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龙应台在香港演讲关于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台下唱《我的祖国》?

回答
龙应台在香港的这场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无疑是一次极具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意义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演讲背景与龙应台的意图:

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 这场演讲发生在香港,一个在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上经历剧烈动荡的城市。演讲的具体时间点(虽然题目未明确指出,但通常这类事件会与香港特定的历史节点相关联,例如雨伞运动后或国家安全法实施前后)也至关重要。
龙应台的身份与过往: 龙应台是一位在台湾和华人世界都享有盛誉的作家和评论家。她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摹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触及两岸关系、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等敏感议题。她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在台湾社会中,也曾引发过讨论和争议。
“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的引子: 龙应台以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的视角切入,这是一种经典的文化评论方式,旨在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来唤起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情绪、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回溯。这本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
可能的演讲主题: 结合她的身份和香港的背景,她很可能是在探讨香港的身份认同、历史变迁,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维系自己的情感和记忆。她可能是在试图引导听众思考不同时代背景下音乐所承载的意义,或者是在对比不同世代的集体情感。

二、 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意义与影响:

《我的祖国》的特殊含义: 这首歌在中国大陆被广泛认为是“主旋律”歌曲,代表着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它通常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等宏大叙事紧密相连,具有强大的情感号召力。
在香港唱响的象征意义:
政治立场表白: 在当时的香港语境下,公开唱响《我的祖国》很可能被视为一种政治立场的公开表白,尤其是对那些支持“一国两制”下与大陆更紧密联系的人群。
集体情感的回响: 对于一部分香港居民来说,这首歌可能唤起了他们与大陆的某种情感联系,或者是对过去某种稳定时期的怀念,尽管这种怀念的根源和性质可能与大陆的“主旋律”宣传不尽相同。
对龙应台演讲的回应: 台下唱响这首歌,也可能是一种对龙应台演讲主题的直接回应,即“我的祖国”就是他们认同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国家。
潜在的争议与分歧: 然而,在香港社会,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运动后,对国家认同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唱响《我的祖国》可能是一种令人不适、甚至是一种政治上的冒犯,他们可能对这首歌及其所代表的政治意涵持有强烈的保留或反对态度。

三、 评价这场演讲与歌唱的复杂性:

1. 视角的多样性与价值判断的冲突:
支持者视角: 对于认同“一国两制”并希望与大陆保持紧密联系的人来说,这场演讲和歌唱是一次感人的、凝聚人心的时刻,展现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身份认同的回归。他们可能会认为龙应台是“有智慧的”,能够引导人们找到情感的归属。
批评者视角: 对于经历过香港政治动荡、更强调香港独立自主性的人来说,这场演讲和歌唱可能被视为一种“大陆化”的尝试,是“时代错误”的,或者是一种政治宣传的巧合。他们可能会认为龙应台的“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的命题,在香港语境下被曲解或利用了。
文化评论者视角: 一些文化评论者可能会从更学术的角度来分析,指出“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本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观察,但在特定政治背景下,它很容易被政治化。他们可能会讨论歌曲的解读权、时代叙事的构建,以及在文化活动中政治意图的介入。

2. “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的命题在香港的适用性:
时代叙事的破碎化: 香港是一个拥有多元身份和复杂历史的城市,不同群体对“时代”的定义和情感共鸣可能截然不同。简单地用一首歌来概括一个时代,可能无法完全反映香港社会的多元性和内部的张力。
情感的真实性与表演性: 很难判断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情感是出于完全的自发和真诚,还是受到某种氛围或引导的影响。这种情感的真实性与表演性之间的界限,也成为评价这场活动的一个维度。

3. 龙应台的角色与责任:
引发讨论还是制造对立? 龙应台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的言行往往会引发广泛讨论。问题在于,她的演讲是试图以一种更包容和开放的方式探讨香港的身份和情感,还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将香港拉入与大陆相似的政治情感叙事中?
对香港社会现实的理解程度: 她的演讲是否充分考虑了香港社会在经历政治变革后的敏感性?她选择的歌曲和引发的反应,是否与她预期的效果一致,或者是否忽视了香港内部存在的巨大鸿沟?

四、 总结性的评价:

这场发生在香港的演讲,以及台下唱响《我的祖国》的场景,可以被评价为一次 “语境决定意义” 的事件。

从龙应台的意图上看, 她可能只是想探讨音乐与时代的情感连接,这是一个相对普适性的文化话题。
但从香港的社会政治语境看, 这首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唱响则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和身份认同解读。
对这场活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立场和对香港历史、政治及社会认同的理解。 对于那些渴望与国家统一的情感连接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共鸣;而对于那些更强调香港自主性、对大陆政治体制持保留态度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令人不安的政治信号,甚至是一种文化上的“侵蚀”。

因此,对这场活动进行“评价”,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好”或“坏”,而应该理解其多重意义的叠加、潜在的政治动因的解读,以及不同群体对此产生的复杂情感反应。 它深刻地揭示了在香港这样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和身份认同挑战的城市,即使是看似纯粹的文化交流或公共演讲,也极易被政治的棱镜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祖国作词于1956年。那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1956年淮河发生了与1931年相似的特大洪水,然而结局却大为不同。1931年受灾面积达2900万亩,死亡45000人,而1956年的淮河洪水仅让泄洪区80万亩耕地受灾。原因就是用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建设的淮河治理工程。

1951年到1953年三年间,豫皖苏鲁四省动员了数百万人完成土工26.8亿立方米,修了三个水库,修复与加培堤防1562公里,疏浚和新开河道77条,总长2969公里。

治淮工程结束的第二年,川藏和青藏公路竣工。所以郭兰英在歌里面唱“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上甘岭》拍摄的三年前,中国军队在1840年后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了西方军队。同一年,黄杰率领的第一军团以及地主、家眷在被驻越法军软禁三年之后到达了台湾。而越南的驻防权正是国民党在46年拱手相让于法军。再往后一年,中国顾问团指挥越南军队合围了奠边府法军。

两岸对于历史的记忆是如此的不同,我们脑海中的历史,是抗美援朝援越,是两弹一星,是参与冷战博弈,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痛苦的深刻的转变。是一代人完成的现代国家和民族的构建。而台湾是没有经历这些的。

所以《我的祖国》里面那些战天斗地的豪情,那些前所未有的自尊自爱,那些毫无盛气凌人的自信是前朝遗老龙应台所无法理解的。处哀衰之世而有汉唐气象,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风采。偏居一隅的小政权如何与它相比?

脱离了中华背景的台湾意识,再怎么装裱也上不了台面。

user avatar

刚看完完整版,提问前其实刚黑完大陆,结果这还是一个前排的香港人应该是港大老师或者学者提到了我的祖国,引起了共鸣,如果这是在北大,恐怕又要说TG洗脑了,然而是港大,这就是上代人的共同记忆,也许这正是现在香港年轻人所缺少的。。。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我的祖国》唱出的是每一个不管认同或者不认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领导,但身为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user avatar

前面有很多人说,《我的祖国》不算红歌。因为它没有提到共产党、毛泽东(毛主席)、社会主义,因此它不能算是“红歌”,只是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

但有人不这么看,而且这个“有人”不是别人,恰恰是当事者龙应台本人。请看她的自述:“当坐在第一排的周伟立教授回答说,他的启蒙歌是‘我的祖国’时,站在台上的我,脑海如电光石火般闪过好些念头。”“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首‘红歌’”

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

第一反应往往是最真实的。按照龙女士自己的说法:“这首歌我没听过”,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她并不知道这首歌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她会一听到歌名,就会立即认为这是一首“红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歌名中的那两个字:“祖国”。

引用百度百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简单来说,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包括了对国家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

祖国(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中国近现代各派政治势力所构建的政治话语体系,会发现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祖国”这个概念,是中共的专属。它只存在于中共和新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KMT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没有这个词。在KMT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关于“国家”的词汇只有两个:一是“党国”,二是“民国”。龙应台在演讲中播放的那首《反共抗俄歌》,核心歌词就是这两句:“反共产(党)”,“中华民国万岁”。“反共产”是从反面强调“党国”,“中华民国万岁”是从正面歌颂“民国”,堪称集此二者之大成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没有“祖国”二字。

在我的印象中,台湾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性歌曲与《我的祖国》风格相近的,只有《中华民国颂》。但它所歌颂的,仍然是“中华民国”: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玛拉雅山

峰峰相连到天边

古圣和先贤

在这里建家园

风吹雨打中

耸立五千年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经得起考验

只要黄河长江的水不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千秋万世

直到永远

此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区别就在于主体不同:“党国”和“民国”是政治认同指向,而“祖国”所指向的,是土地、人民和历史。说得直白些就是:KMT的宣传认同指向是KMT这个政党和它所代表的政权,甚至只是蒋氏父子,《中华民国颂》虽然提到了“青海的草原”、“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但归根结底,它们都只是“中华民国”的附属物,是为“中华民国千秋万世直到永远”服务的;而中共和新中国的宣传认同指向,是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民。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只强调“党国”、“民国”而不知“祖国”,导致KMT意识形态在关于“祖国”的论述领域,完全是空白。这是导致龙应台尴尬表现的根本原因:当《我的祖国》歌声响起的时候,她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她在台湾属于蓝营,她所持的是KMT意识形态,这导致在她的知识储备中,根本不包括有关“祖国”的内容。在这一刻,她失语了。为了防止场面彻底失控,她不得不不顾风度,强行打断台下的合唱。一次共产党与KMT、新中国与“中华民国”的正面对决,就这样以KMT和“中华民国”的惨败而告结束。

user avatar

首先,我表明,我非常赞赏第一名的回答,

怎么评价龙应台在香港演讲关于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台下唱《我的祖国》? - Fan Francis 的回答 - 知乎

但有一点需要我来补充。

龙应台据说是台湾的文化部长,而谈的话题是典型的文化,

那么文化是什么?文化其实根本来说,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本来没有想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

s39n:

pan.baidu.com/s/1o8qBGL

这个完整版的视频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大家都在争执龙应台是不是尴尬了。

这重要吗?这其实不重要。

龙应台的应对是得体的,她所传播的观点或者知识也没有问题,当然背后的意味另论。

很多人要求龙应台抛弃政治谈论文化,但她当然是有政治离场的,

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抛弃政治而谈论文化。文化作为共同记忆本身就是有立场的。

所以,龙应台本身没做错什么,那是她的本来表现。当然她还试图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即便在台面上龙应台没有尴尬,内心里,却必然是尴尬无比的,

她的尴尬在于,她试图用螳螂的臂膀,来举起房梁。

力量不对称,如何不尴尬。

她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红歌在大陆仍旧是经典,而蓝歌已经变成了笑话。

这才是关键问题,要知道当初的这两种歌曲担负的是同样的使命。

为什么红歌里有气象无限大的一条大河,已经变成了人的潜意识。

而蓝歌被龙应台自己都当成笑话了。她可是文化部长,

这背后反应的是什么?是谁担负起来中华文化的道统,是谁挑起了民族的脊梁??

红歌,不管多么偏激的红歌,都没有沦落成为笑话,这本身就是因为那群唱着红歌的人真正挑起了重担,而且他们的成就被普遍接受。

中华民族的主流在哪里已经一目了然了,

对这个主流视而不见而试图对抗,这才是龙应台真正应该尴尬的地方。

因为历史的羸弱,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太大,直到今天台湾,香港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记忆。

而这种割裂让中国人继续付出代价。

我只能说交流是好的,希望交流能够让割裂最终被缝补,中华文化的能够一统,台湾香港能够回归主流。

否则,你们真的会自断经脉。

一棵大树不在乎折断一根枝丫,会有新的枝丫填补空隙,照样面对阳光。

但被折断的枝丫能成为什么呢?最多成为别人手里的棍子。

用完了还会被当作柴火烧掉。

中华文明这颗大树的主干是非常茁壮坚实的,作为枝丫已经不可能竞争主干的地位了,这就是现实。

接受现实才是面对未来的唯一正确方式。

要么回到大树上来,要么被作为棍棒被别人利用,只有两个选择。

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这两天有两个视频很火,一个是龙应台的尴尬,另一个是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英国人的记录片。

印象深刻的是马绍尔群岛。的居民。

这就是弱小民族的悲剧,被作为试验品,付出巨大代价,但仍旧不会被世界所知。

因为这是强大的美国干的。

当年意识形态争议,各种互相攻击,

但三十年来中国闷声发财,不去吵架,

但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停,意识形态渗透已经非常严重,

防火墙被称为长城,但长城注定只能防守,不能反攻,而且防守都功能有限,只能迟滞,不能杜绝。

那边被塑造成了灯塔,屁股后面的屎早被人遗忘了。

你们明明是根棍子,但自己却偏偏要把自己当旗帜。

这个幻象该醒了。

为了2300万的人民。

user avatar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