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 996 却没人说初中高中生的 596?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谈论“996”,而很少提及学生“596”,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

首先,得明白“996”指的是什么。它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最早出现是互联网行业,后来扩散开来。它的核心在于“工作”和“时间”。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对“996”如此敏感,却好像对学生的生活没什么特别说法呢?

1. 主体不同,承担的责任和影响不同:

“996”的主体是成年人,是劳动者。 他们承担着养家糊口、支付房贷、赡养老人等社会责任。996意味着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健康、家庭生活,甚至个人成长。当他们的工作时间被过度压缩,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所以才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讨论。这种“受损感”和“权益呼吁”是显而易见的。
“596”的主体是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 他们虽然也投入大量时间在学习上,但我们通常不把这看作是“工作”的范畴。他们的“责任”是学习和成长,而我们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这是他们现阶段的“本职”。虽然他们也很辛苦,但这种辛苦在很多情况下被定义为“成长的必经之路”或者“为了更好的未来”。另外,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很少用“上班”和“下班”的概念来界定,更多是看课表、自习时间等等。

2. 强制性与选择性(或者说“非自愿性”)的不同:

“996”在很多情况下是被一种隐形或显性的压力逼迫执行的。 很多劳动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996,而是因为害怕失业、追求晋升、或者公司文化如此。这种“非自愿”和“被剥夺休息时间”的感觉,是引发公众不满和讨论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596”虽然看起来也很“卷”,但它更多是出于一种对未来教育、升学机会的竞争。 虽然这种竞争可能非常激烈,但也存在一定的“自愿性”或者说是被“环境裹挟”的成分。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孩子为了考上好学校,这种动力驱动着他们投入大量时间。而且,相比于成年人直接的经济压力,学生们的压力更多体现在学业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上。

3. 法律与权益的边界不同:

“996”直接触碰了劳动法的界限。 法律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有明确规定。996模式显然在很多地方与劳动法存在冲突,这是引发社会和法律关注的焦点。劳动者们有法律赋予的权益可以去争取。
学生学习时间,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框架来约束。 法律主要保障的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但对于“学习时间多少合适”并没有具体的条文。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是遵循教育规律、社会普遍认知以及竞争现实。因此,从法律层面来说,学生“596”不像“996”那样有明确的法律红线被打破。

4. 声音的发出者和群体关注点的不同:

“996”的声音主要来自劳动者本人、工会、人权组织以及关注劳动者权益的媒体和公众。 这是成年人对自己工作状态和权益的诉求,他们的声音相对更容易被外界听到,也更能引起社会共鸣,因为很多成年人都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类似的工作状态。
学生群体虽然也很辛苦,但他们的“发声渠道”相对有限。 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家长或者间接的舆论来表达。而且,即使学生觉得辛苦,他们也未必能清晰地界定是“工作时间过长”,或者将这种辛苦上升到“权益被侵害”的层面。我们社会对学生的期待更多是“好好学习”,对于他们的辛苦,往往用“懂事”、“刻苦”来赞美,而不是去质疑其合理性。

5. 改革的复杂性和可行性不同:

改革“996”涉及到的是企业用工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劳动者权益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 这需要政府、企业、工会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和推动。
改革学生学习时间,虽然同样复杂,但路径有所不同。 它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优化、考试评价体系的调整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这更像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一个直接的“劳动者权益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辛苦了一天的打工人,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但你还有家务要做,孩子要管。你的休息时间被严重挤压,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公平,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偷”了。你可能会在网上吐槽,或者和同事抱怨。

再想想一个初中生,他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白天上课,晚上补课、写作业。他可能也觉得累,但他的父母可能会说:“这是为了你好,等你考上好大学,一切就都值得了。” 这种环境下,学生本人也很难说“我不干了,我的休息时间被剥夺了”。他的“目标”和“回报”被定义在更遥远、更模糊的未来。

总结一下,大家更关注“996”,是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成年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健康、家庭生活以及法律权益。它是一个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被剥削”、“权益保障”的议题。而学生们的“596”,虽然也非常辛苦,但在社会认知、法律界定以及利益诉求上,与劳动者的“996”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不辛苦,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维度不同。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大家开始反思,这种“鸡娃”式的教育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是否应该有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目前,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像“996”那样,形成一个具有普适性、强烈的社会共识和权益诉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人们反对996?

一言以蔽之

因为大家都不相信靠逼自己加班能让自己实现阶层上升,只会让老板阶层上升。

为什么人们默认中学生应该596?

一言以蔽之

因为大家都相信,靠逼孩子拼命读书真的可以让自己实现阶层上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谈论“996”,而很少提及学生“596”,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明白“996”指的是什么。它是工作模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模式最早出现是互联网行业,后.............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关于“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哲学意味的观点。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们目前有限认知和对宇宙演化进行推测的猜想。它包含了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宇宙年龄和文明产生条件的理解:1. 宇宙的“年轻”与.............
  • 回答
    有人说“左和民主党是智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也极具争议性的说法。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论证方式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语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笼统的、带有强烈个人或群体偏见的论断,并非基于科学的、普遍认可的共识。将一个复杂的政治光谱和庞大的政党简单归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