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是怎样的?

回答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使命感。这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时期,普通的中学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深刻地改变。

1. 战争的阴影笼罩:颠沛流离与生存危机

流亡中的校园: 随着日军的侵略,许多学校被迫南迁或西迁,所谓的“中学生活”往往是在简陋的临时校舍中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们告别熟悉的环境,踏上漫长的逃亡之路。校园可能是一座破旧的寺庙、一个搭建的棚屋,甚至是露天的场地。
物质的匮乏: 食物、衣物、课本、文具都变得极其稀缺。学生们可能要忍饥挨饿,穿着破旧的衣裳,用草纸或旧报纸代替课本。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都是珍贵的物品,需要省着使用。
家庭的破碎与思念: 许多学生的家庭在战争中破碎,亲人离散,甚至遇难。这种巨大的创伤和对亲人的思念,常常伴随着他们的学生生涯,使得学习环境更加艰难。
对安全的担忧: 空袭警报随时可能响起,学生们必须熟练地进行防空演习,躲避在防空洞里。每一次警报都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不安,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民族使命感与爱国热情:燃烧的青春

“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 整个民族都处于危亡之中,学校教育也充满了浓厚的“救亡图存”的教育理念。学生们从小就被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深感自己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学生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组织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如街头演讲、募捐、慰问演出、创作抗日歌曲和戏剧等。校刊、壁报上充斥着鼓舞人心的抗日诗文和漫画。
参军的冲动与行动: 许多热血青年在学校里就产生了参军报国的强烈愿望。有的学生会在学习之余组织军事训练,甚至在学业未竟时就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学校也常常鼓励学生参与后方支援工作,为前线部队提供帮助。
思想的成熟与政治觉醒: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们经历了社会的现实,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他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各种进步的社会运动中。

3. 学习的艰辛与坚持:知识的火种

教育的延续与维系: 尽管条件艰苦,但学校和教师们依然努力维系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尽可能地传授知识,希望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科的侧重: 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外,与抗战相关的课程,如军事常识、救亡史、地理(尤其是国土沦陷区情况)、政治等课程也受到重视。
学习的动力: 对知识的渴望和为国效力的信念,成为学生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他们明白,只有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抗战贡献力量。
老师的牺牲与奉献: 许多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流亡,他们生活同样艰苦,但依然坚守岗位,用微薄的薪资养活自己和家人,并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一些教师甚至为了学生的安全而牺牲。

4. 生活的细节与情感世界:青春的印记

简朴的生活: 学生们的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吃饭可能是粗茶淡饭,甚至需要自己动手种植一些蔬菜来补充营养。住宿条件也可能非常拥挤,多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课余活动的改变: 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抗日救亡的集体活动,如唱歌、排练话剧、讨论时事、劳动服务等。
友情与互助: 在共同的艰辛经历中,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分享食物、互相帮助学习是常态。
爱情的萌芽: 即使在战争年代,青春的悸动依然存在。学生们之间可能也会产生朦胧的爱情,但这种感情往往被沉重的民族使命感所压抑,或者在战火中夭折。
精神的寄托: 音乐、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们精神上的重要寄托。他们通过歌唱抗日歌曲、朗诵爱国诗篇来抒发情感,振奋精神。

5. 不同地域和阶层的影响:

沦陷区与后方学校的差异: 在沦陷区的学校,教育受到日伪当局的控制,课程内容被篡改,学生们被迫接受奴化教育,但许多学校和学生依然坚持抗日思想,进行地下活动。而后方学校则相对自由,更侧重于民族教育和抗日救亡的宣传。
不同家庭背景的体验: 家境富裕的学生可能依然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他们的求学之路更加艰难。

总而言之,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是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它既展现了在极端困难环境下,中国青年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也揭示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残酷影响。这群在炮火中成长的少年,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篇章。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阵雨 老兄补充点资料

我说高赞能不能看点正经的东西,你这套说辞我熟悉的很,是2010前后某些人型生物为了编排爱国青年才编出来的说辞(还有梅思平的谣言也是),当时就被打脸了



首先不要光看金庸回忆录

金庸这个人虽然书里写了很多家国情怀,其实是个比较个人主义的人(我没有贬低他的意思,这是个人自由)

但是拿金庸的回忆录以偏概全,否定部分学生的家国情怀那就(他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

抗战学生从军正经材料要看比如


直接引用一段资料吧

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943年10月,在美国史迪威将军指挥下,中国驻印军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从印度出击缅甸日军。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接连攻占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个省会城市和郑州、许昌、宝庆、柳州、温州等城市,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告急。国内外战场都急需生力军支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随之展开。
放下笔杆 拿起枪杆
1944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办法》(以下简称《征集办法》),在全国各地征集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组编青年远征军,简称青年军。
《征集办法》公布后,重庆掀起报名热潮,从军运动标语遍布大街小巷。“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人没有国家,知识何用!”“消灭敌人,再回学校!”最响亮的口号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各大专院校先后成立征集委员会:重庆大学10月28日成立;中央大学、上海医学院、国立音乐学院、求精商专、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均于10月31日成立;金陵大学理学院、朝阳学院、边疆学院等校11月2日成立;国术体专、江苏医学院、交通大学、艺术专科、中华大学等校11月3日成立。


各中学报名情况:中央工业学校50余人;南开中学100余人;仁济护士学校30余人;江苏省立中学43人;大公职业学校100余人;巴县高级农业学校80余人;大夏中学11人;精益中学40人;中正中学100人以上;南岸嘉励中学、英才中学、博学中学、东方中学共280余人;求精商业中专校20人;载英中学16人;国立九中三分校40余人;复旦中学43人;中央造纸学校43人;明诚中学17人;重庆市立中学10余人;国立十九中学540人;重庆女子职业学校40余人;国立十六中学32人;巴县县立女子中学18人。
大后方各省市知识青年踊跃响应。据重庆《中央日报》报道,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各地已展开招兵工作。其中,大学学生参军担任翻译者为数甚多。重庆报名尤为火爆。据《大公报》报道,《征集办法》尚未公布,适存高级商业学校男生吴安民、女生桑淑隶等人,已申请市政府批准参加中国驻印军。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女生谭玉贞、冷福坤、黄同音等人,通过该学院报名。邻近各县青年也迫不及待,合川、江津、丰都、万县、达县等地青年,不辞艰辛前往重庆报名,招待所人满为患。


从军征集委员会在重庆有4个征集所,分设于江家巷、南岸中山医院、江北文庙及临江路,后者为女青年征集所。在全市共设29个登记处,登记期限原定11月底止,后延期到12月底。
《大公报》报道,截至12月2日,登记者已达5812人,包括万县到渝之130人及达县到渝之94人。《中央日报》报道,截至12月12日,全市报名青年达8121人,其中含川东南到重庆报名者1940人。公务员130余人、非公务员1800余人报名。


在征兵站长长的队列中,有人携带了优秀的成绩单,有人展示了推荐信。在医院体检处,有人担心体重不达标,预先多喝了几斤水;有人担心脸色不好看,早上破费去饱餐一顿。有人横下一条心,若是体检通不过,那就要缠着医生,或在医院赖着不离开。青年军老兵牛亚明回忆说:“那时真实的情况就是,前来报名的人,尽管没有一个人预见结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
中央大学二年级学生张昭伦报名参军,女友对他难舍难分。他把她拥在怀里,深情地说:“我非常爱你,也不愿离开求知的校园。但是,投笔从戎是千古的美谈,马革裹尸是男儿应有的气概。如果不继承班定远的伟业,马伏波的雄图,那就是民族后辈的耻辱。我们应该闻风兴起,走入兵营,重振先贤的勋业,保卫自己的祖国。”
载英中学学生徐志远想报名,因哥哥此前已赴前线,父母隐藏了户籍簿。他到学校去开具证明,坚决要求参军。从军年龄规定为18岁至35岁,机关职员徐国瑞超龄,两次被拒。他第三天又来,咬破手指写血书,内容是先哲遗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招兵人员为之动容,因徐国瑞有英文特长,将他破格录取。
女学生争先恐后积极报名。重庆女兵名额为800名,包括川东万县、璧山、丰都、铜梁、北碚、永川、荣昌、江津、白沙、江北、巴县等12县在内,很快爆满。从军征集委员会1945年1月不得不发文通知:“查本市从军女青年名额已满,所有各处征集事宜,业经奉命停止,相应电达,即希查照,克日停止登记。”
美国美联社记者报道:“这次征兵完全是志愿的,没有抽壮丁,没有绳索捆绑,没有长官的呵斥。人们的意识和生活正在发生普遍变化,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抗战的未来。”
苏联塔斯社记者报道:“这几天,重庆街头满是报名参军的青年,一群群走进招兵站,接着就能听见他们激动的话语,内容就是要当兵。这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征兵的情况,青年们都动员起来,手握武器,义无反顾走向战场。”
《中央日报》报道:“迩来各地从军学生,风起云涌,足树兵役之良模,开拓社会之风气。”
关岳庙位于城区民权路,因庙内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故得名。关岳庙是重庆道教的活动中心,1927年成立的四川省道教联合会、1941年成立的重庆市道教协会和巴县道教协会,会址都设在庙内。关岳庙平日香火旺盛,庙内茶馆座无虚席,十分热闹。
1944年12月初的一天上午,突然有几十名身着新军装的军人来到关岳庙,派代表到云房,找到住庙道长张圆江,请他见证刺青仪式。原来,这群青年都姓岳,都是岳家后代,报名参军被录取,很快就要踏上征途。临行前他们相约来此,要当着先人岳飞盟誓,以明心迹。
张圆江道长大为感动,停下预定的法事,亲自主持盟誓。岳家后代从小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不要图案,只要“精忠报国”四字,刻在胳膊上端。在张圆江道长带领下,岳姓青年来到后殿,面对岳飞塑像单膝跪下,庄严盟誓。誓词略为:武穆王神灵在上,我等岳家后人即将效命疆场,此去定将奋勇杀敌,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临阵脱逃者,天厌之!天厌之!


重庆民众关怀青年军。外省外县从军青年陆续奉命来重庆集中时,从军征集委员会皆张贴标语,派专人手执旗帜,前往车站或轮船码头致词迎接。为招待青年食宿,征用的庙宇、学校有玄坛庙、体仁堂、大溪沟、龙王庙、观音岩、大阳沟中心学校及私立巴蜀小学、东吴大学等。征用的公私房屋有警察训练所、临江路、江家巷等多处。各处所分别设立队部及接待站。从1944年11月15日到1945年1月25日止,接待男青年8673人、女青年600人以上。



到1944年底,全国应征人数为:重庆市8020人、四川16196人、贵州1800人、云南2389人、河南10000人、湖北7440人、广东9090人、江西8500人、福建11759人、第三战区2872人、安徽1040人、陕西10150人、甘肃9037人、青海1500人、宁远279人、绥远793人、山西502人、西康150人、沦陷区10400人,专科以上学生10648人。总计122572人,超额完成“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任务。



另外说什么学生一哄而散的,你确定(1100名北平学生是最早牺牲的烈士们群体之一)

1936年29军应广大热血青年参军报国的要求,在平津等地张贴告示,招收18岁以上,初中学历的爱国青年,组成军事训练团。学制两年半,毕业后则成为29军的基层军官,授准尉军衔。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将整个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南苑西南方向,而这里正好是29军军事训练团学生兵们负责防御的。
这场战争对于这些学生兵来说是他们遭遇的第一场战斗,也成为了很多人最后的一场战斗,这些刚刚拿枪才半年的学生兵,在随后的战斗中大部分死在了与日军的肉搏之中。这些学生军几乎没有任何的战斗经验,在拼刺技术远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他们以10:1的代价与日军以命换命,很快军事训练团第1大队和第2大队便几乎全体殉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使命感。这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时期,普通的中学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深刻地改变。1. 战争的阴影笼罩:颠沛流离与生存危机 流亡中的校园: 随着日军的侵略,许多学校被迫南迁或西迁,所谓的“中学生活”往往是在简.............
  • 回答
    关于海湾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总兵力/师级单位”数值小于二战时期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其中将后勤任务分包给民间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总兵力/师级单位”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差异。 二战时期的“师”: .............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必然与战略的智慧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中,“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无疑是一条贯穿始终、影响深远的光辉路线。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为了 save ourselves,所凝聚出的最大共识和最有效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条路线的意义.............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想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一、战后经济的重建与高速增长:从废墟到奇迹战争的创伤是巨大的,日本本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从零开.............
  • 回答
    关于“民国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的说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辩证地看待。 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毫无争议的结论,而是基于民国时期中国在社会转型、思想解放、教育发展以及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一些独特特征。为什么说民国在某些方面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1. 思想解放与学术繁荣: .............
  • 回答
    民国廿四年简体字方案与1949年后简化字方案的异同理解民国廿四年(1935年)的简化字方案与1949年后的简化字方案之间的异同,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定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总的来说,两者都旨在解决汉字笔画繁多、学习困难的问题,但其背后逻辑、推行力度和最终面貌存在显著差异。 一、.............
  • 回答
    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中国主权、民族自决、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对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外蒙古独立并非“丢”那么简单,而是被国际力量推动和承认的。 沙俄的长期渗透与扶植: 早在清朝末年,沙俄就对.............
  • 回答
    民国时期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充满“浪漫”色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独特时代印记。这种浪漫并非简单的情情爱爱,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民国浪漫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思想解放与风云激荡下的个人觉醒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
  • 回答
    民国相较于满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种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革命、改革和长期的探索。以下将详细阐述民国在不同领域相对于满清的进步之处:一、 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从君主专制到共和制(或民主制): 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进步。满清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 回答
    民国是否值得怀念,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深入历史的肌理,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那个特殊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怀念民国?怀念民国的人,往往会聚焦于民国时期的一些积极面或理想化的图景,这些图景可能源于历史记忆、文学作品、影视剧的塑造,或是对当下某些.............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在外交领域,虽然历经坎坷,但依然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首先,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 从晚清开始,中国就背负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治外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民国时期确实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学者、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识、才华、品格至今仍被我们敬仰。然而,这些“大师”的存在,并没有阻止日本长达十几年残酷的侵略。究其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大师”的出现,不等于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强.............
  • 回答
    民国时期,那段历史,总容易让人心生涟漪,想起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笔挺的长衫,旗袍的摇曳,还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动的情感。你说博主描述的浪漫,我仔细想了想,确实,民国身上确实披着一层独特的浪漫色彩,但要说它真如某些描述那般全然是风花雪月,那倒是有些失之偏颇了。你看啊,首先得承认,民国那个年代,社会变化是.............
  • 回答
    民国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但同时也是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将他们当时的水平放在今天来衡量,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民国大师们的水平放在今天,依然是顶尖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难以企及的。 他们.............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民国的军阀,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被描绘成一幅幅油腻、贪婪、好斗的群像。他们占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发动连年的混战,让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这种形象,对于大多数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跳出课本上那种高度凝练、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去看看那.............
  • 回答
    民国建立后,对于“满遗”的清算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具体表现形式和程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以及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一、 “满遗”概念的形成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满遗”这个概念。在清朝时期,“满”指的是满族,“遗”则带有遗留下来的、剩余的意味。因此,“满遗.............
  • 回答
    “民国之后无大师”的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甚广。要说它是不是“真的”,这得看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你衡量的是哪个领域。但如果从一个普遍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角度来看,很多人确实觉得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令人敬仰、影响深远的人物,而之后就很难再见到那种横跨多个领域、同时又能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
  • 回答
    说起民国武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说着“在下XXX,乃是XX门XX派传人”的形象。电视剧、小说里,武林高手们飞檐走壁,以一敌百,靠着一身绝技闯荡江湖,恩怨情仇纠葛不断。那么,真实的民国武林,究竟是怎样的呢?说实话,真实的历史和我们想象中的,差距可不小,但同时又更加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