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出自中原一直以来的霸主晋国,韩的国力和魏赵相比差那么多?

回答
晋国三家分晋,这是春秋战国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曾经的晋国,那也是堂堂的中原霸主,雄踞一方,威风八面。可到了三国时代,韩、赵、魏这三个由晋国卿大夫发展起来的国家,实力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尤其是韩,跟赵、魏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这跟他们各自的建国基础、地理位置、统治者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地利”有关。

1. 建国之初,底子就不同:

要说韩、赵、魏这三家,其实最先开始谋划分晋大业的,是赵氏和魏氏。韩氏,说实话,在晋国内部,长期以来更多的是作为“工具人”或者“配角”存在的。

赵氏: 赵氏一开始就经营得不错,尤其是在晋悼公时期,赵武出使楚国,回来后大力整顿晋国政务,功绩卓著,赢得了晋侯的信任。他们后来通过“下宫之难”,诛灭了栾氏和郄氏,势力大增,在晋国国君之外,几乎是与中军、上军等晋国核心军事力量绑定在一起。而且,赵氏还牢牢掌握了晋国许多重要的军事要地,比如晋阳。
魏氏: 魏氏跟赵氏差不多,也是在晋国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但他们凭借着在晋国军事上的表现,尤其是魏舒、魏斯(魏文侯)父子,逐渐掌握了晋国的军权。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不断地在晋国体制内获得晋升和掌控力。
韩氏: 韩氏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显赫的早年经历。韩献子韩起在晋国也算有功,但他的势力扩张,更多是后期,尤其是在赵氏和魏氏已经羽翼丰满之后。韩氏的封地,虽然也在晋国核心区域,但似乎没有像赵氏的晋阳那样,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军事、经济重镇。

简单来说,赵氏和魏氏是在晋国衰落、权力真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一步步将自己的根基扎得更深,而韩氏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搭了前两家的“便车”,或者说,是在瓜分时,分到的“剩余价值”。

2. 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所能掌控的资源。赵、魏、韩这三个国家,虽然都源自晋国,但他们的封地范围和地理特征,却有着天壤之别。

魏国: 魏国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国都城曲沃(今山西临汾)附近,以及后来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这里是黄河中下游的肥沃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非常发达。更重要的是,安邑是连接中原和关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也相对繁荣。到了魏文侯时期,他们更是将都城设在安邑,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利优势。而且,魏国还占据了河西之地(今甘肃东南部,黄河以西),这里虽然以游牧民族为主,但对魏国来说,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同时也能获得一些畜牧和战略上的便利。
赵国: 赵国最核心的根据地就是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赵氏势力能够长期对抗其他强敌的天然屏障。更重要的是,晋阳周围的太原盆地,虽然不像中原平原那样一望无垠,但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区域。赵氏通过经营晋阳,不仅建立了坚固的军事堡垒,还在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而且,赵国后来还吞并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尤其是在北方,控制了云中、九原一线,这些地方虽然偏远,但却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的重要屏障,同时也为赵国带来了马匹等重要的军事资源。赵武经营北方,以及赵襄子收复晋阳,都为赵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韩国: 韩国在三家分晋时,主要获得了晋国南部的一些土地,比如晋国故都曲沃(虽然后来魏国也占了一部分),以及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部,包括长治、潞城等地)。上党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相比于魏国所拥有的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及赵国对北方战略要地的控制,韩国的地理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
上党盆地: 上党地区被群山环绕,虽然有平坦的盆地,但相对而言,耕地面积不如魏国广阔,交通也相对不便,对外扩张和对外交流都受到一定限制。
地处三战之地: 韩国虽然名义上占据了晋国南部的部分土地,但它紧邻着秦国、魏国、赵国。它不像赵国那样有坚固的晋阳作为屏障,也不像魏国那样控制了战略要道。它更像是一个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带”,随时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进攻目标,或者被其他国家吞并。这种“地处三战之地”的地理劣势,使得韩国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军事。
资源相对匮乏: 相比于赵国的北方马匹资源,以及魏国凭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和交通优势,韩国在早期似乎没有那么突出的资源优势。上党地区的煤炭资源(战国时期也开始被利用),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其战略价值。

3. 统治者的战略和执行力:

除了地理因素,三家在统治者能力上的差异也很大。

魏文侯: 魏文侯绝对是战国初期的杰出代表。他任用贤才,如乐羊、吴起,进行军事改革,鼓励农桑,发展法制。魏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迅速强大,成为三晋之首。后来的魏武侯、魏惠王,虽然也有一些作为,但相比之下,魏国国力的巅峰出现在魏文侯时期。
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 赵国也出了不少有能力的君主。赵襄子虽然是最关键的奠基者,但他的继任者们也延续了他的政策。赵肃侯时期,赵国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他曾一度北击燕、南攻魏、西破秦、东征齐,威震四方,甚至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赵国之所以能与魏国抗衡,甚至在某些时期占据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坚实的军事基础和相对集中的领导力。
韩国: 韩国的君主,虽然也有如韩哀侯、韩严侯这样的时期,但整体而言,韩国的君主在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上,似乎都逊色于魏文侯和赵国的几位明君。他们更多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想方设法维持国家的独立,而不是积极扩张和发展。例如,韩国经常需要依附于魏国或赵国,才能抵御秦国的进攻。

4. 军事力量的对比:

地理和统治者能力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了军事力量上。

魏国: 凭借其发达的农业和交通,魏国能够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且在军事技术上也颇有建树,例如著名的“魏武卒”。
赵国: 赵国以其精锐的骑兵闻名,尤其是在北方作战时,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而且,赵国人坚韧不拔,加上晋阳的战略位置,使得赵国在军事上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
韩国: 韩国的军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也能表现出色,但整体上,其兵源、训练和装备,都很难与魏国和赵国相提并论。韩国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出于自保,或者依附于强国进行一些局部的军事对抗,缺乏大规模、有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总结一下:

韩国之所以在三家分晋后,国力远不如魏国和赵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的先天劣势和资源禀赋的不足。韩国的封地,无论是上党盆地的相对封闭,还是“地处三战之地”的尴尬地位,都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

再加上,相比于魏文侯和赵国几位明君的杰出表现,韩国的统治者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上普遍有所欠缺。这使得韩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被其他两个更强大的邻国(尤其是强大的秦国)所钳制,国力自然难以与魏、赵抗衡。

简单地说,就好比分家产,赵家和魏家分到了肥沃的土地和重要的交通要道,而韩家分到了一块虽然不差,但相对偏僻、四周强敌环伺的土地,还因为没能有效开发利用,很快就落后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战国时期的国势并非单纯取决于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国势会取决于外交环境。

即使是战国末期的秦国乃至秦王朝,国势一样会因外交形势而受到波动。

所以,赵盛、魏强、韩弱的表象并不能单纯用国力上的差距进行解释。

2,

魏国在魏文侯一朝至魏武侯中期处于全盛期,这一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三晋联盟的紧密和魏国(家)在其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至魏武侯中后期,三晋联盟出现裂痕,强大的楚国趁机发难,致使魏国陷入了全面被动的局面——所幸的是,楚悼王的死和随之而来的楚廷火并掩盖了魏国的窘态——魏国强势的表象得以继续维持。

至魏惠王前期,魏国的国力虽受内乱影响而出现波动,但在二次变法的红利之下又迅速恢复了实力——不过,魏国的强大也引起了列国的警惕——在桂陵之战期间,魏国遭到了齐、楚、赵、秦、宋的四方围攻,魏军东败桂陵,西失安邑,最后靠透支强大的国力和韩军的介入才勉强维持住了局势。再到马陵之败,魏国的光辉被彻底碾碎,强势期由此被终结。

至魏安釐王后期,魏国在秦、韩、赵三国火并期间找到了机会,并在秦国出现疲态之时立即与楚国缔结联盟以图上位,最终形成了“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表象——客观来讲,当时魏国的体量固然可观,国力也固然较为强大——不过,这种回光返照式的霸权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韩、赵、齐三个竞争者的沉沦,来自于楚国的大力支持,来自于秦廷在范雎时期的诡异动向。

不久之后,这一表象随着外部环境的再度恶化而破碎。在秦、赵的打击之下,也在楚国的冷眼旁观之下,魏国被彻底击垮。

3,

赵国在赵武灵王末期解决了中山的问题,开始有了走向强势的趋势。

至赵惠文王时期,魏国在伊阙之战后有退出河东的趋势,齐国在五国伐齐后沉沦,楚国在鄢郢之战后进入了战略调整的阵痛期,于是赵国成为了纵方的中坚力量,进而形成了第二强国的表象。

至赵孝成王前期,赵国因上党一事尝试单方面和秦国对抗——尽管之前秦国已单方面持续攻韩6年,在攻破野王以后还赶上了一次饥荒——但在战争爆发以后,赵国迅速暴露了国力单薄的短板。

在邯郸之战以后,赵国暂时陷入低谷,魏、楚两国因此疯狂收割“第二强国”退潮后放弃的战争资源,卫、鲁、齐平陆及南阳相继被魏、楚两国瓜分。

至河外之战,魏、楚、韩三方在击败秦国以后终于爆发了火并。魏攻韩,楚攻魏,魏败楚。在东南列国火并之际,赵国趁机上位,随之再度进入了强势期。

赵国的第二段强势期主要在赵孝成王后期至赵悼襄王一朝。促成这一强势期的外界因素有二,一为直接竞争对手魏国陷入了孤立之势,韩国也被打垮,二为秦国对赵采取绥靖政策,任由其在东方扩张。所谓“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世之时赵几霸”正是这一外部环境下的表象。

直到赵悼襄王末期,秦国突然对赵发兵,齐、燕、魏、韩无力支援,楚国则不闻不问,赵国的强势表象也就因此而崩溃。

4、

总之,魏、赵两国在某些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势并非单纯来自于国力,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加成。

就韩国而言,国力上未必与魏、赵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其外部环境长期不理想,因此几乎无法出现类似于魏、赵的强势期。

如果实在想要硬挑一个的话, 浊泽之战原本有可能给韩国带来一个强势期——也就是赵廷接受了韩国提出的把魏国一分为二的方案——当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被赵国采纳,于是韩国就只能憋屈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

5,

在这里重看一下我的原文:

“魏、赵两国在某些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势并非单纯来自于国力,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加成”。

我是不知道这句是如何理解成:

我不大认为发育缓慢造成的,但遗憾的是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