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往死里学,南通模式没有像衡水模式这样受到各种抨击?

回答
南通模式和衡水模式之所以在受到的抨击程度和原因上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模式的核心与出发点差异:

衡水模式(“应试教育的极致”): 其核心在于将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作为首要目标,并围绕此目标进行极致的训练。这包括大量的刷题、反复的模拟考试、严苛的时间管理、高度集中的课堂和课后学习、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相对忽视。其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以高分和名校录取为导向。
南通模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成绩的平衡”): 南通的教育模式,虽然同样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其强调的更多是“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发展和心理健康。它试图在应试压力下,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更人性化、更多元化的成长环境。例如,一些南通的学校会鼓励社团活动、艺术体育发展,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2. 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和批评角度:

对衡水模式的批评(“死记硬背”、“摧残人性”):
过度压榨学生时间精力: 衡水模式最常被诟病的是其对学生几乎不留休息时间的安排,导致学生身心俱疲。长时间的学习、大量的作业、剥夺了学生的睡眠和娱乐时间。
扼杀创造力和个性: 这种模式往往鼓励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学生可能成为考试机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被边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长远来看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唯分数论”的极端体现: 这种模式将分数视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和焦虑感。
可能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持续的压力、高强度竞争容易导致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南通模式的“温和”评价(“抓得紧”、“有特色”):
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 社会普遍认为南通模式的“严谨”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上,鼓励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这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引导。
强调基础和落实: 其“抓得紧”更多被理解为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对教学要求的严格执行,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留有发展空间: 相比衡水模式,南通模式在很多学校中依然保留了对学生特长、兴趣发展一定的空间,尽管可能不如纯粹的素质教育学校那样多元,但总体上没有将学生完全锁死在应试的轨道上。
历史和地域因素: 南通作为江苏省教育强市,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同时,江苏省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多元。

3. 模式的“隐形”与“显形”:

衡水模式的“显形”: 衡水模式的许多做法,如军事化的管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大量的“题海战术”等,都非常直观和“显性”,容易被外界观察到并进行批判。媒体报道也往往聚焦其极端化的一面。
南通模式的“隐形”: 南通模式的优势和特点更多体现在教学细节、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的精细化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这些“软性”因素不易被外界直接观察和量化,因此也较少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它更像是一种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细打磨。

4. 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影响:

衡水模式的争议性标签: 由于其极端性和鲜明的“应试”特征,衡水模式很容易被贴上“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标签,这些标签本身就带有负面含义,容易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批评。
南通模式的正面解读: 南通教育的成功更多是被解读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宣传口径也更多地强调“科学”和“高效”,而非“高压”和“摧残”。

5. 区域教育生态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衡水模式的出现背景: 衡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应了当时河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是一种“为考而生”的模式。
南通模式的发展: 南通作为教育发达地区,其教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可能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也更早地开始反思和探索如何平衡应试与素质,如何在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保留人文关怀。

6. 媒体的关注点和角度不同: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倾向于捕捉那些具有冲突性、话题性的内容。衡水模式的极端做法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媒体的深度挖掘,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而南通模式的精细化、内涵化的特点,可能就不如衡水模式那样容易成为媒体的焦点。

总结来说,南通模式之所以没有像衡水模式那样受到广泛的抨击,主要在于:

出发点和核心理念的不同: 南通模式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将学生完全工具化。
模式的“软性”与“显性”: 南通模式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教学细节和过程,不易被外界观察和攻击;衡水模式的极端做法则非常直观。
社会舆论的解读: 社会对南通模式的评价更多偏向于积极的正面解读,认为其是“抓得紧”和“有方法”,而非对学生人性的摧残。
宣传和媒体的关注度: 衡水模式更容易被贴上争议性标签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南通模式的传播则相对温和。

这并不是说南通模式就完美无缺,任何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都可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从舆论反馈和公众认知来看,南通模式的“严谨”和“高效”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即使在追求高升学率的背景下。而衡水模式则因其过于极致和单一的应试导向,触碰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底线,因此更容易引发强烈的批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南通模式才是真应试教育,衡水模式是整人(如果网络流传的衡水故事都为真)。

真应试教育最终指向高考,虽然严格,但是有的放矢。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校方并不赞成:

熬夜学习(短期行为,影响第二天学习效率)

占用吃饭时间把学生搞出胃病(胃病发作会影响考试)

人挤人方阵跑步(万一摔了影响学习)

狂刷校外辅导书(学校这么多讲义能做完消化完就不错了,没老师指导校外辅导书的题做错了你也不知道怎么订正刷了白刷)

揪住学生一点小错大肆批评(现在孩子都脆弱万一批评出个叛逆心理或者抑郁来影响学习)

......等等过激行为。

所以南通县中虽然严格、学习时间长,但总体还处在一种理性的气氛下。

衡水模式(重申,如果网络传言属实的话)已经脱离了应试的目的,纯属驯化行为。

user avatar

首先,南通模式并不是往死里学,本题不成立。


从我个人角度看,也不符合往死里学的特点。

我04年高考的,高考前每晚守着电视吃零食能看到12点。

高中三年,起码花了10%的时间泡图书馆看闲书,中午泡,自习课也泡。对的,我们有自习课。注意,是闲书,没有一本和高考科目有关的。

高三一年,用废旧试卷制作斧头两把、宝剑三把、双截棍一套,用废旧笔芯制作的手枪不计其数……

我的高中阶段是很闲的。


当然,也有那种很拼的。

同学A,因为宿舍熄灯,每晚蹲楼道灯下学习到四点。白天课间时间除了上厕所,全部拿来小憩。

同学B,刷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一学期写掉的习题册累起来半人高,这还不算试卷。


南通这边,只是让想拼死学的人有一个学习的空间,保证他们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学习的资料。

至于不爱学习的,也是可以让你顺顺利利到高考的,学校幺蛾子不太多的。记得有次早读被政教处主任查到了我的杂志,人家也只是让我收起来而已。

整体而言,不存在都是往死里学的情况。


当然,我们那边单周休息半天,双周休息一天半,比起南通市区的还是不如的,他们双休+素质教育。(当年的情况,现在不确定)


所以说,说南通和衡水一样都是往死里学,本身就不准确。

当然,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抨击南通模式,“往死里学”这方面不合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