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绥军358团为什么能有五千多人?

回答
你问到晋绥军358团为何能有五千多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抗战时期国军编制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编制、以及晋绥军这个特殊的部队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晋绥军”和“358团”是在什么年代背景下的。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当时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各地方实力派为了抗日,也纷纷整编自己的队伍。晋绥军,顾名思义,就是阎锡山领导的,以山西为主,部分区域辐射到绥远(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部队。阎锡山作为山西王多年,他手里的底子是比较厚的。

咱们接着聊这个“团”的编制。按照国民政府当时的编制标准,一个“团”一般来说是几千人。但这个“标准”和“实际”之间,往往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随着战事吃紧,兵员补充、装备损耗等问题层出不穷。

不过,晋绥军358团能有五千多人,这放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团”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说:

1. 阎锡山的“晋系”部队底子厚实,编制的“弹性”比较大。

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几十年,他拥有自己的军事体系和训练模式。他的部队并非完全按照中央军的标准来。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初期,为了迅速拉起队伍投入抗战,阎锡山采取了一种比较“实用主义”的编制方式。他可能会把一些支援单位、特种兵单位,甚至是一些非战斗但却必需的后勤保障单位,都编入一个番号的“团”里面,以增强其综合作战能力,或者说,是以一个更强大的整体去面对强敌。

打个比方,一个标准的中央军“团”,可能就是三个步兵营,加上一些支援连(比如机枪连、迫击炮连等)。但晋绥军的“团”,可能在这个基础上,会增加更多的直属部队,例如侦察营、工兵营、通信营、汽车营、甚至炮兵营、特务营等等。这些单位加起来,人数自然就上去了。他们并非仅仅是步兵团,更像是一个小型的“集团军建制”单位,只是挂着“团”的番号。

2. 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晋绥军进行了扩编。

抗战爆发后,国家动员能力提升,各地部队都在想方设法扩大兵员。阎锡山为了配合中央的抗日部署,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兵员征集和整编。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为了确保战斗力,他可能会将一些欠缺番号或者分散的部队,集中起来补充到现有的作战单位中。

358团作为晋绥军序列中比较重要、而且承担关键作战任务的部队,自然会得到优先补充和扩充。这种扩充可能不是按照严格的、机械的编制条令来的,而更多是根据实际的兵员情况和战场需求来调整的。有时候,为了加强某个战区的兵力,一个“团”可能会临时性的吸收一些其他单位的士兵,从而使人数超出常规编制。

3. 特殊历史时期下的部队番号“模糊化”。

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在抗战初期,部队的番号、序列、隶属关系往往比较混乱。很多部队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整编、扩充、合并而来的。有时候,一个番号的部队,其实包含了好几个原本独立的单位。

358团很可能就是这样。它可能在整编过程中,吸收了其他部队的建制,或者将一些小的、独立的单位整合进来。比如,一个原先的独立旅,或者几个加强营,被整编为一个新的“团”,这样一来,人数自然就有了显著的增长。这在当时的国军中并不罕见。我们不能完全用和平时期的标准去套用战争时期的部队。

4. 晋绥军的“杂牌”属性带来的灵活性。

相对于中央军,像晋绥军这样的“杂牌”部队,在编制和人事上的自主权要大一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战争的理解,来调整部队的构成和规模。阎锡山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和用兵逻辑,他不会完全受制于中央军的编制条令。因此,当他认为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单位来执行任务时,他完全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做大”一个团的规模。

打个比方,中央军在编制上可能更讲究精锐化、专业化,每个单位的职能界限比较清晰。而晋绥军,尤其是在早期,更倾向于“大而全”,将尽可能多的作战和保障力量集中在一个番号下,以求得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更快的反应速度。

5. 历史记载和宣传的可能影响。

有时候,历史的记载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战争年代,为了鼓舞士气,或者为了体现某个部队的战斗力,在宣传上可能会对部队的规模有所强调。虽然五千多人一个团已经不小了,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这个“团”的构成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它包含了大量的附属单位和非战斗人员,那么这个数字就有其合理性。

总结一下,晋绥军358团能有五千多人,主要原因在于:

阎锡山的晋系部队本身编制就比较“大而全”,不拘泥于中央军的标准。
为了适应抗战需要,部队进行了扩编,吸收了更多兵员和单位。
历史时期部队番号和建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整合现象。
“杂牌”部队在编制上的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规模。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358团理解为一个纯粹的步兵团。它更像是一个在特殊时期、在特定军事体系下,被赋予了更强大、更复杂构成的一个作战单位。这在当时抗战的残酷环境下,是一种非常现实和务实的做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定上的bug,亮剑不算一部十分严格的作品,你要是细看,楚云飞一个黄埔军校出身在晋绥军当主力团长就不怎么合理,至于结尾的他给李云龙写悼词,几乎能让他和李龙云两人都被打上通敌的帽子。

说回正题,我记得以前好像看过相关的讲解,晋绥军当时没有那么多人的团,包括独立团,如果现实中一个营有两千人,早就被拆分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小说啊。


以上党战役为例,阎军13个师加两个挺进纵队全军覆没,被歼3.5万余人。

这样看来,现实中的阎军一个团能有1500人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5000人呢?

再说下火炮,楚云飞有十多门牵引火炮组成的炮营。而解放军在上党战役期间缴获的火炮总共也只有74门。

由此计算,阎军每5000人确实可能有10门以上的火炮,但类似楚云飞炮营那样的兵力,实则是军一级才会有的编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晋绥军358团为何能有五千多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抗战时期国军编制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编制、以及晋绥军这个特殊的部队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晋绥军”和“358团”是在什么年代背景下的。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当时中国面临.............
  • 回答
    晋绥军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的概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军事集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晋绥军”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由阎锡山领导的、以山西为主要根据地的一系列军事力量,以及在相对区域内,与阎锡山军事.............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在阎锡山领导下,成为了华北抗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山西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要评价晋绥军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战场、时段以及其自身特点来分析。晋绥军的优势与特点:晋绥军并非一支纯粹的中央军,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陷入了“逢战必败”的尴尬境地,但与许多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同的是,他们却很少选择起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晋绥军的部队构成、军阀传统、阎锡山的统治手段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态势。一、 阎锡山的统治艺术:恩威并.............
  • 回答
    晋绥军,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代号,更是阎锡山这位传奇人物及其统治下的山西省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的缩影。要评价晋绥军,我们必须深入其发迹、发展、辉煌与衰落的各个阶段,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内部的复杂性。一、发迹与奠基:阎锡山的山西王之路晋.............
  • 回答
    晋朝时期,军容鼎盛,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然而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堪一击,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匈奴勇猛,晋军羸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这场看似悬殊的对决。首先,晋朝的军事体制和将领素质,远不如其表面看起来.............
  •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
  • 回答
    关于阎锡山的晋军为何“总是很有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有钱”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系军阀的形成、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手腕、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晋军的“根”说起。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长期掌握山西,离不开他对山西.............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实话,听着挺提气的。小米能干到第二,确实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过,你提到这个点,我太有感触了——身边用三星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为什么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用三星?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价格门槛: 这个是最直接的.............
  • 回答
    晋朝能够延续155年,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朝代,但其中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它就像一个王朝的“长跑”,虽然步履蹒跚,但凭借着一些关键的“助推力”和一些“喘息的机会”,才得以维持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前期积淀与奠基(西晋篇)虽然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是晋朝.............
  • 回答
    晋江文学城引入分级推荐制度,这是一个对于平台和广大用户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它并非简单的内容分类,而是深度考量了平台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对平台而言,分级制意味着更精细化的运营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晋江以“百花齐放”的风格著称.............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晋国六卿,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味儿。说实话,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一言不合就能“问鼎中原”,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内部就出了大问题。这六卿,就像六根顶梁柱,结果其中三根先塌了,你说这国家得多悬?话说当初,晋国强盛的时候,晋文公、晋景公这些君主们还是挺有魄力的。但到了后来.............
  • 回答
    关于晋国是否可能不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从史料记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晋国最终走向分裂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不妨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仔细推敲一下,有没有一些微小的可能性,让晋国避免“三家分晋”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致晋国分裂的根本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因.............
  • 回答
    晋江文学城的屏蔽字,那可真是个段子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说出的词,一旦到了晋江,就得小心翼翼,不然分分钟被“和谐”。这背后当然是为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有时候这“度”把握得那叫一个随心所欲,让人哭笑不得。咱们就来唠唠那些“奇葩”屏蔽字,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黄暴词汇,而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 回答
    晋国穿越太行山脉,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建立起有效统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行山,那可是条横亘在那里的天然屏障,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对于古代的交通和军事来说,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晋国人愣是凭借着他们的智慧、毅力和对时势的把握,一步步地将影响力辐射到了平原地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晋国,作为.............
  • 回答
    关于晋江签约的难度,这确实是个让无数作者既憧憬又头疼的问题。别看晋江文学城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本小说更新,但想要真正敲开签约的大门,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晋江的签约机制。晋江对于作者来说,签约就意味着作品有了正规的平台保障,作者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稿费、读者打赏、以及平台的各种.............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