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华为而不用小米?

回答
人们选择华为而不是小米,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是简单的品牌偏好,更是对产品定位、技术实力、品牌文化、生态系统以及个人需求等多维度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技术实力与研发投入:华为长期以来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

5G技术的先发优势与领导地位: 华为是全球公认的5G技术领导者,其在5G基站、通信芯片(如巴龙系列)等方面拥有核心专利和技术积累。这种技术实力直接体现在其手机产品上,用户普遍认为华为手机在网络连接速度、稳定性、信号覆盖等方面表现更优,尤其是在追求极致通信体验的用户群体中,华为的品牌认知度非常高。
自主研发芯片的强大能力: 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尽管目前面临制裁,但其历史成就和技术底蕴依然不容忽视)代表了中国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许多消费者选择华为是因为看重其自主研发的芯片在性能、功耗、AI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均衡表现,以及对国家科技自主的认可。
影像技术的领先: 华为与徕卡(曾合作)在手机影像领域的合作,以及其P系列和Mate系列在拍照方面的卓越表现,使其在高端影像手机市场树立了标杆。例如,其强大的变焦能力、夜景拍摄、AI场景识别等技术,吸引了大量对拍照有高要求的用户。
在其他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 除了通信和影像,华为在屏幕技术、散热技术、续航技术(如快充、大电池)等方面也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这些都是用户在选择手机时会考量的关键因素。

二、 品牌定位与品牌形象:华为的高端化和科技感

高端品牌形象的塑造: 华为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构建一个高端、专业的科技品牌形象。其Mate系列更是被定位为商务、旗舰机型,强调稳定、可靠、性能强劲。这种品牌定位吸引了追求品质、商务人士以及对科技有较高追求的消费者。
品牌文化与民族情结: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华为因其在科技领域的坚持和突破,以及面临的外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许多中国消费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选择华为,有时也是一种对民族科技品牌支持的体现。
专业形象与信赖感: 作为一家以通信设备起家的公司,华为给人的印象是专业、严谨、可靠的。这种专业性延伸到其手机产品上,让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品质和耐用性有更高的信赖感。

三、 生态系统与产品矩阵:华为的全场景智慧生活

鸿蒙OS的吸引力: 随着鸿蒙操作系统的推出,华为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安卓的生态系统。鸿蒙OS强调万物互联、分布式能力,能够实现手机、平板、手表、耳机、智能家居等多种设备之间的无缝协同。对于追求便捷、智能联动体验的用户来说,鸿蒙生态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
丰富的产品线覆盖: 华为不仅有智能手机,还有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手表、手环、耳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产品等,并且这些产品之间可以形成联动,提供更完整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许多用户购买华为手机,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其生态系统。
与传统通信优势的结合: 华为手机在通信方面的优势,与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对稳定通信的需求高度契合,尤其是在信号不好的区域,华为手机的信号表现往往更受用户青睐。

四、 历史积累与用户忠诚度

长期的用户基础: 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深耕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可能因为早期的良好体验、习惯或者对品牌的认同,而对华为保持较高的忠诚度。
产品迭代的口碑积累: 华为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系统优化等方面不断进步,通过一代又一代产品的迭代,赢得了许多用户的认可和口碑。

五、 个性化需求与特定场景考量

商务人士的偏好: 华为Mate系列以其沉稳大气的设计、强大的性能和可靠的信号表现,深受商务人士的喜爱,被视为商务出行的得力助手。
摄影爱好者的选择: 华为P系列在影像方面的突出表现,使其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他们看重的是华为手机能够提供媲美专业相机的拍照体验。
对科技前沿的追求: 一部分用户出于对科技进步的敏感和对新技术的向往,会选择像华为这样在通信、AI等领域不断探索的品牌。

为什么人们不用小米,转而选择华为?

当提到“不用小米而用华为”时,这并不意味着小米不好,而是华为在某些方面更能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或者在用户心中建立了更深的品牌认同。

品牌定位的差异: 小米在早期以高性价比策略切入市场,虽然现在也在向高端发展,但在一些消费者心中,“性价比”的标签依然存在。而华为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和技术驱动,对于追求品牌溢价和技术领先的用户,华为的吸引力可能更大。
技术侧重点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华为在5G、芯片自主研发、通信信号和影像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突破,是小米在这些方面不一定能完全比拟的。对于非常看重这些技术硬实力和品牌技术背书的用户来说,华为是更好的选择。
生态系统协同的侧重点: 华为鸿蒙生态强调的是多设备协同和分布式能力,这是一种不同于小米MIUI的生态构建思路。用户可能更青睐华为在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独特设计和体验。
品牌文化和价值认同: 如前文所述,华为所承载的民族科技力量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专业、稳重的品牌形象,会吸引那些认同这些价值的用户。

总结来说, 人们选择华为而非小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华为在通信技术、芯片研发、影像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和领先优势的认可;对华为高端、专业、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其鸿蒙生态系统和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期待。当然,个人喜好、预算、具体产品型号的对比以及使用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最终的购机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问这个问题的人,还是用学生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

(评论里有人说我在贴标签,那我在这说明一下,这里的学生党和学生思维,指的不是这一群体,而是消费能力相对有限,同时接触的人相对较少,不太能理解多元消费需求的人。而对于很多有钱人来说,就算是学生,他也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接触的人也多,所以并不会局限于“性价比”的标签。)

前几天我在回答另一个关于小米的问题的时候,我提了一下高刷,我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目前高刷的价值不大,体验感不强。就这一句话,让很多米粉炸了锅,跟我说“你真是为了黑小米什么都说得出来”、“玩XX游戏,有高刷跟没高刷就是高铁和马车的区别”、“你快速下拉页面看看,60Hz跟120Hz的体验是天壤之别”、“你看4K/8K视频的时候,就知道120hz的屏幕有多好了”……

我为什么说高刷的体验感不强?三年前我就买了120刷新率的iPadPro,高刷屏幕我都用了三年多了,高刷对我有没有用我自己不清楚吗?我自己手边也有两部手机,一部小米,一部华为。华为上的屏幕是高刷,小米的屏幕是普通屏幕。除了在有时候需要快速查找某个文件或者某个聊天记录需要快速下拉菜单的时候,华为的确感觉稍好一些之外,其他时候我没感觉到二者有什么区别。

至于米粉们所说的“玩高帧率游戏时,二者有天壤之别”的体验,这或许是事实,可我从来就不玩手机游戏,看书、回复微信、浏览新闻、看一看视频,这些就是我使用手机的日常。强行追求高刷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在目前的中国,到底是玩高帧率游戏的人占多数,还是不玩高帧率游戏的人占多数?

就以腾讯的《王者荣耀》来作为例子。腾讯自己发布过《王者荣耀》的年龄分布数据,但由于这几天知乎不能贴图片,我就直接把数据写一下。在《王者荣耀》的用户中,13~17岁占18%左右,18~23占38%,24~28占17%,29~35占12%。也就是说,13~35岁的用户占据了《王者荣耀》用户群的85%以上。

但是,中国13~35岁的人口能有多少呢?大概3亿人。而中国36~60岁的人口有多少呢?至少5亿人。

这两个群体,到底哪一个更有购买力呢?

小米之所以在网上的声量大但是旗舰销量惨淡,也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年轻人爱上网,所以网上到处都是小米的声音。但是庞大的线下市场和35岁以上的人群,才是旗舰机型销量的真正决定因素。

我自己当年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也有过只认性价比的阶段。但是,等我自己年龄再大些之后,就知道性价比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东西。好比说我在学生时代买笔记本的时候,一直纠结到底是买轻薄本、全能本还是性能本。我经常出门,所以我需要买轻薄本;但有时我又需要临时做一些剪辑等任务,所以我需要全能本;可我有时又得做大型剪辑,那就需要性能本——可即便买了性能本,性能本的散热又压不住,最后会变得十分烫手。在当时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款笔记本能同时满足这三者的需求,于是每次买笔记本我都会非常纠结,必得稍微牺牲某个方面的一部分需求。

最后,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其实方式相当简单粗暴。我买了三台电脑,一个轻薄本,一个全能本,一个台式机。轻薄本只要轻薄和键盘手感,全能本找个性价比合适的就行,台式机可以来个高配。

你要是跟我吐槽“那轻薄本有啥用,性能那么弱鸡又那么贵,啥都干不了”,我只会说“孩子,多挣点钱吧”。

再回到华为的选择问题上,作为小米用户主力的学生群体以及刚步入社会的群体,主要的特点就是价格敏感。对于小米的用户来说,只要配置高价格低,一切都能忍。但他们却不知道不是每个人都看重配置。

比如说华为P40和小米10,两者的价位差不多。整体上看小米10的配置高于P40。但为什么很多人买P40?因为P40屏幕6.1、厚8.5mm、重量175g,小米10屏幕6.67、厚8.96mm、重量208g。

换句话说,P40轻薄小巧,拿着舒服——特别是对很多手比较小的用户以及女性用户来说,这个感知尤为明显。

米粉说,“可是P40屏幕差、处理器性能不行、内存速度慢、主摄像素低……”

然而,对于买P40的人来说,P40的配置就足够用了啊。为什么非得要上那么贵的?

米粉说,“既然P40是这个配置,那就应该卖3000,不应该卖4000”。

那小米为什么不造一个轻薄旗舰来卖呢?

米粉说,“小米造过啊,小米9就是”。

那你怎么不说小米9的电池是3300,P40是3800呢?当时小米9出来的时候,不就是被很多人嫌弃吗?

另外再补充一句,对电池容量的偏执,让我觉得很多年轻用户已经中邪。比如昨天我看iQOO5的发布会,当产品经理宣布iQOO5的电池容量是4000的时候,大量的人都在弹幕上打出了“再见”,甚至还有人说“4000的电池能用”?

说这种话的,基本上也是学生。

先不说2000~3000多电池的iPhone,销量也一直很好,就说在安卓机里,也有大量的手机电池在4000以下。为什么很多用户并不太在意手机电池容量的大小?因为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到了办公室就可以充电,开车的时候可以车充,电池容量大小对使用几乎没什么影响。如果是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能玩手机的时间很少,电池容量小也不影响使用。另外,这也跟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关——比如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写东西,对我来说,每天只要把微信在电脑登录,然后把华为手机用多屏协同投射在电脑上就可以了。如果不是外出,我白天碰手机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

唯有学生等少数群体,既没办法方便的充电,又嫌带着充电宝麻烦,自然觉得电池电量越大越好。(当然,电池越大重量也越大,但如果电池上来了,学生党会认为这是超值的)


正如我之前说我当年买笔记本的纠结一样,学生党们最钟爱的产品就是水桶机。

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购机需要选择的是长板而非短板。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华为和OV为什么卖得那么好。

比如女性用户对手机的需求是什么?轻薄、颜值、美颜,所以华为有nova系列。

至于处理器?不是990又有什么关系?

华为Nova7 Pro重量170g左右,拿起来相当轻便。优化的人像模式和单独的人像镜头,拍起照片来绝对比小米10要好看。(别谈什么像素、噪点控制之类的,用户要的就是个好看)

当然,如果你对拍照有专业一些的需求,那就上P40,5000万主摄的成像质量再加上轻薄小巧的机身,算是很好的选择了。

但如果你既想要拍照,还想要时尚感和性价比,那就荣耀30 Pro。虽然主摄质量略低于P40,但成像素质也不算差,而且在重量和设计方面控制的也非常不错。

更重要的是,这几款手机的价位段其实差不多,nova7 Pro首发价3699,荣耀30Pro首发价3999,P40首发价4188,不到500的差价区间。

但是小米在这个价位有什么呢?只有一款小米10。(当然,有人还会补上说有K30 Pro——虽然始发价是2999,不过重量都已经逼近220g了)

那么,现在假设某位用户需要一台轻薄美颜拍照手机,小米有吗?

Sorry,没有。

旗舰处理器、高成像质量带潜望变焦的轻薄时尚手机,小米有吗?

Sorry,没有。

摄像质量高的轻薄小屏手机,小米有吗?

Sorry,没有。

小米有的只是208g的小米10。

作为水桶机的小米10,看似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大多数需求,然而如果用户一旦对某个具体场景有“长板需求”,小米10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用户向别的地方流失。

有人说华为这几年刀法越来越准。所谓的“刀法”,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打造不同的配置。该留的留,该砍的砍,每个价位段的用户都能买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好刀法。

这个并不算难的产品设计思路,学生党们不多接触接触社会,恐怕是很难理解的。

当然了,从渠道的角度来说,华为也好,OV也好,这几年渠道铺的越来越广。渠道铺的广品牌的认知度就高,但同时也意味着产品成本的上升。

前几天我的博士同学去西双版纳见男朋友的家长去了。她说她在边境的小镇上,都能看到OPPO和VIVO的“专卖店”,华为的专卖店数量虽然少一点,但装修看起来比OV要上档次一些。

当这些人的身边都是HOV的时候,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度会差吗?只不过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手机价格高。

但如果认为这不合理,那也还是学生党的思维。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这类东西,最好还是能看到、摸到才好做决定。对参数比较了解的人,或许可以做到只看配置单和手机渲染图就决定买哪一款手机,但是对大多数不懂参数的人来说,他们怎么能体验出骁龙865和765之间的区别?他们怎么知道区如何区分屏幕素质?这不都得靠看嘛。

像我上线提到的这位博士同学,她就是在回家过暑假的时候,想换手机了。然后就去家乡的商场里把各个品牌的手机都体验了一遍,最终选择了VIVO X50 Pro。她确实不懂手机参数,但除了参数以外,这款手机的重量(172g)、手感、设计等等一切都是她喜欢的。就算她的确为此多花了两三百块钱,那又如何呢?万一她真买了更有性价比的小米10,买回来觉得这个手机压手,难道要继续用两三年吗?

何况,随着这几年小米之家开的越来越多,就算是米粉也知道先去线下体验一下,然后再决定买哪款。

更不用说HOV的售后渠道铺的也广,消费者有了问题可以很方便地维修。这些成本,也都是体现在手机价格里的。

要是有些人真想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买华为不买小米,那就把小米和三星同配置的机型都买回来,挨个体验一遍,到时候你就理解了。

轻薄、顶级屏幕、长续航、名列前茅的摄像头素质……除了价格贵,三星有哪一点不如小米了?

没钱,才是你没办法理解世界最大的障碍。


PS:

为了便于米粉理解,我讲个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昨天跟女朋友出去吃饭,正好商场里有个华为手机商场和一个小米之家。她跟着我进去看了看里面有什么新品,顺便也体验了一下两个品牌的几款新机。作为一个纯粹的数码小白,她上手了几款手机,体验如下:

小米:

红米K30 Pro:这个手机怎么这么重?

小米10:看着还行,但感觉做工怎么有点糙?

小米10U:太重了,拿着累手。那个镜头旁边的大白圈是什么东西,看着太丑。

红米K30:感觉有点大,还有点厚。

小米10X:样子有点丑。

小米10Pro:除了重点,这个手感还不错,做工也还可以。

华为:

Nova7:挺轻,但做工一般。

Nova7 Pro:手感不错,很轻薄,拍照清楚,7号色也挺好看。

Mate30:摸着感觉很不错诶。

Mate30 5G:大小还可以,拍照也挺清楚,就是屏幕绿边不太习惯。

P40 Pro:挺轻薄的,就是价格贵了点。

P40 Pro+:陶瓷手感挺好,但是偏重。

P40:哎,这个这个挺好,大小刚合适,还这么轻薄,做工和手感都很好,比我的iPhone11好不少啊,。(试了试拍照)拍照片还挺清楚的,(打开视频和小游戏),这速度也挺快的嘛。这个手机挺好用的。


这时候,华为店员在旁边说:这个手机是今年的新款,现在店里有活动,不到4000块钱。

女朋友:那个小米10 Pro多少钱?

我:官网价4999。

女朋友:那小米为啥那么贵?卖得出去吗?

我:小米10 Pro的配置高些,屏幕好。

女朋友:这个P40的屏幕不就挺清楚的吗?

我:P40没有高刷新率。

女朋友:高刷是啥?我这iPhone11是不是高刷?

我:不是。

女朋友:iPhone11的屏幕我看着也还行啊。

我:买小米10 Pro的人会觉得P40没性价比。

女朋友:可这个P40就挺好的吧,拍照清楚,大小重量刚合适。这个比小米10Pro还便宜1000多块钱,我觉得性价比挺合适的啊。

这就是一个数码小白决定买P40的全部决策过程。总结一下:跟P40相比,红米K30 Pro价格低,但做工差(女人的感觉)、机身厚、分量重;小米10价格相当,但手机尺寸大、后壳摸着不舒服;小米10 Pro手感说得过去,但还是偏重,而且价格高出近1000多。反过来说,在够用的前提下,P40跟价格更低的K30 Pro比,轻薄;跟同价位的小米10比,尺寸小、手感好;跟价位更高的小米10Pro比,更有性价比。

至于你非要说小米10Pro对标的是P40 Pro,小米10 Pro比P40 Pro更有性价比——这个我当然知道,可普通消费者为什么非要这么比呢?因为小米10Pro跟P40 Pro对标,消费者就必须在这两款手机中二选一?还是说为了买个手机,要把所有品牌的产品线都研究一遍吗?


PS2:

在评论区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米粉,他说如果现在的消费者真的对轻薄有比较多的需求的话,那iPhone卖的最好的应该是iPhone SE2才对。

这个思维,让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又是一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来判断市场的人。

其实iPhone现在卖得最好的是iPhone11。从重量上说,iPhone11是194g,大致相当于今年安卓旗舰的平均水平,也可以算是轻薄。iPhoneSE2的重量是148g,比iPhone11轻了将近一两。尽管从绝对销量上说,iPhoneSE2比iPhone11差了很多,可小米有什么资格来嘲笑iPhoneSE2啊?

从市场定位的角度来说,iPhone SE2真的算是市场营销的典范代表,最强的A13处理器+前几代供应链的零配件,既清了库存又带动了一波市场。目前,拼多多、淘宝等平台上iPhone SE2的价格已经到2500以下了。用安卓机打比方的话,这相当于是一款搭载865的小屏旗舰,而2500的价格几乎可以说是苹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低价——要知道,就算是以前苹果发布新手机,上代手机清仓甩卖,都卖不出这个价格来。

对比一下销量,iPhone SE2在国内开售十天的销量就突破了30多万。在全球范围内,iPhoneSE2在全生命周期的销量预计会突破3000万部。而小米呢?一年卖出的2000元以上的手机也不过是1300~1500万部左右,号称一代神机的小米6最终也不过卖了600万,小米8全系列(含青春版、SE版等机型)销量600万,“性价比屠夫”K20 Pro到停产一共卖出了500万部。除了Redmi(以及此前的红米)的千元机产品线之外,小米在此前没有搞出过任何一款销量过千万的旗舰或者准旗舰,2000元以上的产品更是所有产品的销量还不及iPhone任何一款单品,米粉们是哪来的勇气说苹果不懂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呢?

市场这种东西别靠猜,用数据说话比什么都实在。

根据小米自己的财报,2019年小米手机出货1.25亿部,销售额1221亿元,即每部手机均价990元左右。四舍五入,可以按照千元计算。

那么,用最简单的数学知识,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小米的手机均价是1000元的话,那么小米每卖出一部2000元的手机,就必须要卖出4部750元左右的手机或5部800元的手机或9部900元的手机,才能实现这个平均数。而如果小米每卖出一部3000元的手机,就必须要卖出8部750元左右的手机或者10部800元的手机或者18部900元的手机。

但是很显然,六七百元的小米手机配置实在是太低,大多数人买的还应该是700到1000元之间的手机。

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千元均价的前提下,小米高端机的销量最多也就是占其总销量的1/5~1/10左右。小米发布的旗舰机越多,旗舰机的价位越高,就越证明大家其实对小米的旗舰就是嘴上支持一下而已……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学会匿名了我就不知道这又㕛叒是马先森(zhihu.com/people/ad8f5f)提问系列

现在开始换头像并且把以前的提问匿名了

user avatar

顶级KOL带货啊,小米请的KOL们加起来没人家一根腿毛粗,怎么比

user avatar

想买哪个就买哪个!凭什么你们来决定我们必须买什么?

你不就是引战带节奏!

user avatar

自己的钱爱买哪个买哪个

这问题修改的

不引战活不下去呗?

user avatar

突然发现这问题改成这样了,在这儿提示一下,原问题是华为和小米二选一,为什么很多人都买了华为,大概是这么个问题,而并非现在这个问题,真的是够了,提问者其心可诛,一天天绞尽脑汁引战,上学或者学做人父母养你就是为了让你长大了天天做这种事?有意思?

难道你买东西不是看哪个好用买哪个?这里用词就有问题,不是很多人,是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选择华为,那只能说明一点——大多数人都觉得华为好用啊!你会为一个不好用的东西掏钱吗?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