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晋朝和隋朝的电视剧这么少?好像从来没看到过?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首先,我们得聊聊晋朝(266年—420年)。

晋朝的历史,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乱”。从三国归晋的短暂统一,到西晋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再到东晋的偏安江南,这段时期充满了权力斗争、外族入侵和政治动荡。这对于影视剧来说,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就成了一个难题。

故事线索的复杂性与观赏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八王之乱期间,皇室内部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虽然戏剧性很强,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观众感到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关注谁,为谁牵挂。相比之下,像汉朝的刘邦项羽争霸,唐朝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这些都有明确的英雄人物和清晰的戏剧冲突。晋朝的权力斗争,往往是集团之间的博弈,不是那么“个人英雄主义”,不容易塑造出那种让大众热血沸腾的偶像式人物。
缺乏清晰的“正反派”: 历史上的很多时期,都会有明显的英雄人物和反面角色,这能让观众很容易站队,产生情感投入。但在晋朝,尤其是西晋时期,很多参与政治斗争的王公贵族,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立场都比较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概括。这种模糊性,让故事缺乏明确的戏剧张力。
文化特点的呈现难度: 晋朝,尤其是东晋,是士族政治的巅峰时期。玄学盛行,名士风流,谈玄论道是当时文人的重要活动。比如竹林七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放在现代社会来看,可能显得有些清高、疏离,甚至有些“不接地气”。如何将这种文人士大夫的雅致、超脱,通过影像语言生动地传达给观众,是个不小的挑战。很多观众可能更习惯于看到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场面,对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可能接受度没那么高。
“丧乱”的基调: 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民族融合之中。虽然这段时期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和文化融合的佳话,但整体基调容易偏向“丧乱”和“悲情”,这在追求“正能量”和“光明面”的当下影视创作环境中,可能不那么受欢迎。即使是东晋,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充满了“桓温北伐”的遗憾,和“淝水之战”的惊险,但其最终的结局也并非大团圆。
视觉元素的相对匮乏: 相较于汉朝的宏大宫殿和器物,唐朝的开放包容、万国来朝的盛况,或者宋朝的市井繁华和科技成就,晋朝在视觉呈现上似乎没有那么具象的爆点。虽然也有一些文化符号,但大众的认知度可能不如其他朝代来得直观。

再来看看隋朝(581年—618年)。

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它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但就是这样一个“功劳簿”厚实的朝代,为什么影视剧也那么少呢?

“短命”王朝的悲剧性: 隋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很快就因为杨广的暴政和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而灭亡。这种“功业如闪电,覆灭亦如斯”的历史进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从历史创作的角度看,一个王朝的兴衰过程是观众最喜欢看到的故事线,但隋朝的灭亡实在是太快了,且原因复杂,除了杨广的个人原因,还有政治体制的弊端、劳民伤财的工程等等,这些需要比较复杂的叙事技巧来呈现。
杨广的争议性形象: 谈到隋朝,绕不开的就是隋炀帝杨广。他既是统一中国的功臣,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但同时又是残暴昏君,导致民不聊生、王朝覆灭。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想要塑造一个既符合历史,又能让观众接受和理解的形象,难度非常大。如果拍得太“正面”,容易被批评为“洗白”;如果拍得太“负面”,又容易变成脸谱化的暴君,缺乏层次感。很多创作者可能会因为顾虑这种争议而选择避开。
大运河与对外战争的拍摄成本: 隋朝的两大标志性工程是大运河的修建和多次对外战争,尤其是对高句丽的战争。修建大运河涉及到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即使是影视剧中的场景,也需要相当高的制作水准来展现其宏伟和对民生的影响。而对高句丽的战争,不仅规模大,还涉及到复杂的战场描写和战争策略,这些都意味着巨额的拍摄成本。在市场回报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投资方可能会望而却步。
“粗暴”的统一与“仓促”的灭亡: 隋朝的统一虽然实现了大一统,但其过程也伴随着强权和压迫,并且其灭亡也显得非常仓促和剧烈。这种“粗暴”的统一和“仓促”的灭亡,可能不如汉朝那种逐步稳定和长久的统治那样,能够提供更多细腻的情感描绘和长线叙事。观众更容易被一个王朝的兴盛和衰落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所吸引,而隋朝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短促而激烈的风暴。
与其说“少”,不如说“难以驾驭”: 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没有相关的影视作品,而是能够真正拍好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极少。你可以搜搜看,可能有一些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的作品,或者包含晋朝、隋朝某个片段的作品,但要拍一部以这两个朝代为整体背景、且能够深入人心的大制作,确实是难上加难。

总结一下,晋朝和隋朝电视剧少的根本原因,可以用“难出彩,易踩雷”来概括。

晋朝的故事背景复杂,人物关系微妙,文化特点难以具象化,整体基调容易偏向悲情,这些都让创作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充满了挑战,如果没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很难拍出既忠实于历史又吸引观众的作品。
隋朝则因为杨广的争议形象、大规模工程和对外战争的拍摄难度,以及王朝的短暂和剧烈的兴衰过程,让创作者在平衡历史真实、艺术加工、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剧尝试触碰过这两个朝代,比如《大秦帝国》系列中有涉及到晋朝的片段,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出现像《汉武大帝》、《唐明皇》、《康熙王朝》那样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也许正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塑造的难度,才使得它们在荧屏上显得如此“稀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清朝是大河剧,那么晋隋二朝是MTV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历史水平吧,虽然不算太高,但也不太低。

所以,你拍晋隋,无论再怎么拍得花里胡哨,都始终给人一种“马上药丸”的感觉

比如《独孤天下》,把独孤皇后已然塑造成了人见人爱的玛丽苏大女主,可弹幕依然全是指着四姐说 “没事,她才是唐高祖的妈,唐太宗的奶奶,真正的终极大boss”。

这就很尴尬了……

参见民国戏,看着挺火,实际上能红的全都是揭露社会阴暗面,比如借腹生子《橘子红了》,卖妹妹卖女儿《半生缘》《红高粱》,三妻四妾《徽娘宛心》,包办婚姻《像雾像雨又像风》,童婚冲喜《婉君》,黑恶当道《上海滩》,同归于尽《大染坊》,还有姜文的鹅城风云。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水平不够,别瞎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