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购买武器弹药、组织作战,这些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开销。因此,军费占据绝对的首位,这是历史的必然。

那么,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呢?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教育投入,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重视程度,但将其直接定性为“仅次于军费”,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或者夸大的说法。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历史背景与客观条件:

战争的摧残: 抗日战争是一场对国家经济和民生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战争。战争不仅消耗了巨大的物质资源,也使得很多地区的教育设施被毁,师生流离失所,正常教学难以维系。
财政的困境: 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在抗战期间一直十分紧张。一方面,战争开支巨大;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税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非军事开支的增加,都面临巨大的阻力。
国家优先级的考量: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家生存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因此,国防和军事开支自然会成为财政分配的重中之重。

2. 国民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与投入: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国民政府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经费在非军事开支中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

战时教育政策的调整: 为了应对战争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战时教育政策,例如推广“乡村教育”、“国防教育”,设立国立临时大学(后发展为西南联合大学等),以及保障部分教育经费的拨付。
教育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 具体的教育经费占国家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同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会有所差异。有一些研究指出,在一些年份,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例如个别年份可能达到10%15%左右。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和战争时期来看,已经不算低了。
教育的战略意义: 国民政府也认识到,教育对于培养国家人才、稳定社会秩序、抵御日本侵略的长期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也努力维持和发展教育事业。

3. “仅次于军费”的说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统计口径的差异: 国家财政支出通常会包含很多大项,比如行政费用、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等等。军费通常是最大的支出项,但除了军费之外,国家还会为其他许多部门提供经费。如果将教育经费与这些“其他部门”的经费总和进行比较,那么教育经费很可能就不是“仅次于”军费了。
对“教育投入”的定义: “教育投入”的定义本身也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是仅仅指教育部及其下属机构的经费,还是包括了其他与教育相关的开支,比如一些军事院校的教育费用,或者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
“军费”的庞大性: 无论如何,抗战时期的军费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占据了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通常会超过50%甚至更高。如果教育经费只是10%15%左右,那么它与军费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说“仅次于”可能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在非军事开支中,教育经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4. 历史文献的印证:

要确切地验证这一点,需要查阅国民政府当年的财政报告、统计年鉴、以及当时的各类研究文献。一些历史学者在研究国民政府的财政史和教育史时,会涉及到这方面的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能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总结来看: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意在强调国民政府在战争时期对教育的重视,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字面意义上的“第二大财政支出项”,则可能不太准确。

更可能的情况是:

军费无疑是第一大开支。
教育经费在非军事开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比例最高的几项支出之一,但并非绝对的“第二大”。 很多时候,行政开支、以及战时的一些特殊开支,也可能占据了比教育经费更高的比例。

要得出最准确的结论,还需要对当时的具体财政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但总的来说,国民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战争条件下,依然努力维持和发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LS

@柔情如梦

所说,教育投入可参见相关政府文件,详见民国财政部编《财政年鉴》第三编(1948)上册第三篇131至150页:

1938:总12.9亿(法币,下同),含军费5.9亿(45%)建设费3.6亿(28%)债务费2.3亿(18%)财务费2677万(2%)教育文化费2078万(1.6%),以下略。注:建设费中国防建设费约占一半;教育文化费中含军事教育费。

1939:总21.18亿(法币,下同),含建设费8.6亿(41%)债务费5.3亿(25%)军费4.7亿(22.3%)财务费4989万(2.36%)教育文化费4809万(2.27%),以下略。

往后各年直接发下教育经费实际支出占国库总支出历年比例分别为:37年1.71%、38年1.68%、39年1.54%、40年2.19%、41年1.76%、42年2.06%、43年2%、44年2.21%、45年1.84%。

以上以下均转自微博讼棍茶水斋: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文化费”可不仅是教育经费,包括了教育、科学、文化支出的总和(匪共09年预算这三项总计仅占总预算19%,太可恶了!)国府的卫生支出:一般在0.1%到0.2%之间,48年高达0.7%!社保支出(哦,民国没社保,是指救济赈灾抚恤),最高38年,高达0.92%!

PS:知乎上捧民国金莲已经习惯了,所谓独立思考能力目前看起来似乎只是屁股挺歪的而已呢。反正那时的“民心”什么的,统统都是TG洗脑和阴谋和欺骗所致。另附照片一张

再次

@柔情如梦

关于打脸事宜,您老也先要确定这是脸而不是一堆臭狗屎,在我看来营销微博上的东西真心不值得再喷了,说认真的,一个所谓的军坛版主混成了一名果粉,而且拿干货拿出的是营销微博的东西,这这这……这完全就是当神父当出了梅毒的好例子嘛。

如果我前述的东西您如果还是用如同现在天朝红头文件一般的炮党口号来反驳的话,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关于民国教育情况的精细(我们且不论炮党诸君为了颜面造了多少假)数字,您不妨去查阅《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 教育 文化部分。

嘛,还是要送上一些东西,看看所谓裆锅是怎样办战时教育的,有困难办不了不要紧,办得不好却在很多年后因为某些人的屁股原因非说他办得好那就挺恶心了:

“随着战争的延续,严重的实际困难加剧了。一个长期的难题是怎样获得图书和 设备。经抢救并运到云南的远远不够,而新的供应品又难以获得,特别在1940年滇 越铁路中断之后。1939—1940年国民政府提供了100 万美元为各大学购买图书和设 备,但到1945年“仍未全部到达”。政府下令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应只用国产品作 实验以便把进口货留给大学实验室,但是这些措施远远不够。这类物资匮乏使科学 和技术科目的课程作业质量下降。同时,图书馆书本不足使大多数大学课程严重依 赖课堂笔记和基本教科书,结果教学双方都受到严重的限制。

另一个问题是师生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由于通货膨胀恶化,教授的创造力常被 转向维持生计。政府特许教育和公务人员每月以固定的低价购买定量的大米。许多 大学生处境更为困难。战争初期政府开始向与家庭切断联系而确实贫穷的学生提供 贷金,到1941年16000 多名学生接受过这种帮助。补贴仅能使接受者勉强维持生存, 整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更不用说书籍和其他必需品了。1941年初联大有一种说 法,抵押冬衣买春季用书,然后在秋季抵押书本赎冬衣。”——《剑桥中华民国黑历史》战时和战后的变化,1937—1949年

至于22所国立中学,主要是收容从沦陷区内迁而来的中学,但是光是因为抗战无能导致大片国土沦丧,,仅停办的中学就有一千九百多所,许多师生死亡流散于内迁途中。将这粉饰为“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来,得有多不要脸?

另外

@申克

实在很不理解在一个讨论民国教育投入大小的问题里面扯到“启民智,毁民智“的问题,因为洗脑不洗脑的问题实在又很容易牵扯到屁股问题。如果只讨论教育的话,嘛,按照《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的里面的统计(我们仍然不能确认里面一些数字是不是贴了金就像现在大家吐槽统计局的数据一样),你、我、他,等等,都有五成以上的概率成为一名光荣的不识字人员哦~。

一寸山河一寸血,我永远也不能想象自己回到过去能接受那一丁点的可怜的教育资源,能有那一丁点的机会坐在洋场的沙龙里讨论文学艺术,更大的可能是,成为壮丁,成为暴民,成为文盲,成为佃农,成为饿殍,反正就是不会像现在这样安安心心的在晚上上知乎吹牛打炮。

你们随意,我去加班去了,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想再修改了,拜拜~

user avatar

首先,抗战时期是个大兴土木的时期。基建费用未必比军费低多少。

不过,抗战时期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视教育的时期。这也是抗战之所以能极大程度上改变民族气质的原因之一。

原因是当时确实是有亡国的心理准备。为亡国后留下反抗的种子,与战场上的抵抗。在当事人看来是一样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