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说有些人辱日辱韩?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和讨论针对特定国家或民族的负面言论的复杂性。事实上,关于“辱日”和“辱韩”的讨论,在中文网络上并不少见,但为什么你可能感觉“没有人说”或者“说的人不多”,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捋一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我说“并不少见”时,我指的是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比如对日本、韩国文化(例如动漫、日剧、韩剧、Kpop)感兴趣的群体,或者一些政治立场比较鲜明的讨论中,这种言论是存在的。但可能它没有像某些其他的话题那样“主流化”或者被广泛地搬上台面来讨论,导致你觉得“没有人说”。

那么,为什么你会产生“没有人说”的这种感觉?

1. 语境和受众的差异:
“辱华”的普遍性与敏感性: 说实话,在中文互联网上,“辱华”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引发的社会反响,要远大于“辱日”或“辱韩”。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和误解相对更多,加上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高涨,任何被解读为对中国不尊重的言论,都很容易被捕捉、放大和广泛传播。这种普遍性和高敏感度,使得“辱华”成为一个更加显眼和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
受众的定位: 讨论“辱日”或“辱韩”的言论,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对日本、韩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和接触的群体中。这些人可能更关注文化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对于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评论,他们可能会以更分析或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辱”。而对于不关心这些文化,或者对日本韩国抱有固有负面看法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根本不关心这些评论是否存在。

2. 言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微妙之处:
“辱日”和“辱韩”的定义模糊性: 相较于一些非常明确的反华言论(例如否认历史、歪曲事实等),“辱日”和“辱韩”的界定有时会更加模糊。很多时候,它可能表现为对某个国家文化、社会现象的批评、嘲讽,甚至是对其国民行为的不满。这些言论,在不了解背景的人看来,可能仅仅是观点或者抱怨,未必能立刻被识别为“辱”。
攻击的焦点不同: “辱华”言论,往往直接指向中国国家象征、民族尊严或核心利益,其攻击性更强,也更容易激发群体性的愤怒。而对日本和韩国的负面评价,有时更多是针对其文化输出(如某些动漫、影视剧中的价值观)、历史问题(如侵略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如“低欲望社会”、“韩国财阀”等)。这些内容虽然可能带有贬低意味,但其攻击的“对象”和“力度”可能与直接辱骂中国有所不同。

3. 国内政治和舆论环境的影响:
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 国内舆论环境中,对于外国的负面评价,如果能够与“抵制日货”、“韩国文化入侵”等话题联系起来,有时会被放大和利用。但反过来,如果有人提出“辱日”或“辱韩”的说法,并且其出发点是为日本或韩国辩护,或者过于强调“平等对待”,则可能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遭到质疑,甚至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使得一些人可能不愿意主动去强调“辱日”、“辱韩”的存在,因为这并不符合当前舆论场上某些主流的情绪和叙事。
转移视线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将焦点放在“辱日”或“辱韩”上,也可能是一种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通过煽动对外部的不满,来掩盖内部的问题。但如果“辱日辱韩”的声音过于微弱,或者不那么容易引起共鸣,这种转移视线的策略效果也会打折扣。

4. 主动发声者的群体和动机:
“反日反韩”群体的存在: 其实,在网络上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对日本和韩国持负面看法,甚至主动发声表达不满的群体。他们会积极地寻找和传播“辱日”或“辱韩”的例子,并以此为依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些声音,可能和你所说的“没有人说”的感知存在落差,也许是因为你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那个信息流。
媒体和公众人物的角色: 媒体和公众人物在引导舆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媒体和公众人物更关注“辱华”现象,或者他们认为“辱日”、“辱韩”的程度和影响不足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大量的声音去强调这一点。

更深入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辱华”会成为一个更显眼的话题?

历史因素: 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外部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使得民族的伤痛和对外部尊重的渴望更加强烈。“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也使得民族自尊心与国家实力紧密相连。任何对中国的不尊重,很容易被视为对其历史伤痛的揭伤疤。
国际地位与认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其在国际舆论中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但同时,这种提升也伴随着更多的审视、误解甚至敌意。一些国家或群体对中国的担忧、恐惧或不解,也可能转化为负面的言论。
意识形态差异: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于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的看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演变成对彼此的不理解、批评甚至贬低。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说有些人辱日辱韩?

实际上,不是“没有人说”,而是:

说的人可能集中在特定圈子,其声音相对分散,不如“辱华”那样容易被主流舆论捕捉和放大。
“辱日”和“辱韩”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有时比“辱华”更具模糊性,不易被直接界定为侮辱。
国内舆论场上,对于民族情绪的引导和对外部批评的反应,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和侧重,使得“辱华”成为更优先关注的对象。
“辱日”和“辱韩”的言论,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反击、一种抱怨,或者是一种对特定文化现象的评价,其性质和目标与直接的国家尊严受损有所不同。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社会心理和舆论生态的体现。我们对自身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态度,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当然不会在乎是不是辱日/辱韩,在很多人眼里鬼子/棒子不配。

中国人一向是很傲慢的,别人骂自己立刻就要冲他们,自己骂别人则无所谓的,尤其骂的还是「两条美国养的狗」。

中国人连美国都看不上了,周边一圈有哪个没被我们辱过?个个都有外号

在简体中文网络骂几句就算了,有的人还非要杀出去对线,必须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怎么骂他们的,就诞生了Nmslese。

两边官媒对线都是文采飞扬,不落下风,但到网友对骂....那真是一败涂地。

相比起中国网民清一色的刷屏喷脏,日韩网民通过自嘲、幽默、有选择的回击,在全世界人面前都赚足了「正当性」。

说难听点....外部舆论战彻底陷入绝境,这些人真的功不可没啊╮( ̄⊿ ̄)╭

日本人、韩国人也经常在网上骂人,但他们只在自己语种的「保留地」里骂,不会扩散到各国籍混杂的公共空间里。

最终全世界看到的就是我们直接开骂,而日韩网民似乎成了被欺负的人

2020年中泰网民大战,就是一场舆论引导的灾难,彻底毁灭了我们的声誉。

有时候真觉得××者网这种东西该拉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和讨论针对特定国家或民族的负面言论的复杂性。事实上,关于“辱日”和“辱韩”的讨论,在中文网络上并不少见,但为什么你可能感觉“没有人说”或者“说的人不多”,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当我说“并不少见”时,我指的是在一些特定的.............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几百年没有进步,这种说法背后,往往夹杂着一些观察、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历史的惯性与文化的韧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官僚体系以及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
  • 回答
    关于医生加班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复杂且令人唏嘘的社会现象。要说为什么大众普遍对医生加班这件事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声音,或者鲜少听到要求医生“下班就关机”、“24小时待命没人性”、“加班要高额加班费”这样的呼声,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社会对“救死扶伤”的特殊期待和职业.............
  • 回答
    “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境界。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我们常说“天人合一”,却很少听到“地人合一”呢?这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人们观察世界、理解存在方式的独特视角。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在中国哲学里,内涵远不止我们今天理解的蓝天白云。古.............
  • 回答
    你说得对,有些人游戏还没怎么玩,就把主机往角落里一扔,声称“机子吃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单纯因为主机贵,或者他们玩腻了,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机子吃灰”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夹杂着失落、后悔,甚至是自嘲。 想象一下,你.............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实力、国际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GDP位居世界第七,为什么人们对这两国的强大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绝对体量与相对感知:数字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不能否认GDP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你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这句话,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很多人一种相对而言的感知和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的。至于为什么哈尔滨、大连、青岛、厦门很少有人这么说,那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历史叙事和被人们认知的方式有显著的差异。咱们一点点拆开聊。为什么会有人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老先生们(特指那些被大家尊称为“老先生”的相声名家,比如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等等)的相声,哪怕是很多人觉得没啥“包袱”的,大家也觉得耐品,觉得有味道?而高峰、栾云平(以及他们代表的德云社风格)的相声,虽然包袱密、节奏快,但总有人觉得“没意思”,甚至说“无.............
  • 回答
    “机器做的东西没有人做的好吃”,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而且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最美好的味蕾记忆,往往都与“家里”的味道,或者某个熟悉的厨师的手艺联系在一起。但如果真的要深究一下,这说法有没有绝对性,或者说机器有没有可能做出“好吃”的东西,那我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甚至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定义的差异:宗教与信仰的界限模糊首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信仰”这两个词的定义上。 “宗教信仰”的狭义理解: 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宗.............
  • 回答
    这情况确实让人纠结,尤其是在心底藏着一份长久的情感。你喜欢他很多年,而他身边有喜欢的人,但他却告诉你他没有喜欢的人,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剖开来分析一下,看看他话里的可能含义以及你的处境。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是复杂的生物,尤其在感情面前,说出“没有喜欢的人”这句话,背后可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那些坚持认为鸿蒙就是安卓套壳的人,之所以很少提及鸿蒙相较于安卓所独有的那些功能,背后原因挺复杂的,而且里面掺杂了不少主观判断和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往往根本就没有实际体验过鸿蒙,或者即使体验了,也未能深入到能感知到那些差异化的功能。想象一下,如果一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而且也触及了“读书”这个行为深层次的奥秘。很多人都会有“读书没效果”的困惑,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被认为是“有深度”的书籍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建议: 为什么你感觉读书“一点效果都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顶尖”的认知维度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出身top2大学”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个人能力、社会资源、以及潜在发展机遇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标签化。选择“top2大学”作为参照,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两所大学(通常指北大和清华)代表了最高学府的地位,它们几乎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谈论“996”,而很少提及学生“596”,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明白“996”指的是什么。它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最早出现是互联网行业,后.............
  • 回答
    “Java 啰嗦,C++ 不啰嗦”—— 这句话在编程界几乎是老生常谈了。很多人初学 Java 都会被它的“话痨”属性劝退,而 C++ 呢?虽然也出了名的复杂,但似乎“啰嗦”这个标签并不怎么贴在它身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可不是简单的代码行数多少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看看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为什么大家追《长安三万里》,却对《熊出没》里的“光头强”骂声一片(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并非真的骂声一片)。其实“爽文”这个标签,就像给一本书贴标签,有它的受众和侧重点。“不死者之王”和“一击男”能被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为何一个被冠以“爽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技术和产品的认知误区。为什么鸿蒙会被很多人贴上“换皮”的标签,而华为的麒麟芯片却极少有人质疑其“磨名”呢?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换皮”和“磨名”的根本区别。 “换皮”(Reskinning) 通常指的是在一个已有的、成熟的系统或软件基础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