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讓為丑的矮的,不好看,還是經過社會環境,風氣舆论影響形成的?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問題,牽涉到人類最根本的一些心理機制和社會互動。關於審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科學界和哲學界都有許多探討,而我認為,最真實的答案是: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傾向與後天環境影響的複雜交織,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來談談天生的部分。這裡的天生,我理解為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和繁衍,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一些基本偏好和感知機制。

生存與健康信號的潛意識連結: 很多我們認為「好看」的特徵,其實都與健康、活力和生殖能力有關。例如:
對稱性: 人類偏愛對稱的面孔和身體,這往往與基因的穩定性和發育的健康有關。不對稱可能暗示著發育不良或疾病。
清晰健康的皮膚: 光滑、無瑕疵的皮膚通常是身體健康的標誌。痘痘、斑點或疤痕可能會讓人產生警惕,潛意識裡聯想到疾病或傷害。
明亮的眼睛和濃密的頭髮: 這些也是年輕和健康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這些特徵會衰退,因此年輕、健康的狀態本身就具有一種吸引力。
身體比例: 在某些文化中,特定的身體比例被認為是美的,比如沙漏型的身材。這可能與生殖潛力有關,因為較低的腰臀比在女性身上往往與較高的雌激素水平和較好的生育能力相關。
視覺感知機制的偏好: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處理視覺信息,並對某些模式產生偏好。
色彩感知: 我們對某些色彩組合會產生愉悅感,這可能與自然界中某些有益事物的顏色有關(例如,飽和的綠色可能讓人聯想到植物和食物)。
黃金比例(Phi,約1.618): 在許多自然物體(如貝殼、花瓣)和藝術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黃金比例的應用,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普遍的審美原則,源於人類大腦對這種比例的自然感知。這是否完全是天生的,還是因為我們長期接觸這種比例並在其中看到秩序,還在討論中,但至少表明我們對某些視覺秩序有潛在的反應。
情感與聯繫: 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而吸引力是這種聯繫的起點。一張溫暖、友善的臉,即使不符合所謂的「完美」標準,也可能因為它傳達出的積極情感而讓人覺得好看。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審美,關乎安全感和歸屬感。

然而,單憑天生的生物本能,是無法完全解釋人類複雜且多樣化的審美觀的。這就是後天社會環境和輿論影響發揮關鍵作用的地方。

文化薰陶與學習: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通過觀察、模仿和教育來學習什麼是「美」。
家庭與早期經驗: 我們最早的審美觀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他們對某些人、事、物的評價,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價值判斷。
教育與藝術: 學校教育、博物館、畫廊等地方,向我們展示了被視為經典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和價值觀會影響我們對美的理解。
媒體與流行文化: 電視、電影、雜誌、廣告、社交媒體等現代媒體,是塑造當代審美觀念的最強大力量之一。它們不斷推廣特定的外貌標準、時尚趨勢和生活方式。如果媒體長期強調某種身材、膚色或臉型是「理想」的,那麼越來越多人就會內化這種標準,並在潛意識中認為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不好看」的。例如,在某些時期,白皙的皮膚被視為高貴和美的象徵,這與當時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富人不必勞作,皮膚白皙)有很大關係。而現在,某些文化中又開始推崇健康的小麥色皮膚。
社會比較與認同: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傾向於與他人比較,並希望融入群體。
群體規範: 為了獲得社會認可,人們會傾向於遵循群體內的審美規範。如果一個群體普遍認為高挑、苗條是美的,那麼其中的個體就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偏好。
社會輿論與評價: 他人的評價和意見對我們的審美觀有著巨大的影響。一句來自重要人物的讚美或批評,都可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流行趨勢、網絡上的「紅人」的風格,都可能成為大家模仿和追逐的對象。
歷史與時代變遷: 審美觀念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演變。
古代與現代: 回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與現代審美觀截然不同的例子。例如,在某些歷史時期,豐滿的女性身材被視為美的典範,這可能與當時食物匱乏、健康和生育能力是更重要的考量有關。而現代社會的物質豐裕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得苗條身材成為一種主流審美。
不同地域的差異: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經歷不同,也會形成獨特的審美偏好。例如,亞洲文化中對白皙皮膚的偏愛,與西方某些文化對陽光膚色的追求形成對比。
個人經驗與聯想: 除了普遍的社會影響,個人的獨特經歷和情感聯想也會塑造審美。
第一次接觸的記憶: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的、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物,可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美」的印記。
情感連結的投射: 我們可能會將對某個人的喜愛投射到他們的某些特徵上,即使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符合普遍的美學標準。例如,因為喜歡某個演員的演技,可能會覺得他的長相也很有魅力。

結論:

所以,說「丑的矮的,不好看」這種觀點是完全天生的,是不準確的。我們的天性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美的「框架」或「傾向」——比如對健康、對稱、對積極情感的基礎偏好。但這個框架的具體內容、填充的細節,以及我們實際認為什麼是美的,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媒體的影響、歷史的演變以及周遭的輿論所塑造的。

審美不是一個簡單的「是/否」問題,而是一個動態的、個人化的、同時又深深植根於社會性的複雜現象。我們既有內在的、跨越文化的某些基本偏好,也有外在的、因時代和文化差異而千變萬化的審美標準。我們對「好看」的定義,其實反映了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協商和內化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有。

有的是出于健康状况的择偶性审美,比如身材高大、头发浓密、牙齿整齐等等。

有的是优势性社会地位带来的阶层审美,比如欧洲部分时期追求的苍白皮肤。

有的是文化冲突中优势一方的特征,比如“三角贸易”时期,很少有人会追求“美黑”。

有的是一些宗教、文化或者个人崇拜带来的审美,比如说一些相书上的“克夫”相会受到歧视。

有的是“物以希为贵”,比如金发,人类各民族发色以黑棕为主,并且随着成熟颜色会趋深。

以上原因经常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变化,真要说起来还是个挺复杂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