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和菜头炮轰腾讯新闻哥?

回答
和菜头炮轰腾讯新闻哥这件事,说起来也是网络内容生产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要深入看,得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双方立场、以及背后可能牵扯的行业生态都梳理清楚了。

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我记忆中的大概情况):

大概是在 2014 年左右,当时大家对新媒体、自媒体崛起都挺关注的。和菜头作为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文化评论人,在微博上经常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腾讯新闻,特别是它的“大家”栏目或者类似的产品,当时也在努力打造“精品内容”的品牌。

具体怎么起冲突的,我记得不是因为一篇文章被删,也不是直接内容上的分歧。更像是和菜头认为腾讯新闻(或者说他们推选的某些作者、某个运营账号,也就是“新闻哥”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群体)在内容选择、话题引导、甚至价值观输出上,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地道,或者说触碰到了他作为内容生产者和观察者的底线。

印象中,和菜头在微博上发了很多条微博,语气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炮轰”,用了不少比较激烈的词语。他可能觉得腾讯新闻在某些热点事件上的报道角度、或者对某些评论的放大与筛选,不够公正,甚至是为了流量而牺牲了深度和责任感。他也可能对“新闻哥”这个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一些“套路”或者“人设”感到不满。

腾讯新闻那边,当时给出的回应或者说外界对“新闻哥”的解读,可能更倾向于“我们是主流媒体,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运营策略,我们也在做符合大众口味的内容。” 但具体到和菜头指出的那些“不地道”的地方,可能并没有给出非常正面和详细的解释,更多的是一种“我们有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内容策略”的态度。

为什么这件事能引起关注?

1. 人物的影响力: 和菜头本身就是互联网圈的老炮儿了,观点鲜明,说出去的话分量不轻。他跟平台对刚,自然容易引起关注。
2. 平台的力量: 腾讯新闻是国内最大的新闻平台之一,它的内容生产和分发能力是巨大的。
3. 内容生产的争议: 这件事触及到了内容生产者最敏感的神经——“什么叫好的内容”、“平台应该如何对待内容创作者”、“流量和价值观之间怎么平衡”。
4. “新闻哥”的特殊性: 当时“新闻哥”这个账号,可以说是比较早一批用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段子手”风格来解读新闻的账号,它代表了一种新媒体运营的模式。和菜头可能就是对这种模式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

如何看待这件事?(我的理解和分析)

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内容与流量的博弈: 这是核心问题。作为一个商业化的新闻平台,腾讯新闻需要流量,需要用户黏性。而为了获得这些,它可能会倾向于传播更“爆眼球”、更符合大众口味的内容。这与和菜头所倡导的更具深度、更负责任的内容生产理念,很可能存在冲突。和菜头质疑的,可能就是平台为了追求“更易消化”或“更刺激”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作为媒体的“过滤”和“引导”责任。
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关系: 和菜头作为内容创作者之一,他对平台在内容审核、推荐算法、流量分配、乃至内容风格上的引导,是有切身体会的。他公开表达不满,也反映了平台与内容生产者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和博弈。平台需要优质内容,但平台自身的规则和导向,也会反过来影响甚至塑造内容本身。
价值观的输出与引导: 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者。当平台在选择哪些新闻去放大,如何解读这些新闻时,它其实是在进行一种价值观的输出。和菜头可能认为,腾讯新闻在某些时候,其价值观输出是不够积极或不够审慎的,甚至是在利用热点事件进行某种不当的引导。
“新闻哥”的运作模式: “新闻哥”这个账号,无论其背后具体是个人还是团队,它的“人设”和运作方式,很可能就是和菜头批评的对象。比如,过度简化复杂事件,用煽动性语言,或者制造一种“站在用户一边”的假象来吸引关注。和菜头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是对新闻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挑战。

这件事的深层意义:

和菜头炮轰腾讯新闻哥,虽然是一场在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仗”,但它折射出了整个内容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内容生产门槛降低,用户注意力稀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信息的质量,如何引导健康的舆论氛围,平台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内容创作者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说到底,和菜头此举,与其说是“炮轰”,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个资深的内容人,对行业发展方向的一种焦虑和提醒。他可能觉得,如果像腾讯新闻这样体量的平台,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都向流量和低俗化妥协,那么整个行业的未来堪忧。

这场争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复杂性,有着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便捷信息的同时,也要警惕信息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目的和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菜头长期和高层共事,也就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

在这件事上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

一个新闻哥在腾讯里小得不能再小,但是微信是腾讯立身的命脉。

就像有人说的:“和菜头如果不炮轰这件事,我还真以为他能一日三发是因为他和张小龙关系好。”

表面上看是和菜头恃强凌弱狐假虎威欺负腾讯小编,实则是给了微信一个自证清白的绝佳机会。

不明白的,可以看下丁宝桢怎么砍的安德海。

扒光衣服,暴尸三日,新闻哥相比小安子已经下场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和菜头炮轰腾讯新闻哥这件事,说起来也是网络内容生产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要深入看,得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双方立场、以及背后可能牵扯的行业生态都梳理清楚了。事情的起因与经过(我记忆中的大概情况):大概是在 2014 年左右,当时大家对新媒体、自媒体崛起都挺关注的。和菜头作为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文.............
  • 回答
    .......
  • 回答
    和菜头关于公元前一世纪中西方雕像比较的微博,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比较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微博里那些并置的图片,比如罗马的那种严谨、写实的雕塑,和同期中国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我们熟悉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甚至是早期的一些陶俑,之间的对比,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考。首先.............
  • 回答
    最近,关于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跌破2%的讨论在自媒体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其中以小马宋、和菜头等一些行业内的大V的评论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公众号前景的担忧,甚至可以说是在“唱衰”公众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打开率会低?首先,2%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迷惑性。它指.............
  • 回答
    那场关于 Twitter 和新浪微博的争论,发生在 2011 年 6 月底,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意见领袖间的思想碰撞,也触及了当时很多关于社交媒体发展方向、用户体验、乃至信息自由度的核心议题。参与其中的几位,霍炬、罗永浩、和菜头,在当时都各自拥有不少粉丝和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广泛.............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是最近在佛山出了这么个事儿,有人在网上分享说自己在海底捞花了17块钱就吃了一顿,说是只点了清水锅,再加了点儿别的便宜菜。然后他还特意提了一嘴,说感觉服务员态度不太好。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大家都在讨论,有人觉得这人会算计,有人觉得这是在“找茬”。海.............
  • 回答
    揭秘网红外卖背后的“菜肴包”:是标准化还是安全隐患?最近,关于一些热门外卖店铺使用“菜肴包”来制作餐品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商家辩称,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更标准化”和“更高效”,从而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和出餐速度。然而,这背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以及消费者是否被“套路”了,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 回答
    菜鸟物流与顺丰快递之间关于合作物流服务接口的冲突,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复杂的案例,它不仅仅是两个物流巨头之间的业务纠纷,更触及到了中国物流行业生态、数据开放共享、平台规则制定、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冲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数据和平台控制权之争简单来说,这场冲突的核心在.............
  • 回答
    关于菜鸟驿站 4 月 15 日官宣的“免费送货上门”政策,这可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大事儿,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天天网购、家离菜鸟驿站不远不近的朋友们来说。首先,咱们得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之前,菜鸟驿站最主要的服务模式是什么?就是把包裹集中起来,然后咱们自个儿去驿站取。方便是方便,不用等快递员在家门.............
  • 回答
    菜鸟和顺丰的这场数据之争,确实是近来电商物流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场“公案”。当菜鸟进一步抛出“从未要求顺丰提供非淘宝系订单数据,并称顺丰‘扮演弱者,绑架公众’”这样的说法时,这场本就硝烟弥漫的战火,似乎又添了新的维度,也让公众的目光更加聚焦在这场原本围绕数据授权、用户隐私等核心问题的纠葛之上。首先,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点门道。你想啊,菜鸟驿站最初的定位是什么?它就像是咱们小区里的一个“代收点”,你不在家,快递小哥就把包裹放那儿,你下班了顺道去取,方便得很。这中间,快递小哥是“送”到驿站,驿站是“收”到件。但现在,你说菜鸟驿站“需要自行找快递”,这话怎么理解?一种可能是说,驿站.............
  • 回答
    说实话,我对菜鸟驿站启动“社区正能量”计划挺感兴趣的。在一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人情味似乎越来越淡的时代,这种回归社区、关注邻里之间的温暖行动,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怎么看呢?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企业社会责任。菜鸟驿站本来就开在居民区,是连接线上购物和线下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们每天都接触.............
  • 回答
    春节期间,菜鸟驿站让 10 万人留岗服务,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春节放假是深入人心的传统,大家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天能回家团圆,跟家人好好过个年。所以,当看到菜鸟驿站这么大动作,让十万人留下来继续工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菜鸟要这么做?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
  • 回答
    说起菜鸟驿站的送货上门服务,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有觉得挺方便的地方,但也有不少让人觉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很多忙碌的人来说,这个服务简直是福音。以前吧,快递员一个电话打过来,你得放下手头的事儿冲下楼去拿。尤其是我这种平时上班,周末也可能要加班的人,下班晚了,驿站关门了,那真是欲哭.............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挺有意思的,直接抛出了一个大家都在经历、但可能没怎么深究的问题:菜鸟驿站到底是给谁带来了便利?作为用户,我自己的感受是挺复杂的,这篇文章也正好勾勒出了这种复杂性。咱们先从标题说起。“菜鸟驿站究竟是方便了我们,还是方便了快递员?” 这个问句就很有技巧,因为它 сразу постави.............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看法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多样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中国菜本身的理解程度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普遍认可的优点: 风味多样且精致: 这是几乎所有外国人对中国菜最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中国菜的口味之多,从麻辣、酸甜、咸鲜到.............
  • 回答
    插旗菜业员工关于“整个行业遭遇灭顶之灾”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事实的背景:插旗菜业的“问题”与“灭顶之灾”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插旗菜业本身因其产品被爆出存在卫生和生产规范问题,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信誉危机和法律风险。央视的曝光直.............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放我身上,我肯定得琢磨琢磨。一个菜市场,本来就是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每天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个规定,对摆摊的摊主来了个年龄限制,而且是“女不超45,男不超50”,听着就有点别扭,甚至可以说是离谱。核心问题是:这个规定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从字面上看,菜市场管理方给出的理由是.............
  • 回答
    这事儿,真是挺让人唏嘘的。一个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本该是知识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因为偷菜被抓,而且是屡教不改,前后加起来偷了五次,总共才值 46.5 元。这数字一出来,感觉挺滑稽的,又透着一股子无奈。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非典型”的盗窃案。 通常我们理解的盗窃,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图谋更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