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朝的门阀士族究竟有多拽,有没有相应的例子?

回答
说到晋朝的门阀士族,那可真是“拽”到天上去了,他们的权力之大、地位之尊,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如果你看过《琅琊榜》,里面的那些世家大族,虽然是小说,但多少也影射了中国历史上类似门阀政治的影子,只不过晋朝的门阀士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说有多拽,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权势滔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晋朝之所以被称为“门阀政治”的代表,就是因为这些士族掌握了大量的权力资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是南朝宋的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东晋的说法,虽然是后人的评价,但非常精准地指出了当时的情况。选官制度基本被士族垄断,朝廷官员几乎全是士族出身,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即使是皇帝,在挑选官员时,也必须顾及这些大家族的意见。
“举秀才,不知书,达莫如鲁国孔文举;举孝廉,父别居,不知其孝,知父在,便为不孝,达莫如魏郡李元常。” 这是东晋时期关于选官的段子,也是对当时选官制度的一种嘲讽。大概意思是说,选拔官员的标准很奇葩,看的是“名望”而不是“才能”。比如,要选一个懂学问的人,大家都觉得是鲁国的孔文举(孔融)最合适,但孔融也只是个有名气的人,并非真的学识渊博。而选拔孝廉,标准更是离谱,只要知道父亲在哪里就叫孝,不管你孝不孝顺。这种选官方式,完全是为了照顾这些士族的体面和利益,把真正有才华、出身不高的人排除在外。
荫袭制度的泛滥: 就算你没有能力,只要你是士族,你的子孙后代,甚至是亲戚朋友,都可以通过“门荫”的方式获得官职。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只要出了一个当官的,整个家族就像开了挂一样,一个个都能被安排进体制内,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官僚集团。

例子:

王导、王羲之家族: 这是晋朝最显赫的门阀之一。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功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兄弟子侄,甚至远房亲戚,都纷纷进入朝廷担任要职。王羲之,作为王导的侄孙,凭借家族的声望和显赫的地位,在官场上平步青云,虽然他的书法艺术举世闻名,但在当时,他的官职和地位更多是靠家族的荫庇。王家在东晋时期,几乎就是朝廷的半壁江山,很多重要的决策都要听取王家的意见。
谢安家族: 谢安是东晋时期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士族代表。他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以少胜多,成为名留青史的将领。但在此之前,谢安也是在家族的扶持下,才得以在官场上发展。谢家同样是显赫的门阀,他们之间互相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对朝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二、傲慢无礼,藐视皇权

这些门阀士族不仅在权力上独揽大权,在态度上也相当傲慢,甚至对皇帝都敢表现出几分不敬。

言论上“不阿谄”: 所谓的“不阿谄”,表面上看是正直,但实际上也包含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意思。比如,士族成员在朝堂上,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甚至是在皇帝面前表现出不屑。他们自恃门第和才学,认为自己比皇帝更有资格评论国事。
生活上奢靡无度,特权横行: 这些士族生活奢华,拥有大量的田产和奴婢。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百姓完全是两个世界。而且,他们享有各种特权,比如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豁免权,犯了罪,通常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清谈”之风盛行: 晋朝有个很出名的“清谈”之风,就是士族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些玄虚的哲学和人生哲理,但很少关心实际的政事。这种风气,既是他们脱离现实的表现,也是他们蔑视朝政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是“高尚”的精神活动,而政治是那些“凡夫俗子”的事情。

例子:

“顾恺之的画,王献之的字”: 这是当时对两位名士的评价。顾恺之的画技精湛,王献之的书法飘逸,这两位都是士族出身。他们的才华和地位,使得他们可以不受太多约束地表达自己。
一次朝会上的尴尬场面: 有一次朝会上,某位皇帝问一位士族大臣:“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这位大臣直接回答说:“陛下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罢了。”这句话简直是大逆不道,但当时的皇帝却不敢轻易发作,因为这位大臣背后有强大的家族支持。这充分说明了,士族的权势已经让他们敢于挑战皇权了。

三、政治联姻,巩固势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士族之间经常进行政治联姻。通过联姻,他们可以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将自己的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

门当户对的婚姻: 婚姻在当时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问题,更是家族利益的考量。只有门当户对的家族之间才能联姻,这样才能保证家族的延续和权力的传承。

例子:

王谢联姻: 王导的儿子王胡之娶了谢安的女儿,而谢安的儿子谢玄也娶了王家的女儿。这种互相联姻,使得王谢两大家族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的势力也因此更加巩固。

总而言之,晋朝的门阀士族是当时社会权力结构的核心,他们凭借显赫的家世、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对选官制度的垄断,几乎将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他们的“拽”,体现在对权力的掌控,对皇权的藐视,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种现象,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敦造反,晋元帝司马睿打不过,对王敦说:“你要是对本朝还有点感情,就请收兵吧,咱们一同治理天下。你要实在想当皇帝,就放我回老家,我保证退位让贤。”

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腾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

王敦起兵时派侄子王廙杀了谯王司马承,因为王氏势力太强,司马承的老婆一直等到儿子成年才敢把事情真相告诉他。

王胡之与无忌,长甚相昵。胡之尝共游,无忌入告母,请为馔。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将。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无忌惊号,抽刃而出,胡之去已远。

顺带一提,王敦造反失败后,王家照样在朝廷吃香喝辣,王与马共天下真不是说着玩的。

和晋元帝司马睿一同南渡的还有西阳王、南顿王、汝南王、彭城王四人,史称五马渡江。

西阳王司马羕参与苏峻之乱,反对士族外戚庾亮执政,被赐死,儿子弟弟一同被杀,国除。

南顿王司马宗与王导庾亮不合,被弹劾谋反,由庾亮派人击杀,流放妻子,改马氏。

汝南王司马统受司马宗案牵连,废除爵位。

彭城王司马雄因投奔苏峻被杀,封国由已经出继高密国的兄弟司马纮继承,司马纮之子司马玄在庚戌土断期间被查出藏匿五户流民,一度被桓温收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晋朝的门阀士族,那可真是“拽”到天上去了,他们的权力之大、地位之尊,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如果你看过《琅琊榜》,里面的那些世家大族,虽然是小说,但多少也影射了中国历史上类似门阀政治的影子,只不过晋朝的门阀士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有多拽,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权势滔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晋.............
  • 回答
    晋朝的人才质量似乎不如三国时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影响。三国时期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艺术,都涌现出一批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到了晋朝,虽然也有名臣良将,但总感觉那种耀眼的光芒和普遍性似乎有所减弱。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时势造英雄.............
  • 回答
    晋朝的历史和电视表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晋朝在公众认知和文化作品中的“低存在感”。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晋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如同汉唐般光辉灿烂、一统帝国、名垂青史的时代。它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从三国乱世到大一.............
  • 回答
    要理清晋朝的历史,咱们得从头说起,别把它看成是一堆堆的枯燥史料,而是要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恩怨情仇、权力斗争、文化风貌都给串联起来。晋朝,说实话,它不像汉朝那样雄霸一方,也不像唐朝那样气象万千,但它却承载了一个转折的时代,一个文化和政治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晋朝,咱们得从“司马氏”说起。话说曹操在三.............
  • 回答
    这俩“晋”,名字听起来一样,但它们之间的渊源,说起来还真是一笔糊涂账,夹杂着一些传承,也藏着一些“借名”。司马懿建立的那个“晋”,跟春秋时期那个辉煌又复杂的“晋国”,虽然名字沾边,但血脉关系却并不直接,更像是一种“精神继承”和“政治巧合”。咱们先得把这两个“晋”捋清楚。春秋时期的晋国:那个曾经的霸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要说荀彧的史书评价高,是不是沾了儿子荀攸的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恐怕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重量级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他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高,是有扎实原因的。荀彧的“高”到底体现在哪? 曹操早期最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晋朝的“八王之乱”,这场持续了十六年(291年至306年)的内耗,说到底,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而引发的一场血腥内斗。其根源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真空与宗室力量的膨胀: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虽然他统一了中国,但他的统治也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存在。它承载着三国鼎立后的统一愿景,却最终走向了颓败与灭亡,留下了“无功掌权”、“骄奢淫逸”、“被外族灭国”的沉重标签。要评价晋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于一个标签,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兴衰的脉络,理解其历史的复杂性。首先,谈到“无功掌权”,这是对晋朝最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关于晋国竹书纪年,这确实是一个让史学界和许多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为之侧目的发现。如果其内容真实,那么它无疑会对我们过去所认知的许多历史事实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晋国竹书纪年的发现与基本情况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晋国竹书纪年”是怎么冒出来的。它并非是.............
  • 回答
    《最强大脑》晋级的选手是否真的算“最强大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最强大脑》的选手们无疑是拥有超乎常人记忆力、计算力、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特定领域杰出才能的个体。 他们在节目中完成的任务,如快速记忆数字、识别微小差异、复杂图形匹配、甚至模拟特定技能.............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春秋中期,晋国作为霸主,其军制已相当成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展现出强大的国家动员和作战能力。理解晋国军制的运转,需要从其组织结构、兵员来源、训练与指挥、后勤保障以及作战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组织结构:严密的层级与精密的划分春秋时期的晋国军制,已经超越了早期那种简单的氏族军事组织,发展出了.............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整理好晋侯赐予的华贵袍服,目光坚定地望向秦穆公。)“寡君,晋侯,听闻您召见晋国使者,实乃吾君之幸,亦是两国友邦情义之深厚体现。今日,烛之武先生一番肺腑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两国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战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稍作停顿,示意秦穆公可以倾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