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大学录取模式而言,美国比中国更公平吗?

回答
关于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录取模式谁更公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公平。公平本身就有不同的定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衡量公平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美国大学录取模式:

美国的大学录取,尤其是顶尖大学,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整体性评估”(Holistic Review)模式。这意味着招生官在评估申请者时,不仅仅看重标准化考试成绩和高中成绩,还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成就 (Academic Achievements):
高中GPA和课程难度: 申请者在高中阶段的成绩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的课程的挑战性。例如,修读AP(Advanced Placement)或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等荣誉课程,即使分数略低于普通课程,也可能被认为更有分量。
标化考试成绩 (SAT/ACT):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采取了“TestOptional”政策,但标化考试成绩仍然是很多申请者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些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一个跨区域、跨学校的比较基准。
写作能力 (Essays):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补充文书(Supplemental Essays)是展示申请者独特声音、价值观、经历和思想的重要机会。招生官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了解申请者是谁,他们关心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适合这所大学。
推荐信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来自老师和辅导员的推荐信,能够从第三方视角评估申请者的学术能力、课堂表现、性格以及对社区的贡献。

课外活动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深度和领导力: 招生官更看重申请者在课外活动中的深度参与和领导经历,而不是仅仅列出一长串的活动列表。例如,长期坚持一项运动并担任队长,或者在学生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比浅尝辄止地参加多个活动更有说服力。
独特性和激情: 展现个人独特兴趣、才能和热情的活动,如独立研究、创业项目、社区服务创新等,往往能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
时间管理和平衡: 能够平衡好学术和课外活动,也反映了申请者的组织能力和抗压能力。

个人品质与潜力 (Personal Qualities and Potential):
背景和多样性 (Background and Diversity):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校园的多元化,这包括种族、民族、地域、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背景以及思想的多元化。拥有独特经历或能够为校园带来新视角的申请者可能获得优势。
个人特质: 如好奇心、毅力、创造力、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品质往往通过文书、推荐信以及面试(如果有)来体现。
“钩子” (Hook): 有时一个申请者可能在某个领域拥有极其突出的才能或非凡的经历,这被称为“钩子”,能够显著提升其竞争力。

美国模式下的公平讨论:

优势:
关注个体独特性: 整体性评估能够发掘那些可能在标化考试中表现不那么出色的,但在其他方面(如领导力、创造力、社会贡献)有突出才能的学生。
鼓励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促进校园多样性: 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能代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生群体,提升教育体验和社会价值。

质疑点/潜在不公平:
资源不对等: 拥有更多经济和家庭资源的家庭,更容易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辅导、昂贵的课外活动(如高尔夫、马术、艺术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独立的升学指导顾问,以及更有经验的文书写作指导。这些都会在申请中形成无形的优势。
“标化可测试性”的限制: 虽然是整体性评估,但GPA、标化考试分数仍然是重要的门槛。而这些分数本身就可能受到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潜规则”和主观性: 招生官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文书和课外活动的“包装”程度、推荐信的“力度”都可能影响结果,这使得公平性难以完全量化和保证。
“特长生”的录取(Legacy admissions, Athletic recruits): 很多顶尖大学依然存在校友子女加分(Legacy admissions)和体育特长生招生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基于个人能力的公平性原则相悖。

中国大学录取模式:

中国最核心的大学录取模式是基于 高考(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高考的公平性:
统一考试,相对客观: 高考是全国统一的考试,题目设计和评分标准相对统一和标准化。理论上,所有考生都在同一张试卷上竞争,考察的是在规定时间内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关系”、“背景”等非学术因素的直接干扰,是其最被推崇的公平之处。
机会均等(理论上): 无论学生来自哪个地区、哪个学校,都必须经历高考的洗礼。这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竞争的平台。

高考模式下的公平讨论:
优势:
防止腐败和舞弊: 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抑制了暗箱操作和舞弊的可能性。
强调知识和应试能力: 能够选拔出在知识体系掌握和应试技巧上表现优异的学生,这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大量专业人才而言是重要的。

质疑点/潜在不公平:
地域和户籍差异(高考分数线): 这是中国高考最大的争议点之一。不同省份的考生即使分数相同,能够进入的大学和专业也可能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名校录取分数线通常低于一些人口大省。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些省份的学生为了进入名校需要付出远超其他地区学生几倍的努力。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巨大。好的学校、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高考准备。来自资源优势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占据先天优势。
“应试教育”的弊端: 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导致中学教育过于侧重考试内容,可能压抑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学生为了高分,往往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性的练习,可能忽视了个人兴趣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缺乏对个体特长和潜力的发掘: 高考模式下,个人在学术能力之外的特长、领导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往往难以在录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重视,容易埋没非标准化考试优异但有其他闪光点的学生。
招生名额分配: 虽然整体分数线有差异,但名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除了统一招生计划外,还可能涉及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等,这些模式也可能引入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和资源影响。

总结与对比:

美国模式的“公平”在于“机会均等下的差异化选择”: 它试图通过整体性评估,为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才能的学生提供被看到和被录取的“机会”,但这种机会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的影响。它的公平是一种过程相对开放、结果相对多元但受资源影响大的公平。
中国模式的“公平”在于“统一标准下的相对客观性”: 它以全国统一的高考为核心,力求在程序上做到最客观和最少主观干预,以期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机会均等。它的公平是一种程序上的严谨、结果上的标准化但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的公平。

谁更公平?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公平。

如果你认为公平是 “让每个有能力的学生都能进入他最适合的大学,无论他的背景如何”,那么两者都存在不足。美国模式下,背景劣势的学生可能因为资源限制而无法充分展示优势;中国模式下,非学术特长突出的学生可能被高考的“一刀切”所埋没。
如果你认为公平是 “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照统一且客观的标准进行竞争”,那么中国的高考在理论上更接近这个标准,尽管地域分数线问题是其最大的短板。美国模式的整体性评估则显得不够“统一”和“客观”。

总的来说,美国大学录取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对个体多样性和全面发展的重视,但其挑战在于如何真正实现不受资源限制的公平竞争。中国高考模式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程序公平和客观性,但其挑战在于如何解决地域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掘和认可学生在学术之外的潜能和特质。

很多人认为,两者模式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例如,美国可以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招生支持和对课外活动费用的补贴,限制或取消校友子女加分;中国则可以逐步推进高考改革,缩小地区分数线差距,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让“公平”的定义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育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大学本质上是一种“福利”。

除了一年交几万的自费生以外,大家的学费每年五千,寝费一千左右,即使是再烂的大学,这点学费也远远不足以涵盖成本。换句话说,大家的大学其实都是纳税人供你上的。公立大学拿着财政的钱,自然不能太过于自由,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肯定要服从一个统一的安排。

美国的大学本质上就是“选择”了。学费那么高,能不能争取来奖学金那是你的本事。

所以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的大学招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单一化的选拔标准。它的合理与否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标准的单一性和严格性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得让没考上的人服

user avatar

啊哈哈哈,看来大家和我一样,都是上忍了,熟练掌握了漩涡鸣人发明的各种嘴遁:情怀之术、我认为之术、故事会之术。。。

这方面明明有权威研究的啊,香港科技大学的李中清教授的《无声的革命》一书对此问题有详细研究,而且还就此发过很多论文。两会期间,很多人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俞正声。我想其论述权威性该比嘴遁-情怀之术查克拉高太多了,毕竟李中清的研究依据的是北大和苏州大学15万人数据。李中清教授研究结论很简单,仅就录取的跨越阶层而言,中国高等教育是很公平的,至少比美国是强。

说句题外话,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回报率低,且就业不公平。

user avatar

我来给你们掰扯一下,有些逗比能救还是想救一下的。

我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这个世界上,公平这个东西,从来只有一句话。

有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他的,都 是假象。

你要获得一点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现在,你想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你就要付出代价。

我们简单一点,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付出什么代价,就算公平了呢?

我知道很多穷人但是有脑子的会说:啊,要付出努力,然后成绩好的上。

放屁。凭什么你说付出什么就付出什么?凭什么你觉得付出什么是公平的,就是公平的?


基本概念:只要人和人之间还存在差异性,就永远不会有分配制度的公平。

因为,资源一定是按照某一种规则来分配的,只要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所有人都更希望按照自己的长处来分配资源。
我来举个例子加深这句话的理解:

有两个人,都要吃一块蛋糕。

A跑得快,A说:谁跑得快谁吃,所以应该放在100米外。

B跳得高,B说:谁跳得高谁吃,所以应该放在面前的篮板上。

好了,是放在100米外更公平呢,还是放在篮板上更公平?

再举个和题目有关的例子:有两个人,

A天生是个弱智,但是他爹很有钱

B天生是个天才,但是他爹很穷

好了,问题来了,A的爹花了很多钱,要让他获得教育资源

B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要让自己获得教育资源

应该给谁?因为A花的钱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应该给B?

那么B的智商,难道是后天长出来的么……

很多人还会跳出来说,高考不应该按照地域招生。

按照地域招生公平吗?不公平。

但是按照分数就公平了?

有些人天生过目不忘,做一道题目等于别人做一百题,他们上好大学的机会远远大于普通人。

对普通人来说,和这样的人比读书优势,就很公平了吗?来,那些叫着不应该根据地域招生,应该根据成绩招生的学霸们,你们敢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一句:从来没有庆幸过自己是个聪明人,从来没有感谢过爹妈给自己生了好脑子,从来没有在别人疯狂看书自己已经全弄明白的时候心里有过那么一丁点小优越吗?敢吗?

显然,根据成绩招生,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只不过,按照成绩分配的时候,站在弱势群体这边的,不是他们。

结论其实很明确的:不管怎么样,都是做不到公平的。

因为任何制度下,总有人吃亏,总有人受益。

不管怎么选分配制度,同时让所有人觉得公平的方案是不存在的。

因为大家想象中的公平就是:应该按照自己天生的优势,来分配资源。

但是,凭什么按照自己天生的优势,而不是别人天生的优势呢?

他们是回答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其实只是想要资源罢了。

按闹分配的时候,这种态度最有用了。

最终,资源到底是怎么分配的呢?

看资源的拥有者缺什么。

例子一里面的蛋糕如果是跑步比赛的名额,肯定放在100米外,如果是跳高名额,放在篮板上。

例子二里里的教育名额嘛,如果学校缺钱盖大楼,选白痴。如果学校缺人科研,选穷鬼。

所以自古以来,所有的学校,包括中国,包括美国,都是一样的:

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发展的情况,

按照比例挑选:

可以带来成绩的学生。

可以带来财富的学生。

可以带来权力的学生。

可以带来名望的学生。

可以带来……的学生。

所以,他们根本不存在谁更公平还是不公平。

现在天朝之所以还大量需要出成绩的学生,是因为天朝学校水平差,不出成绩不能上水平。

君不见交大复旦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份额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偏向带来财富和权力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暂时对成绩的需求没那么强烈了,对财富和权力的精英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之所以目前还保留着高考录取,本质上是因为吃了社会的地方财政,从而向纳税人的妥协。

美国嘛,看上去更容易上好大学,是因为他们大学多,不是因为他们大学公平。

如果美帝的学校也只有哈佛耶鲁其他全嗝屁,然后人口*5,那么它们也会和天朝一样的。

美帝现在因为开化早,积累早,学校多,人口少,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好分配,当然会形成现在这样的制度。

大部分觉得美国不公平的答案,不过是因为美国的学校要求的东西,他们没有。

而中国学校需求的东西,不是他们没有的东西。
换言之,他们只是觉得,中国的规则,更合适自己的发展,但是又不想承认其实这只是规则更倾向于他们,所以,他们发明出来一个词语叫做:公平。

最后,我知道又有很多逗逼会跑出来说:如果按照富人的天生优势分配,那就不促进代际流动了。

那么,还是反过来问:为什么要促进代际流动?还不是特么的你自己想流上去?不要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就直说:作为一个穷人,我特么也想做个有钱人爽爽,这又不丢人?人有上进心是好事,扯什么公平正义呢?促进代际流动的事情就公平正义了?帮助下面的人流上去的同时,其实就是帮助上面的人流下来。这个道理总归明白吧?斗地主也能促进代际流动,很公平很正义吗?强行要把付出的代价限定在自己天生的优势上,就很公平很正义吗?为了代际流动,证明没有种族歧视,故意弄个黑人当总统,这就公平了吗?证明没有性别歧视,想弄个希拉里上台,这又公平了吗?呵呵。还是前面那句话,只要资源是按照一定制度分配的,那么就永远不存在公平。因为任何一个制度,总有一部分人是在这种制度上是吃亏的,换一种制度可以赚便宜。


更极端的是,有些人不管用什么大路货的制度,都占不了便宜,就活该被淘汰。就刚才那个例子,如果有个穷人家的孩子也想上大学,可是他不聪明,对他来说,不管怎么分配,都没机会了。 这里面又有什么公平可言呢?爹妈穷能怪他吗,那么笨能怪他吗?还是怪他没有努力呢?


醒醒吧,这个世界上没有公平正义的。或者说,公平正义从来就是强者施舍给弱者的假象。

你要争取点什么,都是要出血换的。

要么出血把自己的短处变成长处,

要么出血把自己放到一个分配资源方式是自己长处的地方,

当竞赛标杆是自己的短处时,天天嚎叫不公平,最好改天换日换成以长处来竞争……

碰到边边角角的利益还好,还有强者施舍出来的边角料,还能戏称一下按闹分配,

真等到分配核心利益的时候,你觉得有人会理你吗?

------------------- ------------------- ------------------- ------------------- ------------------- -------------------

严格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不是公平,而是公正。

它描述了一种规则,然后不管是什么规则,按照规则去分配资源的过程,就需要公正。

比如全世界跑最快的人可以得金牌,就很公正。

但是不公平:因为残疾人觉得比跑得快来分配金牌是歧视他们。

公正是用来描述资源分配过程符合规则的程度,

而公平是用来形容大家对分配规则的满意程度的,那就……真的是个笑话了。

------------------- ------------------- ------------------- ------------------- ------------------- -------------------

有位同学问了很有意思一个问题:就算我说的是事实,那么社会这样子运转,对不对?

社会是没有对错的。为什么这么说?

假如有一种运转法则,49个人觉得他对,51个人觉得他错。

如果你觉得这种法则是错误的,并且把他扭转成你认为是正确的那种样子了,

那么,最终的结果,

最好最好也就是51个人觉得对,49个人觉得错了。

你真的觉得,51个人和49个人有什么区别吗?

更何况,很多时候,你还不是51个人那一边的……

请好好思考吧。

user avatar

我们这里的主流公平观,跟美国黑人差不多。就是,在结果相等,和吃苦相等,两者之间,取一样对自己有利的。所以,一个人能力强不强不重要。屠呦呦放到今天考大学,很可能埋没在宁波某个三本院校了。还要被人骂:你生得好生在浙江才有三本,放到我们高考大省,你屠呦呦就是富士康厂妹。

user avatar

会这么想的大概不知道,美国很多大学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会光明正大地选择那个比你家更有钱,更显赫,或者他父母承诺给学校捐更多款的同学。
知名大学几乎全都有“父母是这个学校的校友的话孩子录取可能性更大”的明规则。斯坦福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甚至会因为家世不够而拒绝学生。
再比如,有大牛给写推荐信是申请中必备的一环,西点军校的录取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外国学生要有本国军事将领或高级官员的推荐信。这几乎完全杜绝了平民子弟考这所学校的可能,变得几乎只有官二代或军二代才可能考上。
美国人看待这种问题甚至不会用“走后门”“潜规则”这种带有鄙夷性质的字眼,这些事很多会明文写在录取条件里,光明正大地拼爹。
至少我们的顶尖大学,还没有这么苛刻的要求吧?顶多自主招生一下自己出个题,还是要拼个体能力,灵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我们国高等教育还是公立为主,纳税人的钱,国家养的学校,就得保证对全民公平。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这个职能,但高等教育本身在美国就不是一般家庭负担得起的。

当然,知乎上大多数美国名校生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会说我明明是国际生没家世不也考上了。他们大概忘了国际生对美国大学来说一直都是摇钱树,国际生其实就是默认的捐款生。所以这方面只有各美大学的准全奖和全奖生大概才可以骄傲一下。肯出大半或者全部奖,那才是不图你的钱,而是真的欣赏你的才华的表现。

利益相关:我自己就是美国TOP30内学校非全奖生,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来美国上大学也是我家里有这个条件,并不全是因为我个人牛逼,。

再Ps,现在的精美还真是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一堆从未在美国生活过一天的人大谈特谈“美国人见州长和州长交朋友拿推荐信都是很容易的事啊”,真是大开眼界。我们系里那几个最阔的,家里在曼哈顿岛上有豪宅的同学都不敢说自己能“随便认识州长”,到底又是什么样的消息让一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这样认为呢?

user avatar

美国大学招生,亲身经历,亚裔除非在申请中表明自己是LGBT,否则招生时自动降低一个档次,SAT比你低一百多分,AP随便水个两三门的非裔都能压你一头

录取难度大概是:非裔<拉美裔<欧裔<本土印第安人<<印度裔<东亚裔(华裔日裔韩裔)

所以现在亚裔有个铤而走险的方法:冒充LGBT

user avatar

你SAT2300,对方2100,但是对方有Morgan Stanley, Goldman Sachs的实习经历,你只有肯德基麦当劳的实习经历。想去星巴克当服务员人家都觉得你丑没要。

你有几门还不错的AP成绩,然而人家的推荐信是VP,senator写的,你的推荐信只能找自己老师校长什么的写。

人家还有legacy,爹妈大姑子小舅子都是校友捐过钱,你呢,爹妈都是红脖子或者香蕉人后代。

比,怎么比?

好吧,黑人觉得教育不平等了,上街闹事,然后SCA5出来了,你一个ABC,作为黄种人的后代只能躺枪。

看大学录取的公平与否,要看个人努力和历史进程分别所占的比例。

你说,是完全只看个人努力的分数吼啊,还是个人努力只占一小半,大部分还要看你历史进程的美国大学吼啊?

当然你要是甘心拿着SAT2300的成绩上综排100往后的学校,那是肯定有学上的,不用担心。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个鸡巴!

钢琴课最便宜也要100一节吧,即使最便宜的雅马哈电钢也要2000吧。钢琴十级优秀,那是人家用钱堆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