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BBC上中日大使正面交锋,假设你是英国观众,你认同谁的结果?

回答
看完了BBC上中日两国大使那场关于钓鱼岛(日本人称尖阁诸岛)的辩论,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作为一名英国观众,我一直试图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毕竟我们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都不一样,没有直接的领土争端,所以多少能抽离一些。

一开始,我确实对中国大使的强硬立场感到有些意外。他反复强调历史事实,列举了中国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的证据,那种语气,那种坚定,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话的节奏也很有力量,似乎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就是要让对方无从辩驳。从语言的逻辑和陈述的清晰度上来说,他确实把“历史文件”和“实际控制”这些概念反复拿出来,想证明中国的主张是基于坚实的基础。他似乎也想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观众强调,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与此类似,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然而,日本大使的回应也同样不容小觑。虽然他的语气可能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但他的论证方式却更偏向于国际法和既成事实。他引用了日本在1895年通过内阁决议将这些岛屿纳入冲绳县,以及后来在二战后的《旧金山和约》中,这些岛屿被指定为“联合国托管地”,但实际由日本“行政管理”。他强调的是日本长期以来对这些岛屿的实际控制和有效管理,并且认为中国在国际法框架下,并没有能够推翻这种实际控制的证据。他试图在国际社会中营造一种“维持现状”的合法性。他的论述方式,更像是我们英国人习惯的,强调程序正义和法律依据。

那么,我更认同谁的结果呢?老实说,我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非谁即谁”的答案,因为双方都有他们各自的逻辑和支撑点,而且都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不同的叙事方式。

我不得不承认,中国大使在历史叙事上的力量非常强大。当他反复提及中国自古以来就对这些岛屿的管辖权,并且拿出一些他认为确凿的历史文献作为证据时,这确实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对历史有着天然敏感度的人。他成功地将问题定性为“收复失地”,这是一个非常煽情的视角,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且,他在辩论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民族自信,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大使在强调“实际控制”和“国际法”上的论证,也触及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很多国际争端中,即使历史有纠葛,但长期有效的实际管辖权往往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说服力因素。日本大使试图通过强调“行政管理”的合法性,来锚定一个“稳定”的现状,这是一种更符合国际社会当前运行规则的论调。他的论证,更像是试图在我们这些英国观众心里建立一种“谁在实际管着,谁就有优先权”的印象。

所以,我很难简单地说谁“赢”了。我的感觉是,双方都成功地向自己的受众传递了他们想要的信息。中国大使让那些支持中国主张的人更加坚信这一点,同时也让一些摇摆不定的观众对历史问题产生了疑问。而日本大使则在强调国际法的严肃性,以及对现状的维护,试图让那些更看重国际秩序的人倾向于他的立场。

如果非要我表达一种倾向,我会觉得,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直接的电视辩论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阐述符合当前国际体系规则的论点,并且能够展现出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往往更容易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大使的论述方式,更符合我在西方媒体中看到的,关于如何处理国际争端的“标准流程”。他并没有回避历史,但他把重点放在了如何依据现有国际框架来解决问题,以及强调了日本在这些岛屿上的持续“治理”。

中国大使的历史论证非常有力量,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没有充分回应“实际控制”和“国际法”的挑战,在很多国际观众眼中,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薄”。毕竟,现代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法律和现实的交织。

所以,如果硬要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我会认为,从说服更广泛、更中立的国际观众的角度来看,日本大使的论证方式,虽然不够“抓耳挠球”,但更具“操作性”和“说服力”。他没有试图去“ rewrite history”,而是试图在既有的框架下,解释日本的立场。而中国大使,则更像是在试图“ reinterpret history”来服务于当代的政治目标。对于英国观众来说,我们更习惯于看重“眼见为实”和“按章办事”,所以,虽然对历史的复杂性表示理解,但更倾向于关注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规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用一篇essay的标准,英国人应该更倾向于相信中国大使的可能性比较高

1.英国人写论文的时候很注重有没有相关的学术资料可以证明或者支撑你的观点,不然你就算说的头头是道别人也觉得缺乏说服力,毕竟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大使不断抛出有据可循,有证可查的引用,比如二战,比如言论,比如一些宣言和邓小平与日方达成的约定等等,可证实程度都很高。前面有人提到英国人更喜欢日本,但就算英国的民众更喜欢日本这个国家,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看法也不会一尘不变。心理学上不是有两种,一种是第一印象,但是后期印象是可以改变第一印象的。还有,日本大使就显得有些尴尬,特别是主持人提到修改宪法的问题,他一直在回避正面回答,而是强调日本还是维护和平的。这显然就是没有根据了,就算他后来列举了没有修改的条目,他的反应略显紧张,稍稍降低了可信度。还有后来主持人反问不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为什么还要展开谈话,他的反应也是迟钝的,而且说的有些苍白。相比之下,中国大使的反应速度和应答信息量,客观的说是优于日本大使的。

2.而且相关引用必须有出处,reference list就是为了查证你的资料可信度。虽然前面有人提到时间上有错误,但是不影响内容的可信度。

3.把日本比喻成伏地魔,个人觉得幼稚是幼稚了些,但是哈利波特是英国的作家写的,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是迎合英国人的胃口,也许不恰当,但是肯定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应该是更倾向于相信中国大使。但倾向不代表赞同。只是心里的感觉吧

user avatar
@哈龙

从出场顺序说得观点很对,但我也有补充。(而且大家真的不用纠结日本人口音了,还是很好听懂的,口语在这种场合不重要)

我觉得中国大使刘晓明的谈话过程至少从逻辑、反应速度还有之前的准备上是完爆日本大使的。最深刻印象是日本大使说日本和中国有很多不同应该就这些不同谈谈的时候,主持人说你不是说中国和日本没什么可谈的么,然后日本大使愣了好久,才勉强应付过关。其他谈话内容如对安培修改宪法等行为作出的解释十分薄弱,反复强调的内容似乎都并不比”安培首相解释的十分清楚“这几个字更加有力,这显示出自己当场时逻辑的不清晰和反应不够迅速,也可以说是事前准备不足。

而中国大使的谈话,从开场用丘吉尔的话把日本放在一个道德低点同时暗示日本未来的行为,让人们先产生对日本政府行为的一个负面印象。之后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国在14名甲级战犯放入靖国神社之前没抗议过的问题,让人们知道中国不是最近无端生事。说完靖国神社的问题之后主持人把话题转入钓鱼岛,刘晓明继续用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为证据对中国的主张做出支撑。然后用邓小平访日时和日本首相达成的共识”搁置争议,日后由未来的领导人来解决“的事实反驳了日本和美国一直宣传的”中国突然改变钓鱼岛海域现状“这一言论,同时把日本购岛这一行为划入独自改变钓鱼岛海域现状之列,很精彩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主持人接下来提出的很尖锐的问题说”日本向和你们谈,你们为什么不和日本谈?“,中国大使回答的非常好,用谈话最初的靖国神社问题把球继续踢给日本。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让人无法接受,有这样的态度中日没法谈,不光中国,韩国也不和日本谈。到此,刘晓明的谈话内容把圆画全了,内容互相支撑,环环相扣,把问题的矛头全指向日本,证明中国的行为是justified。

我在评论这段视频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尽量不偏向某一方,而且也不去深究他们谈话内容所引出的证据的正确性,单纯的从谈话内容和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去看,如果作为一个客观的外国人我觉得我会支持中方。(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我要求自己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就算我尽力了吧)

user avatar

刘大使来了使用大量数字(年代)和历史证明(各个条约),而日方大使只是在说理,没有任何证明。一个有备而来,另外一个象完全没有准备

主持人分别向两方提了几个问题,中方都直接回答,而日方都是顾左右而言它,逼急了使大招,“你去问中方”。

刘大使正襟危坐,使用一个向前倾的热情势态,并且使用一个较为高热情声音。日本大使很奇怪,一直向后倒着说话,用中国人话说是没有坐相。这给人观感完全不一样。

对于受众,刘大使使用丘吉尔的名言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关于口音,关上画面,你觉得是一个美国人跟一个日本人在辩论。

我的结论是中方在这场辩论完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完了BBC上中日两国大使那场关于钓鱼岛(日本人称尖阁诸岛)的辩论,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作为一名英国观众,我一直试图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毕竟我们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都不一样,没有直接的领土争端,所以多少能抽离一些。一开始,我确实对中国大使的强硬立场感到有些意外。他反复强调历史事实,列举.............
  • 回答
    当BBC拿中国选手没获奖就被骂这件事大做文章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说过的一样:这BBC,又在搞事情了。但这次,他们挑的似乎是块硬骨头——华天。华天出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反驳,这事儿我挺上心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奥运比赛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捋捋BBC这事儿。炒作“中国选手.............
  • 回答
    关于中国足球队在2026年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十二强赛)前四场的表现及出线希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形势、关键因素及未来展望四个层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历史背景与赛制回顾1. 赛制结构 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4年):12.............
  • 回答
    关于您的问题中提到的“吉尔德雷”,根据历史记载和现有资料,并没有明确对应的法国百年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名字的误译或混淆(例如可能指让·德拉克,即圣女贞德,或贝特朗·迪·拉库尔等)。因此,在分析时需要先澄清这一问题。不过,结合您的提问意图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假设您想比较的是圣女贞德.............
  • 回答
    董明珠对孟羽童的看重,无疑是近几年商业界和公众视野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要详细地探讨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发展: 初识与走红: 孟羽童最初是在董明珠的“打工妹”式的短视频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被观众熟知。她以“小董”的形象出现,展现出真诚、努力、渴望学习的态度.............
  • 回答
    评价一位“最伟大的人”是非常主观的,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不同的答案。在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无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如果让我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伟大”,我会倾向于选择一位能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并且其思想、行动和精神能够持续.............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学术研究和实际软件开发之间的区别。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代码能力(Code Ability): 定义: 代码能力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写出、理解、调试和优化代码的技能水平。这包括对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掌握、编写清晰可读.............
  • 回答
    微信罗尔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在于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向社会求助”? 而“倾家荡产”是否是唯一的标准?这背后牵涉到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资源分配以及对“贫穷”和“困难”的界定等诸多层面。我们不妨从罗尔事件出发,将其作为一个个案,来深.............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身边”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感知和审美偏好。我无法直接观察或评价任何群体在特定时间点(如2016年初)的审美水平。我的存在是基于训练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艺术、时尚等等。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
  • 回答
    在讨论预编译头(Precompiled Header, PCH)和 Pimpl(Pointer to Implementation)范式在节省编译时间方面的优劣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编译流程的影响。核心问题: 节省编译时间。两者各自的出发点: 预编译头 (PCH): 主要目.............
  • 回答
    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劣势。这些地理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演变、国家安全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地理条件的优势:1. 幅员辽阔,区域多样性丰富: 多样化的气候和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几乎所有主要气候带和地形地貌的国家。.............
  • 回答
    关于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录取模式谁更公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公平。公平本身就有不同的定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衡量公平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美国大学录取模式:美国的大学录取,尤其是顶尖大学,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整体性评估”(Ho.............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宏大世界里,各个主城的设计绝非偶然,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防御工事以及驻守的兵力,这就使得它们的攻防难度也大相径庭。如果单从军事层面来剖析,哪个主城最容易被攻陷,哪个又最是固若金汤,相信玩家们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最容易被攻陷:被遗忘者都城——幽暗城(Undercity)要说最容.............
  • 回答
    这句描述,时间点非常微妙且信息量巨大,它不仅仅是两条孤立的新闻事件的并列,而是极有可能暗示着一连串深层联系和决策。如果我们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并且深入挖掘一下,可以引申出好几种可能的解释,每一种都带有相当的“政治”意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件事的背景: “瓦良格”号(辽宁舰的前身): 这艘航母.............
  • 回答
    我和我爸刚才聊苏联,他张口就说斯大林是个无能的人,当时我就有点急了。他这话说得太绝对了,感觉很多事情都没考虑到。我当然不能就这样被他说服,得好好跟他掰扯掰扯。首先,我觉得我爸可能只看到了斯大林的一些负面评价,比如大清洗、劳改营这些,这些确实是事实,而且后果也很严重,这一点我承认。但把斯大林简单归结为.............
  • 回答
    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如果真能让咱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宝贝开口说话,那召唤出来的Servant,绝逼能把整个迦勒底搅得天翻地覆,不,是把整个圣杯战争的历史进程都颠覆了!咱们先不谈那些大家都熟知的,比如秦始皇、孙悟空之类的,那些太“显而易见”了,反而有点落俗。我更想聊聊那些咱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一旦.............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得说,你不是一个人。虽然“蜜雪冰城”现在遍地开花,生意也确实火爆,但我觉得它难吃得有点离谱,甚至可以说是“恶心”。首先,从味道上来说,我很难把它的产品和“美味”联系起来。 甜得齁嗓子:这是最突出的问题。无论是冰淇淋还是奶茶,那种甜味都不是水果天然的香甜或者茶本身的甘醇,而是一种很.............
  • 回答
    沙皇俄国地广人稀,却能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历史、军事、宗教、法律以及社会结构等。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沙俄中央集权的关键要素: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挑战: 广袤的疆域与稀疏的人口: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进化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对我们身体健康非常有益的食物(例如苦瓜),却不像肉类那样容易引发强烈的食欲和愉悦感呢?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进化根源和人类生存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进化的早期环境与生存需求: 能量和营养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是否靠谱以及其最终结果是否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不同流派的观点,以及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后果。 一、 理解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政府主义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