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为什么国家总是大量投资铁公基,而不是用这些钱来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

回答
经济形势不好时,国家大量投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优先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但常见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经济规律的考量,也有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直接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 在经济下行时期,传统上,投资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特点。
投资拉动: 大量的基建项目需要购买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和销售。
就业拉动: 基建项目通常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设计、施工到后勤保障,能够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建筑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这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失业压力至关重要。
需求拉动: 工人的工资、购买原材料的费用等,都会转化为消费需求,进一步刺激其他经济部门。
“看得见”的政绩和效率: 相较于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的“软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如一条新高铁的通车、一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往往更具象、更直观,更容易被感知和衡量。这对于政府展示其作为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 基建项目的内在属性和优势:

投资的“乘数效应”: 基建项目通常具有较高的投资乘数效应。这意味着每一单位的财政支出,最终能带动的经济产出要大于这一单位支出本身。例如,修建一条铁路,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还带动了沿线土地开发、旅游发展等,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
长远效益和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交通网络、能源供应、通信设施等,能够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被视为一项“必须”的长期投资。
相对较快的启动和见效: 一旦项目规划确定并获得资金,基建项目的启动速度相对较快,能够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实现投资的转化。相比之下,改革医疗、教育、养老等体系,往往涉及复杂的制度设计、人才培养、观念转变等,周期更长,见效更慢。
集中资源,易于管理和控制: 相比于将资金分散到庞杂的民生领域,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少数几个大型基建项目中,在执行层面可能更容易集中资源、统一调度、进行项目管理和进度控制。
回报的确定性(部分): 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如收费公路、港口、机场等,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能够产生稳定的收入流,具有一定的商业可行性和潜在回报。虽然政府主导的很多基建并非完全市场化,但其长期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是明确的。

三、 改善民生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资金分散,效率难以衡量: 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往往需要将资金分散到成千上万个医院、学校、养老院以及无数的个人身上。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如何衡量其效果,如何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低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复杂性和阻力: 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往往触及深层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医疗改革可能涉及药品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公立医院运营模式等;教育改革涉及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招生制度等;养老改革涉及养老金体系、人口老龄化应对等。这些改革往往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和改革成本,见效缓慢且复杂。
长期性与即时性矛盾: 民生问题的改善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制度建设,其效果往往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显现。而经济形势不好时,政府面临的是短期内稳定经济、解决失业的压力。基建投资的即时性拉动作用,更能满足这种短期需求。
消费的依赖性和非投资属性: 虽然增加医疗、教育、养老等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福利,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很多民生支出更多属于“消费”而非“投资”,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能不如直接的投资来得直接和迅猛。例如,给每个人发放补贴,更多是提升即时消费能力,但对整体经济结构的改变和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作用相对有限。
资金的“体外循环”和效率问题: 在一些民生领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可能存在一些“体外循环”的环节,导致最终的受益者难以完全获得应有的资源,或者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 战略考量和国家发展模式:

国家主义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转型期的经济体,倾向于采取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并倾向于将资源集中用于能够快速见效、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的战略性项目,而基建往往是这类项目的代表。
“先行官”的角色: 国家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需要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出手投资,填补市场失灵的领域,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应对结构性失衡: 有时,经济下行是由于产业结构性失衡、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基建投资,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布局,或者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支持。
国际比较和学习: 观察其他国家在经济困难时期的应对策略,也可能影响本国政策的选择。许多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时,都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

五、 政治和社会稳定考量:

制造就业,稳定社会: 大规模的基建项目能够快速吸纳大量失业人口,缓解社会矛盾。一个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往往不稳定因素会增加。
政权合法性: 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大型项目来展示国家力量和发展成就,有助于巩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总结来说,国家在经济形势不好时大量投资“铁公基”,而相对推迟对民生问题的集中投入,是多种因素权衡的结果。

短期内,这是为了直接刺激经济、稳定就业,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来拉动经济增长。
从长期来看,这是为了构建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同时,民生问题的改善虽然重要,但在执行层面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且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拉动效果。
此外,国家的发展模式、治理能力和战略考量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这种政策选择也并非没有争议。批评者认为,过度侧重基建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债务风险累积、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忽视了居民的实际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状态是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能兼顾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协调统一。但现实中,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点,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投资铁公鸡,能够产生大量的劳动岗位,这些劳动岗位之中,大部分是低技能要求的劳动岗位。也就是说,这些劳动岗位基本上可以被任何失业人员填补。而教育、医疗、养老,三者中,除了某些护工岗位可能不需要太多技能之外,教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等都是高技术要求的岗位。换言之,绝大多数失业人员不能够填补这些岗位,也就很难缓解经济低谷时的失业问题。反过来说,由于这类劳动力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培训,即便投资了,人力资源也很难到位。不易产生社会效果。工资也就发不下去,也就无法解决购买力疲软问题。

第二,教育、医疗、养老是周期比较短的项目。今年增投了,明年不维持同样的水平,就会萎缩下来。铁公鸡是长期项目,今年建了铁路,未来几十年上百年,这条铁路都只需要维护,不需要重新建了。而维护的费用与建设费用相比,是非常低的。由于经济低谷时的投资总是一种短期行为,显然投铁公鸡更合适。再者,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短期内增强教育、医疗、养老,效果并不大。而短期内增强铁公鸡,却可以为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提供便利,增强经济恢复的动力。

第三,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府的投资经常是通过贷款或者负债。投资到教育、养老、医疗,这笔钱就收不回来了。未来会对财政造成严重负担。投资铁公鸡,常常还是能通过收取使用费,将成本收回来。无论政府是通过贷款还是负债,说白了都是向老百姓借钱。还这笔钱,要么全民增税,要么就向特定群体收取。投资到教育、养老、医疗,无非是拿老百姓自己的钱短期提高一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投资到铁公鸡,第一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大家收入增高,第二基本由获得便利的群体支付费用。显然在长远上看,后者比前者价值更高。

user avatar

经济形势不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这里只讨论由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包括内需不足和外需不足——即出口下降);因为这类危机可以有投资铁公鸡来缓解。这种方式并非我国独创,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就是这种性质。

首先要知道经济形势不好对国家/政府/执政党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第一:经济持续低迷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带来的结果是社会上“闲散人员”(虽然说是被动的啦)大增。没事做的时候总得找点事情打发时间吧,于是,小偷小摸、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示威游行……总之,是国家无法接受的,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一党专政的。

第二:经济持续低迷会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国内的企业倒了,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还是得解决啊,于是国外的企业就会迅速占领市场。失去的东西想再抢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哪怕是饮鸩止渴国家也不会轻易放弃。

于是,国家救市的原则很明确——用尽量少的钱提供更多的工作、挽救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技术积累慢的行业的企业,主要是工业领域)

哪些行业有这样的效果?几个条件:

1、用工量大、工作门槛低

2、上下游企业多(关系一国经济命脉的行业优先考虑)

3、要见效快、最好能立刻上马(拖的越久危机越严重,需要论证半天的项目基本不会考虑)

4、不能祸害市场上现有的未产生危机或危机不严重的企业(别以为现在智能手机卖得好就可以砸钱再搞几家)

另外,国家为什么不直接发钱?发福利?(这个比所谓投教育、养老、民生可直接多了!)

因为,这样子会养成很多人的懒人习惯!只要饿不死,天天不干活!所以,现在基本也没人会用这种方法救市的(残疾人不算)。

user avatar

谢邀

这其实是一个误会。投资铁路和投资教育医疗是不同的投资方式,对应的功能也不同。

首先,医疗,教育和养老的投资是周期性支出的,也就是说需要每年稳定投入的。不是说你今年投入一万亿,明年一分钱不投就能把养老问题解决掉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是需要固定投入的。一般来说都是按照GDP的占比来说。举例教育,中国最近几年的教育投入已经超过GDP总值的4%了(2012年起)。横向比较这样的投入绝对不能算少了。但是中国的教育的投入问题依旧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投入不均。有些地方相对很多,有些地方则是太少。

而与之相对的,铁路投资属于基础建设投资。基础建设也是对全民有着很大作用的。尤其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可以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助于扩大内需和缓和社会矛盾。从长远来看,基建投资也是很有意义的。

投资铁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铁路改制成国企之后,负债极大,相应的基建投资有利于缓解铁路集团的资金压力。

医疗,教育和养老领域或明或暗的腐败并不会比铁路领域好出太多。不透明才是腐败的症结所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