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天生爱凑热闹,而是热点中出现的内容大概率就是你在这段时间、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真的感兴趣、想了解的内容。人们围观什么,这本身就是历史。
一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在关注事情的维度上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如果一个话题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这个平台中一部分用户的迅速关注,那么对于这个平台的其他用户而言,它大概率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因此,在一个真空中的球形平台,热点内容当然应该完全是跟着热度来的。平台的用户最关注什么,热点上面就应该是什么。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平台用户的需要。
当然在现实中,热点内容必然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有一些东西的价值导向或者社会影响使得它不适宜放在热榜上;有些是因为外部的压力。
当然我认为,一个称得上合格的平台、合格的热点系统,至少应该做到一点,那就是:
尽可能地排除掉平台的领导的价值倾向。或者退一步,至少要尽可能地排除掉人工编辑,或者说热点系统的直接管理者本人的价值倾向。
在法律法规与社会主流思想舆论的框架之内,一个平台,在价值倾向上,应当是中性的,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平台的最基本要求。除非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确实有不良影响,于情于理平台都应该撤榜乃至删除的情况(比如一些不雅视频、狂热追星等),否则不应该随意更改。再或者说,尽管没有违法,但出于一些用户都能够完全理解的外部压力,撤榜乃至删除,这当然也可以,毕竟平台还要继续开下去,我们用户当然也希望平台越办越好。
可如果这些情况都没有,单单是没有对平台“企业文化”的胃口,平台就对内容擅自施加调整,那恐怕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狂妄自大。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一个平台的用户尽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对待具体事情的兴趣、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必定是不同的。如果热点能在环境和盈利限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贴近用户的不同喜好和关注,而不是自作主张地判定“我的用户应该去喜欢些什么,不应该喜欢些什么”,那么这样的热榜或许本身就是一个宝库。
允许多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不仅能让用户舒服,在长期中更能增加平台的盈利。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社会的大环境和外部压力已经上的一道枷锁我想已经足够了,平台再用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再为用户多上那么一道枷锁?在长期中,这对谁有好处呢?
热点不仅是平台满足用户信息获取需求、扩大流量的工具,实际上也是一个宝贵的历史记录。恰如同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一个尽可能公正客观的热榜,能够忠实地反映一段时间的舆论关注,相对准确地记录历史。
这样的“围观”,你们说它是不好的吗?
很多热点事件之所以能热起来,首先是由于它是一种异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特殊事件,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它能够吸引人们的额外注意,举个例子,我吃海底捞不可能成为热点,老八吃奥利给就能成为热点,这就是因为前者平平无奇,而后者实在太辣眼了……
与此同时,流量明星不用吃奥利给也能成为热点,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集中了众人的目光,一举一动都能成为热点。
所以说,人们喜欢围观热点,是因为热点事件本身就有吸引目光的潜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也可以说不是大家喜欢围观热点,而是相反,因为围观的人多了我们才认为这个事件是热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凑热闹的确是人的天性,人们往往会认为大家都在围观的事件一定有其被围观的价值,就像那个故事中所说的——一群人仰望天空以为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结果过了好久第一个仰头的人止住了鼻血,一脸懵逼的看着周围仰头的人群,「我去!最近空气干燥成这个样子了么?」
有时候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只希望围观者不要只沉醉于信息过脑的伪充实感,不要追了半天热点一点思考都没有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