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国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回答
关于晋国竹书纪年,这确实是一个让史学界和许多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为之侧目的发现。如果其内容真实,那么它无疑会对我们过去所认知的许多历史事实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 晋国竹书纪年的发现与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晋国竹书纪年”是怎么冒出来的。它并非是考古发掘中与晋国相关的墓葬里出土的文献,而是指一组在20世纪中期(具体是1994年)在中国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一座楚墓中出土的竹简。这些竹简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字迹模糊,但经过专家学者辨认,其中一部分被确认为与“晋国”相关,并且记录了晋国的历史。因此,它通常被称为“郭店竹简”中的一部分,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其中与晋国历史有关的篇章。

这里有个关键点需要区分:我们常说的“竹书纪年”一般是指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那是魏国史官所作,记录了从黄帝到战国时期魏国这段历史。而这里提到的“晋国的竹书纪年”,严格来说,是郭店竹简中涉及到晋国历史的部分,它与我们熟悉的《竹书纪年》是不同的文本,虽然都与古代历史纪年有关。为了避免混淆,我们暂且称其为“郭店竹简中的晋国纪年部分”。

2. 内容与传统史观的“颠覆性”之处

那么,这些竹简里的内容,究竟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关于夏朝的纪年问题: 最令人震惊的一点,也是最常被提及的“颠覆性”之处,在于它对于夏朝的记载。传统史学,特别是受《史记》等文献影响,认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存在时间大致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然而,郭店竹简中的某些纪年信息,以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似乎与现有的夏朝纪年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暗示了夏朝纪年可能比传统说法要晚,或者其历史长度、重要性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具体来说,有些学者根据这些竹简的解读,认为夏朝的存在时间可能要推迟,甚至有关于夏桀亡国时间点的一些不同解读。

关于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和关系: 竹简中的一些记载,可能反映了早期中国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权力分配以及一些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些信息可能与《春秋》、《左传》等经典记载有所出入,从而改变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地位演变、权力转移的认知。

关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细节: 除此之外,竹简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一些重要战争的起因经过,甚至是一些礼仪制度的描述,都可能与传世文献存在细微的差别。这些细微的差别累积起来,就可能对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运作、文化习俗产生新的认识。

3. 真实性问题:史学界的争论与考证

正是因为这些潜在的“颠覆性”,晋国竹书纪年(更准确地说,郭店竹简中的晋国相关内容)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

支持真实性的论据:
出土环境的可靠性: 竹简是在具有明确年代标记(墓葬年代大致是战国中期)的墓葬中发现的,其出土环境的考古学证据相对可靠。
文本的古奥性: 竹简上的文字、书法风格、语言用法,都显示出其年代久远,具有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专家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比对,认为其不像是后人伪造。
与其他早期文献的印证与补充: 尽管存在差异,但竹简中的一些内容也与其他出土文献(如其他墓葬中发现的竹简、简牍)或传世文献(如《春秋》、《左传》)在某些方面存在印证,或者提供了新的细节,使得整体图景更加丰富。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它能解释《春秋》等经典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记载。

质疑与保留意见:
解读的困难性与主观性: 古代竹简的文字很多已经残缺、模糊,甚至有些字是生僻字。对其进行释读和解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判断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本的残缺与不完整性: 郭店竹简虽然重要,但并非是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可能只是某一部分,甚至包含了一些当时流传的局部观点或零散信息。这种不完整性,也增加了我们对其全面性和准确性下结论的难度。
与传世文献的差异: 这种差异本身并非就意味着传世文献是错的,也可能是竹简的记录有偏颇,或者记录的是不同视角的历史,又或者两者都有部分错误。例如,如果竹简记载的夏朝晚于传统说法,这可能是因为竹简的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于夏朝的认知有所不同,或者它记录的只是某个区域的特定说法。
伪造的可能性(尽管较低): 尽管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普遍认为其伪造的可能性很低,但在任何重大考古发现面前,对真实性的严谨考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 颠覆历史的真正含义与史学研究的进步

如果晋国竹书纪年(郭店竹简中的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被普遍接受,那么它“颠覆历史”的意义在于:

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框架: 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修正过去建立在传世文献基础上的历史叙事。历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史料发现,都是对原有认知的挑战和完善。
推动更深入的研究: 它会引发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促使学者们从新的角度去解读传世文献,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佐证或反驳这些新发现。
展现历史的复杂性: 它告诉我们,古代的历史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一,可能存在多种叙事、多种视角,以及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复杂性。

总结来说,晋国竹书纪年(郭店竹简中的晋国相关内容)是否真实,是一个复杂且仍在进行中的学术问题。

它确实包含了一些可能与传统史观存在差异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夏朝纪年和早期诸侯国关系等方面,这使得一些学者认为它具有“颠覆性”。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其真实性的看法并非完全一致,存在支持、质疑和审慎的态度。 主要的争议点在于解读的难度、文本的完整性,以及如何处理其与传世文献的差异。
它并非是单一的、完整记录了“晋国历史全貌”的文本,而是郭店竹简中的一部分。

“颠覆历史”并非意味着推翻一切,而是通过新的证据,对我们原有的认知进行修正、补充和深化。无论最终的学术结论如何,这一发现无疑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关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理解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真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顾颉刚先生说“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史事的错误。”


学历史方法非常重要,这正是我乎比较欠缺的。

这是个很简单的方法论问题。根据李开元的观点,历史可以分为第一历史(史实)、第二历史(史料)、第三历史(史书)、第n历史(演绎)四个部分,n值越大越脱离史实。《竹书纪年》自然也是史书,第三历史是否等于第一历史?当然不等于(3≠1),没有哪部史书可以说完全还原历史,更别说什么能颠覆历史。题主想说的,无非是说第三历史的《纪年》是否能颠覆同为第三历史的《史记》罢了(3≠3?)。

具体到古本《竹书纪年》的问题,这是一部西晋出土的战国竹书,它确实有不少迥异《史记》的记载。然而,这些话也并不是没人说过。
你以为尧舜篡位只有他说吗?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你以为共伯和摄政只有他说吗?
《吕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你以为二王并立只有他说吗?
《左传》:“携王干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这些记载出自战国文献,迁公公明显都有接触过,但他没有采信这些资料,而采信另一些资料。比如: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所以,你问《竹书》是否能颠覆《史记》,好比问《韩非子》是否能颠覆《墨子》。《韩非子》除了自己喊的几句口号,又有什么能够证明他说的对呢?

以尧舜故事为例,我们接触到的记载,最早也就到春秋末年而已。没有当时的文字能够佐证,那么尧舜禹是否存在,本身都是存在疑问的。我们从史料中只能判断,战国人的观念中尧舜禹存在。那么对于存在感都很薄弱的人,还去讨论所作事情的真实性,谁敢说自己是正确答案?大家口中的尧舜禹,无非是遵从本人学说的尧舜禹。
《竹书纪年》作为法家渊源地三晋史书,作者自然倾向于法家观念。但这仅仅是一种观念,不能说是还原了历史。比如说伊尹篡位被杀,而甲骨文中伊尹所受商王祭祀规格颇高,说明《竹书》可能存在错误。而如果舍弃尧舜的名字,从民族学的案例去看,酋长之间的权力交接,篡位或推选其实都存在,那么上古的某两位酋长,这两种情况又都可能的。阴谋论是爽,但证明不了有啥用?


这只是尧舜故事的例子,如果说信史的春秋战国记载,其实《竹书》同样没颠覆什么,只不过提供某个版本的记载而已,正确的考证方式同样是结合其他记载以及逻辑推断。所以,有人拿着《竹书》嚷嚷说颠覆了先秦史,或者拿着《山海经》说解密了上古史。这基本都是刷点击的无脑民科,别当回事。

其实就一句话: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另外,不同意把两种观点简单划分为儒家和法家,战国本身有诸子无百家的说法,所谓的百家不过是汉人的划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所谓的儒墨道法都有参与论辩,观点各异,比如:
《孟子·万章上》:“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天与之。”
《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欢迎关注公众号:林屋读书(linwudushu)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竹书纪年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与其说是颠覆历史,倒不如说是颠覆司马迁的史记。

竹书纪年中关于尧舜禹的记载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舜并非接受是尧的禅让而获得政权,而是将尧囚禁了起来,并流放了尧的儿子丹朱,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而司马迁的《史记》对尧舜禹的记载则是尧将君主之位禅让于舜。

史记告诉我们是因为伯益能力不够,诸侯皆追随启,导致启不得不废禅让,开世袭,而竹书纪年中则记载的是启杀死了伯益,这又是一次暴力夺权。

再比如竹书纪年中殷纪部分关于伊尹的记载,和史记的记载也是截然不同的,竹书纪年中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这就颠覆了史记中伊尹一代贤相的形象。

纵观历史发展规律,竹书纪年似乎更加符合人性。伊尹流放太甲,历史上权臣欺压幼主的例子确实不胜枚举。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权利的渴望和人类自私的基因就不可能让禅让制和世袭制是以先后顺序出现的,人类世界本来就只有世袭制,禅让制只不过是理想主义的史学家们想象出来的而已。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应该是看过竹书纪年的,只是司马迁并没有将其作为参考依据,毕竟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内容分分钟撕烂儒家虚伪的面具,如果参考竹书纪年来写,那史记就是西汉西游记,一定会被官方禁掉。

史记之所以能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除了它的史学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价值观,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后人不了解史实基础上,为整个民族树立正能量。给整个民族和社会,设置了一个道德底线,毕竟大把贤臣的光辉形象,对后世确实起了非常正面的导向,如曹丕、杨坚、李渊等人取代末代皇帝时,一个个的都披上了温情的面纱。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很虚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历史的走向是积极的,如曹丕篡权之后,就非常善待前面被取代的皇帝,这么一来,即使是乱世,也不会出现礼乐崩坏的现象。

潜意识把史记作为绝对真实的历史来看,竹书纪年当然就显得非常具有颠覆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晋国竹书纪年,这确实是一个让史学界和许多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人们为之侧目的发现。如果其内容真实,那么它无疑会对我们过去所认知的许多历史事实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晋国竹书纪年的发现与基本情况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晋国竹书纪年”是怎么冒出来的。它并非是.............
  • 回答
    春秋中期,晋国作为霸主,其军制已相当成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展现出强大的国家动员和作战能力。理解晋国军制的运转,需要从其组织结构、兵员来源、训练与指挥、后勤保障以及作战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组织结构:严密的层级与精密的划分春秋时期的晋国军制,已经超越了早期那种简单的氏族军事组织,发展出了.............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整理好晋侯赐予的华贵袍服,目光坚定地望向秦穆公。)“寡君,晋侯,听闻您召见晋国使者,实乃吾君之幸,亦是两国友邦情义之深厚体现。今日,烛之武先生一番肺腑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两国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战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稍作停顿,示意秦穆公可以倾听。).............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这俩“晋”,名字听起来一样,但它们之间的渊源,说起来还真是一笔糊涂账,夹杂着一些传承,也藏着一些“借名”。司马懿建立的那个“晋”,跟春秋时期那个辉煌又复杂的“晋国”,虽然名字沾边,但血脉关系却并不直接,更像是一种“精神继承”和“政治巧合”。咱们先得把这两个“晋”捋清楚。春秋时期的晋国:那个曾经的霸主.............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晋国,这个名字在西周时期,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最初光芒并不算最耀眼,却以其扎实的根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一步步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成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于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带。这个唐叔虞,正是那位“桐叶封弟”的传说人物。他的封地虽然不算膏.............
  • 回答
    晋国三家分晋,这是春秋战国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曾经的晋国,那也是堂堂的中原霸主,雄踞一方,威风八面。可到了三国时代,韩、赵、魏这三个由晋国卿大夫发展起来的国家,实力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尤其是韩,跟赵、魏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这跟他们各自的建国基础、地理位置、统治者.............
  • 回答
    晋国,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之前,那绝对是春秋霸主中的翘楚,论实力,说它“最鼎盛”绝不为过。那时的晋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再加一个字,就是“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占据着如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甚至还辐射到陕西、山东的东部。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晋国的疆域在春秋时期.............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赵襄子在灭掉智瑶,消灭了智氏这一劲敌后,确实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选择:是试图独吞晋国,还是与其他卿族共同瓜分晋国的势力。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与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并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性”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一言蔽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
  • 回答
    山西中北部和陕西北部,从石峁时期(大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700年)到晋国建立(公元前1046年之后)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由早期文明曙光照耀,逐渐走向国家形成与区域政治格局变动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段时期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将这段历史划.............
  • 回答
    晋国韩氏的卿族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根植于晋国自春秋中期以来,乃至更早的政治格局演变之中。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脉络:一、 晋国政治结构的“卿”与“大夫”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晋国,尤其是晋国卿族势力崛起之前,其政治结构是怎样的。晋国早期,国君(晋侯)拥.............
  • 回答
    晋国穿越太行山脉,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建立起有效统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行山,那可是条横亘在那里的天然屏障,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对于古代的交通和军事来说,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晋国人愣是凭借着他们的智慧、毅力和对时势的把握,一步步地将影响力辐射到了平原地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晋国,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也足以引人遐思。如果晋国,那个春秋时期强大的霸主,没有走向肢解,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中,它将是极有潜力完成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国自身特点、其潜在的对手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大势来入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晋国为什么会肢解。简单来说,是源于内部的.............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碾过那道名为“三家分晋”的鸿沟,那么在中国这个古老土地上,故事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想象一下,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不再是七雄争霸,而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强大、但同时也可能更加内卷的晋国,独自面对群雄并起,甚至可能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首先,让我们回到晋国分裂的节点,那是一个充.............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如果三家分晋未能成功,晋国得以延续,那么“秦齐楚燕合力攻晋”的情景,虽然并非绝对必然,但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战国初期晋国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其他诸侯国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三家分晋”的背景。那并非一个简单的权力分配,而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极度膨胀,最终取.............
  • 回答
    《国家宝藏》中的“历史玩笑”:常识性错误该如何评说?《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文化类节目,以其精美的制作、生动的讲述和对国宝的深入挖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档高水准的节目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小石子,虽然不至于颠覆整体的壮丽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