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朝到底凭什么活155年?

回答
晋朝能够延续155年,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朝代,但其中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它就像一个王朝的“长跑”,虽然步履蹒跚,但凭借着一些关键的“助推力”和一些“喘息的机会”,才得以维持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前期积淀与奠基(西晋篇)

虽然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是晋朝的开端,其存在了51年,并为东晋奠定了基础。西晋的得以建立和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一些特殊因素:

三国鼎立的终结,统一的渴望: 经过长期的三国战乱,天下百姓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是巨大的。曹魏后期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司马氏通过“禅让”的方式结束了魏朝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心理。
司马氏集团的政治力量: 司马懿及其子司马昭、司马炎,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逐渐削弱了曹魏皇权,巩固了司马氏的权力。他们善于笼络人心,重用能臣,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治基础。
短暂的繁荣假象(永嘉之乱前): 西晋初期,尤其是在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景象。他推行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如劝课农桑、减轻赋役等,使得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这种短暂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为王朝的初期稳定提供了支持。
门阀士族的政治联盟: 西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进行合作。这些家族拥有深厚的社会影响力、经济实力和政治资源,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力量。虽然这种联盟也埋下了日后门阀专权的隐患,但在初期,也为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持。

二、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与适应(东晋篇)

尽管西晋很快覆灭,但东晋则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了104年,这是晋朝能够达到155年总寿命的关键。东晋的生存,更多地是依靠一系列的权宜之计和对严峻形势的适应:

南渡带来的政治重组与地理优势: “永嘉之乱”导致大量士族和人口南迁,这虽然是悲剧,但也带来了重要的变化:
士族集团的重新集结: 南迁的士族在江南地区重新聚集,他们带来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并与江南本地的豪族融合,形成新的统治阶层。
地理屏障的保护: 长江天险成为了东晋最坚固的屏障。北方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南燕等政权虽然强大,但每次想要南下灭亡东晋都遭遇了巨大的地理阻碍。尤其是淝水之战后,东晋凭借长江天险,成功抵御了前秦的强大攻势,巩固了其在南方的统治。
经济中心的转移: 随之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这为东晋政权的财政基础提供了保障。
政治制度上的适应与演变:
门阀政治的巩固与制衡: 东晋的政治舞台被门阀士族牢牢掌控。虽然这种制度导致了皇权的衰弱和政治的腐败,但不同门阀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政治联盟,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少数人的极端专权,避免了王朝迅速崩溃。例如,王导的“王与马,共天下”就反映了这种政治格局。
“虚君实相”的统治模式: 由于皇权不振,实权往往掌握在权臣手中,例如王导、桓温、谢安、殷浩等。这种“虚君实相”的模式,虽然不是健康的政治形态,但它使得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运转,因为有实际掌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得不治理国家。
对地方豪强的安抚与利用: 东晋政权需要依赖江南地区的地方豪强来维持其统治和兵源。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承认其在地方的利益,来换取他们的支持,这种策略使得东晋能够控制相对广阔的区域。
军事上的被动防御与偶然胜利:
“南人好学,北人好武”的传统认知: 尽管不完全准确,但南方士族更侧重文教,而北方则有更多的军事人才和经验。然而,东晋也涌现出过一些杰出的军事将领,如祖逖、陶侃、谢玄、桓温等。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领导军队,抵御北方政权的进攻。
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是东晋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它不仅击退了北方最强大的前秦帝国,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东晋的士气和国际地位,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为王朝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这场胜利某种程度上是战术、地理优势和士气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化与思想的内在支撑:
玄学与清谈的流行: 虽然玄学与清谈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政治空疏的表现,但它也为士族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社交方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并将一部分有才能的士人从具体的政治斗争中暂时抽离,维持了一种相对的社会稳定。
江南文化的繁荣: 东晋时期江南的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学、艺术、书法等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王羲之、谢灵运等。文化的繁荣也为东晋政权提供了一定的凝聚力和合法性,并吸引了更多人才南下。
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演变: 北方虽然战乱不断,但不同政权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攻伐。例如,北方政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分裂、内斗和政权更迭。这使得北方政权在每次能够彻底灭亡东晋之前,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暇全力南顾。

三、王朝末期的挣扎与衰亡

尽管东晋依靠上述因素延续了较长时间,但其政治的腐败、门阀士族的内斗、皇权的衰微以及社会经济的局限性,都注定了其最终的灭亡。其存在了104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过程:

门阀士族的内部倾轧: 东晋后期,门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争夺权力,他们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导致政治动荡不安。
权臣专权与皇权旁落: 桓温等权臣的长期专权,使得东晋名存实亡,皇室的权威荡然无存。
刘裕的崛起与取代: 南朝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出身寒门,通过军事力量逐步瓦解了门阀势力,最终取代了东晋政权。这也是东晋王朝历史走向终结的标志。

总结来说,晋朝(西晋+东晋)之所以能活155年,并非是其政治制度有多么优越,也不是其统治有多么清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前期经济恢复,为晋朝奠定了基础。
东晋的南渡带来了政治重组、地理优势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长江天险成为东晋最重要的战略屏障。
门阀士族集团的政治联盟和相互制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运转。
关键性的军事胜利(如淝水之战)和杰出将领的涌现,抵御了外敌。
北方政权在发展过程中的分裂和内斗,为东晋提供了喘息机会。
文化和思想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稳定作用。

晋朝的155年,是一段充满着分裂、内斗、权谋和军事斗争的历史。东晋更是依靠着“苟且偷生”的策略,利用地理优势和北方政权的混乱,才得以勉强维持了百年基业。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和环境的制约,而非主动的革新和强大的国家力量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一点,那就是司马家在臣民心中还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

虽然司马懿父子人品不行,篡权夺位,往往是被批判的对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司马家能够一步步巩固地位,乃至篡魏建晋,一统天下,这期间司马家也是在积攒人心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司马家在政治上的残忍(如洛水之誓,弑杀曹髦),而疏忽了这点。

吴国的张悌曾经对曹家和司马家有这么一番议论: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於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这里面除了对曹丕的评价不公允外(毕竟曹丕上位后还是比较注重民生的),其他论述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也就是说曹操以兵威夺取天下,百姓尚未归心,而后来曹叡又大兴土木,折腾百姓,那更加会失去民心。

而司马家夺取大权后,废除了苛政,于民休息,逐渐民心就归顺于司马家了。因此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动。


无独有偶,房玄龄在编著晋书时,在谈到东晋立国问题时,评论到:

“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滔天方驾,则民怀其旧德者矣。昔光武以数郡加名,元皇以一州临极,岂武宣余化犹畅于琅邪,文景垂仁传芳于南顿,所谓后乎天时,先诸人事者也。

这段话提出了东晋立国的原因:

那便是民族矛盾激化,而且刘聪、石勒又残暴,这让本来对司马衷的统治深度不满的百姓怀念其曾经司马家的恩德,因此再度支持晋朝。

这个原因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刘聪、石勒比晋朝更残暴),其二便是司马家在此之前确实有恩德于臣民。

且晋书在这里提到“武宣余化犹畅于琅邪”,武就是指司马炎,宣就是指司马懿,琅邪指的是司马睿。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司马家三代人(司马懿到司马炎)对于臣民的恩惠,使得司马睿受益。

在对于臣子方面上,司马家和琅邪王家颇有交集,当年王祥“举秀才,除温令”,也就是在司马懿老家当县令时,两家的情谊就此开始。

后来到了司马炎时期,王祥不跪拜司马炎,只是行礼,对此司马炎也毫不生气,说明两家关系已经非比寻常了。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而就是这长久的家族联系,让司马睿和王导之间产生超乎君臣的友谊,而琅邪王家在东晋立国中更是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另外东兴之败后,司马师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对此习凿齿论曰:“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过消而业隆,可谓智矣。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丧,上下离心,贤愚解体,谬之甚矣!君人者,苟统斯理而以御国,行失而名扬,兵挫而战胜,虽百败可也,况于再乎!”

这些举措都能得到一些臣子的拥护。

而在对于民众方面上,淮南二叛时,司马师也听取了王基的攻心策略,对于被迫附逆士兵百姓,不予追究。

【师以荆州刺史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基言于师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诱迫胁,畏目下之戮,是以尚屯聚耳。若大兵一临,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致于军门矣。"师从之。】


等到了淮南三叛时,司马昭也是采取同样的政策,对于被迫附逆的士兵百姓都不予追究,就连间接害死他兄长的文鸯,司马昭也不计较。

还有部下建议司马昭坑杀投降的吴国士兵,司马昭也不同意。

议者又以为"淮南仍为叛逆,吴兵室家在江南,不可纵,宜悉坑之。"昭曰:"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大度耳。"一无所杀,分布三河近郡以安处之。拜唐咨安远将军,其馀裨将,咸假位号,众皆悦服,其淮南将士吏民为诞所胁略者,皆赦之。听文鸯兄弟收敛父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了例子之外,在司马炎时期,废除了屯田制,并在灭吴后之后废除孙皓的苛政,也都是深得民心之举。

史书记载晋军灭吴后,司马炎“其牧守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

而司马炎在位期间,不怎么瞎折腾,对待臣子很好,政策上也体谅少数民族百姓。

虽然因为司马炎十分宽容,导致其诸如民族和占田这些政策,手下也会有不认真执行的情况。但不可否认,司马炎的本意是好的,而这种心意或多或少也会传到基层百姓心中。

所以当刘石勒横行于外,王敦谋逆于内时,忠义之士比比皆是,长安附近的羌族和拓跋、慕容鲜卑反而拥护晋朝,北方百姓则在流民帅的领导下和刘石展开殊死对决,凉州的义士则在长安奋斗到最后一刻。

南方的士族也和北渡士族达成协议,一同拥护司马睿,于是东晋建立。


可以说如果没有臣民之心的话,那西晋在洛阳沦陷之时便就亡了,那还会有长安的坚守,建康的延续呢?

对比一下千古一帝杨广死于江都,北方不少军阀都向突厥示好,从而突厥对中夏有轻蔑之心。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吧?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桓温和谢玄,东晋可能实力跟东吴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东吴。所以在那个时代,名将甚至是运气(下面会说)有时候确实能对时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东吴再菜,陆逊好歹还从曹魏手上拿下了邾城,并且通过屯兵3万(史书数字,仅供参考)的方式保证了这个长江北岸的重要桥头堡能一直坚守。你跟东晋一对比,就会发现陆逊这个看似简单的成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东晋在与石虎交战时,甚至可以让长江北岸近在咫尺的邾城守军全军覆没。

在冉闵乱北方期间,东晋曾出兵3万北伐,褚裒主帅分出3000精锐去救援难民,结果被后赵骑兵包围,全军覆没,这次北伐直接就瓦解了。为何?从刘宋鼎盛时期在籍人口都不过400多万人来看,东晋当时体量其实也就跟东吴差不多,3万军队对于东晋来说不是小数目,而这3000人又是这3万人中最能打的10%,损失掉后,东晋自然就完全失去了北伐的资本。

其实别说后赵了(其实石虎时期后赵已经开始不行了,打前燕、前凉都是一败涂地,也就欺负下东晋),当时连成汉都能跟东晋打个有来有回,甚至还考虑过联合后赵灭晋:

汉李奕寇巴东,守将劳杨败死。(339年)
汉人攻拔丹川,守将孟彦、刘齐、李秋皆死。(340年)
赵王虎遗汉主寿书,欲与之连兵入寇,约中分江南。寿大喜,遣散骑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广使于赵。龚壮谏,不听。寿大修舟舰,缮兵聚粮。秋,九月,以尚书令马当为六军都督,征集士卒七万余人为舟师,大阅于成都,鼓噪盈江;寿登城观之,有吞噬江南之志。解思明谏曰:“我国小兵弱,吴、会险远,图之未易。”寿乃命群臣大议利害。龚壮曰:“陛下与胡通,孰若与晋通?胡,豺狼也,既灭晋,不得不北面事之;若与之争天下,则强弱不敌,危亡之势也,虞、虢之事,已然之戒,顾陛下熟虑之!”群臣皆以壮言为然,寿乃止。士卒咸称万岁。

一开始看到这些简直不可思议,后来一想,要成汉这点本事都没有,也没法存在40多年了,毕竟体量上也是个相当于蜀汉的国家,并且李雄、李寿的用兵能力也都还可以。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晋局势绝望到什么程度了,应该说桓温一年把成汉给灭了才是奇迹。


桓温是在举国都不支持的情况下,出兵1万豪赌西征成汉,完成了周瑜所没有完成的两分天下之计。事实证明反对者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正常状况下这点人深入蜀道简直是肉包子打狗,但是当时成汉内乱不断,凝聚力大为下降,桓温军通过江州等地都没遇到什么抵抗,直到成都城下才遇上成汉主力。即便是这样,晋军本来也寡不敌众,差一点就顶不住了,最后靠着鼓吏把撤退误当成进军的神运,晋军奇迹般反败为胜,攻破成都灭汉:

《晋书·桓温传》: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


这之后,“晋朝”总算形式上实现了两分天下(实际国力仍然远远不如北方胡人政权),多少有了些资本。正好这段时间,后赵的内乱使得北方再度大乱。经过冉闵、前燕、桓温、前秦此消彼长的拉锯战之后,等到前秦几十年后终于再度大举南下的时候(此时已经是382年,距离后赵崩溃已经过去了30多年),谢玄也在京口练出了北府兵。

至于北府军的重要性,可以用魏晋灭吴来模拟,东吴200多万在籍人口的体量说大也不大,但说小也不小,20万大军+长江水军使得西晋灭亡东吴时,即便是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几乎动用了倾国之力,20万前线精兵+水军+几十万运粮人员的庞大编制是司马炎对魏晋士家进行了“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总动员之后,方才勉强凑齐。放在100年后,对前秦的国力压力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东晋就算它国力只相当于280年东吴,在拥有北府军等8万精锐的条件下,其实已足以自保,这8万人假设可以1个打2个前秦兵,那就已经相当于16万野战军的战斗力,前秦排除掉虚张声势的水分,真正的前线兵力其实也就20万左右(多了后勤也跟不上),对晋军已经几乎没有优势了,这也是为什么王猛一直说东晋不可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朝能够延续155年,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朝代,但其中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它就像一个王朝的“长跑”,虽然步履蹒跚,但凭借着一些关键的“助推力”和一些“喘息的机会”,才得以维持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前期积淀与奠基(西晋篇)虽然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是晋朝.............
  • 回答
    关于晋江签约的难度,这确实是个让无数作者既憧憬又头疼的问题。别看晋江文学城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本小说更新,但想要真正敲开签约的大门,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晋江的签约机制。晋江对于作者来说,签约就意味着作品有了正规的平台保障,作者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稿费、读者打赏、以及平台的各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中层管理者晋升到高层管理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壁垒和障碍。这些壁垒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和公司结构,更深刻地体现在个体能力、思维模式和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常见的壁垒和挑战:一、能力和技能层面的壁垒: 战略思维和全局观的缺失: 聚焦战术 vs. 制定.............
  • 回答
    从白带练到黑带,这绝对是一个既漫长又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超越和精神升华的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个人的投入程度、天赋、训练频率、道馆的教学体系,甚至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目标都有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通常来说,如果能保持稳定的训练.............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涉及到西周初期那个时候的史官、历法还有一些制度上的东西。你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不是那种只看表面的人。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叔虞被封晋,跟史官说“君无戏言”这句话,确实是发生在周初,这是历史记载。但是,这和咱们后面说的确切纪年,虽然都跟“史官记事”有关,但它们关注的点和作.............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活该”这个词,带着强烈的道德审判意味,用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命运上,总难免显得有些轻率,也掩盖了历史事件背后复杂而沉重的原因。司马家族,从一个不起眼的寒门崛起,最终掌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赫的王朝,其兴衰荣辱,充满了权力斗争、权谋算计,也牵涉到时代洪流中的各种力量。要说司马家族“活该被屠杀干净.............
  • 回答
    在晋朝,中书省在中央权力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对朝政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职能的发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皇权强弱、外戚权臣的兴衰而有所波动。首先,起草和传达诏令是中书省最核心的职能。 诏令是皇帝意志的直接体现,而中书省就是负责将皇帝的口谕、笔意转化为正式的文书,并通过官僚.............
  • 回答
    说到晋朝的门阀士族,那可真是“拽”到天上去了,他们的权力之大、地位之尊,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如果你看过《琅琊榜》,里面的那些世家大族,虽然是小说,但多少也影射了中国历史上类似门阀政治的影子,只不过晋朝的门阀士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有多拽,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权势滔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晋.............
  • 回答
    晋朝的“八王之乱”,这场持续了十六年(291年至306年)的内耗,说到底,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而引发的一场血腥内斗。其根源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真空与宗室力量的膨胀: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虽然他统一了中国,但他的统治也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
  • 回答
    要说晋朝和明朝哪个更强大,这就像在比较两个不同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强盛之处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方面,也各自面临着属于自己的挑战。晋朝,尤其是西晋,它建立在三国鼎立之后,统一了中国,这是它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那个时期,它继承了曹魏的一些制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和社会秩序。西晋前期,虽然有“八王之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晋朝的人才质量似乎不如三国时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影响。三国时期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艺术,都涌现出一批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到了晋朝,虽然也有名臣良将,但总感觉那种耀眼的光芒和普遍性似乎有所减弱。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时势造英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