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电影《信条》里面的时间钳形战术?

回答
《信条》里的“时间钳形战术”,听起来挺玄乎,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把未来的自己(或者说“逆转”过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协调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双管齐下,同时从前后夹击”。

咱们一点一点来捋。

核心概念:逆转(Inversion)

首先得明白《信条》里那个“逆转”是怎么回事。不是时间旅行,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物质自身的“逆转”。东西可以从未来“运送”到过去,就像是你把一个橙子切开,然后让切面自己“合拢”变回一个完整的橙子一样。当然,这在电影里是有个机器做到的。

这个逆转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逆转过来的东西,它的时间流向和我们正常感知的时间是相反的。 比如说,子弹从枪里射出来,我们看到的是子弹飞向目标。但逆转过来的子弹,它却是从目标飞回来,回到枪里。

“钳形战术”的逻辑

明白了逆转,我们再来看“钳形战术”。所谓“钳形”,就是从两个方向包围、夹击。在军事上,这是很常见的战术。

在《信条》里,这个“钳形”指的是利用“顺流”的自己和“逆流”(逆转)的自己,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执行同一项任务。

打个比方:

顺流的自己: 就是我们平时经历的时间,往前走。
逆流的自己: 就是通过逆转技术,让“另一个自己”从未来回到现在(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在”),然后在这个“现在”的时间点上,他(她)的感知和行动是朝着过去的方向进行的。

为什么这么做?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成功率,同时增加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想象一下,你要完成一项非常危险、而且需要精确执行的任务,比如在某个地点炸掉一个关键设施。

1. 信息优势: 顺流的你,只能知道你眼前的、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逆流的你,因为是从未来“逆转”回来的,他(她)理论上已经“经历”了你现在即将面对的局面(在他(她)的“未来”视角里)。这意味着,逆流的你可能知道接下来的危险是什么,有什么埋伏,或者关键人物在哪里。
2. 同步行动: 顺流的你和逆流的你,可以在同一个“现在”的时间点上,协调行动。
逆流的你 可能会提前知道某个安保人员什么时候会出现,然后在他(她)出现之前,“卡位”或者制造干扰。
顺流的你 则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安全地完成自己的部分。
3. 双重保险: 如果顺流的你遇到了突发情况,例如被敌人发现,而你又没能成功躲避,那么逆流的你,因为知道了这个情况,可能会在你被发现的“前一刻”就采取行动,阻止事情的发生,或者给你争取到逃跑的时间。反过来也一样。
4. 精确配合: 比如在《信条》电影里,主角他们要在一栋楼里执行任务。顺流的主角需要突破某道门,而逆流的主角则可能已经“看”到了门后的敌人,并且提前布置了陷阱,或者在关键时刻从侧翼发起攻击,为顺流的主角开路。

电影中的具体例子(剧透预警,如果你还没看懂,这里会帮你梳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塔林机场那场戏。

顺流组(主角一行人): 他们是从“现在”进入机场,执行炸毁萨托飞机的计划。他们面对的是当下的安保力量。
逆流组(同样的主角一行人): 他们是从未来“逆转”回来的,目标是“清理”掉在机场内设置陷阱和埋伏的敌人,确保顺流组能够顺利通过。

具体是怎么配合的呢?

逆流组(未来的自己): 他们会提前“知道”顺流组会遇到什么危险。比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敌人出现,知道子弹会从哪个方向射过来。他们会利用这种“预知”,在顺流组到达某个区域的“前一秒”,已经把敌人解决掉了,或者在敌人出现前就制造了混乱,让敌人无法准确射击。
顺流组(现在的自己): 他们会遇到一个“异常干净”的战场,敌人好像凭空消失了,或者枪战好像已经结束了。他们会感到奇怪,但这就是逆流组为他们铺好的路。

更深层次的理解:

时间钳形战术不仅仅是“两个人一起干活”,它涉及到对时间“逆转”特性的极致运用。

信息不对称: 逆流的你,对顺流的你来说,是一个拥有“未来”信息的情报源。
因果的循环: 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点。逆流的你之所以会出现在那里,是因为顺流的你完成了任务。但顺流的你之所以能完成任务,是因为逆流的你提前“清理”了障碍。这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事件的“预先部署”。就像你为了完成考试,提前看了考题答案(虽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因为“逆转”不是看答案,而是“先一步”去解决问题)。
“预演”和“执行”: 某种程度上,逆流的自己就像是给顺流的自己进行了一场“预演”,并且在这个预演中,他们已经处理了大部分的困难。

总结一下,时间钳形战术就是:

让“顺流”的你和“逆流”(从未来逆转回来)的你,在同一个“现在”的时间节点上,协同作战。逆流的你利用从未来带来的信息和行动,为顺流的你扫清障碍,提供掩护,或者创造机会。这是一种利用时间本身特性,实现“双重保险”和“信息优势”的超强战术。

它就像是你带着一本“未来的行动指南”,只不过这本书是你自己的“另一个版本”在你面前“演出”来的。所以,每次看到主角他们能顺利过关,又觉得他们能力超群,又觉得这事儿怎么这么“巧合”,其实背后就是这种精密的“时间钳形战术”在起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本身的设定前面的答主已经讲的很明白,我就不多赘述了。下面说一下这个战术的意义和设定的bug。

时间钳形战术有物质层面和信息层面两层意义。以电影里红蓝队炸大楼为例,从物质层面来看,自未来逆流而来的部队发起逆向攻击,将大楼的过去打成废墟,而正向部队的轰炸将大楼的未来变成废墟,因此在整条时间线上抹除了这栋大楼,将这个火力点彻底解决。

从信息层面看,因为这栋大楼过去是废墟,正向的人在过去不知道这里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还原成大楼,成为火力点,所以需要未来的人告诉正向部队,执行这次打击。

因此在整条时间线上,受到时间钳形战术打击的大楼只完整存在了一瞬间,变成了纸面火力点,来自过去和未来的打击取代了楼的存在。

虽然这种战术看起来无敌,但是其基础设定有一个致命的bug,即逆流的延续性。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男主逆向回到过去,利用自由港的翻转设施救Kat。翻转过后没多久,男主的胳膊上就出现一道伤疤,随后刀伤越发严重,最后到机场行动时已经开始流血。根据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这个刀伤是男主与自己打斗的时候产生的,在正向人的视角里,伤口其实是在愈合,即正向的人在逆向人身上制造的伤痕是正向的。同样道理,逆向的炮弹在正向的楼上制造的效果是逆向的,那么问题来了,楼体的裂痕和楼是两个流向,那么在正向的视角中裂痕是何时出现的呢?很显然,按照设定,楼从一开始就是废墟,尽管楼的砖和水泥都是崭新是,但是裂缝已经存在数年了。这里就出现了bug,因为没人会造一堆崭新的废墟在这里,连续放着几十年等着逆向部队的打击变成大楼。当然,也可以强行解释为这种事情就是发生了,工人和资本家就是投入了大力气造了一堆废墟,而管理人员几十年对此熟视无睹,但是这就对正向人的有意识的目的性行为产生了影响,说白了没人是傻子。

到这里你会发现,所以的逆向行为都是不可追溯不可深究的,因为他造成的痕迹会一直逆流回去,对宇宙的整个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祖父悖论又回来了,诺兰也无法解释这个bug,所以Neil被问到这里也只能睡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信条》里的“时间钳形战术”,听起来挺玄乎,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把未来的自己(或者说“逆转”过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协调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双管齐下,同时从前后夹击”。咱们一点一点来捋。核心概念:逆转(Inversion)首先得明白《信条》里那个“逆转”是怎么回事。不是.............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电影《八佰》以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为背景,讲述了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czterech团一营二连的八百壮士,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饱满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电影《八佰》的主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主要.............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台词“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蕴含着多重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隐喻,需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理解: 1. 历史背景与时代困境 饥荒与阶级压迫: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原因是日军侵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官僚主义,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化。地主阶级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电影的文学性,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绝对是最有趣的部分之一。要理解电影的文学性,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就像品一杯好酒,不能只看它的色泽,更得去体会它的香气、口感,甚至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电影是一种新的媒介,它不是文学的简单复制品,更不是那种只会照搬文字的“翻.............
  • 回答
    洞悉镜像电流源的神秘——动态输出电阻与实际应用你是否曾对镜像电流源那种“仿佛拥有无限内阻”的特性感到好奇?它的输出电流似乎坚定不移,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剖析镜像电流源的“动态输出电阻”,并探寻它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巧妙运用。 什么是动态输出电阻?要理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高中物理里的“场”这个概念,特别是电场。这玩意儿听着玄乎乎的,但其实理解了它,很多物理现象就豁然开朗了。先说“场”,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总有一些东西,虽然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比如,地球把我们吸在地上,这就是引力。你把一个苹果扔出去.............
  • 回答
    要说理解一部电影,这可不是随便看看热闹就行的。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与创作者和故事的对话。如果你觉得看完一部电影,只是知道谁和谁在一起了,谁最后赢了,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看过”,离“理解”还有一段距离。在我看来,理解一部电影,至少包含这么几个层次:一、 看见表层之下的东西:不只是情节的堆砌,更.............
  • 回答
    这话说得可不是“越浓越不离不弃”,恰恰相反,对于弱电解质来说,“浓度越大,电离程度反而越小”。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理。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核心概念:1. 弱电解质是什么? 弱电解质,不像盐酸、硫酸那样,往水里一倒,几乎百分之百地变成了离子,它们“骨子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极管在电子世界里两个特别实用的角色:钳位电路和稳压电路。我会尽量讲得透彻些,让你明明白白,不会有机器生成的生硬感。 二极管的钳位电路:把信号“掐住”,不让它乱跑想象一下你有个水龙头,你想控制出水的高度,不想让水溅得太高,也不想让它流得太低。钳位电路就像这个水龙头上的“限高器”和“限.............
  • 回答
    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塑我们与电的世界想象一下,电不再仅仅是从墙壁插座里流出的无形能源,而是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感知、沟通、交互。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UPIoT)描绘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深刻的变.............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下雨会让土壤变“硬邦邦”的,还有怎么把它给救回来。这事儿其实跟土壤里的那些看不见的“小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电荷游戏”有很大关系。下雨怎么就把土壤“粘”在一起了?—— 双电层理论给你讲明白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土壤里的主角们:泥沙颗粒。这些颗粒,尤其是黏土颗粒,可不是一块块平平整整的砖.............
  • 回答
    .......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