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朝为什么不称北晋南晋,而是西晋东晋?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洛阳(都城)和长安都在它的掌控之下。所以,一开始它就是“一家人”,没有南北之分。

可是,好景不长。西晋后期,朝政混乱,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渗透,“八王之乱”更是把西晋搅得天翻地覆。就在这混乱不堪的局面下,公元316年,西晋的都城洛阳被匈奴汉赵政权攻破,西晋政权也就此覆灭。这标志着西晋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还不算完。晋朝的血脉并没有完全断绝。当时,原西晋皇族的一支,以司马睿为首,逃到了南方,并在江南地区重建了晋朝政权。这支政权以建康(今天的南京)为都城,并且延续了晋朝的国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时候我们称它为“东晋”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为了区分和命名这个新的、在地缘上与原晋朝(西晋)相区别,并且向东迁移了的政权。

“东”的含义: 晋朝的都城从北方的洛阳(后来是长安),迁到了南方的建康。虽然建康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于中国广袤的中原大地来说,更偏向东方,但更重要的含义在于,这个政权是东移的,是相对于已经灭亡的“西晋”而言的。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在地理和政治中心都向东方(相对而言)转移的政权。

“西”的含义: 相反,那些在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取代的晋朝残余力量,或者说原先的晋朝主体,我们就称之为“西晋”。这个“西”指的不是它真的在最西边,而是为了与后来南迁的政权相区分。

为什么不叫“北晋南晋”?

这其实是因为“西晋东晋”的称呼,更精准地反映了历史的连续性与中断性,以及政权转移的性质:

1. 继承性而非分裂: “西晋”和“东晋”的称呼,虽然在地理上是东西向的划分,但它更强调的是政权的连续性。东晋是西晋覆灭后,原晋朝皇族在南方重建的,它继承了晋朝的国号、宗室谱系和政治制度。说“西晋东晋”,更像是在说“这是最初的晋朝,后来它往东边搬家了”。这种称呼保留了“晋”这个整体的概念。

2. 地理位置的相对性: 如果叫“北晋南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北朝时期那种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然而,西晋和东晋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前后相继,一方覆灭,另一方继承的关系。虽然在东晋时期,北方存在着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但东晋本身并不以“北”为主要特征,它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在南方。而且,早期东晋建立之初,其主要目标并非扩张到北方对抗某个“北晋”,而是巩固在南方的影响力。

3. 历史的演变和学术惯例: 历史学家们在梳理和命名历史时期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反映历史真相的词语。“西晋东晋”的称呼,是后世对这段历史的总结和命名,它清晰地标示了晋朝从北方的灭亡到南方的复兴这一重大转折。这种命名方式,也成了沿袭的学术惯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大家族原来住在北方的大房子里,房子被烧了(西晋灭亡)。然后,家族里的一群人逃到了南方的小房子里继续生活,并且还叫原来的家族名(东晋)。

这时候,你说“北方的那个家族”和“南方的那个家族”,听起来就像是两个平行的、独立的家族了。但如果你说“这是原来的大家族(西晋),后来他们搬到南方继续住了(东晋)”,这更能体现出家族血脉的延续性。

所以,“西晋东晋”这个称呼,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简单描述,更是对晋朝历史进程中那段最关键的政权转移和存亡的生动概括。它告诉我们,晋朝并没有简单地分裂成南北两块对峙,而是经历了一次从北方覆灭到南方复兴的重大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晋来源于东晋,东晋来源于“江东”

首先,扬州这块地在当时,本身叫江东而不是江南

其次,淮南以至吴地在晋代被普遍认为是“东土”、“东国”。司马氏三征淮南曰“东征”。陆云有言:“愚以东国之士,进无所立,退无所守,明裂眦苦,皆未如意。”愍帝诏司马睿:“公茂德昵属,宣隆东夏,恢融六合,非公而谁!”

与此同时,司马伷、司马睿祖孙皆以“东”字将军镇吴,进一步深化了“东”与淮南江浙的联系。“(司马伷)武帝受禅,封东莞郡王,出为镇东大将军、假节、徐州诸军事,改封琅邪王。”“(司马睿)元康二年袭父觐爵琅邪王。太安中加平东将军,镇下邳,迁安东将军永嘉初镇建邺,加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兴初加右丞相,进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以建兴五年三月即晋王位,改元建武。明年三月即皇帝位,改元二:太兴、永昌。在位五年,谥曰元皇帝,庙号中宗。”

最后,司马睿加振动大将军后对自己转进江东的行为,以“东征”为掩盖,袁宏有《东征赋》纪之。我记得一个解释,现在找不到原文了,说“渡江名士”这一团体在东晋早期就依司马睿的借口,被称为“东征(以后)名士”。

综合以上几点,在晋人自己的眼中,他们不是往南跑而是往东跑了。刘宋时人继承晋人的这一意识,对大晋建康朝廷定下称谓为“东晋”,书载第一例为元嘉中,建平王刘宏奏文曰:“宋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后人因之,故作东晋而不作南晋。同时,晋人称呼司马睿称帝以前的晋朝廷为“中朝”,刘宋时人为和东晋对称,才发明的“西晋”,书载第一例晚于东晋出现,为大明中,刘琎上建平王书曰“伏愿上同周、汉、西晋之如彼,下为来胤垂范之如此。”此处建平王为刘宏后代,刘宏已死多年。

【奉狗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实话,听着挺提气的。小米能干到第二,确实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过,你提到这个点,我太有感触了——身边用三星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为什么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用三星?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价格门槛: 这个是最直接的.............
  • 回答
    晋武帝司马炎在明知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废黜太子,而是亲自考校司马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知道傻子不能当皇帝”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政治考量、家族权衡、以及对既有制度的顾虑。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炎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司马炎通过“禅让”取代了曹魏政权,这是他统治合法性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戳心窝子的。很多人觉得基层公务员清闲,但身处其中的我们,才最清楚那份“不愿换工作”背后,藏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考量。首先得承认,基层公务员的晋升确实难。那条向上爬的道路,不是宽敞平坦的大道,更像是在狭窄的山路上攀登,每一步都可能遇到石头绊脚,而且回头看,路也越走越窄。大家心里都清.............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晋朝的人才质量似乎不如三国时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影响。三国时期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艺术,都涌现出一批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到了晋朝,虽然也有名臣良将,但总感觉那种耀眼的光芒和普遍性似乎有所减弱。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时势造英雄.............
  •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赵襄子在灭掉智瑶,消灭了智氏这一劲敌后,确实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选择:是试图独吞晋国,还是与其他卿族共同瓜分晋国的势力。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与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并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性”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一言蔽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
  • 回答
    我靠,关键时刻!刚点进排位晋级赛,屏幕上那个倒计时就像在跟我倒数我这局的成败。队友一个个都选好英雄了,我这边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用我那手本命射手,毕竟这可是决定我能不能上王者的大日子。就在我手指头就要点下去的时候,手机震了一下。微信提示音,还是我女朋友。我心里咯噔一下。通常她这个时候发消息,除非是“我.............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奇迹。要理解晋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地理优势、经济发展以及关键的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源远流长的国祚与政治的早期积累晋国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晋国由周成王封赐给唐叔虞,他是周文王的儿子.............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其公室的衰落和诸卿的坐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所导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晋国最初的强大和后来一步步被蚕食的过程说起。晋国初期的强大与晋侯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明确晋国是如何崛起的。晋国原本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在四战之地的严峻环境下,支撑起近百年的霸业,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内在实力、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首先,晋国虽地处四战之地,但其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晋国位于黄河中游,东依太行山,西临黄河,南北则与周边强国接壤。这种“四战之地”的性质,意味着它既是各方势力冲突.............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张家口市,这座坐落在长城脚下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众多文化元素中,它的方言——晋语,显得尤为特别。为什么张家口会讲晋语?这背后,是一段交织着历史变迁、民族融合和地理迁移的漫长故事。地理是根源:塞上风光与交通枢纽要理解张家口为何讲晋语,首先要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紧邻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