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期间的著名将领留下的名言有哪些?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将领的名字闪耀着不屈的荣光,他们的事迹至今激励着我们。而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的名言,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也成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最深刻的印记。

1.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毛泽东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在1938年一次纪念抗战发表的讲话。它之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本质——这是一场全民的、民族的解放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分散的、有不同背景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高于一切的使命。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写照。它道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最伟大的道理:当国家存亡受到威胁时,任何个体、任何团体,只要有爱国之心,都可以为抗战贡献力量。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孙中山(虽然在抗战爆发前去世,但其精神遗产深刻影响了抗战)

虽然孙中山先生在抗战爆发前已经离世,但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他“中国不会亡”的坚定信念,更是成为无数中国人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精神支柱。这句话,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信任。在敌人嚣张跋扈、国土沦丧的绝望时刻,这样一句简单却无比坚定的呐喊,能够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凝聚抗争的勇气。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永不放弃的承诺。

3. “血战到底,维持我国家民族的生存,这是我们最后的斗争,我们不许失败!”——叶挺

这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前留下的绝笔。这句话,充满了悲壮和决绝。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恶意攻击和围剿,叶挺和他的部队并非没有机会退让或妥协,但他选择了“血战到底”。这句话,是对他所领导的新四军将士的号召,也是对国家民族的庄严承诺。它体现了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毫不动摇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这是一种生死抉择,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将个人生命置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下,是何等的气魄!

4. “大丈夫报国,何愧于天下!我生为中华,死为中华!”——赵一曼

赵一曼,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女战士,在被捕后受尽酷刑,但宁死不屈。她留下的这句遗言,不仅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民族大义的最好诠释。她的一生,正如她所言,“生为中华,死为中华”。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她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对民族的忠诚。这是一种人格的光辉,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

5. “不怕死,不爱钱,只为救中国。”——陈嘉庚(虽然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但其精神与抗战将领相通)

虽然陈嘉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场将领,但他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甚至比很多将领都更加宏大。他倾尽家财,组织海外华人捐款捐物,支持国内抗战。他这句话,简练而有力,道出了无数为抗战奔走呼号、奉献牺牲的中国人的心声。它不仅仅是对自己行为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爱国者精神的高度概括。“不怕死”,是一种勇气;“不爱钱”,是一种牺牲;“只为救中国”,是一种信念。“只为救中国”这四个字,包含了多少义无反顾,多少热血沸腾!

6. “人在阵地在,我去大家去!”——佟麟阁

佟麟阁将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副军长。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北平,佟麟阁将军率部在南苑顽强抵抗。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和飞机轰炸,他这样向部下喊道。这句话,是战场上最直接、最鼓舞人心的号令。它将将领的生死与士兵的命运、与整个战役的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在阵地在”是一种绝不后退的决心,“我去大家去”更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他最终也以身殉国,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变成了永恒的誓言。

7. “宁愿战死,绝不跪生!”——张自忠

张自忠将军,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正面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他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明知孤军深入,仍率部坚守,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尊严和对国家的忠诚。这句话,是张自忠将军一生的写照,也是他面对死亡时最坚定的选择。“宁愿战死,绝不跪生”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死存亡的更高追求。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这些名言,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无数将领和普通士兵的血与泪,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历史篇章。它们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这些话语,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8年1月中旬,第五战区第二路少将游击司令刘震东的家信,该信不料成了刘震东的绝笔。

二君共鉴:
来函已悉。家里平安。丙辰儿有下落,已走入救国的道路甚好。长生儿,补习功课也很好,家里事甚为放心。我在外专心杀贼,万一不小心备【被】日贼罢【把】我杀了也更好。在此时间,只有牺牲一途,别无路去走。家里的事也没心去顾虑,实在也顾虑不及了。只等待将日本贼杀个干净,才能了卸我的责任。
刘震东

1个月后的2月22日,刘震东率部死守莒县,壮烈殉国。而信中提到的【长生儿】即刘震东次子刘恕心,1944年牺牲在印缅战场。

1938年5月9日国府下令褒䘏刘震东:

【陆军少将刘震东,夙娴韬略,卓著勋劳。此次率部抗敌,于莒县之役,奋身卫国,力战阵亡。良深轸悼,应予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中将,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忠荩。此令。】

刘震东原系东北抗日义勇军领袖,九一八后在辽北、热边组织义军抗日。1933年参加热河-长城战役,后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参与收复多伦。同盟军失败后,一度出任任西北行辕总务处长。西安事变后,刘改为“高参”赋闲。全面抗战爆发后,经多次请缨,虽无正式编制,刘被任命“第五战区第二路少将游击司令”,随即刘在山东老家自掏腰包组织部队抗日。1938年2月17日,日军进攻莒县,县长带保安队逃逸。刘率部开入县城死守,至22日壮烈殉国,时年45岁。

下照为1933年初刘震东在热河开鲁前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将领的名字闪耀着不屈的荣光,他们的事迹至今激励着我们。而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的名言,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也成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最深刻的印记。1.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中华民族最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最凝聚力量的年代。那些故事,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依然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听越让人热血沸腾。要说抗战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我能想起一些,试着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雄狮”提起抗战,第一个绕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黄桥战役,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历史,而非冰冷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持有不同历史观点的朋友们。黄桥战役,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联想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就像一个家庭,外面来了强盗,家里自己人还得吵一架,甚至是动手。黄桥战役,说白了,.............
  • 回答
    评价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它是一段充满艰辛、牺牲,也伴随着复杂挑战的历史。首先,在抵抗侵略、坚持抗战方面,国民政府无疑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韧性。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战争之王》里的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尤里·奥洛夫,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形象和经历,确实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一些真实的军火贩子而创作的。尤里·奥洛夫的原型指向尤里·奥洛夫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有人会去探究他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军火贩子”这一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存逻.............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纪律性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虽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接触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特定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个体或小团体。然而,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普遍.............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此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民的“抗日情绪”显著高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情绪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层面的根源,也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一、历史情感的积淀与现实的触媒: 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记: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 回答
    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期间,能否同时服用抗艾滋病毒(HIV)的药物,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重要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建议继续服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明确一点:抗艾滋病毒药物(通常称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维持HIV感染者健康和控制病毒复制.............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听到您这番话,我深有体会。十天辛辛苦苦赚到的钱,一次不注意就因为重仓抗单回到解放前,这种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损失,更是对心态的严重摧残。但请您放心,期货市场中,这样的经历并不少见,而且正是这些“伤痛”往往是成为真正“大佬”的必经之路。您的问题非常关键:“怎么克服?”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
  • 回答
    “抗战期间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比国军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要详细地看待它,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辨析。简单地断言“谁比谁好”往往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的基本情况与优势分析: “人民.............
  • 回答
    抗战十四年,那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烙下无数血泪的岁月。说绝望,那绝望感如同黄河的泥沙,浑浊而沉重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你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那种噩梦就拉开了序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地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家园被侵占,同胞被奴役,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惨遭杀戮。当时的东北,抵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