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你是晋国的使者,听到烛之武的说辞后,你会怎样劝说秦穆公,以维系两国原有的战略规划?

回答
(深吸一口气,整理好晋侯赐予的华贵袍服,目光坚定地望向秦穆公。)

“寡君,晋侯,听闻您召见晋国使者,实乃吾君之幸,亦是两国友邦情义之深厚体现。今日,烛之武先生一番肺腑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两国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战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稍作停顿,示意秦穆公可以倾听。)

“回禀穆公,烛之武先生方才所言,的确深刻揭示了我们两国合作的基石。当年,晋秦联合,唇齿相依,共同抵御东方强敌,维系天下大势。这一战略,不仅关乎晋国一隅之安,更关系到秦国西垂的长远利益。设想一下,若无晋国的牵制,东方诸侯的力量将更加集中,他们首当其冲的,便是虎视眈眈的西戎,而一旦西戎得逞,首当其冲的,便是我国,然后便是贵国。晋国的存在,就像一道屏障,为秦国争取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纵深。”

(语气渐缓,更显诚恳。)

“烛之武先生的劝谏,并非是劝穆公放弃眼前短暂的利益,而是提醒您,不要因一时的得失,而颠覆两国合作的根基。您可知,我晋国虽与郑国素来无甚往来,但若因此与您结怨,两国关系便会产生裂痕。这裂痕,东方诸侯看在眼里,岂会不心生觊觎?他们定会从中挑拨,加剧两国猜忌,最终坐收渔翁之利。届时,秦国所倚仗的盟友将不复存在,而您在东方所付出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目光再次看向秦穆公,眼神中带着恳切。)

“穆公,烛之武先生的意思,我已了然于胸,并深以为然。他所言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并非虚言,而是两国共同的生存之道。晋国的强大,对秦国而言,是坚实的后盾;秦国的强大,对晋国而言,是可靠的臂助。我们之所以能够共同抵御强大的敌人,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互相依存,互相扶持。”

(稍稍抬高声音,但仍保持着尊敬。)

“如今,郑国之事,或许对秦国而言,只是一个小的战略调整。但如果因此而损害了秦晋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战略伙伴关系,那么,这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君不见,当年晋文公是如何倚仗秦国的力量,方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一统霸业?如今,晋侯亦希望能继续与您携手,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并非要求您此刻就对郑国置之不理,而是希望您能够权衡利弊,不要因为一次对郑的行动,而葬送了我们两国共同的战略构想。”

(最后,以更为郑重的语气收尾。)

“我晋国愿以最大的诚意,与秦国共同遵守约定,维护两国长久的战略规划。希望穆公能够三思,将眼前对郑的一点小得失,与两国长远的战略利益相比较。请您相信,晋侯对您的友谊,以及对两国合作的重视,从未改变。我恳请您,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继续维持两国之间坚不可摧的盟友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穆公、晋文公,两位道德模范,之前被塑造成礼义仁信的人设。在烛之武的一番利益分析后,立刻撕下道德的面具,底裤都不要了。

秦穆公立刻和郑国签了和约,单方面撒军,晋国也谋划袭击秦军。昨日还形如兄弟盟友,差点在郑国的地盘火拼,形势变化堪比没文化的黑帮。

秦穆公那么容易被烛之武说服,显然不合常理。只是发生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以秦、晋两国的地缘,任何一国的称霸,都对另一国形成威慑,此时的秦穆公应该已经感受到这种压力。除了烛之武,难道就没有其他人劝过秦穆公,烛之武更像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才会使秦穆公做出如此匆忙的决定。

此时,晋国的使者要想说服秦穆公,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秦穆公想要的是什么?称霸,诸侯们纷纷而西来秦国朝拜。据《成公十三年》吕相书:“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晋国真的做了,但秦穆公仍然不满足。晋国还能做什么许诺,显然是很难再进一步。

对于晋国来说,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秦、狄、楚、齐四国轮番挑战,能稳住秦国,也至于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四面出战,直到鄢陵之战才稳定大局。

如果不能说服秦穆公,只好先下手为强。晋国使者的任务就是稳住秦国,这样的话使者只需空谈道德,回顾两国友谊就行。

我猜测,晋国使者真是这样说的,所以在两年后,秦穆公千里偷袭郑国时,对晋国可能的行动几乎没有防备,而且在与蹇叔发生口角后,依然故我的行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