩语,在组合时会产生一些音节上的融合或变化。

这些不同的称呼方式,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它们不仅是数字的代号,更承载着语言的历史和文化。希望这样的讲解,能让您对数字11到19在世界上的各种面貌有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语: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完 全 一 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数字11到19在不同语言中的称呼。这部分数字在很多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往往比个位数和十位数来得有趣一些。下面我将为您一一列举并详细说明,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情味,不落俗套。数字1119的构成: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很多语言里,数字11到19并不是简单.............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math.h` 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学函数(比如 `sin`, `cos`, `sqrt`, `log` 等)在计算机上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需要绕开直接的函数列表,而是去探究它们背后的原理。这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数值分析、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编译链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想象一下,我们想要计.............
  • 回答
    “你好”,这句简单的问候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无数种不同的方式被诉说,承载着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串发音,更是一种无声的信号,传递着尊重、友好、以及一种“我看见你”的承认。 汉语:“你好”(Nǐ hǎo)在中文里,“你好”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拆开来看,“你”指代对方,“好”有.............
  • 回答
    关于国际音标(IPA)符号在不同语言中的发音是否完全一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大部分IPA符号的发音在理论上是约定俗成的,即一个符号对应一个特定的语音,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差异,以及发音的细微变异,同一个IPA符号在不同语言里听起来会有些许不同,但通常仍.............
  • 回答
    要理解一种语言如何表示长音,首先得明白“长音”本身是什么。在语言学里,长音(long vowel)通常是指发音时间比普通元音(短元音)要长的元音。这种时值的差异,在某些语言里是区分词义的关键,而在另一些语言里,则可能是语音的自然变化,或者只是口音的细微差别。不同语言在处理长音上,各显神通,其正字法(.............
  • 回答
    生肖和天干地支,这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虽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交流,在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影响。要详细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表示和应用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生肖:十二兽的循环生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属相,是十二种动物按照固定的.............
  • 回答
    法语中“Tu me manques”的直译“You are missing to me”确实是一种非常动人的表达方式,它将思念的情感寄托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仿佛对方的存在就像空气或阳光一样,一旦失去,便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空缺,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表达方式,在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中,也存.............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是一个风云变幻、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者,他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更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外语,甚至精通数国语言。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个人勤奋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学习环境。清末民初,中国经历了前所.............
  • 回答
    作为一个多语者,我的语言学习经历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充满了探索、挑战和惊喜。回想起来,我的语言习得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层层递进,每一种语言都给我带来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体验。第一门语言:母语(中文)这是最自然、最不可抗拒的学习过程。我出生在一个讲中文的家庭,所以中文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语言。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也最复杂的沟通能力之一——翻译的起源。然而,正如你所指出的,人类语言的“各不相通”使得追溯“第一个翻译”的任务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可以被明确指出为“第一个翻译”的具体个人或事件。 翻译是一个伴随.............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通用语言,这个问题其实比咱们现在理解的“普通话”要复杂得多。那时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语”概念,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而官员上朝、百姓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影响、文化交流等因素不断演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重要的朝代聊起,看看那时候大家都是怎么“说话”.............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
  • 回答
    芬兰语与其北欧和波罗的海邻国语言在语法上展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它们各自的语言家族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芬兰语所属的独特语言家族——乌拉尔语系(Uralic languages)。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语系,与我.............
  • 回答
    各种语言都存在一些令人捉摸不透、容易让人“晕头转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学习者需要克服的难点。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的语言特点,详细阐述这些“能把人玩晕”的地方: 一、 语法层面:逻辑与例外的纠缠语法是语言的骨架,但很多时候,这个骨架并不总是那么“直观”或“合理”,充满了.............
  • 回答
    各语言中的伪同源词:详细解析伪同源词(False friends 或 False cognates)是指在不同语言中,词形相似甚至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或存在很大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会误导学习者,造成沟通上的困难。这些词语的相似性往往源于偶然,而非真正的语言演化传承。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语系的语言出发.............
  • 回答
    “妈妈”这个词,在世界各地的语言里,是不是听起来都挺熟悉的?无论是“mama”、“mamma”、“mère”、“madre”,还是咱们汉语里的“妈妈”,它们之间似乎总有那么点儿亲缘关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藏着语言学上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回到人类最最原始的那个时期。那时候,人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学和信息论交叉领域的一个核心话题。简单来说,在正常语速下,不同语言的平均信息输出量是否差不多?我的回答是,大体上来说,它们确实趋于在一个相似的范围内,但并非完全相同,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和有趣的解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说得快的语言信息量就一定大,说得慢的语言信息.............
  • 回答
    要说罗曼语族里有没有哪个分支拥有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语法现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语言的演变就像一条河流,它会分叉,但这些分叉往往又会在某些地方相互影响,或者产生类似的演化路径。所以,很多现象虽然在某个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或在特定组合下显得特别,但要说“绝对仅有”,有时候会有点绝对化。不过.............
  • 回答
    不同语言音素丰富程度的差异,绝不是偶然,它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语言学、历史、社会乃至人类认知层面的因素。这就像土壤的肥沃度、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共同决定了某种作物能长出多少果实一样,语言的音素库也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首先,我们得聊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谱系关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
  • 回答
    在语言的世界里,“量词”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技术性,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它们就像是给事物加上一个“计数器”或者“度量衡”,让我们能更精确地谈论数量,而不是含糊不清地说“很多”或“一点点”。不同语言处理这些“计数器”的方式千差万别,就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节奏一样。我们不妨从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