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国为什么这么强?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奇迹。要理解晋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地理优势、经济发展以及关键的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

一、源远流长的国祚与政治的早期积累

晋国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晋国由周成王封赐给唐叔虞,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唐叔虞因为平定了唐国(今山西北部一带)的叛乱而受封,他的子孙继承了这片土地。这个源头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晋国从一开始就带有周王室的宗法血统和正统性,这在周礼森严的春秋时代,是政治上的巨大优势。相比那些后来崛起的戎狄之国,晋国在“华夏”身份上有着天然的优越感,更容易获得其他诸侯国的认同和联合。

早期的晋国,虽然也经历了与周边民族(如昆吾氏、潞氏等)的冲突,但总体而言,它利用了周朝分封制的便利,在山西盆地这个相对富饶且易守难攻的地形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二、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国:为何如此强大?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三家分晋”之前,那个拥有霸主地位的晋国。它强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强大战力

军礼制度与兵役制度的完备: 晋国很早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军事制度。周朝的军制是将全国的军事力量按照地域和人口划分为若干等级,例如“什”、“伍”、“卒”、“旅”、“师”、“军”。晋国在继承这一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国情进行了调整和发展。兵役是义务性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责任。
车战的精通与发展: 春秋时期是车战的主流。晋国在战车的设计、制造以及战术运用上都走在了前列。他们拥有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车兵,车阵的冲击力强大,往往能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步兵与弓弩手的重视: 除了车战,晋国也开始重视步兵和弓弩手的发展。这些兵种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能够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例如步兵负责近战缠斗,弓弩手则能在远程提供火力支援。
军事人才的涌现: 晋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如栾书、郤克、士会、赵武、韩起、魏舒等。这些将领不仅指挥能力出众,还善于总结战争经验,推动军事理论的发展。他们为晋国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关键战役,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2.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人才的吸纳

卿大夫制度的发展与权力分散: 晋国的政治结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卿大夫阶层的崛起和强大。早期晋侯还是掌握实权的国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逐渐形成了以六卿(即后来形成三家的晋国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为核心的权力格局。这种制度虽然在后期导致了晋国公室的衰微,但在中期,这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也成为了晋国对外扩张和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和政治影响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机器。
选贤任能的人才政策: 晋国国君(尤其是在晋文公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家族私利,任用有才能的人。例如,晋文公的流亡经历让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回国后任用了许多在流亡期间跟随他的贤士。后来的晋国国君也懂得重用那些能够为国家带来实际利益的臣子,即使这些人出身不高,或者来自其他国家。
周密的官僚体系: 晋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包括农业、税收、司法等各个方面。这种体系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地理环境的优势与战略纵深

高原盆地的屏障: 晋国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山西中部及南部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如晋南的汾河、洛河平原),农业生产发达。同时,北部的吕梁山脉、太行山脉以及黄河构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得晋国在面对北方的戎狄威胁时,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防御优势。
交通枢纽的地位: 晋国位于中原西部,连接着华北和西北,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这使得晋国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缘优势。

4. 经济基础的稳固与发展

农业的繁荣: 晋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和相对安定的环境(尤其是在晋文公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支撑了庞大的军队和人口。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晋国的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这些手工业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为军事装备的制造提供了保障。虽然春秋时期商业不如后世发达,但晋国作为经济强国,其商业活动也为国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税收制度的有效性: 晋国能够有效地征收赋税,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定,为各项国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经济支持。

5. 关键历史人物的卓越领导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可以说是晋国崛起为霸主的奠基者。他经历了19年的流亡生涯,广交贤士,学习各国政治和军事经验。回国后,他励精图治,推行“明赏罚”、“重农耕”、“修水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国力。在军事上,他以“退避三舍”的仁义之师形象,赢得了其他诸侯的尊重,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楚国,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等: 尽管晋文公的功绩最为显著,但之后的国君也或多或少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事业。例如,晋成公继承了父亲的霸业,晋景公时期,晋国在对楚国、对齐国的战争中仍然保持了优势。

6. 兼容并蓄的文化与政策

吸收周边民族的文化和技术: 晋国地处边陲,需要与北方的戎狄民族打交道。在长期的交往中,晋国并非仅仅是冲突,也吸收了戎狄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和技术,例如一些军事上的创新和骑兵的使用(虽然春秋时期骑兵的地位不如战车)。
对宋襄公霸业的批判性学习: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看到了宋襄公在泓之战中过于讲究“不鼓不成列”的“仁义”而惨败,因此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他能够更加务实,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而不是拘泥于不切实际的道德约束。

总结来说,晋国的强大并非偶然。 它是在周朝分封制度的框架下,凭借其悠久的国祚和正统性,通过不断革新军事制度、完善政治管理、吸纳人才、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经济,并得到一系列卓越的国君和将领的领导,才一步步成长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种强大是国家整体实力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最终使其能够压倒其他诸侯,确立霸主地位,直至后来形成了“三家分晋”这一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王小时候和弟弟叔虞玩过家家,模仿周公分封,拿一片树叶当玉圭赐给弟弟分封,这一幕被史官记录下来,天子一言九鼎。

等叔虞成年后被正式分在唐地,这就是唐叔虞创国的由来。

西周的唐地,也就是今天山西翼县一代,在当时,这里是蛮荒之地,而且紧靠戎狄,也就是说这个封国和早期的秦国一样,要承担抵御戎狄的责任。

虽然晋国的爵位是侯爵,但根据周礼,侯国方百里,也就是说晋国是一个建立在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又紧临戎狄之地的百里小国,可想而知,跟随唐叔虞开国臣仆也必然不多,开国条件说和楚国一样筚路蓝缕也不为过。

这样的国家想要生存下去,其统治阶层必然要殚精竭虑事必躬亲苦心经营,发展生产(开垦和水利),增加人口(生育和引进),勤修军备(城池和练兵)。

是的,这基本和秦国早期的外部环境一样,秦国为了抵御西戎,连续几代国君战死,父死子继,最终把西戎打趴。

晋国也一样,在现今发掘的晋国大墓群里,有多座晋太子墓,甚至一个晋公大墓周边就陪葬三座太子墓,考古发现,很多太子都是死于刀兵,遗骨上多有刀兵的痕迹。

在这种国君/太子都要时刻面临战死沙场的国家,如果能够生存下来,其统治阶级必然没有办法安逸享乐,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上去,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抵御住戎狄生存下去,这样必须要统治阶级睿智干练高效管理,使得国家上下一心。

这种迫于生存压力形成的睿智干练会影响好几代人,一旦国家迈入轨道,后几代人会愈加激发出进取心,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晋早期,好像都没什么昏君,大多都是英勇锐达之辈,因为有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才能生存并发展下去。

区别于晋比秦率先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秦早期在渭水上游甘肃那一带,农业生产受地形和气候限制,所以秦是在平王东迁以后才拿到关中平原这个基本盘,而晋的优势在于其封地本身就在汾河谷地上,生产条件更有利。

对于北方的戎狄,晋国并不是一味的靠打,而是萝卜大棒一步一步蚕食同化,晋公娶戎狄之女是常态。

在复杂的地理条件下,晋国一边需要应对来自中原压力,一方面又要征服同化北边戎狄。事实上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既接受着中原先进生产技艺和组织模式,又融合了戎狄精简高效的行事作风,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政治手腕。


以上是晋国强大之前的历史背景,主要说明在晋国强大以前,就已经是极具潜力和进取心的国家了。

现在我们来说真正直接激发晋国强大的突变事件:曲沃代翼。

晋国自叔虞开国,经历数代人的开拓进取,到穆侯时期,已经成为颇具实力的诸侯国,能经常跟随周天子讨伐蛮夷和不臣。

有一次去讨伐戎狄打了败仗回来,夫人刚巧生下嫡长子,穆侯还沉浸在吃瘪中心中一万个不痛快,所以给长子取名姬仇,觉得这个儿子是灾星,一看到就会想起那羞辱的败仗,自然不待见嫡长子,但碍于礼法被迫立为太子。

后来又一次出去打仗回来,又碰巧夫人生了个儿子,这次就非常高兴了,因为这次打了大胜仗,给儿子取名姬成师,这个是福星宝贝儿子,爱得不得了,直接就把成师当接班人培养,想着废嫡立幼,奈何当时宗法制实在太硬,死活拗不过。

心爱的幼子不能在政治地位上优待,老父亲那是满怀愧疚,自然要在其他方面补偿,比如给最肥沃的封地,给最坚固的城池,给更多的臣仆。

尽管在姬仇成为晋文侯后恰逢协助平王迁都大捞了一笔,但文侯一死,情况就瞬间逆转了。

这直接造成后来姬仇的儿子昭候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把当时晋国最大最富的曲沃城封给叔叔成师,从此曲沃成师一系在实力上稳稳的压住翼城姬仇一系,曲沃三代人数次攻破翼城,但不是被翼城保嫡势力击败就是被虞、虢等国击败。

不过晋国这种不服输,富有进取心的优良传统倒是在曲沃这一系发扬光大,哪怕冒天下之大违,在嫡长制势力根深蒂固的环境下,仍然屡败屡战。

终于在曲沃武公继位以后,吸取以前的教训,抓住时机一举攻破翼城并击杀晋侯,在事实上完成了对冀城的吞并统一晋国,再以怀柔手段贿赂周王氏,威逼利诱获得了合法爵位。

不过这毕竟有违当时的周礼,中原诸国对于这个新的晋国是抱有敌意的,就不要说再去支援它打戎狄,晋国从此只有自强一条路可走。

这就是晋国历经数十年的曲沃代翼之乱,旁宗可以取代嫡宗,嫡长制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这一事件对后来影响很大。

然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此后晋国动乱频发,但影响范围一直仅限于统治阶级上层,特别是宗室力量薄弱,对于基层地方行政和生产影响有限,其后的骊姬之乱、六卿互轧甚至包括后来的三家分晋都是如此。

在晋武公统一后,晋国就像是一个刚刚在蓝海领域站稳脚跟的独角兽企业,公司眼前是一大片广阔的蓝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高效的管理,有精明的领导,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到武公的儿子献公继位,晋国已然控制了整个山西北部,有汾河谷地这个粮仓,又有太行山这种战略高地,对周边小国已然具有碾压之势。

献公时期开始大肆吞并周边诸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其中最主要的是假虞灭虢。

虞虢在当时都不是什么小国,都是公爵国,特别虢国,这是周天子的京畿护卫国,保有着一只强大的军队,当时,诸侯稍有不法,王命虢公伐之。

曲沃代翼期间,曲沃武公攻进翼城,眼瞅着就要成功了,结果虢公携王师一到,只能灰溜溜退回曲沃。

可以说曲沃代翼以后,晋与虞虢等国是世仇,但真正促使晋千方百计都要灭掉虞虢,还是地理位置决定的,虞国在黄河北岸中条山一带,对于晋国就是卧榻之侧,虢国在河南三门峡一代,是晋国进入中原的门户。

晋国想要逐鹿中原,就必须拔掉这两颗南下之路的钉子,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建议玩了一手假虞灭虢,一箭双雕震慑诸国,从此中原门户大开。

此时的晋国,北筑坚城震慑戎狄,西托黄河虎视关中,东出太行浸略河北,南下中条逐鹿中原,更兼有河西、河东以及部分河北平原,俨然已成霸主之势。

天时地利具有,就差一个人和了,由于骊姬之乱,晋国上层忙于君主之位的争夺,无暇他顾,就等一个稳定的君主了。

国内动乱频发,公子夷吾许诺秦穆公割让河西之地获得秦国支持返回晋国,是为晋惠公。

不过惠公不是个安分的主,登位以后立马翻脸拒割河西之地也就算了,《烛之武退秦师》里说的“朝至而夕设版焉”。

关键是晋国缺粮人家秦国大大方方给了,人家秦国缺粮你却反倒去趁机攻打人家,秦穆公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转头就支持重耳去了。

周王派召公访晋,惠公又傲慢无礼拒绝一切要求,把周王室和中原诸国得罪了个遍。对内只委任支持他登位的自己人,急切的迫害支持重耳的人,包括部分中立人士,把国内也得罪一大片。

惠公一死,场面就压不住了,重耳在秦军的护卫下返回晋国,是为晋文公。

文公得位以后,对内修明政务,广施恩惠,对外交好秦国,重修秦晋之好,得到秦国的支持。采纳赵衰建议效仿齐桓公“攘夷尊王”帮助周王室肃清王子带之乱,拿到河内之地的封赐。

军事上改设三军六卿,出兵救宋于楚围,在退避三舍之后大败楚军于城濮,遏制住楚国问鼎中原之势,获得了对中原诸国的影响力,先后在践土、翟泉会盟诸侯,彻底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文公死后襄公接霸中原,继而又在崤之战大败秦,泜水之战大败楚,此后偶与秦楚交战,互有胜负,但晋国领土一直持续扩大,哪怕国内动乱频发,都有赵盾这种权臣出面主持会盟。

自文襄经灵成景五代,到晋历公时期,晋国军治万乘,先后阻挡秦国东进,楚国北上,齐国西扩的步伐,至晋悼公新政,霸业到达顶峰,达独霸中原之势。

纵观晋国霸主之路,开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平王东迁拿到了河东这个基本盘,曲沃代翼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周王室衰弱的天时,区别于中原大地那些早早就占据风水宝地只图享乐的国君,奋发图强先后扩张至河西、河内,河北以及河南地,囊括了一大部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和战略要地,在合适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强大是必然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奇迹。要理解晋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地理优势、经济发展以及关键的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源远流长的国祚与政治的早期积累晋国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晋国由周成王封赐给唐叔虞,他是周文王的儿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相较于汉唐宋明,晋朝和隋朝的影视剧数量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你想想看,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不仅仅是还原历史场景,更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内核。而晋朝和隋朝,恰恰在这些方面,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我懂你!那种期待已久的心情,结果一看到影视化就心凉半截的感觉,太真实了。特别是当你脑海里已经有了那么生动鲜活的形象,小说里的细节、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氛围,全都被一种“标准套路”给稀释了,简直让人抓狂。所以,为什么晋江的作者们,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精心打磨出来的故事,却还是会同意自己的作品被“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原神》剧情里琴与温迪、温妮莎之间的那些微妙之处。要说琴对温迪缺乏“敬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角度。不过,我觉得用“狂热崇拜”来形容琴对温妮莎的态度,可能也稍微有点过了。更准确地说,琴对温妮莎的感情,更像是一种深深的感激、钦佩,以及将她视为蒙德精神的化身和理想的寄托。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发展,那么关于谁能被后世史书奉为汉室正统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和复杂。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政治正统性的基础:何为“汉室正统”?“汉室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
  • 回答
    博士毕业直接挂职副县长,这是一种非常规但并非不可能的干部晋升轨迹。这种情况下,通常会伴随着一套特殊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种晋升轨迹的可能性、路径以及可能达到的上限。一、 博士毕业直接挂职副县长的背景和逻辑首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拔和培养干部的体系是高度重视政治素质、组织培养和实践.............
  • 回答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其公室的衰落和诸卿的坐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所导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晋国最初的强大和后来一步步被蚕食的过程说起。晋国初期的强大与晋侯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明确晋国是如何崛起的。晋国原本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 回答
    晋国之所以能在四战之地的严峻环境下,支撑起近百年的霸业,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内在实力、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首先,晋国虽地处四战之地,但其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晋国位于黄河中游,东依太行山,西临黄河,南北则与周边强国接壤。这种“四战之地”的性质,意味着它既是各方势力冲突.............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在梁惠王统治的年代,我们谈论他自称“晋国”的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需要深入探究的历史细节。需要明确的是,梁惠王本人并没有“自称自己为晋国”这种直接的说法。这里的“晋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传承和政治策略的体现,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紧密相关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晋国”这个名字的来龙去.............
  • 回答
    晋国三家分晋,这是春秋战国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曾经的晋国,那也是堂堂的中原霸主,雄踞一方,威风八面。可到了三国时代,韩、赵、魏这三个由晋国卿大夫发展起来的国家,实力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尤其是韩,跟赵、魏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这跟他们各自的建国基础、地理位置、统治者.............
  • 回答
    战国初期,魏国的崛起确实一度盖过了其前身晋国的风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魏国“超过”了晋国,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魏国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上,展现出了比春秋末期晋国更强的势头,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战国争霸的序幕。一、 晋国末年的衰落:内部分裂与权力真空要理解魏国.............
  • 回答
    城濮之战,一场春秋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决定当时中原格局的关键一役。这场战役中,强大的楚国竟然败给了相对弱小的晋国,这其中的原因远非“晋国更强”这样简单的答案所能概括。要说清楚这背后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来仔细分析。一、 政治动荡与内部矛盾:楚国的“不稳”是祸.............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晋朝的人才质量似乎不如三国时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影响。三国时期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艺术,都涌现出一批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到了晋朝,虽然也有名臣良将,但总感觉那种耀眼的光芒和普遍性似乎有所减弱。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时势造英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