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讓為丑的矮的,不好看,還是經過社會環境,風氣舆论影響形成的?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問題,牽涉到人類最根本的一些心理機制和社會互動。關於審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科學界和哲學界都有許多探討,而我認為,最真實的答案是: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傾向與後天環境影響的複雜交織,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來談談天生的部分。這裡的天生,我理解為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和繁衍,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一些基本偏好和感知機制。

生存與健康信號的潛意識連結: 很多我們認為「好看」的特徵,其實都與健康、活力和生殖能力有關。例如:
對稱性: 人類偏愛對稱的面孔和身體,這往往與基因的穩定性和發育的健康有關。不對稱可能暗示著發育不良或疾病。
清晰健康的皮膚: 光滑、無瑕疵的皮膚通常是身體健康的標誌。痘痘、斑點或疤痕可能會讓人產生警惕,潛意識裡聯想到疾病或傷害。
明亮的眼睛和濃密的頭髮: 這些也是年輕和健康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這些特徵會衰退,因此年輕、健康的狀態本身就具有一種吸引力。
身體比例: 在某些文化中,特定的身體比例被認為是美的,比如沙漏型的身材。這可能與生殖潛力有關,因為較低的腰臀比在女性身上往往與較高的雌激素水平和較好的生育能力相關。
視覺感知機制的偏好: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處理視覺信息,並對某些模式產生偏好。
色彩感知: 我們對某些色彩組合會產生愉悅感,這可能與自然界中某些有益事物的顏色有關(例如,飽和的綠色可能讓人聯想到植物和食物)。
黃金比例(Phi,約1.618): 在許多自然物體(如貝殼、花瓣)和藝術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黃金比例的應用,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普遍的審美原則,源於人類大腦對這種比例的自然感知。這是否完全是天生的,還是因為我們長期接觸這種比例並在其中看到秩序,還在討論中,但至少表明我們對某些視覺秩序有潛在的反應。
情感與聯繫: 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而吸引力是這種聯繫的起點。一張溫暖、友善的臉,即使不符合所謂的「完美」標準,也可能因為它傳達出的積極情感而讓人覺得好看。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審美,關乎安全感和歸屬感。

然而,單憑天生的生物本能,是無法完全解釋人類複雜且多樣化的審美觀的。這就是後天社會環境和輿論影響發揮關鍵作用的地方。

文化薰陶與學習: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通過觀察、模仿和教育來學習什麼是「美」。
家庭與早期經驗: 我們最早的審美觀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他們對某些人、事、物的評價,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價值判斷。
教育與藝術: 學校教育、博物館、畫廊等地方,向我們展示了被視為經典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和價值觀會影響我們對美的理解。
媒體與流行文化: 電視、電影、雜誌、廣告、社交媒體等現代媒體,是塑造當代審美觀念的最強大力量之一。它們不斷推廣特定的外貌標準、時尚趨勢和生活方式。如果媒體長期強調某種身材、膚色或臉型是「理想」的,那麼越來越多人就會內化這種標準,並在潛意識中認為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不好看」的。例如,在某些時期,白皙的皮膚被視為高貴和美的象徵,這與當時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富人不必勞作,皮膚白皙)有很大關係。而現在,某些文化中又開始推崇健康的小麥色皮膚。
社會比較與認同: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傾向於與他人比較,並希望融入群體。
群體規範: 為了獲得社會認可,人們會傾向於遵循群體內的審美規範。如果一個群體普遍認為高挑、苗條是美的,那麼其中的個體就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偏好。
社會輿論與評價: 他人的評價和意見對我們的審美觀有著巨大的影響。一句來自重要人物的讚美或批評,都可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流行趨勢、網絡上的「紅人」的風格,都可能成為大家模仿和追逐的對象。
歷史與時代變遷: 審美觀念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演變。
古代與現代: 回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現代審美觀截然不同的例子。例如,在某些歷史時期,豐滿的女性身材被視為美的典範,這可能與當時食物匱乏、健康和生育能力是更重要的考量有關。而現代社會的物質豐裕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得苗條身材成為一種主流審美。
不同地域的差異: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經歷不同,也會形成獨特的審美偏好。例如,亞洲文化中對白皙皮膚的偏愛,與西方某些文化對陽光膚色的追求形成對比。
個人經驗與聯想: 除了普遍的社會影響,個人的獨特經歷和情感聯想也會塑造審美。
第一次接觸的記憶: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的、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物,可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美」的印記。
情感連結的投射: 我們可能會將對某個人的喜愛投射到他們的某些特徵上,即使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符合普遍的美學標準。例如,因為喜歡某個演員的演技,可能會覺得他的長相也很有魅力。

結論:

所以,說「丑的矮的,不好看」這種觀點是完全天生的,是不準確的。我們的天性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美的「框架」或「傾向」——比如對健康、對稱、對積極情感的基礎偏好。但這個框架的具體內容、填充的細節,以及我們實際認為什麼是美的,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媒體的影響、歷史的演變以及周遭的輿論所塑造的。

審美不是一個簡單的「是/否」問題,而是一個動態的、個人化的、同時又深深植根於社會性的複雜現象。我們既有內在的、跨越文化的某些基本偏好,也有外在的、因時代和文化差異而千變萬化的審美標準。我們對「好看」的定義,其實反映了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協商和內化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有。

有的是出于健康状况的择偶性审美,比如身材高大、头发浓密、牙齿整齐等等。

有的是优势性社会地位带来的阶层审美,比如欧洲部分时期追求的苍白皮肤。

有的是文化冲突中优势一方的特征,比如“三角贸易”时期,很少有人会追求“美黑”。

有的是一些宗教、文化或者个人崇拜带来的审美,比如说一些相书上的“克夫”相会受到歧视。

有的是“物以希为贵”,比如金发,人类各民族发色以黑棕为主,并且随着成熟颜色会趋深。

以上原因经常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变化,真要说起来还是个挺复杂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問題,牽涉到人類最根本的一些心理機制和社會互動。關於審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科學界和哲學界都有許多探討,而我認為,最真實的答案是: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傾向與後天環境影響的複雜交織,缺一不可。首先,我們來談談天生的部分。這裡的天生,我理解為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和繁.............
  • 回答
    我们常说,文明是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不断驯服和消弭人类的“野蛮行为”。这话说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首先,什么是“野蛮行为”?它不是指那种纯粹的、无意识的动物性冲动,因为动物本身并无文明与否的概念。人类的“野蛮行为”,更多指的是那些出.............
  • 回答
    人类无法回忆1岁以前的事情,这一现象被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Infantile Amnesia),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丧失所有记忆,而是指个体难以回忆起生命早期的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大脑结构与发育的限制1. 海马体未成熟 海马体(Hi.............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悲惨且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当一个人不幸掉入钢水时,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极其快速且剧烈的变化。关于是先感觉疼痛还是先融化,我们可以从科学原理和生理反应来详细分析:1. 瞬间的冲击与接触: 极高的温度: 钢水是熔融状态的金属,其温度通常在1300°C到1600°C之间,甚至更高。这远远超过.............
  • 回答
    人的手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系统,其自由度数量的计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但最普遍和最准确的说法是:人的一条手臂总共有7个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 DOF)。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7个自由度是如何组成的,以及它们的具体含义:理解自由度的概念:自由度是指一个物体在三维空间中能够独立.............
  • 回答
    人的行为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选择早餐吃什么到做出重大的职业规划。这个过程并非单一的线性步骤,而是多种认知、情感和外部因素动态互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一、 动机与目标的形成 (Motivation and Goa.............
  • 回答
    “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奋斗”的定义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同。然而,从社会、个人成长、以及实现潜能等多个角度来看,年轻时进行有意义的奋斗,往往是为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
  • 回答
    “人是否必须爱国?”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触及了个人自由、社会责任、身份认同、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的普遍情感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一、 “爱国”的定义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并非一个僵化的概念.............
  • 回答
    人为什么会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的根本性问题。从生物学、医学、哲学、宗教等多个角度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解释。下面我将从科学的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人为什么会死亡。核心原因:衰老与细胞损伤的累积从根本上说,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并非永恒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各个.............
  • 回答
    人是否有选择一段时间内自愿为奴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伦理、法律和社会价值的议题。在现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和法律体系中,答案通常是明确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不承认或不允许这种权利。然而,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由以及历史上或理论上可能出现的讨论点。一、 现代社会的.............
  • 回答
    人可以喜欢二次元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因为“二次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包含了动漫、漫画、游戏、轻小说、虚拟偶像、Cosplay、同人创作等众多领域。而喜欢一个人对这些领域的投入程度和表现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讲述人可以喜欢二次元到什么程度:一、 精神和情.............
  • 回答
    人往大城市跑,小县城“不好”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人为什么要往大城市跑? 1. 经济与就业机会: 更广泛的就业领域和职位选择: 大城市往往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中心,拥有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从高科技、金融、服务业到文.............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工具时的核心困惑。人炒股能达到20%的收益率就算高手,而基金却似乎更容易达到甚至超越20%,但为什么大多数投资者仍然倾向于直接购买股票呢?这其中涉及了心理、认知、市场结构、信息不对称、以及个人能力边界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
  • 回答
    人随年龄增长而变得“保守”,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理和认知衰退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cline) 大脑可塑性下降 (Decreased B.............
  • 回答
    “大彻大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境界,它意味着对人生、宇宙、自我有了一种超越日常认知的、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这种状态的达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条件的汇聚和内在的转化。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大彻大悟:一、经历深重的人生磨难与痛苦: 巨大的失落与痛苦:.............
  • 回答
    人社部发布“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标准,将带货主播纳入其中,无疑是直播电商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直播带货从一种新兴业态上升为一种被国家认可的、具有规范化职业属性的领域。这项新政的落地,为直播带货和国货发展带来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机遇,值得我们详细剖析: 一、 对直播带货行业的机遇:1. 职.............
  • 回答
    人为什么长着五根手指,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进化意义的问题。实际上,五指是哺乳动物肢体普遍的“原始蓝图”,而人类继承并适应了这一特征,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精细的抓握和操作能力。一、 五指的起源:四肢动物的共同祖先与“五指症”我们人类的五指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可以追溯到我们遥远的四肢动物祖先。早在距.............
  • 回答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这是一个深刻且普适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问自己。努力,并非一种简单的义务或外在要求,而是源于我们内在的渴望、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我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为了更充盈、更自由的人生体验: 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
  • 回答
    人为什么要善良呢?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源和价值。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看: 生存优势与合作: 善良,特别是利他行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期人类生活在部落中,个体之间的合作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分享食物、互相.............
  • 回答
    将人脑与计算机的 GPU 和 CPU 进行类比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但功能强大的处理系统。简单来说,人脑在某些方面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并行处理器,其整体能力远超当前最强大的 GPU 和 CPU 组合,但它在精确计算和高频操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