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50万印度马拉塔农民走上孟买街头抗议?对中国的启示?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印度马拉塔农民在孟买街头的抗议,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启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农民的生存尊严的复杂议题。

马拉塔农民抗议: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

首先,要理解这场抗议,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塔人。马拉塔人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社群,他们历史上曾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在现代印度,他们依然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如此,这50万农民走上孟买街头,本身就说明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爆发的程度。

为什么他们要抗议?诉求是什么?

这场抗议的核心诉求,通常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债务减免和农业贷款: 这是许多印度农民抗议的根源。由于气候变化、农作物价格波动、市场准入问题以及高昂的生产成本,许多农民陷入了债务泥潭。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广泛的债务减免、更低利率的农业贷款以及更有效的信贷支持。
2. 农产品最低保障价格(MSP): 印度政府虽然有一些农产品收购机制,但其覆盖范围和实际执行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农民们要求政府能够承诺并切实执行所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以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让他们免受市场价格暴跌的威胁。
3. 土地权利和征用补偿: 在印度,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土地征用是常有的事。马拉塔农民们常常因为土地被征用而获得不满意的补偿,或者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得不到足够的替代生计。他们要求公平合理的土地补偿和对他们生计的保障。
4. 社会地位和经济赋权: 马拉塔社群虽然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有一定影响力,但其农民阶层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依然明显。抗议也包含着对社会经济地位提升的诉求,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让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分得更多一杯羹,而不是成为发展的牺牲品。
5. 对政府政策的普遍不满: 这些具体的诉求背后,是对现行农业政策效率低下、未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的一种普遍性的不满。农民们感觉自己的声音被忽视,他们的困境被漠视。

这场抗议的意义何在?

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不仅仅是一次地方性的事件,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揭示了印度农业的深层危机: 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农民的困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数亿人的生计。这场抗议尖锐地指出了印度农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展现了农民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影响力: 印度农民的抗议并非孤例,但马拉塔农民这次的规模和组织性,再次证明了农民阶层在印度的政治版图中的潜在力量。当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他们能够形成强大的集体行动,对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
敲响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警钟: 印度经济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充分照顾到了占人口很大比例的农民的利益,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如果经济增长的果实未能惠及最广大的基层民众,那么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质疑。



对中国的启示:镜鉴与警醒

这场印度马拉塔农民的抗议,对于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虽然两国国情有别,但其中一些共性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上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借鉴。

1. 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中国也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在推进过程中,要警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土地流转效率或项目落地,而忽视了对农民的权益保障。例如:

征地拆迁和补偿: 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征用。必须确保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能够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并有稳定可靠的生计保障。补偿标准要透明公正,并且要考虑到农民长期生计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一次性的小额补偿就了事。
农产品价格与补贴: 尽管中国有最低收购价制度,但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如何设计更稳定、更能覆盖成本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同时避免过度扭曲市场,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农民收入的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之一,数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这些“新市民”的权益至关重要:

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中依然面临户籍壁垒,影响他们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虽然有所松动,但要彻底打通壁垒,实现市民待遇均等化,才能真正让他们融入城市,而不是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失地农民的生计转型: 那些因为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在城市中无法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可能面临生活困境,甚至重新回到农村也难以适应。政府需要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创业支持以及社会保障。

3. 警惕基层社会矛盾的积累与爆发:

任何发展模式,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基层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和发展诉求,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积累。中国的基层社会规模庞大,一旦出现普遍性的不满,其连锁反应可能非常剧烈。

信息畅通与民意表达渠道: 印度农民能够组织大规模抗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诉求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被听到,即使是通过激烈的形式。在中国,要确保农民和其他基层民众有畅通、合法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防止他们的问题在基层被忽视或压制,从而最终演变成更大的危机。网络问政、基层代表的发言权等都需要不断加强。
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许多中央的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走样。例如,关于农村补贴、扶贫政策的执行,如何确保真正落到农民手里,而不是被截留或挪用,这是对治理能力的关键考验。

4. 分散风险,避免“一刀切”:

中国的地域辽阔,情况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构成以及面临的问题都存在差异。在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时,要避免“一刀切”,要深入调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5. 建立更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利益差异。建立一个能够公正、有效地协调和化解这些利益冲突的机制至关重要。这可能包括更具代表性的基层议事平台,以及更独立的法律裁决机制。

总结来说, 印度马拉塔农民的抗议,是在一个快速发展但又充满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底层民众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发出的强烈呼声。它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普惠共享,否则任何宏大的发展蓝图都可能因为忽视了最基础的民生和公平,而变得摇摇欲坠。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关注他们的实际困难放在重要位置,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和化解机制,以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这并非要我们因噎废食,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包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更关注的是“50万”、“农民”、“抗议”。

我曾写过这个回答:

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印度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亩以下+平均粮食亩产仅100公斤+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耕地占有严重不均(地主),这四项相加共同孕育的农村社会危机。

只要纳伦德拉·莫迪不能在农村破开这个局,不能为以亿计数如潮水般涌入城市的文盲破产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不能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提升和发展经济,印度 GDP超过英国、日本、美国都毫无意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工业结构陷阱”,以原始粗糙的工业、农业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国家永远也没法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如果不能工业化,即使沙特、巴西这样资源极为丰富的“神赐之国”,未来也只能是革命和动乱。

更进一步,事实上中国也同样,如果不能搞好第二次土改,搞好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GDP超过美国同样毫无意义。

事实上,有很多人一直没有理解人均200公斤粮食(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亩以下+平均粮食亩产仅100公斤)是何等危险!
从真正的“温饱”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城镇人口的粮食保障供应量(各时期有浮动)大概为:儿童9~15公斤、成人(含在校中学生)14~1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16~17公斤,大概平均下来每人每年粮食保障供应量超过150公斤,油、糖、肉等的供应另计。事实上,在缺油少荤即脂肪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对粮食的消耗会大大增加,平均每人每年150公斤粮食(每天400克)就成了维持生存底线。
另一方面,即使人均210公斤粮食是入仓净粮产量(即完全无脱粒折净折干的损耗),但是贮、运、售的损耗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粮食出口(印度可是粮食出口大国)等等,消耗30%不算多吧?人均就不到150公斤粮食了。
还有,即使最为高效、最乌托邦的分配方案也无法绝对平均,在经过包括地租、债务、税收、成本支出等等的分配和再分配之后,能够实现低于人均量2/3的人口不超过10%,低于人均量4/5的人口不超过30%就已经是相当公平合理的社会总体分配方案了。但是这就意味着印度9亿农民中有近9000万人均粮食仅100公斤,有超过2.5亿人均粮食仅120公斤!
这就是某些人口中“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不次于中国90年代”的印度?

再来看看印度的农村农业经济产出情况。
耕地总面积印度比中国多1/3,农业人口印度比中国多1/3,粮食(谷物)总产量按不同口径中国却反是印度的2.2~2.5倍,农业总产值中国(9647.72亿美元)同样是印度(3916.72亿美元)的2.5倍,也就是说就总体农业生产水平而言,两国的差距与粮食生产水平的差距是一致的。en.wikipedia.org/wiki/L
印度农业总产值3916.72亿美元除以印度农业人口9亿,人均农业收入为每年435美元。而按世行每天1.9美元的标准计算,收入在每年693.5美元以下均为贫困人口……

在这种生产水平下人口继续暴增,丰年、常年尚可以大家都是赤贫苟活下去,如果一遇灾年绝对是饿殍遍野。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人均粮食如此之少却还在出口粮食,因为缺乏粮食的人根本没钱来购买粮食,甚至无地和少地农民再饥饿也必须出售粮食来购买化肥、种子,造成了国内粮食市场大量“余粮”出现,在自由贸易下当然就会出口国外了。

印度真是奇迹之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只有数千人上山打游击,现在也仅仅只有50万人上街。


据世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印度1991-2005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21%,累计提高2.98%,新增城市人口9127万人。在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内,最多有6000万农民被城市吸纳,平均每年约400万人,而现在约600万人。

另一方面,印度人口每年增长1900万以上,其中至少1300万出生在农村。这将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人口人均耕地进一步下降!

真正能救印度的唯有工业化,而且必须是快速工业化!这是一场残酷的赛跑: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下降速度和工业化速度(包括农业生产水平增长速度(农技推广)、工业所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城市化速度等)。如果印度真能如某些人所说无地主无种姓农技推广毫无阻碍,也许在宗教忍耐的帮助下印度还有可能渡过这一劫。但是,从杂交水稻等技术至今仍未普及的情况看,我不乐观。

所以我最惊奇的是“仅仅只有50万人上街”!

印度教功不可没!


===========================================

@一江春梦向东流 ,好吧,不用“联合国的招牌出来唬人”,联合国的数据完全不可信,那么印度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总没问题吧?

你不会(或不愿)做四则混合运算,我帮你算一下可以吧?

1、碳水化合物产生热能为 4大卡/克,蛋白质产生热量为4大卡/克,脂肪产生热量为9大卡/克,牛奶热量为0.5大卡/克,糖热量为4大卡/克。

2、2016年印度粮食产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粮油国际资讯_中国粮油信息网 http://www.chinagrain.cn/liangyou/2016/9/20/201692010341912011.shtml)

据印度农业部长Radha Mohan Singh称,今年印度粮食产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因为及时的季风降雨鼓励农户种植更多的稻米、玉米和豌豆作物。

Singh说,政府将2016/17年度(7月到次年6月)粮食产量目标定在2.701亿吨,相比之下,上年为2.522亿吨。

印度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9日,夏粮播种面积已达1.0545亿公顷,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1.0124亿公顷。

按印度人口13亿计算,粮食产量2.701亿吨,人均208公斤,即每人每天570克粮食产生热能2280大卡。

3、印度炼油协会:2016/17年度印度油籽产量将增长18%_粮油国际资讯_中国粮油信息网 印度炼油协会:2016/17年度印度油籽产量将增长18%_粮油国际资讯_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6/17年度(11月到次年10月)印度国产植物油产量预计849万吨,比上年的720.2万吨增加128.8亿吨。由于油籽丰产,2016/17年度(11月到次年10月)印度食用油进口量可能减少,估计为1400万吨,加上非食用的植物油进口20万吨,植物油进口总量将达到1420万吨,比上年的1473.8万吨减少约50万吨。”

如果印度国产植物油全部用于食用,印度食用植物油消耗量为850+1400=2250万吨,加上动物油脂等最多30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23公斤即每人每天63克,产生热能570大卡。

4、印度年产奶1.46亿吨,年人均110公斤,每人每天300克,产生热能150大卡。

5、印度年糖产量为2770万吨(2016年印度糖产量、进出口分析及价格走势【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年人均21.3公斤,每人每天58克,产生热能230大卡。

6、2280+570+150+230=3230大卡。但是,还有个问题,即使人均210公斤粮食是入仓净粮产量(即无脱粒折净折干的损耗),但是贮、运、售的损耗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粮食出口等等,计算消耗30%不算多吧?(中国仓贮损耗为8%,加强科学管理降低储粮损耗_图文_百度文库 )油、奶等也有同样运、储、售的损耗,而且因其液体、易变质和食品加工的特性,消耗远大于粮食,也计算消耗30%不算多吧?所以真正到嘴中的人均就不到150公斤粮食、16公斤油、80公斤奶、15公斤糖了。

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天能吃到嘴的食物热能为2260大卡。

如果按@田锋所贴联合国的印度人均消费数据:谷物158公斤、肉类5公斤、牛奶108 公斤、食糖24公斤、油8.7公斤,姑且认为印度可以绝对平均地分配到每个人手中,姑且不考虑这个饮食结构能否满足人对蛋白质的需求,则为:158*4=632,5*4=20,108*0.5=54,24*4=96,8.7*9=78,总和为880千大卡,日均2411大卡。和你所说的“日均食物总热量中国2980大卡,日本2767大卡,印度2472大卡”相差不大。

7、但是,即使最为高效、最乌托邦的分配方案也无法绝对平均,在经过包括地租、债务、税收、成本支出等等的分配和再分配之后,能够实现低于人均量2/3的人口不超过10%,低于人均量4/5的人口不超过30%就已经是相当公平合理的社会总体分配方案了!但是这对印度9亿农民中底层的10%(9000万人)意味着什么?

热带、亚热带国家虽多,不发达国家虽多,粮食短缺国家虽多,但人均口粮仅200公斤却在大量出口粮食的,印度是独一无二的奇葩。

(我确实不知道“印度出口的大米价格”是多少,但这有关系?)

注意:一般来说,维持生存的每天基础热量为1500大卡(成人,静卧,仅维持身体机能,无生长发育和伤病等异常情况),而对重体力劳动者而言3000大卡是基本保障。细思极恐。

8、最后,再提醒一下,“生活水平越高,谷物直接消耗越少”这个规律,是以“生活水平越高”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美国的人均直接粮食消费(110公斤)远低于印度人均直接粮食消费(150公斤)是以其人均120公斤肉类消费和30公斤鱼(及水产)消费为前提的,是以其人均1000公斤的间接粮食消费(其中绝大部分为饲料粮)为前提的。还有,虽然印度是你崇敬的神祐之国,但也麻烦你不要拿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与之比较,3000大卡对重体力劳动者而言是基本保障,对脑力劳动者就只能是肥胖的原因。

所以,你所说的“日均食物总热量中国2980大卡,日本2767大卡,印度2472大卡”在证明“生活水平越高,谷物直接消耗越少”的同时,更证明印度粮食短缺情况严重。

所以,请深入透彻了解印度的你在分析问题时还是立足于神祐之国的实际情况:人均耕地2亩,平均亩产100公斤,9亿农业人口人均农业收入435美元/年(世行贫困标准为693.5美元/年),这些数据是谁也无法造谣的。

所以,虽然印度、美国人均直接消费粮食都是100多公斤,但美国是以人均间接消费粮食1000公斤为基础,而印度呢?就好比富人一餐只吃两个窝窝头寻求的是健康,而穷人一餐只吃两个窝窝头是真没有。如此聪明睿智、诲人不倦的你不会连这么简单的常识也不懂吧?

9、我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印度自已的数据,如果你认为印度农业部发布的数据也和联合国、世行的什么饥饿指数、贫困标准、营养不良人口比例等等指标一样,都是在无端抹黑你心目中的神祐之国……呵呵,就当我一直都在信口开河吧。反正印度再好再坏也与我无关,我更关心的还是中国的第二次土改。

--------------------------------------------------

哦,明白了,感谢有深入透彻了解印度的你俩指点迷津,我错了,原来印度是如此独一无二、安宁和谐的国度。

湿婆、梵天、毗湿奴庇祐的国度,农民当然具有自身光合作用的技能,所以平均每年100公斤粮食就足以饱食,佃农所出售的绝对都是真正吃不了的“余粮”,所以“印度粮价低,所以印度大米才能出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绝对只会发生在不信神的国度。

湿婆、梵天、毗湿奴庇祐的国度,文化当然独一无二,因为印度人是素食者,所以其它国家从肉、鱼等食物中获取的蛋白质和热量就可以视而不见,素食者因缺少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而必然增加的粮食消耗也可以视而不见。

湿婆、梵天、毗湿奴庇祐的国度,理所当然瞧不上杂交水稻这样见效快成效大(划掉)低端的技术,有恒河水还需要劳心费力地搞农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吗?更何况“印度低保比较到位”,所以热带、亚热带国家虽多,粮食短缺国家虽多,但人均口粮仅200公斤却在大量出口粮食的,印度是独一无二的奇葩。

湿婆、梵天、毗湿奴庇祐的国度,理所当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包括世行、联合国等机构的调查分析人员在内)所能了解的,所以重体力劳动者3000大卡的标准,“拿到印度就不是标准,……,就是不用消耗那么多的能量”。所以什么饥饿指数、贫困标准、营养不良人口比例等等指标都是在无端抹黑印度,所以杜兰特必须为“印度落后美国20年”言论道歉!

感谢深入透彻了解印度的@马克维@一江春梦向东流指点迷津。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

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印度马拉塔农民在孟买街头的抗议,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启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农民的生存尊严的复杂议题。马拉塔农民抗议: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首先,要理解这场抗议,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塔人。马拉塔人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沸腾的尘埃落定,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从而显露出他真实的面貌。五十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比我们今天更加复杂、也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他们很可能会关注特朗普作为一位“局外人”打破.............
  • 回答
    虎扑50大球星评选,詹姆斯“碾压”乔丹?这话题一出来,就足以点燃无数球迷的讨论热情,甚至引发一些争论。毕竟,要将这两位横跨不同时代、各自代表了篮球巅峰的传奇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排序”,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也极富戏剧性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承认,虎扑的评选,特别是这种“50大球星”的榜单,很大程度上是基.............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 回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主要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剖析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部分精英群体(以“常青藤”象征的顶尖名校学生为代表)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态,并赋予了它们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标签——“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
  • 回答
    郭德纲在BTV台长王晓东去世时发布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背景: 谁去世了? 王晓东,北京市广播电视台(BTV)党委书记、台长。在广电系统,台长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职务,其去世在行业内会引起重视。 郭德纲与BTV的关系: 郭德纲的德.............
  • 回答
    于晓华在财新发表的3月13日专栏文章,如果以“如何评价”为切入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文章的风格和立意,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由于您并未提供文章的具体标题和内容,我将根据于晓华过往在财新发表的文章的风格和可能关注的领域,以及当前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来.............
  • 回答
    欧美人加入乌克兰组建的“抗俄志愿军”(通常指国际志愿军)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行动、影响以及伦理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动机与背景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派遣志愿人员前往乌克兰保家卫国。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
  • 回答
    玻洛米尔是《魔戒》中最复杂、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身上集合了高贵、勇气、忠诚与脆弱,是人类在黑暗势力威胁下,最真实也最令人心疼的写照。评价玻洛米尔,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他的个人品质以及他最终的选择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 作为贡多林王国的继承人与战士: 荣耀与责任的象征: 玻洛米.............
  • 回答
    郑强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化学家和教育家。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教学风格、社会影响力以及一些争议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专业背景郑强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
  • 回答
    评价一个程序员在35岁依然“撸代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里的“撸代码”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说法,通常带有年轻、一线开发者、体力投入较多的含义。然而,在35岁这个年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持续产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以及其在技术生涯中的定位和发展。首先,我们应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薛之谦。他是一位在当下中国乐坛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手,同时也是一位颇具话题性的公众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既包括他的音乐成就,也包括他在个人经历、综艺表现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一、音乐成就:实力派唱作人的回归与独特风格 创作与演唱实力: 薛之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是一部以拟人化兔子形象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创漫画和动画系列。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核心理念与创作初衷:《那兔》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戏谑的口吻,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中国近现代史讲述.............
  • 回答
    龙应台在香港的这场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无疑是一次极具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意义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演讲背景与龙应台的意图: 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 这场演讲发生在香港,一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上经历剧烈动荡的城市。演讲的具体时间点(虽然题目未明确指出,.............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北宋末代皇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评价,往往如同他本人一样,呈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色彩。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书法家、收藏家,却又是一位昏聩无能、导致王朝覆灭的亡国之君。 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方能领略其真实面貌。一、艺术巨匠:书画双绝,开创时代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