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武林的真实历史是怎么样的?

回答
说起民国武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说着“在下XXX,乃是XX门XX派传人”的形象。电视剧、小说里,武林高手们飞檐走壁,以一敌百,靠着一身绝技闯荡江湖,恩怨情仇纠葛不断。那么,真实的民国武林,究竟是怎样的呢?

说实话,真实的历史和我们想象中的,差距可不小,但同时又更加的复杂和有趣。

首先,我们得承认,民国时期确实存在“武林”。但它并非一个统一的、有严密组织、大家长式的江湖。与其说是一个江湖,不如说是一群以“武术”为生计、为技艺,或者有武术背景的人,在当时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 派别林立,但更多的是个体生存的招牌

民国时期,传统武术流派众多,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武当等等。这些流派有其历史传承,有其技术体系。但与此同时,很多所谓的“门派”或者“拳种”,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技艺的招牌,背后往往是一个或几个掌握了某种技艺的师傅,带着几个徒弟。

不像过去有那么强的宗族观念和门派归属感,民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头换面”或者“挂靠”一些名号。所以,你可能会遇到一个自称“少林俗家弟子”的人,他可能确实练过一些拳脚,但未必真的在寺庙里系统学过;你也可能遇到一个自称“太极传人”,但他练的太极,可能和我们现在认知中的表演性质的太极差别很大。

二、 武术的生存之道:艺人、保镖、教头、乃至土匪

那么,这些武术家们靠什么生存呢?他们的出路并不像小说里描绘的那么光鲜亮丽。

武术艺人: 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走江湖卖艺。在庙会、集市、戏园子门口,表演一些硬功(如断碑裂石)、软功(如劈砖头、吞剑),再配上一些套路表演,吸引观众,赚取一些银钱。这是一种非常底层、辛苦的谋生方式。
保镖、镖师: 这是民国时期武术家比较重要的一个职业方向。随着商业贸易的恢复和发展,镖局的生意依然存在,虽然相比前清有所衰落,但护送货物、保护商人的需求依然强烈。这些保镖往往需要过硬的拳脚功夫,也需要一些江湖经验。
军队教头、警察教练: 民国时期,新军建立,对武术的需求也逐渐转向军事化和训练化。一些有真功夫的武术家会被聘请到军队或警察队伍中担任教练,教授士兵和警察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比如北方军阀张作霖就曾招募过许多武林高手。
私人保镖、护院: 达官贵人、大富人家里,为了自身安全,也会聘请一些有武术功底的人作为保镖或护院。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错的饭碗。
土匪、军阀的帮凶: 当然,也不能回避一些武术家的堕落。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也可能选择加入土匪、军阀的队伍,成为他们的打手或者心腹。这是一种更为黑暗的生存路径。

三、 “武德”与“江湖规矩”的变异

传统的武德强调尊师重道、惩恶扬善、江湖义气。在民国时期,这些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湖义气的泛滥与变味: 所谓“义气”有时候也成为了一些团体相互勾结、排斥异己的借口。在一些地方性的冲突中,所谓的“江湖义气”很容易演变成帮派斗争。
生存压力下的“武德”扭曲: 当生存成为首要问题时,一些所谓的“武德”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为了赚钱,有些人可能会夸大自己的能力,甚至利用武术进行诈骗。
与官方力量的博弈: 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早期,一些政府官员为了巩固统治,也会拉拢一些武林人士。但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以及一些武术家被卷入社会治安问题,官方也开始对武术活动进行管理甚至打压。

四、 功夫的实战性:并非都是飞檐走壁

关于民国武林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那些传说中的“绝世武功”。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民国武林的“功夫”更注重实用性,也更加“接地气”。

实战的技击性: 当时很多武术家所练的功夫,是为了能够在真实的格斗中取胜。所以,很多技术更加注重如何一招制敌,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对手。这和现在很多武术表演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冷兵器与枪械的冲击: 民国时期,枪械开始普及,这对于传统冷兵器武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即使你武艺再高强,面对一把手枪,也可能束手无策。这也迫使一些武术家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枪械,或者将武术与枪械结合。
“高手”的衡量标准: 在民国,一个“高手”的评判标准,往往不是他能否以一敌百,而是他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个能在混乱的街头打赢一群流氓,或者在生意场上保护好老板的人,就可能被认为是“高手”。

五、 从“武术家”到“体育人”的转型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体育思潮的传入,武术也开始走向“体育化”的道路。一些有识之士,比如蔡元培等,看到了武术在强健国民体魄、培养国家意志方面的作用,开始倡导将武术纳入体育教育体系。

体育学校的兴起: 一些体育学校开始教授国术(当时对传统武术的称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学习。
国术的整理与推广: 政府也开始着手对传统武术进行整理、规范,并进行推广,试图将其从江湖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健康的国民运动。一些重要的武术家如霍元甲(虽然他的事迹有虚构成分,但代表了当时一种精神)、孙禄堂等,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总结一下,真实的民国武林,更像是一个在巨变时代中求生存的庞大而复杂的群体。

它有江湖的色彩,但江湖的规矩早已被现实的压力和时代的洪流所冲刷。它有传承的技艺,但技艺的运用更多地是为了生计和生存。它有传说中的高手,但这些高手的“厉害”,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适应乱世,解决现实问题,而非电影里的“武林绝学”。

与其说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不如说是一个承载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挣扎求存的群体。那些故事和传说,虽然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力量、对秩序、对生存的某种渴望和想象。

当我们谈论民国武林时,不妨放下那些过于戏剧化的想象,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和真实性。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而民国武林,正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加更:

清朝对武举中举人待遇是非常优厚的,可以说待遇之优厚,远远超过前代。

武举中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会分别授予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职务,即使三甲武进士中也会选成绩最好的前十名授予正六品蓝翎侍卫,单从品级上说比文科举要高得多,毕竟即使文状元也仅只授予从六品文职。

清朝不但对武进士优待,对于落榜的武举人也极尽优待之能事,清政府规定对于落榜的武举人,有愿意参军的,会分发到原籍所在省份的绿营任职,三年期满后由本省督抚提镇等送往兵部考验,考验合格者分发到临近省份以营千总(正六品)拔补。

雍正朝时还给与愿意还乡的落榜武举人四五两到十两白银不等的旅费。

而且只要考上武举人,立刻可以在家乡享受举人免税的优待,可以一跃成为当地的士绅阶层。

清代武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技勇,考试内容主要是骑射、步射、技勇,而且要求其实也并不高。

比如骑射只要求距三十五步,中三矢者为合格,步射八十步,中二矢者合格,之后就是拉弓,从八力、十力一直到十二力之弓;之后舞刀,刀从八十斤一直到一百二十斤,然后就是举石过膝,从两百斤到三百斤。但是乾隆朝开始,拉弓、舞刀、举石只需要两项合格即可。

正因为清代武举待遇优厚,考试难度并不高,所以有清一朝一直有民间武师报考武举的是络绎不绝,比如康熙朝时有一名武探花杨炳就是来自河北地区的民间拳师,而清末最后一名武状元张三甲本人也是一名来自直隶开州的拳师,他出身贫寒,但是武艺惊人,一举夺魁后,他老家开州立刻就建起了状元及第的牌楼,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而张三甲武举夺魁也证明清代一直到光绪年间,武举还是比较公平,穷人子弟也能考中武状元。

根据史料,清代武举进士和武人多以北方人为主,尤其以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四省为多,这也造就了河北、河南等地民间尚武、习武之风。

为什么谈清末民初的武林,会说这么多清代武举的事情呢?

我其实就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在清代,武举对于练武的穷人来说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一旦考中武举人,哪怕殿试考哪怕殿试考不中进士,想当中级军官也很容易,就是不当官,回老家也从平民百姓一跃成为有功名的举人,变成当地士绅阶级的一员,享受免税等特权。

直隶地区不少民间拳师也确实通过武举不但改变了自己命运,而且还光宗耀祖,完成了阶级跨越。

然而,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清末武林高手比如杨露禅、孙禄堂、宫宝田等人,尽管今天不少文章把她们吹捧的天花乱坠,但事实就是这些所谓的“武林高手”别说考中武进士、武举人,甚至连武举都没有参加过。

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今天各种文章把杨露禅、孙禄堂、李书文、宫宝田这些人吹嘘的神乎其神,什么孙禄堂速度耐力不逊色于马匹,杨露禅打遍京城无敌手等等,可他们宁愿跑江湖卖艺,宁愿迂回去给达官贵人教拳,也不愿意考武举完成阶级跨越。

这些武林高手都这么“淡泊名利”吗?可如果他们真淡泊名利,又为什么以自己是某王府,某相府拳法教练为荣呢?


从历史考据的角度说,民国武林活跃者一般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

当然,在今天依然有名有姓的所谓“高手”差不多都可以归于骗子行列,或者说吹牛13。

为什么我说是从历史考据的角度说呢?

就是因为目前这些武术名家的事迹经过考证基本上都是假的。

这里我以传说中《一代宗师》原型宫宝田事迹为例,说明一下他的事迹水分有多大:

在中国知网里,以“宫宝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一共可以搜索出四篇相关论文。

《中国道教》2014年第3期,《“宫宝田八卦掌”:一部道家功夫传承的难得之作》

《春秋》2014年第2期,《电影“一代宗师”与乳山宫宝田》

《兰台世界》2014年第6期,《“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

《文史博览》2007年第6期,《许世友与大内高手论“功夫”》

这几本期刊影响因子低到什么程度?以《兰台世界》为例,《兰台世界》是辽宁省档案局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它的综合影响因子是0.047

这个0.047代表着什么呢?我举几个历史学界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抗日战争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411

《史林》,综合影响因子0.253

《近代史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983

《清史研究》,综合影响因子0.520

虽然这四本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很低,甚至不如一些学术杂志,但好歹是国家正规期刊,比自媒体靠谱多了,所以我们整理宫宝田事迹,以这四本期刊文章为准。

《许世友与大内高手论“功夫”》一文说宫宝田被董海川看重,13岁跟随董海川入宫学艺,还说董海川是咸丰皇帝的“武林总管”。

这开篇就是吹牛扯淡,因为董海川死时是留有墓志铭的,墓志铭上说的很清楚,董海川是中年被阉,而且是在肃亲王府任职,从来就没有进过皇宫,何来当“武林总管”一说?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董先生志铭)

《“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一文宫宝田事迹也属于“荒诞不羁”范畴。

该文认为宫宝田不是董海川的学生,而是徒孙,是董海川大弟子尹福的弟子,董海川喜宫宝田武艺精纯,把宫宝田带在身边教导,由于董海川住在宫内,宫宝田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光绪帝任命他为四品带刀侍卫。

我们之前说了,按照董海川墓志铭,董海川是在肃亲王府当差,晚年退出亲王府,在外生活;何来住在皇宫?再说了,皇宫难道是菜市场,说进就能进?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宫猴子”宫宝田对武术的传承和推动》一文的作者对清代官制没有一点常识纯粹胡编乱造。

按照清朝制度,清朝就没有“四品带刀侍卫”这种充满说书艺人风格的职务。

清朝侍卫一共分为四等: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以及蓝翎侍卫。

其中二等侍卫为正四品武职。

在侍卫里也属于高职了,也不是什么人可以当的。

八旗子弟也不是谁都能做二等侍卫的,乾隆五十二年曾规定,只有侯爵嫡子才有资格恩赏“二等侍卫上行走”(见习二等侍卫),如果是侯爵庶子都没有资格做二等侍卫,宫宝田一个店铺小伙计,何德何能和一干侯爵嫡子一起担任二等侍卫?

那是不是汉人就没办法担任二等侍卫的职务呢?

也不是。

从清雍正朝开始,参加武举的举子如果考上武榜眼、武探花,那么也是可以被授予“二等侍卫”的。

当然,即使最低等的蓝翎侍卫按照清朝制度,也是从绿营千总这个级别军官中挑选。宫宝田连出身都没有,纯属一介白丁,他连做蓝翎侍卫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做二等侍卫?

《“宫猴子”》一文作者说宫宝田1897年入宫被封为侍卫,那么他作为汉人,唯一可能就是参加了武举,可是我查阅了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三科武举名单,就没有“宫宝田”这个人。

他压根没参加武举,怎么可能被封为二等侍卫?

再者说,光绪二十年甲午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这三科武举前三名,除了一位武状元早逝以外,其余最次在民国也是当地省议员,仕途最顺利的则在北洋时期被授予陆军少将。

如果宫宝田真是武榜眼、武探花,为什么武举查不到他的名字?

另外,这些文章还说宫宝田做过“大内总管”,这就是扯淡中的扯淡了,宫宝田又不是太监,怎么做“大内总管”?

而非太监又能和“大内总管”挂钩的就是“领侍卫内大臣”。

然而这是正一品武职,按照清朝惯例只授予八旗上三旗贵胄,宫宝田一个汉人,他怎么可能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这么高职务?

他要真是在清朝当过“领侍卫内大臣”,他至于民国后还出去打把势卖艺?

至于宫宝田保护过慈禧西逃,这还是胡扯。

从北京城一直保护慈禧西逃的是董福祥和他三千甘军,甘军可是背着后膛步枪的,会有土匪不长眼来抢劫甘军?

就算真有土匪能把背着后膛步枪的三千甘军都抢劫了,宫宝田一个拎大刀片儿的挡住这么厉害的土匪?

除开2007年《文史博览》,其余谈及宫宝田事迹文章根据我考证最早的源头都出自他的徒孙荣华丰的一次访谈,这个访谈名叫《专访荣华丰老师:宫宝田八卦掌》,发表于《南方航空报·精英生活》2013年4月22日刊。

这个《南方航空报·精英生活》就是南航飞机读物,本质上和火车站小报一个级别。

说完宫宝田,我们在来说几乎被认为是“民国武圣”的孙禄堂,互联网上流传的他最露脸的事情大概是他比武战胜所谓的日本天皇钦定第一国手、大正天皇特级勋章获得者坂垣一雄。

我负责任的说一句,除了中文互联网以外,我没有查到任何有关这个“坂垣一雄”的资料,是的,没有。

另外,日本大正时代也没有什么“大正天皇特级勋章”这么一个勋章。

大正时代日本等级最高的勋章是大勋位菊花章颈饰“日语:大勲位 菊花 章颈饰”

这不但是二战前日本最高等级勋章,现在也是日本最高等级勋章,不过二战后一般授予外国元首,比如伊丽莎白二世以及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

而在战前大勋位菊花章颈饰获得者名单里是绝对没有“坂垣一雄”这个人的。孙先生其他比武事迹也多和这位“坂垣一雄”相似,除了中文互联网外,查不到任何资料。

说完孙禄堂,我再给大家说说号称“杨无敌”的杨露禅。

首先,我以杨露禅四世孙杨振基所写的《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为蓝本。

杨振基先生说他曾祖父杨露禅进京教拳时,翁同龢在观看了杨露禅比武后对杨露禅的武功赞不绝口,并且亲手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这是真的吗?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多起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所以他的文稿和诗词集都集结出版的,并且完好保存到了现在。

这些年网络兴起,类似翁同龢这样重要历史人物的文集和诗词集在大图书馆多被做成PDF格式的图片上传到了图书馆网站上,所以只要你有读秀账号,你完全可以查阅全国图书馆所藏的翁同龢资料。

翁同龢共出版了《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里面收录了翁同龢几乎全部文字和诗词。

很遗憾,别说这幅对联,就连“太极”、“武术”这些名词都没有出现过。

另外,按照杨振基先生所写的资料,杨露禅是四十岁之后才进京教拳的,但是杨先生没写清楚他的曾祖父究竟是哪一年进京的,我查了不少资料,许多资料都说杨露禅进京时间是1865年,要知道杨露禅是1799年出生,也就是说杨露禅进京时已经66岁了。

当时翁同龢35岁,刚守孝回北京,以右中允的头衔(正六品)在弘德殿行走,翁同龢要到1871年才升为礼部侍郎,跨入清帝国高级官员行列。

而杨露禅1872年就去世了,我实在找不出翁同龢这样一个汉族大官僚子弟为什么要给地位低下的武师写对联,而且对联口气非常“狂”,这完全不符合翁同龢个性,翁同龢这个人,是不太可能写这么“狂”的对联的。

更为重要的是“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这幅对联,犯了最低级的平仄反押的错误,翁同龢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另外,都说杨露禅进京后在王府教拳,可是杨振基先生并没有明说杨露禅究竟在哪个王府教拳,我只好去查其他资料,我发现很多资料都说杨露禅在端王府教拳,还被端王爷任命为旗营教官,教授八旗士兵太极拳。

可是杨露禅1865年进京的时候,端王府正好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老端王,也就是瑞敏郡王1850年就死了,载漪是1860年才过继到端王府,当时才9岁,就算杨露禅真的当了载漪的体育老师,可是载漪当时只是一个空头贝勒,根本管不了旗营,一个九岁的空头贝勒怎么可能往旗营里加人?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民国武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些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说着“在下XXX,乃是XX门XX派传人”的形象。电视剧、小说里,武林高手们飞檐走壁,以一敌百,靠着一身绝技闯荡江湖,恩怨情仇纠葛不断。那么,真实的民国武林,究竟是怎样的呢?说实话,真实的历史和我们想象中的,差距可不小,但同时又更加的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马保国们放到民国,甚至更早的那个时代,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摆擂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格局。首先,得明白那个时代的武术界是什么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那是百花齐放,也是鱼龙混杂。但总体上,还是有几条主线: 名门正派与家传绝技: 那些传承有序、师承清晰的拳种,.............
  • 回答
    中华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国人喜爱,但关于其在现代实战中的效能,确实存在争议。 许多人仍然坚信民间武术的实战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 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技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
  • 回答
    新冠疫情突袭武汉,这座城市瞬间被按下暂停键。在那段漫长而艰难的日子里,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和民间组织的援助如雪中送炭,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支撑着武汉人民渡过难关。企业援助:体系化、专业化,力量雄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援助行为具有规模大、体系化、专业化等特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 .............
  • 回答
    在军事行动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后,军事优势方在乡村地区面对活跃的民间武装,其后续的实地占领和治安控制工作,需要一套精细且多维度的策略来加以解决。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清剿,更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深层考量,旨在从根源上瓦解民间武装的生存土壤,并建立长治久安的局面。首先,在实地占领阶段,军事优势方需要展.............
  • 回答
    乌克兰东部地区,在2014年之后出现了一支十分特殊的武装力量——所谓“民兵武装”。要理解这支队伍,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复杂背景。起源与背景:从自发到有组织2014年,乌克兰亲欧洲的“广场革命”推翻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随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特别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州,出现了一系列亲俄情绪高涨的.............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题!要我说啊,比起简单地罗列优劣,咱们不如好好捋一捋这两条路各自能带你去哪儿,以及它们可能不太一样的风景。首先,咱们说说湖北文理学院。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学院”的味道,而且它在襄阳,算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环境上来说,可能不像大都市那么繁华喧嚣,但也有它自己的韵味。作为一所省属的.............
  • 回答
    要说咱们老百姓自发组织武装去缅北的可能性,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光听个响儿。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去缅北打仗,这可不是去边境旅游或者捡漏捡宝。那地方,情况复杂着呢,各种武装力量盘根错节,地头蛇、外来势力,加上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随便一个火星子都能点燃一场冲突。你想想,那里可不是咱们熟悉.............
  • 回答
    有些单兵武器在影视作品、游戏或者民间传说中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仿佛是战场上的万能钥匙,但放到真实的现代军事对抗中,其应用场景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鸡肋”。这些武器往往拥有炫酷的外形、超强的理论性能,却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在精打细算的战场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1. 超高精度狙击步枪 (例如,射程超过.............
  • 回答
    历史长河中,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民间智慧和有限资源催生的“土地雷”式武器,就像黑暗中的火花,成本低廉,却能发挥出惊人的效力,令对手头疼不已。它们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冰冷钢铁,而是饱含着生存意志和反抗精神的智慧结晶。燃烧瓶:最朴素的烈焰要说最能代表“土地雷”精神的,非燃烧瓶莫属。它简单到近乎.............
  • 回答
    在民用领域,武器之所以被用于救人,通常是因为它们能 有效解决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或救援难题,尤其是那些传统救援工具无法快速或有效应对的情况。这些应用往往不是武器的常规设计用途,而是人类智慧在特殊情境下的创造性利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用于信号传递和求救: 枪械(特别是信号枪):这是最直接的例.............
  • 回答
    退役坦克战车去除武器后是否能统一卖给民间?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从好处说到潜在的问题,保证给你说透了。首先,这事儿听起来挺诱人,为什么呢?想想看,退役的坦克,哪怕把那门吓人的大炮拆了,它依然是个大家伙,有着粗犷霸气的外形,厚重的装甲,威武的履带。这玩意儿要是能卖给民间,那.............
  • 回答
    印度这个国家,在军事装备方面确实时常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从早期引进各种外国武器,到后来尝试自主研发,再到目前在很多领域仍然依赖进口,这个过程充满了波折。但要说印度民族是怎么存活下来的,甚至还能发展壮大,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器笑话”就能概括的。事实上,印度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10个怀揣仇恨、拼死一搏的民众,对上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普通士兵,结果并非一边倒的碾压。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士兵的优势: 专业训练与战斗经验: 这是士兵最核心的优势。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格斗、刀剑(或长矛、斧头等)使用、防御技巧的训练。即使是普通士兵.............
  • 回答
    在武侠小说中,“天下第一”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绝大多数时候都出自民间武林,而非朝廷的庙堂武林。这种设定并非偶然,而是作者们经过深思熟虑,旨在凸显武侠精神的核心,并构建更具吸引力和深度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其中的原因:一、 武侠精神的核心与民间武林的契合度更高: 侠义与江湖道义: 武.............
  • 回答
    陈武民老师您好!我家两个孩子,大宝([孩子年龄,比如:8岁])和二宝([孩子年龄,比如:5岁],具体年龄段会让引导方式有所不同),最近关系是越来越紧张,简直就是“见面就掐架”的节奏。从抢玩具到争夺父母的注意力,甚至有时候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吵得面红耳赤,动手打闹也是常有的事。看着他们这样,我心里真.............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一下这几所大学,希望能帮您找到更适合您的选择。这些学校各有特色,也都分布在湖北省内,其中几所更是扎根在武汉,是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咱们就一项一项来对比,看看它们到底哪个“点”更符合您的期待。在进行详细对比之前,有几点是大家在选择大学时普遍会关注的,咱们可以先从这些维度来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武术圈子里的“潜规则”和现实考量。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民间散打选手们,宁愿去“挑战”那些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实际上可能早已不复当年勇的老年武术掌门人,也不大愿意跑到少林寺去跟武僧较量。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柿子挑软的捏”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僧和“老年掌.............
  • 回答
    提到日本民间(实际是伊藤洋华堂公司)向武汉疫区捐赠100万只口罩这件事,这在当时确实是牵动人心的一个细节。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时间背景是关键。这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医疗物资极度紧缺,尤其是口罩,那是人人必需的防护品。当时全球对疫情的.............
  • 回答
    关于“我国哪种武术可以推选为国术,值得全民练习以提高民族自信”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探讨。历史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各有千秋,选择一种作为“国术”必然会引发广泛的讨论,也可能触及不同流派的爱好者和实践者的情感。然而,如果非要从提升民族自信和全民普及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可以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