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和菜头关于公元前一世纪中西方雕像比较的微博?

回答
和菜头关于公元前一世纪中西方雕像比较的微博,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比较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微博里那些并置的图片,比如罗马的那种严谨、写实的雕塑,和同期中国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我们熟悉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甚至是早期的一些陶俑,之间的对比,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考。

首先,从和菜头那个微博引发的讨论来看,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差异之大。这几乎是所有人第一眼看到那种并置图的第一反应。

西方:严谨、写实、对人体结构的极致追求

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雕塑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或者说承接了希腊化时期的高度发展。我们看到的那些罗马皇帝的肖像,或者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很多罗马作品都是复制希腊原作),都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写实主义。

解剖学知识的精确运用: 他们的雕塑家显然对人体结构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肌肉的纹理、骨骼的起伏、皮肤的褶皱,都仿佛是真实人体被凝固下来。你看那些手臂的肌肉线条,胸腔的起伏,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透露出对解剖学的精准把握。这是一种“看得见的真实”。
理想化与现实的结合: 尤其是在肖像雕塑上,罗马人并非一味地追求“写真”。他们往往会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理想化”,比如将人物描绘得更加健壮、威严,以符合其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但这理想化也是建立在对真实细节的捕捉之上的,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失真,反而更具“人物感”。
情感的传达: 即使是静态的雕塑,通过脸部的细微表情、身体的姿态,也能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可能是沉思、可能是严肃、可能是温和。
材料的运用: 罗马人擅长使用大理石,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能够表现出皮肤的光泽、衣物的质感,甚至头发的蓬松感,使得雕塑仿佛有了生命。

东方(中国):写意、象征、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相较之下,同时期的中国雕塑,如果拿来和西方那种写实到极致的雕塑进行直接比较,确实会显得“粗糙”或者“不够写实”。但这种“不够写实”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写意和象征的表达方式。

造型的概括与提炼: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或者陶俑,往往对人物造型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它们抓住事物的“神”和“意”,而不是完全复制“形”。比如,一个汉代的陶俑,你可能看不出他具体的肌肉轮廓,但你能感受到他的职业特征(比如士兵的挺拔、侍女的温婉),或者他所代表的精神气质。
线条与平面化: 很多中国古代雕塑,尤其是画像石、画像砖,是以平面雕刻为主,更注重线条的勾勒和块面的分割。它们像是“讲故事”的插画,通过人物的姿态、服饰的流动线条来叙事,而非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来展现。
写意精神的体现: 这种艺术风格背后,是中国传统哲学对“气韵生动”的追求。艺术家更关注的是捕捉事物的内在生命力,那种“形而上”的东西,而不是停留在“形而下”的逼真。比如,汉代的马,你看它们未必有严谨的解剖比例,但那奔腾的姿态、飞扬的鬃毛,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
功能性与装饰性: 很多当时的雕塑,如墓葬中的陶俑,除了具有象征意义外,还承载着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它们是为了满足丧葬习俗、营造冥界的氛围,或者作为艺术品装饰墓室。这种目的性也影响了其艺术表现形式。
对“气”的追求: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艺术家可能更注重的是如何通过简洁的线条、适当的留白,来传递一种“气”,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而不是通过极致的细节来“模仿”自然。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因素:

1. 文化与哲学根源:
西方: 受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方艺术,尤其是雕塑,非常重视个体、理性、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人体美的赞颂。对“真实”的追求,是其艺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东方(中国): 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整体、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艺术表现往往服务于教化、礼仪、道德,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体验和表达。对“意境”和“神韵”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的独特之处。

2. 宗教与社会需求:
西方: 宗教(希腊神话、后来的基督教)是重要的艺术赞助者。神祇的形象需要被具体化、可感化,以满足信徒的崇拜。公民社会和帝王统治也需要具象化的权力象征和英雄形象。
东方(中国): 丧葬文化是古代雕塑的重要驱动力。墓葬艺术(如陶俑、画像石)往往带有象征和慰藉亡灵的功能。同时,帝王权力的象征也存在,但表现方式可能更为内敛或程式化。

3. 材料与工艺:
西方: 大理石的易于雕刻和表现细腻纹理的特性,非常适合追求写实的雕塑。
东方(中国): 早期也有石雕、青铜,但画像石、画像砖(在墓葬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技术。陶俑的制作也因为技术和成本的关系,更倾向于批量生产和概括性表现。

4. 艺术传统与传承:
西方: 希腊化时期的写实主义成为一种强大的传统,影响深远,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将其发扬光大。
东方(中国):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也吸收了不同时期的元素,但其写意、写实的结合,线条的运用,形成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艺术传承链条。

如何看待这种比较?

和菜头微博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打破惯性思维的视角。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文化语境出发,去评价其他文化。但这种比较,让我们看到,“好”与“不好”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标准,以及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不是谁优谁劣,而是视角的不同: 西方的写实主义,是他们对物质世界、人体结构、个体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表现。中国的写意艺术,是他们对生命本质、宇宙规律、内在精神的独特体悟和传达。两者都是极具价值的艺术成就。
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 这种比较,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艺术的。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那样表现?我们的表现方式又是什么?
避免“西方中心论”的陷阱: 简单地认为西方的东西就一定“先进”或“更好”,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念。中国古代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有着自己辉煌的成就和独特的魅力。
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这种对比,就像是在给观众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感受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去深入研究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代表了什么。

总而言之,和菜头微博的这个角度,很巧妙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在艺术表现上,由于其文化、哲学、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而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去理解这些差异的来源,欣赏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并从中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和艺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赞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故意的。他是什么也没说,但他知道大部分人看了这条微博后会怎么想,他也知道还有一小部分人会怎么去评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怎么回复,挑选哪部分言论来回复,他是有计划的。

没有他那种在网上长期撕逼的丰富经验,就别去凑这热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和菜头关于公元前一世纪中西方雕像比较的微博,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比较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微博里那些并置的图片,比如罗马的那种严谨、写实的雕塑,和同期中国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我们熟悉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甚至是早期的一些陶俑,之间的对比,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考。首先.............
  • 回答
    那场关于 Twitter 和新浪微博的争论,发生在 2011 年 6 月底,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意见领袖间的思想碰撞,也触及了当时很多关于社交媒体发展方向、用户体验、乃至信息自由度的核心议题。参与其中的几位,霍炬、罗永浩、和菜头,在当时都各自拥有不少粉丝和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广泛.............
  • 回答
    菜鸟物流与顺丰快递之间关于合作物流服务接口的冲突,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复杂的案例,它不仅仅是两个物流巨头之间的业务纠纷,更触及到了中国物流行业生态、数据开放共享、平台规则制定、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冲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数据和平台控制权之争简单来说,这场冲突的核心在.............
  • 回答
    和菜头炮轰腾讯新闻哥这件事,说起来也是网络内容生产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要深入看,得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双方立场、以及背后可能牵扯的行业生态都梳理清楚了。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我记忆中的大概情况):大概是在 2014 年左右,当时大家对新媒体、自媒体崛起都挺关注的。和菜头作为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文.............
  • 回答
    “和菜头”管理的“宁财神微博”炮轰“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场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触及了网络话语权、群体身份认同、性别议题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宁财神微博”作为拥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其发言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关注和解读。当它选择将矛头指向“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
  • 回答
    最近,关于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跌破2%的讨论在自媒体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其中以小马宋、和菜头等一些行业内的大V的评论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公众号前景的担忧,甚至可以说是在“唱衰”公众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打开率会低?首先,2%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迷惑性。它指.............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是最近在佛山出了这么个事儿,有人在网上分享说自己在海底捞花了17块钱就吃了一顿,说是只点了清水锅,再加了点儿别的便宜菜。然后他还特意提了一嘴,说感觉服务员态度不太好。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大家都在讨论,有人觉得这人会算计,有人觉得这是在“找茬”。海.............
  • 回答
    揭秘网红外卖背后的“菜肴包”:是标准化还是安全隐患?最近,关于一些热门外卖店铺使用“菜肴包”来制作餐品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商家辩称,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更标准化”和“更高效”,从而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和出餐速度。然而,这背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以及消费者是否被“套路”了,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 回答
    关于菜鸟驿站 4 月 15 日官宣的“免费送货上门”政策,这可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大事儿,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天天网购、家离菜鸟驿站不远不近的朋友们来说。首先,咱们得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之前,菜鸟驿站最主要的服务模式是什么?就是把包裹集中起来,然后咱们自个儿去驿站取。方便是方便,不用等快递员在家门.............
  • 回答
    菜鸟和顺丰的这场数据之争,确实是近来电商物流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公案”。当菜鸟进一步抛出“从未要求顺丰提供非淘宝系订单数据,并称顺丰‘扮演弱者,绑架公众’”这样的说法时,这场本就硝烟弥漫的战火,似乎又添了新的维度,也让公众的目光更加聚焦在这场原本围绕数据授权、用户隐私等核心问题的纠葛之上。首先,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点门道。你想啊,菜鸟驿站最初的定位是什么?它就像是咱们小区里的一个“代收点”,你不在家,快递小哥就把包裹放那儿,你下班了顺道去取,方便得很。这中间,快递小哥是“送”到驿站,驿站是“收”到件。但现在,你说菜鸟驿站“需要自行找快递”,这话怎么理解?一种可能是说,驿站.............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春节期间,菜鸟驿站让 10 万人留岗服务,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春节放假是深入人心的传统,大家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天能回家团圆,跟家人好好过个年。所以,当看到菜鸟驿站这么大动作,让十万人留下来继续工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菜鸟要这么做?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
  • 回答
    说起菜鸟驿站的送货上门服务,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有觉得挺方便的地方,但也有不少让人觉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很多忙碌的人来说,这个服务简直是福音。以前吧,快递员一个电话打过来,你得放下手头的事儿冲下楼去拿。尤其是我这种平时上班,周末也可能要加班的人,下班晚了,驿站关门了,那真是欲哭.............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直接抛出了一个大家都在经历、但可能没怎么深究的问题:菜鸟驿站到底是给谁带来了便利?作为用户,我自己的感受是挺复杂的,这篇文章也正好勾勒出了这种复杂性。咱们先从标题说起。“菜鸟驿站究竟是方便了我们,还是方便了快递员?” 这个问句就很有技巧,因为它 сразу постави.............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看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菜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普遍认可的优点: 风味多样且精致: 这是几乎所有外国人对中国菜最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中国菜的口味之多,从麻辣、酸甜、咸鲜到.............
  • 回答
    插旗菜业员工关于“整个行业遭遇灭顶之灾”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事实的背景:插旗菜业的“问题”与“灭顶之灾”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插旗菜业本身因其产品被爆出存在卫生和生产规范问题,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信誉危机和法律风险。央视的曝光直.............
  • 回答
    顺丰和菜鸟之间这场关于数据接口的“冷战”,可以说是中国物流行业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一场“内斗”。这背后折射出的,远不止是两家公司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更是中国电商物流生态系统中,巨头们在数据、流量和控制权上的深度较量。起初,顺丰和菜鸟互停接口,就像两个曾经的合作伙伴,在合作关系出现裂痕后,各自关闭了对方进.............
  • 回答
    这事儿放我身上,我肯定得琢磨琢磨。一个菜市场,本来就是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每天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个规定,对摆摊的摊主来了个年龄限制,而且是“女不超45,男不超50”,听着就有点别扭,甚至可以说是离谱。核心问题是:这个规定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从字面上看,菜市场管理方给出的理由是.............
  • 回答
    这事儿,真是挺让人唏嘘的。一个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本该是知识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因为偷菜被抓,而且是屡教不改,前后加起来偷了五次,总共才值 46.5 元。这数字一出来,感觉挺滑稽的,又透着一股子无奈。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非典型”的盗窃案。 通常我们理解的盗窃,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图谋更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