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从刚开始研发疫苗就一直存在,最开始总有人说HIV没有研发出来,所以新冠就研发不出来。
在这之前先想两个问题:
因为人、毒药都是大类,同属大类下的两者存在共性,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同理,病毒也是大类,同样是病毒,新冠和HIV存在共性,比如无法独立生存、没有细胞结构等等。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用「毫不相干」来形容。
新冠 | HIV | |
---|---|---|
核酸 | 单链正链RNA | 双链正链RNA |
逆转录插入人体基因组 | 不会 | 会 |
感染人体的靶点 | ACE2受体 | CD4分子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可能) | 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
新冠病毒变化速率大约是流感的一半,是艾滋病的四分之一,不仅人与人之间的HIV病毒大不一样,每个人体内的HIV病毒都有不小的差异(比现在的新冠毒株之间差异大)。
这导致普通疫苗产生的抗体可能很难覆盖体内所有的毒株,同时也让我们寻找合适的保守靶点变得困难。
新冠病毒的S蛋白是相对保守且稳定的。
HIV会将自己的信息整合到人体细胞内,而且潜伏期非常长,不像新冠一般就几天,也不会逆转录。
所以要杀死HIV还必须识别出被HIV感染的细胞,并杀死它。
做这类研究缺不了动物实验,但HIV一直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也就给前期动物实验的开展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17年中科院郑永唐团队成功建立了HIV-1北平顶猴模型,成果发表在了《Science Bulletin》上,所以这件事本身就进展缓慢。
病毒通过表面的糖蛋白与受体结合进入细胞。HIV用的是gp120糖蛋白,超过一半的重量是糖,这些糖可以作为屏障,保护HIV不被免疫系统识别。
目前已经在人体内发现一些广谱的中和抗体,但这种抗体是少见的,目前也正在寻找诱发这类广谱抗体的方法。
对于免疫保护的持续性,目前我知道的有两种思路:
(1)使用疱疹病毒作为载体,因为疱疹病毒本身感染就是终身的,以它作为载体,就可以持续刺激人体产生针对HIV的免疫力(不过疱疹病毒载体用得没腺病毒载体多,这一次也没用),而不是仅仅是记忆细胞来保持长期效力;
(2)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动物实验中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单次注射后使猴子持续6年半有产生抗体了。[1]
强生的HIV疫苗在动物实验中体现出了保护效果,在1/2a期中检测到了抗体[2][3]
国内的HIV疫苗应该还在进行2期,之前也发了一些论文[4][5][6]
当然,现在都不能说成功,但是也不必气馁,我相信会找到合适的疫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