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晋国不肢解,最有可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国家会是?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也足以引人遐思。如果晋国,那个春秋时期强大的霸主,没有走向肢解,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中,它将是极有潜力完成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国自身特点、其潜在的对手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大势来入手。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晋国为什么会肢解。简单来说,是源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以韩、赵、魏三卿逐渐坐大,最终瓜分晋国的“三家分晋”事件。在《史记》等史书中,对于这场瓜分,有不同的描述,但核心在于晋国君主失去了实际权力,而三卿则成为新的政治实体。这种内部的分裂,是晋国未能继续作为统一力量的关键。

那么,假设晋国没有发生“三家分晋”,或者说,晋国君主能够有效地驾驭住内部的卿族,或者形成一个强大的、以晋国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那么它在战国初期的实力会是什么样的呢?

晋国在春秋时期,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更是无可匹敌。它的版图覆盖了今天山西大部、河北、河南北部,甚至向西延伸到陕西部分地区。晋国在军事上,曾经是春秋霸主,其军队的组织、训练和装备都处于当时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的调度和战术运用上,晋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果晋国保持统一,它将拥有以下几个关键优势来冲击统一大业:

庞大的体量与资源: 晋国原有的疆域和人口,意味着它拥有更大的税收基础和兵源潜力。在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时代,充足的粮食和人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一个不分裂的晋国,能够调动的资源远超任何一个单独的战国小国。
成熟的政治与军事制度: 春秋时期的晋国,虽然存在卿族问题,但其君主制的基础仍然存在,并且在与外部势力对抗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政治运作和军事指挥体系。如果能够克服内部矛盾,这种体系的惯性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 晋国位于中原腹地,北接胡人,西临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和中原其他小国。这种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威胁,并且在向外扩张时,有更多元的选择。

那么,在没有晋国肢解的情况下,谁会成为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晋国又如何能够战胜对手呢?

1. 楚国: 毫无疑问,楚国将是晋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对手。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南方国家,版图辽阔,经济也相当发达。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更是国力鼎盛,一度扩张到北方的淮河流域,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晋国对楚国的优势: 如果晋国保持统一,其军事力量和整体国力将能与楚国形成更直接的抗衡。晋国可能凭借其北方的兵力优势,从黄河中游地区发动对楚国的进攻。同时,晋国也可以利用中原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拉拢或压制南方的其他小国,孤立楚国。
晋国面临的挑战: 楚国的优势在于其广袤的土地和相对较少的内部政治纷争(相比于分裂前的晋国)。楚国的军事力量同样强大,而且其水军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具有优势。晋国要战胜楚国,需要强大的陆军和有效的后勤保障,并且要在战略上寻求突破口,避免被楚国拖入消耗战。

2. 秦国: 秦国虽然在战国初期相对弱小,但凭借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国力迅速崛起,最终吞并了六国。如果晋国保持统一,它将与秦国在中原和西部地区形成长期而激烈的竞争。
晋国对秦国的优势: 在战国初期,如果晋国未分裂,其军事和经济实力很可能依然领先于秦国。晋国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遏制秦国向东扩张的势头。
晋国面临的挑战: 秦国的优势在于其改革的决心和效率,以及其军事制度的先进性(比如严明的军功制度)。如果晋国未能有效进行自我革新,或者其内部的政治斗争仍然激烈,那么秦国很可能后来居上。晋国需要警惕秦国从西部地区发动突袭,或者在中原地区制造混乱。

3. 齐国: 齐国也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国家,尤其是在战国中期以后,齐国一度非常强大。
晋国对齐国的优势: 晋国的军事实力可能在早期更具优势。在齐国国内政治相对不稳定的时候,晋国可以抓住机会扩张。
晋国面临的挑战: 齐国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商业的繁荣,这使得它能够支持长期的军事行动。齐国在海上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另一个战略维度。晋国要战胜齐国,需要克服其沿海地区的防御,并且要做好长期消耗战的准备。

4.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假设三家分晋前): 如果我们假设晋国最终没有发生“三家分晋”,那么这几个曾经是晋国卿族的国家,很可能仍然是晋国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晋国能够有效控制的势力范围。即使它们在名义上独立,也很难在与完整的晋国对抗中占到便宜。

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国家会是晋国本身。

原因如下:

先发优势和体量优势: 晋国在春秋时期的霸业,已经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能够维持统一,它将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早地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国家政治和军事体系。这种先发优势和体量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尤为重要。
整合潜力: 晋国肢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而非外部环境不允许它强大。如果晋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例如君主成功压制卿族,或者三卿在瓜分前形成更稳固的联盟并由一个主导者带领,那么整合内部力量并向外扩张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它不需要像秦国那样,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通过几十年的艰苦改革才能崛起。
战略缓冲: 晋国占据的中原地带,是连接南北、东西的关键区域。一个强大的晋国,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战略要地,为统一全国提供缓冲和基地。

晋国统一中国的具体路径推测:

1. 内部改革与稳定: 首要的条件是晋国君主或实际掌权者能够有效解决内部卿族势力膨胀的问题。这可能需要通过改革官制,削弱地方性政治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例如,可以借鉴后来秦国的郡县制思想,或者通过更有效的分封制来制衡地方势力。
2. 向外扩张的顺序:
先吞并周边小国: 晋国可能会首先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吞并黄河中下游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其他小国,例如虢、郑、卫等,巩固其在中原的地位。
与楚国的对抗与消耗: 在巩固中原后,晋国将不可避免地与楚国展开大规模的较量。这场较量可能会是长期而血腥的,晋国需要依靠其北方的兵源和中原的经济支持来与楚国抗衡。可能的战略是先攻击楚国的北方盟友,削弱其势力,再逐步蚕食其领土。
应对秦国的挑战: 在与楚国交战的同时,晋国也必须警惕崛起的秦国。它需要派遣重兵镇守西部边境,防止秦国从背后突袭。如果晋国能够成功击败楚国,那么它就有更大的余力去应对秦国。
兼并齐国和北方国家: 在解决楚国和秦国的威胁后,晋国可以将其军事重心转向东部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

如果晋国统一中国,它可能形成什么样的国家?

如果晋国能够完成统一,它很可能是一个更早地实现中央集权和文化统一的国家。由于其在战国初期就具备的强大基础,它可能不需要像秦国那样,通过严酷的法家制度来强行统一。或许它会采取一种更温和但同样有效的方式来管理新吞并的土地和人民。

它的文化可能会是一种融合了晋、楚、齐等多元文化的风格,其政治制度也可能是在春秋时期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历史的走向充满了偶然性,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但从当时晋国的实力和潜力来看,如果它没有内耗分裂,它绝对是最有希望完成统一中国的国家之一。它并非是后来者(如秦国)那样需要“后来居上”,而是“守成并发展”的典范,其道路可能更加平坦,但同样需要巨大的战略智慧和政治魄力来应对来自四方的强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晋国当然是superpower,春秋时期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晋,一个楚,晋楚两国争霸持续100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是春秋历史的主线。

2、晋国能不能不分裂,这个问题我说两句,顺便对

@姬轩亦

的观点提出一点异议。

春秋战国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姬大所说的“春秋因为放权而强大,战国则因为集权而强大”吗?我认为这后一句是正确的,而前一句是不对的。

春秋战国的最大区别,若按照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来讲,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这个说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等等,学界都有很多种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却揭示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春秋战国之间,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

从本质上讲,春秋是个大崩溃的时代,原先以封建为代表的政治制度、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制度、以宗法为代表的社会制度、以井田为代表的经济制度接连崩溃, 旧有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无情地卷去,王纲坠,四维绝,三代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后又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乃至于最后礼乐征伐自家臣出。战争频仍,诸侯竞相争霸,强凌弱,下克上,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国家和社会都陷入了莫可名状的混乱之中。——这就是春秋。

当这种混乱达到极致之时,恰如阴极一阳生,经过数百年痛苦的孕育,在这种极致的混乱中却终于产生了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秩序,然后这种新秩序成为自秦汉以来、一直延续到公元20世纪的中国传统社会制度。而这个新秩序孕育、产生的过程,就是战国。——所以,战国是一个重建的时代。

晋国之强大,主要是因为其临近狄人,胡风极盛,所谓“王灵不及,拜戎不暇”,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由于晋国需要和戎狄不断作战,因此军事力量极强,曲沃武公时晋国仅一军,晋文公时扩为三军,晋景公时扩至六军。——请注意,六军是天子的规制,这早已是僭越了。同时由于是和狄人作战,所以晋军早早就摆脱了车战的模式,而大量采用步兵。这无疑是军事的进步。二是由于和戎狄接壤,因此有大量戎狄臣服于晋国,晋国可以随意使用他们的力量。比如我们都学过的《崤之战》中,就有晋国“遽发姜戎”的记载。这无疑更增加了晋国的军事实力。

正是因为晋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所以灭国无数,被其所灭的华夏国家有霍、耿、虢、虞、魏等,但更多的是戎狄国家,计有潞(赤狄)、甲(赤狄)、留吁、铎辰、肥等,整个春秋时期晋国灭国20余,仅次于楚国,疆域因此极大拓展,因此成为了春秋时代的超级大国之一。

我们看到,这种军力的发展、疆域的扩大,正是因为周天子权威的崩溃造成的,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结果。然而,秩序的崩溃不会到此为止,它必将继续崩溃下去,因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势必演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种继续的崩溃就造就了六卿的出现。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姬大那句话的错误之处了。春秋绝不是因为放权而强大,春秋的放权,是因为秩序的崩溃,而这种崩溃,是人力无法挽回的。当旧有的秩序崩溃后,原有的统治者已经无法拥有权力,因此礼乐征伐之权从天子落至诸侯,又从诸侯落至大夫,甚至从大夫落至家臣。当天子的权力落至诸侯时,诸侯因此而强大,但诸侯的权力终究也会崩溃,当它继续落至大夫手中时,则诸侯的丧钟必将响起。

当诸侯的权威崩溃后,整个社会秩序崩溃的已经差不多了,这时新的秩序已经在混乱中萌芽,而这种新秩序所选择的代言人就是那些大夫们。用教科书上的话讲,就是这些卿大夫们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再以晋国为例,比如晋顷公时,赵鞅铸刑鼎,将范宣子所作刑书铸于其上,公布于众。又比如六卿改变百步为亩的旧田制,赵氏以240步为一亩,韩、魏以200步为一亩,知氏以180步为一亩,范、中行一160步为一亩,这是从根本上打碎了井田制的残余,亩制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税制的改变。

这些种种改变,表明以六卿为代表的卿大夫们,已经完全不同于旧时代的天子和诸侯了,他们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也必将是旧时代的掘墓人。他们取代尸居余气的天子和诸侯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晋国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如田氏在齐国一般是一家独大,而是六卿并立,当六卿相互吞并到只剩下不相上下的三家的时候,晋国的分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最后,我再说两句春秋战国断代的问题。

姬大说“战国的起点恰恰是周威烈王钦定韩赵魏的诸侯地位”,这是不恰当的。

春秋战国的断代,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以《春秋》叙事下限为界,即公元前481年,如吕思勉《先秦史》、钱穆《国史大纲》等。二是以《史记·六国年表》的起始年份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界,如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但是,自从七十年代以来,学界主流意见认为春秋战国的断代,应该以三家分晋为界,这一年就是公元前453年。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本上学过的。

但姬大所说的这个,不是三家分晋,而是三晋建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家分晋,是指的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知氏的事件,这时虽然三晋并为列为诸侯,但晋国土地已被三家瓜分,是实际意义上的三家分晋。而姬大所说的三晋建侯,是指的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列为诸侯的事件。两者相差了整整50年,一般认为这时早已进入战国时代,并无人认为这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