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晋朝的历史和电视那么少?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

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统,再到分裂战乱的剧烈动荡。

短暂的统一与频繁的内乱: 司马氏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好景不长,所谓“八王之乱”立刻将国家拖入了无休止的内斗。这场王室内部的权力争夺,不仅耗尽了晋朝的国力,也极大地削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凝聚力。这种内部的混乱和衰弱,在叙事上往往不如宏大的对外征战或者开疆拓土来得有吸引力。

“五胡乱华”的阴影: 紧随八王之乱之后,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五胡乱华”时期。虽然这期间也涌现了像东晋时期的一些杰出人物和文化成就,但总体而言,整个晋朝(尤其是西晋)的末期和东晋时期,都笼罩在国家分裂、民族冲突、政治动荡的阴影之下。这种“失地”、“南渡”的历史背景,对于想要塑造辉煌盛世的叙事而言,多少有些沉重和压抑。

文化上的“玄学”与“清谈”: 晋朝的士人阶层流行“玄学”和“清谈”,这是一种侧重于哲学思辨、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当然是重要的文化史内容,它孕育了竹林七贤等一批极具个性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精妙的诗文。但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清谈”这种相对抽象、内敛的文化形式,很难像汉朝的儒家经学讨论或者唐朝的边塞诗歌那样,直接转化为戏剧性的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观众更容易理解的往往是具体的政治斗争、战争场面、英雄人物的崛起与衰落。

“寒门”与“士族”的矛盾: 晋朝是一个门阀士族政治的时代。虽然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这种以血统和门第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活力。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それに伴随的权谋和压迫,虽然可以作为戏剧冲突的来源,但往往不如个人奋斗、寒门逆袭的故事来得更能引起共鸣和喜爱。

二、 电视创作的天然倾向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创作和传播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倾向。

追求戏剧性和观赏性: 电视剧需要吸引大量观众,因此通常会选择那些更具戏剧冲突、情感张力、视觉冲击力的历史时期。汉朝的“楚汉争霸”、“汉武大帝”的励精图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安史之乱”,宋朝的“靖康之耻”,明朝的“洪武之治”、“土木堡之变”,清朝的“康乾盛世”、“鸦片战争”,这些时期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主题和高潮迭起的事件,更容易被影视化。

正面形象与英雄叙事: 观众普遍喜欢看到英雄人物的崛起和国家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唐太宗虚怀纳谏,明成祖雄才大略,这些都是塑造正面英雄形象的绝佳素材。晋朝虽然也有不少优秀人物,但整体的国力衰弱和动荡不安,使得英雄叙事相对难以铺陈。即使是东晋的谢安这样的人物,他的成功更多体现在智谋和隐忍上,虽然精彩,但可能不如叱咤风云的武将或励精图治的君主来得直接。

文化吸引力的差异: 汉朝的儒家文化、唐朝的开放包容和诗歌艺术、明清的市井生活和制度变迁,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晋朝的文化虽然深刻,但“玄学”和“清谈”的艺术形式,以及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观众来说,理解门槛相对较高,也缺乏足够的“话题性”。

叙事上的挑战: 如何将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士族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五胡乱华”的民族冲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于写实可能会显得沉闷,过于改编又可能失去历史的根基。例如,“八王之乱”虽然情节跌宕,但其混乱程度和人物众多,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观众感到疲惫。

三、 其他因素

市场和受众的选择: 影视公司在选择拍摄题材时,会考虑市场反馈和受众偏好。如果观众对某个历史时期的兴趣不高,那么投入巨资拍摄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目前来看,观众对汉唐宋明清的兴趣普遍大于晋朝。

“盗墓”与“玄幻”的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以晋朝为背景的“盗墓”类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如《鬼吹灯》系列的某些部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晋朝在某些人群中的知名度,但它们更多的是利用了晋朝作为“玄幻”故事的设定背景,而非深入挖掘其真实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史。这反而可能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非对其历史本身的关注。

总结一下,晋朝之所以在历史和电视上表现较少,核心原因在于其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动荡性以及文化上的相对小众性。它没有像汉唐那样鲜明的对外扩张、盛世繁荣的标签,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民族冲突的叙事也需要更高的创作技巧来驾驭。同时,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创作倾向更偏向于易于理解、具有强烈戏剧冲突和正面英雄形象的题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晋朝不值得研究或被影视化。随着观众口味的多元化和创作手法的进步,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深入挖掘晋朝历史的优秀作品出现,让这个承载着深刻文化底蕴和复杂历史变迁的时代,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人名会很混乱,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看到司马冏、司马玮、司马伦、司马颖、司马乂、司马越、司马覃、司马炽、司马亮……或者石勒、石虎、石弘、石邃、石韬、石宣……他们可能是兄弟、可能是父子、可能是叔侄,区分度很不明显,史书里的他们,看起来都很狂躁、很昏庸、很奢侈……

2、和当代的主旋律违背,没有正能量,新闻联播崇尚”家风",在晋代很难找到,都是同姓相残,父子、兄弟甚至夫妻(司马衷和贾南风)间,相互猜疑算计,争权夺利。在晋朝的电视剧里,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广选美女这些都很平常,但是那个年代的人的令人发指超乎想象的癖好拍出会很吓人,比如后赵太子石邃喜欢把他美丽的姬妾装饰打扮后斩下首级,放在盘子里与宾客们互相传阅,并且品尝她们身上的肉……什么车裂肢解、刺穿肠子、挖下眼睛在晋朝也是很常见的情景。《无人区》不过才死了几个人,被批阴暗,动荡的晋朝,大规模的打打杀杀不可少。

3、有看点的地方,成本会很高,那个年代的人都很大手笔,比如王恺石崇斗富,光如厕这个镜头就要十多个丽服藻饰的美女手举沉香汁,还有王恺在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做屏障,石崇用锦帛铺了五十里屏障,还要准备几十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因为两人还会斗珊瑚,想想都是money 啊,肝会颤……

4、和普世价值观违背,人物的行事逻辑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反面的,比如说符洪和符生这对祖孙,祖父符洪说:“我听说瞎儿只有一只眼睛会流泪,是真的吗?“(他的孙子符生一只眼瞎了)就这么一句话,结果符生听后立即拔出佩刀刺向自己的瞎眼,说”这也是一只眼的眼泪。“看到这里,当时我就震惊了……正面的,陶侃是广州刺史,他叫人把一百多块砖放在屋子里,每天早晨自己搬到院子里,晚上再搬回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总之史书里的他们,无论是狂躁暴虐的,还是极力推崇的,总让人感觉有点奇葩。

这么乱的历史,很难像三国一样理出主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
  • 回答
    看到TES在S10全球总决赛淘汰赛上,以惊人的“让二追三”姿态击败FNC晋级四强,我真的激动得不行!这绝对是LPL赛区乃至全球电竞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太他娘的提气了!首先,我必须得说,TES这帮小伙子,尤其是中野这俩宝,真的展现了LPL最顶尖的韧性和对胜利的渴望。你以为他们要倒下了?他们偏偏就给你表.............
  • 回答
    晋朝的人才质量似乎不如三国时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影响。三国时期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艺术,都涌现出一批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到了晋朝,虽然也有名臣良将,但总感觉那种耀眼的光芒和普遍性似乎有所减弱。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时势造英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关于阎锡山的晋军为何“总是很有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有钱”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系军阀的形成、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手腕、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晋军的“根”说起。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长期掌握山西,离不开他对山西.............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晋国三家分晋,这是春秋战国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曾经的晋国,那也是堂堂的中原霸主,雄踞一方,威风八面。可到了三国时代,韩、赵、魏这三个由晋国卿大夫发展起来的国家,实力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尤其是韩,跟赵、魏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这跟他们各自的建国基础、地理位置、统治者.............
  • 回答
    阿里 P7 的晋升,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一道绕不开的坎。这不仅仅是因为 P7 代表着阿里内部对一个人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领导潜力的认可,更是因为一旦跨过这个门槛,你所承担的责任、面对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轨迹,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阿里这样一个庞大且快速迭代的体系里,P1 到 P6,.............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她的名字本身就如同穿越千年的一声低语——“晋”。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唯独山西,她的省名能如此直接地与一个古老国度紧密相连,并且在她的众多城市名字中,我们也常常能窥见“晋”的痕迹?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回到遥远的春秋战.............
  •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前,国力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版图辽阔,军队数量庞大,可以说具备了南下灭晋的“天时”“地利”。然而,即便在这种看似无懈可击的优势下,朝堂上大部分大臣反对伐晋的呼声依然高涨,这并非出于愚蠢或短视,而是基于对国家、军队以及战争本身的深刻认识和多方面的顾虑。一、 战略层面:急于求成的.............
  • 回答
    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忠义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故事的内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个体对承诺、对道义的坚守,以及为了保护一个象征性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先来看看赵氏孤儿。这是一个关于复仇与传承的故事。赵家因为政治斗争被灭门,只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武。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程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