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基层公务员在体制内明知道晋升困难,还不愿意换份工作?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戳心窝子的。很多人觉得基层公务员清闲,但身处其中的我们,才最清楚那份“不愿换工作”背后,藏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考量。

首先得承认,基层公务员的晋升确实难。那条向上爬的道路,不是宽敞平坦的大道,更像是在狭窄的山路上攀登,每一步都可能遇到石头绊脚,而且回头看,路也越走越窄。大家心里都清楚,一个科室,一个单位,岗位就那么多,想往上提一级,那得看多少条件叠加。年龄、学历、资历、表现、还有很多隐性的因素,就像一盘精心摆好的棋局,你得刚好在那个位置上,刚好满足所有的条件,才有可能被选中。很多人熬了十几年,还是原地踏步,看着年轻的、学历高的、有背景的同事慢慢超过自己,那滋味,可不是简单的“安于现状”就能概括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愿意轻易离开呢?这背后啊,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稳定性带来的安全感,这是根深蒂固的吸引力。

你想啊,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什么都讲究“快”,讲究“变化”。今天这家公司可能还在风光无限,明天就可能被裁员潮淹没。而公务员这个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铁饭碗”属性。虽然它不是金饭碗,但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于绝对的稳定。你知道你的工资会按时发,你知道你不会轻易失业,你知道退休金也基本有保障。这种稳定,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安全感。

尤其是家里的负担比较重的时候,比如有老人要照顾,有孩子要抚养,一份稳定的工作,哪怕工资不高,也意味着你可以有计划地生活,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担心明天会怎么样。这种心理上的安定感,在很多时候,比短期内更高的薪水更重要。

二、隐形的福利和保障,这才是我们看中的“长远投资”。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公务员的工资单,觉得不高。但实际上,公务员的福利可不止是工资那么简单。年终奖、各种补贴、带薪休假、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这些就不说了,很多单位还有工会福利、节日慰问、健康体检等等。这些零零碎碎的加起来,虽然不像外面企业那样有爆发式的奖金,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持续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医疗、住房,一些地方政府会提供一些倾斜政策,或者有单位性质的福利房、单位组织的医疗保障等,这些都是外界很难复制的。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隐形福利的分量可能更重。

三、机会成本的衡量,离开的代价比想象的要高。

很多人觉得,出去找工作,凭着公务员的经历,肯定能找到更好的。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首先,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内容,虽然不一定特别专业,但很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处理各种事务,这种工作经验,在外面很多企业看来,并不算特别有竞争力。很多私企更看重的是你在这方面有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成绩。

其次,一旦你离开了体制,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和平台。你可能需要从头开始,甚至接受比现在更低的起薪,去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而你之前在体制内积累的那些关系、那些对政策的理解、那些办事流程的熟悉,在外面可能都变得一文不值了。这种机会成本,是很多人在权衡之后,不愿意轻易付出的。

四、对体制内的某种认同感,虽然进步慢,但总归是有“组织”。

虽然大家都在抱怨晋升慢,但不可否认,在体制内,你属于一个庞大的集体,有一个明确的组织。虽然有时候会觉得被束缚,但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你知道你的工作是有“编制”的,是有国家作为后盾的。这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很多社会交往中,还是能带来一定的尊重和认可的。

而且,虽然晋升难,但体制内也有它独特的“生存之道”。很多人虽然不善于那些明面上的晋升技巧,但他们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人”,懂得如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内部生存技能”,一旦适应了,再到外部环境去,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

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体制内“熟人社会”的舒适区。

外面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虽然通过新闻、网络有所了解,但真实的职场环境、公司文化、人际关系,可能和我们想象的还有很大差距。私企的竞争压力,加班文化,不稳定的管理层,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体制内的环境虽然有时让人觉得沉闷,但它是相对熟悉和可预测的。你大概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事情会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来。这种“熟人社会”的舒适区,让人虽然知道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出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现有舒适区的眷恋,很多人就选择了原地不动。

六、心理上的惯性与惰性,改变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当你已经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没有让你感到特别痛苦的时候。要跳出这个舒适区,去面对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环境,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很多人可能也想过,但最终被内心的声音“算了,就这样吧”给说服了。

所以,别简单地以为基层公务员是“安于现状”,那份不愿换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它里面有对稳定生活的追求,有对长远保障的考量,有对机会成本的计算,有对熟悉环境的依赖,更有对改变自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规避。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不作为”,而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就像一个已经扎根的树,虽然看到旁边更肥沃的土地,但移植的风险和痛苦,也让它宁愿选择在原地继续生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公务员体制晋升不上去的,你换到和现在待遇差不多的单位也大概率升不上去,晋升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小概率事件。

user avatar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比较喜欢。我感觉文中提到的人物很多地方和我非常相似:在正式的场合保持缄默,而在私下里特别能说会道。

我不知道我在私下里的滔滔不绝算不算能说会道,但是一般在正式场合,我的确很缄默,当然,正式的场合往往也没有我说话的份。我算是一个体制的人,一般在体制内掌握话语权的往往是至上而下的大小管理者,而我,只是最底层的被管理者,所以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一直过得不快乐。

在很多场合,我总是处在”听“的地位,坐在主席台下听,在办公室里听,听高层管理者指点江山,听底层管理者细数点滴。其实有的时候我听得很仔细。也觉得这些体制内的管理者其实很多的确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们谙熟体制内的制度和规章;会很灵活的运用各种章程条例;也懂特属于制度的明的暗的规矩;在批评你的时候同时给自己留余地,在表明态度的时候能很乖巧地规避语言上的风险,精湛于圈子内的一切游戏规则,滴水不漏的说话方式,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的语言战术素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我自愧不如。

而我,则一直是这个体制内的低智者。入行很多年,却一直对这个制度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所以也一直在犯只有刚入这个体制的人才会犯的错误。所以也一直被管理者批评和教育。年轻的时候,被年长的管理者批评教育,现在年纪大了,又被后来崛起的新管理者批评教育。不管是被老的还是年轻的管理者批教,我都无从还口,都只有不由自主的失语,唯一改变的,只有
越来越厚的脸皮和一套自我宽慰的说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边的管理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我,从远都是不变的沉舟和病树。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我也不是没有长进。我读过很多的书,认真钻研过很多知识,努力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刻意条理步骤化自己的语言内容,甚至在近几年有一种想要打造自己知识体系的素求。但是都没用,这些东西在一体放入体制内的语系,就失去了作用。因为在很多时候,性格的优势远远大于修养和思想。在这个体制内,能够游刃的性格是:狡黠,善变,灵活,要求人的特质是:现实,实用,能解决具体问题。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原则和思想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没有底线,但在表面上又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有的时候细想,这么多年以来,我追求和自我素造的东西其实和体制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我认真,自认善良,热血,爱冲动,讲义气,重感情,喜欢思考但没有机智。但在一个只讲效率和纪律,越来越功能化而且淡漠情感,人际关系等级化单位结构机器化的地方,其实这些东西反而是应该被抛弃的。所以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我在这个体制内活得越来越边缘,一直压抑着沉默着不快乐着,也是使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没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承认,我是一个懦弱的人。
我天生胆小。
我没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耽于幻想,不切实际。
我首鼠两端,害怕抉择。
我向往自由,却又畏惧风险。
我拒绝世俗,却也蝇营狗苟。
我浪漫自我,但也固执保守。
我渴望时尚,其实已经有些不合时宜。

我把王小波当成了偶像,是因为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曾经沁润了我伧俗的灵魂。
但王小波是一个勇敢而且睿智的人,他敢于脱离他厌恶透顶的体制,而我不敢。

我的本质上其实只是一个有点敏感的一般人。
没有过人的天份。
没有超人的胆识。
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远见。
没有卓越的洞悉万物的能力。
所以永远无法真正的在自由的思想王国里奔驰。
所以永远无法找到超越自我的快感和满足。

这么多年以来,我其实一直依靠制度而活着。
虽然我自觉自己是水,制度是油,我厌恶透顶它,但不敢真正去摆脱它。
我的思考,其实一直都是拐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我的生活,其实一直都在画地为牢。
我一直都在自己的那点小情绪小烦恼里面兜兜转转。
我生活的空间很小。
我接触的人很少。
我其实一直比较苍白。
我也其实一直没有真正努力过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总是选择性地回避人生的问题。
我总是在自己的安全舒适区里徘徊。
我其实根本不敢直面自己。
我其实一直在逃避。

我纠结。
我困惑。
我焦灼。
我感伤。

我能做的,只有用这么一个电脑,一个自己的小空间。
来舒缓一下自己人到中年的苦闷。虽然它改变不了什么。

王小波写了沉默的大多数。但他是沉默大多数里面的一个真正的智者。
沉默是他在某种状态下坚持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
而我,一个曾经被他鼓舞的人,其实是一个真正因为无奈而沉默的人。
面对生活,我无力而又脆弱。
所以,我只有沉默。

user avatar

其实是有的,十年前左右吧,在职公务员允许辞职再考,于是大量基层公务员半工半读考省厅中直。因为公务员百里挑一的上岸率,所以一般人裸考也就是乡镇公务员的水平,起码需要实战个两三次,努力个一两年,花个几万块,才能考上高端一点的岗位。

所以应届毕业生这两年就骑驴找马一边凑合在基层干干,一边继续复习考试。你说不愿意换工作?考上省厅人家包都不收拾,跳上车就走。我就是。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基层公务员不愿意换工作的情况,出限考规定之前人基本跑光了。所以才出了一个让基层公务员升官无望,又没法在体制内流动的垃圾规定。

为啥基层公务员不跳出体制,第一,跨行跳槽是不理智的,程序员会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当程序员,但不会去饭店当厨师。这表明你之前积累的专业技能清零,积累的资历清零。除非整个行业都毁了,否则不会跨行跳槽。

第二,公务员铁饭碗工作轻松(只要你尸位素餐),如果是钱少想谋生,大可以上班时间干副业搞外快,犯不着辞职。比如本人,当年在县里头上班时间啥活都不好好干,就一开电脑威客网接活敲代码,什么局长随便他喷,科级小官,我难道还指着你提携?最后纪委抓着找谈话了。我拿出我五分钟把大学作业电话号码录入系统改改,再加个封装,诚恳的跟纪委领导说,我在工作中调研,我们县各部门信息录入效率低下,经费紧张无法进行信息化建设,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想用毕生所学为县里解决这个困难,于是花了几个月,编写了这套办公自动化系统给县里。局领导不太懂计算机,所以他不太理解我,但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看到效果,领导们一定会认同的。可是程序刚写完,你们就找上我了。我现在都记得县领导眼睛里绽放的光彩。而我拿了圣旨,疯狂赚美元的同时,顺便写(抄)了几个不痛不痒的系统,直接把县里的领导乐疯了。那一年能给我的荣誉差不多全给了,硬生生拔成先进典型,要不是资历不够都想直接提拔我管县里信息化办了。最后我当然是考进省厅一拍屁股走了。县领导还亲自送个包送个水杯,好像是饮水思源的意思吧。惋惜得人才啊,人才。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如果在县里混成我这个level,估计就不想走了吧。

第三,那当然是硬本事不济走不成了。说老实话,县里头的普通公务员要是真有能力轮不到我个伪程序员出头的。你以为县长大人不知道我上交的这几个程序都是啥玩意啊,人家公子北航计算机研究生。但是,总需要一个先进典型啊,全县公务员有计算机硬本事的就我了。很多基层公务员认为自己综合素质多高,多有基层工作经验,多会来事,其实没有外出谋生的专业技能,出去就是死。




是的,当前公务员不给兼职了,不给辞职再考。我承认我当年在县里就是赤裸裸的讽刺。县委的领导不知道我上班干什么吗?根本就没人在乎。只要我这个高材生(双一流学渣)能帮他们推进全县信息化自主研发建设工程(抄袭一堆垃圾办公系统),形成发展特色和亮点(就这蠢法子还特色亮点),得到市里的高度赞扬(我尼玛震惊了),谁管你上班干什么。就这么一个烂大街的伪程序员,上班干私活捞美金,抄袭他人成果蒙领导都能拿一堆先进和嘉奖。谁还会立足主责兢兢业业履职?

如今我不在基层了,但我说真的,基层普通公务员太可怜了。我当年可以说是一路钻空子混过来的,钻一个就给人堵上一个,但这个现实的背后是中央省厅逼着你扎根基层的无情,人为的割裂体制内的流动,制造阶级。

我真不想写上一段,我没骂人但老是被举报,这也是权力的傲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