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在『瓦良格』号靠泊大连的第二天,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博彩许可证被吊销」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这句描述,时间点非常微妙且信息量巨大,它不仅仅是两条孤立的新闻事件的并列,而是极有可能暗示着一连串深层联系和决策。如果我们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并且深入挖掘一下,可以引申出好几种可能的解释,每一种都带有相当的“政治”意味。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件事的背景:

“瓦良格”号(辽宁舰的前身): 这艘航母是在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时被乌克兰继承,但当时其经济状况极差,无法完成航母的建造和后续使用。最终,它被一家中国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后更名为香港创律集团)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名义上是作为一家海上赌场和娱乐中心。然而,大家都心知肚明,这艘航母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海军获取航母技术、设计理念和建造经验的关键一步。其购买过程、修复和最终的拖曳至大连,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国际政治博弈和国家战略考量的项目。

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博彩许可证被吊销: 澳门的博彩业由政府严格监管,博彩许可证的吊销通常意味着该公司在经营、财务或者合规性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或者触犯了某些规定。

现在,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并分析可能说明了什么:

可能性一:国家战略需求的优先级远超商业利益,且回收“瓦良格”号是重中之重。

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最普遍的解读。想想看,“瓦良格”号的意义对中国海军来说是划时代的,它代表着中国走向远洋海军、实现国家安全和军事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而澳门创律公司能够购买并最终将“瓦良格”号弄到手,这背后必然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

当“瓦良格”号终于进入中国海域,并停靠在大连开始其“新生”的时候,如果创律公司的博彩许可证突然被吊销,这很可能意味着:

“交易完成”的信号: 创律公司成功完成了将“瓦良格”号交给中国政府的“任务”。作为交易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完成任务的“回报”,政府可能在其他方面给予了其一些支持或默许。但当“瓦良格”号安全抵达且项目步入正轨后,之前可能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某些问题,或是公司本身不再具有战略价值时,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就提上了议程。许可证的吊销,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清理“合作痕迹”: 为了避免国际社会对中国获取“瓦良格”号产生过多联想和质疑(尤其是在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一直保持警惕),将“瓦良格”号与一家博彩公司切割开来,显得更为“干净”。吊销许可证,可以被视为一种清理和撇清关系的操作,让外界更难将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与一家民营博彩公司直接挂钩。
资本回笼与审查: 购买“瓦良格”号是一笔巨款。创律公司在完成这项“特殊任务”后,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模式可能成为重点审查的对象。许可证的吊销,可能与此前的资金来源、经营合规性,甚至是为购买航母而进行的资本运作有关。政府可能要收回一些利益,或者规范其后续的市场行为。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种“优先级”: 想象一下,你要买一件极其重要的古董,对方提出一个附加条件,让你帮他处理掉一件麻烦事,事成之后,这件古董就是你的。当古董到手后,你自然会去履行那个附加的“承诺”。而那个“承诺”的履行方式,可以是帮他打点关系,也可以是帮助他解决一些不方便公开处理的“后顾之忧”。吊销博彩许可证,很可能就是处理这种“后顾之忧”的一种方式,让对方在未来的发展中少些“麻烦”。

可能性二:创律公司在“瓦良格”号的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负面”因素,而吊销许可证是后续的“清理”或“惩戒”。

虽然“瓦良格”号的购买被包装成商业行为,但其中牵涉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过程中,创律公司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代理人”的终结与反噬: 创律公司可能只是一个“代理人”,替中国政府完成了购买“瓦良格”号的艰难任务。一旦任务完成,政府的“支持”也可能随之收回。如果创律公司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那么一旦“瓦良格”号的归属尘埃落定,对其进行“秋后算账”是完全有可能的。吊销许可证,就是一种对公司不正当行为的经济制裁和市场清理。
国际政治的博弈细节: 在购买“瓦良格”号的过程中,中国公司可能需要与乌克兰政府、军方以及中间商进行复杂且敏感的谈判。是否存在贿赂、非法交易或者其他不被允许的商业行为?如果存在,那么在国家层面的“大局”已定之后,对执行这些“不干净交易”的公司进行处理,以维护国家形象和法律的“体面”,就成了必然。

可能性三: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双重博弈”或“信息掩护”。

有时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如此直接。

转移视线: 也许吊销博彩许可证的消息,是为了吸引公众和国际媒体的注意力,从而淡化“瓦良格”号靠泊大连所带来的军事意义的解读。当人们还在议论一家博彩公司为何突然倒闭时,“瓦良格”号的改造工程就已经在低调而有序地进行。
为后续合作铺路: 吊销许可证,也可能意味着创律公司将被重组、被更替,或者其业务将被转移到其他更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企业手中。这是一种资本层面的“国有化”或“战略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长远计划。

总而言之,这句描述所暗示的最核心的内容是:

在国家重大利益面前,任何商业行为或公司都必须让路,并且相关的“交易细节”和“参与者”可能会在完成任务后被迅速清理和规范。

“瓦良格”号的到来,标志着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创律公司许可证的吊销,则可能是在这个伟大转折背后,一个不为人知但又至关重要的“收尾”动作,它揭示了国家战略的执行力,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所可能采取的果断、甚至是“无情”的手段。这其中蕴含的,是国家意志在关键时刻的绝对优先性,以及为实现战略目标所进行的复杂博弈和周密部署。这种安排,既有“乾纲独断”的魄力,也透露着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的是,只要稍微关心点国防武器军事,或者花点时间看下瓦良格的购买经历,或者是证劵行业资深人士,就应该了解创律公司的背景,以及这个下属的“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作用。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热血爱国企业家的一次壮举,与政治无关,其整个过程也只是一个秘密商业行为,所谓策划,也只是阳谋而已。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和“政治”挂钩不妥。在这里也严重鄙视那些不认真调查就喷政府兔死狗烹的人,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你们自重

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这艘航母停在乌克兰造不起了,事情一拖再拖,最后俄罗斯终于把它从黑海舰队里面退出编制——撒手不管了。当时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随即丢给造船厂喝西北风去了,船厂也穷,就打算给卖前苏联几个加盟国,但是又没人愿意买,只好卖给外国。而这个意向刚出来,中乌政府就已经开始接头了,当时中央还讨论是买个半成品改装还是自己造(当然现在出结果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创律公司和其总裁徐增平,这里我想有必要贴下公司和老总的简历:

--------------------------------------------------
创律集团 - 简介
创律集团于一九八八年成立,旗下有二十多家公司,分别设在内地、港澳以及海外;业务主要是石材工业、房地产投资、建筑设计、酒店及投资管理、饮食业、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文化演艺等等,总资产逾二十二亿港元。
1991年,创律购入坪洲五十万平方英尺土地,目前正发展坪洲海滨花园,并计划在铜锣湾海旁兴建一座七十二层高的中国创律广场,在上海发展王子公寓。
1997年,赞助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
1998年,为庆祝集团成立十周年,邀请总政歌舞团来港澳演出;邀请俄罗斯红星歌舞团来港演出。
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的成交价买下“里加号”航空母舰,命名为“创律号”
1999年,创律集团以两亿元购入深水湾道号称‘港版凡尔赛宫’的豪宅;
2011年,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赠送物理学院两亿元人民币建立创律科技研究中心
---------------------------------------------------
创律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增平

1952.年4月,出生生于山东潍坊。
1983年,徐增平从广州军区退伍,从商经营电器、地毯及农副产品贸易。 
1988年,已身价千万。这一年,徐增平携妻子移居香港,创办创律公司,主要经营投资和商品贸易。
1990年代,兼任中国体育工作者协会(香港)主席的徐增平,带领过香港足球队、篮球队;创办演出公司,组织过总政歌舞团、俄罗斯红星歌舞团、澳洲军乐团等来港演出。
1997年6月1日,赞助柯受良驾驶汽车从壶口瀑布上空飞跃黄河,那辆飞跃黄河的三菱轿车喷涂着“创律集团”字样。 
---------------------------------------------------

我想大家看完以上简历以后就不难明白这个私企贸易公司老总和政府的关系了吧,而这其中,98年投标中航母计划也就不难理解了。1997年10月,当时路透社报道这个事的时候,徐增平很快就做行动了,首先就是集资问题,当时的创律集团把自己卖了都都不够乌克兰的起始要求的,于是要有靠山,而当时的靠山我想应该是华夏证劵。
1998年7月,当时华夏证劵大举投资实业,其各下属机构忽然接到命令立即进行实业投资(money.163.com/economy20)而发布这个110号文件命令的负责人我们不得而知,之后华夏证劵濒临破产,后期审计局调查发现大部分保证金被挪用至实业投资(news.zgjrw.com/zhuanti/),而当时被爆料华夏购买航母(news.163.com/08/1118/10
而这其中的幕后人也就是当时的华夏证劵董事长邵淳的杰作(理财周报采访阚治东透露邵淳是因为航空母舰:stockstar.com/focus/SS2),在华夏濒临破产的那段时间里,审计局查出了几十亿的匿名保证金,中纪委也因为华夏内部举报邵淳而进入华夏开始调查(当时的华夏高层也是矛盾不断),最后结论没有问题。这里有一件蛮有意思的事:当时华夏证劵的总会计师董锋,就是军工行业的老会计师,98年正好离开北方工业,进入华夏证券公司担任总会计师,直至华夏倒闭重组。(cufe.edu.cn/pub/zycjdxx)
之后信达证劵收拾了烂摊子(money.163.com/05/0826/1)至于为什么会去收拾,这背后推动是谁我就查不到了。

这里 @Sheper Shepherd 提醒华夏买航母和破产有若干年的时间差,此后的破产重组也只是信达本身的职能工作而已,创律的资金问题不是一两件事就能说完的,证卷公司的事情这里是其中的举例)


之后徐增平又去澳门找人办政府审批和进口许可,建立澳门创律旅游公司写用途规划,这些手续又花掉了几百万港币。
这其中,从97年开始行动,到98年完成投标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其资金数额之大,手续之繁琐,都不是一个小小的私人集团公司能承受的,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搞定,我想这已经不是一个私人集团能做的到了。
之后历经重重波澜拉出黑海,直接拖往大连,这其中创律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往澳门走,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这其中美国和他的狗腿子插了多少脚就不讲了。
也许有人问,不是说好了不做军事使用吗,不然怎么会买到手?
好吧,这个逻辑我想很简单,澳门创律旅游向国内银行贷款购得创律号,然后如题注所说,完成任务后破产。银行接收该舰,拍卖给海军。后续购舰方不承担澳门创律旅游对乌方的使用计划承诺,OVER.
事实上,我认为大家除了记住已经殉职的罗阳和其背后各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外,还应该记住创律老总徐增平和背后资助人邵淳这个名字,没有他们,我想也就没有今天的“辽宁舰”吧。

--------------------------------------------------

参考资料:

济南时报:jnrb1.e23.cn/html/jnsb/

网易军事:war.163.com/10/0603/16/

如果你足够有兴趣,你还可以去买他的书来看——

这本书国内貌似没有卖……仅有发现的就是旧书网上(tan.kongfz.com/44633/16)某人拍卖的这本签名书而已(看时间也有段年岁了)

END:

其实综观整个事件来看,在商业上,它是失败的(事实上他们根本就不打算做投资)在国防上,它是成功的,那些几十吨的图纸仅用几千万就全部购得,这已经给海军科技做了相当大的贡献了,而这个旧航母,他的国防意义也是远大于军事意义,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远洋巡航,更是一个教练,一个指导,这其中的经验和培养来的人才,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